康慨
《議程》
作者:[美]埃里克 ·維亞爾
譯者:孟湄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定價:42元
以納粹德國走向戰(zhàn)爭之路為主題的《議程》,在2017年出人意料地贏得了法國的頭號文學獎——龔古爾獎。但它不是小說,因為并未虛構;也不是歷史,因為過于生動,作者的存在感也太過強烈,不僅通篇都是戲劇化敘事、議論或猜想,亦有隨處可見的太史公曰、哀哉或悲夫,稱之為歷史隨筆亦不為過。但如果你寫得好,特點往往轉為優(yōu)點。讓此書值得一讀的東西,恰恰在于它的風格、文體和語言,加上若隱若現但足以令人不安的現實指向。
《議程》只講了兩個事件。
第一個是柏林國會大廈里的一次秘密會議。時為1933年2月20日,希特勒剛剛就任德國總理,但尚未形成一黨獨裁,國會主席戈林于是召集二十四位工商業(yè)巨頭開會,索要政治捐款,以全力投入半個月后的德國大選。
“如果納粹黨贏得大多數選票,戈林接下去說,這次選舉對今后十年,甚至——他笑著補充——對今后的一百年,都將是最后的選舉。”希特勒本人也到會講話,號召從此“結束軟弱的制度,遠離共產主義的威脅,取消工會”,納粹與大資本家聯手穩(wěn)坐天下。
這二十四位巨頭,代表著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超級企業(yè):西門子、拜耳、安聯、歐寶、巴斯夫、德律風根、愛克發(fā)、法本化學和克虜伯。他們全部俯首聽命,乖乖地打開錢箱,沒有一個覺得這樣做在道義上有什么不妥,因為“行賄是大公司預算中不能壓縮的一項”。維亞爾極力挖苦,說他們聽到戈林要進門時,活像“二十四只蜥蜴立即坐到后爪上”;想到他們正在合力把惡魔送上毀滅世界的戰(zhàn)車,又說“他們站在那里面無表情,如同地獄門口的二十四臺計算器”。
書中所講的第二個事件,是1938年3月12日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但是,在奧地利人民夾道歡迎德意志鋼鐵之師的歡慶場面背后,是一場偽造的大進軍。德軍只是一個一層破鐵皮般的空殼,世界卻相信它是虎狼之師。戈培爾的宣傳戰(zhàn)功不可沒,而納粹未發(fā)一槍一彈便將鄰國并入版圖的所謂外交藝術,也不過是一連串的欺瞞、誘騙、霸凌和恫嚇。
維亞爾的字里行間依舊充滿了諷刺和挖苦。舉凡德國元首、奧地利總理、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統(tǒng),我們幾乎看不到什么好人。他們不是驕橫便是懦弱,不是貪婪便是猥瑣。僅有的正面描寫給了幾位維也納的無名報人,但這些人所做的,也不過是在大慶的氛圍中斗膽寫出“突然死亡”這樣的字眼,隱晦地提及合并前夕突然增多的自殺事件。
維亞爾并未挖掘出新的史料,也沒有提供新的觀點——無論英法的妥協還是德軍的后勤問題,均屬老生常談。不過,他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細節(jié)。
德軍進入奧地利當天,英國首相張伯倫邀請剛卸任德國駐英大使、榮升德國外交部長的里賓特洛甫在倫敦吃餞行午餐,丘吉爾作陪。維亞爾不忘寫出當天的菜譜:盧昂小母雞和白奶酪小煎餃配檸檬水(做法是200克面粉,100克黃油,一到兩個雞蛋,手指尖捏一點鹽、一點糖,四分之一升牛奶,粗面粉),以突出英國人如坐針氈的感覺。哲學家本雅明曾在信里提及,維也納的煤氣公司突然中斷了對猶太人的煤氣供應,因為這些人是最大的消費者,卻不交煤氣費。原因我們不難猜出:用煤氣自殺的人太多了。
在維亞爾筆下,政治成了一場小人得志、流氓發(fā)飚、人人趨利的鬧劇。鬧劇之后便是悲劇。1944年,古斯塔夫·克虜伯在晚餐桌上如見鬼魂——那是數以千計的死尸,是集中營的苦役犯和黨衛(wèi)軍為他的工廠提供的勞動力。懲罰似乎僅止于此。助紂為虐的德國企業(yè)在戰(zhàn)后無不全身而退。
我希望維亞爾將來有機會寫一寫特朗普精彩絕倫的總統(tǒng)任期,或是盡顯英國政治家雄才偉略的脫歐大戲。
在逼迫奧地利總理將國家主權拱手交出的談判中,希特勒說:“我負有一個歷史使命,這個使命將由我來完成,這是因為上帝注定了要我這樣做……我選擇了任何德國人都沒有采取過的最困難的道路;我已獲得了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比任何德國人都偉大。而且不是靠武力手段,我告訴你。我是滿懷著對我的人民的熱愛的……”(引自《第三帝國的興亡》)在修辭學的意義上,這段話今天讀來有驚人的似曾相識之感——我們把其中的“德國”換成另一個國家,最后再加一句“你必須把格陵蘭島賣給我”,好像也并不突兀,對不對?
《世界中心的島》
作者:[美]蕭拉瑟
譯者:陳麗麗 吳奕俊
出版: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定價:86元
本書講述的是荷屬曼哈頓這個消失的殖民地的故事,這是美國海濱地區(qū)最早的歐洲殖民地之一。書中述及獨裁總督彼得·施托伊弗桑特與自由斗士范·德·鄧克的沖突糾葛,呈現出地理大發(fā)現時代錯綜復雜的歷史脈絡,向我們展現了為何曼哈頓才是美國的起源。
《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
作者:[美]喬納森·邁爾斯
譯者:吳莉葦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定價:108元
它從俄羅斯西部邊緣涅瓦河的冰凍霧氣和被洪水淹沒的沼澤地中崛起,擁有一系列不同化身:從圣彼得堡,到彼得格勒,到列寧格勒,再回到圣彼得堡。它是俄國的榮耀和天才的孕育之地,是戰(zhàn)爭和革命的溫床,也是通往歐洲與啟蒙思想的窗戶。
《從容的告別》
作者:[澳]肯·希爾曼
譯者:苑東明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定價:69元
在中國,人們一生75%的醫(yī)療費用都花在了最后階段的無效治療上,“死亡質量”在世界卻排名極低。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局面,是因為對醫(yī)生來說放棄就意味著失責、失敗,對家屬來說放棄就意味著不愛、不孝。要改變這一狀況,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臨終負起責任來。
《第一口:飲食習慣的真相》
作者:[英]比·威爾遜
譯者:唐海嬌
出版: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定價:49元
吃,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飲食習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本書引用了食品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及營養(yǎng)學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我們的飲食習慣是如何受許多因素影響而形成:家庭與文化、記憶與性別、饑餓與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