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看鏡頭!”這是攝影師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們對相機很陌生,看見都躲,以為是個能吃人的家伙;1956年,照相機生產(chǎn)起步,當有人拿著相機拍照時,總會引來很多人圍觀;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科技迅速發(fā)展,也把依托工業(yè)技術的相機帶到普通家庭,人們紛紛涌入照相館,像明星一樣去拍照片;如今,誰要掏出手機,幾個腦袋便不自覺地湊到一起……從陌生到好奇,從奢侈到普及,相機的發(fā)展見證了中國科技的發(fā)展。圖為1981年,一名攝影師到北京大興采風,遇到一群好奇的小朋友圍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整個社會的物質(zhì)生活相對匱乏,照相機屬于奢侈品,照相更是只有明星才有的待遇。圖為20世紀70年代,革命京劇《杜鵑山》的女主角柯湘扮演者、京劇演員楊春霞在山東淄博一家照相館拍照。
上世紀90年代,雜志、期刊上的攝影大賽層出不窮,比賽也給影像的概念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攝影師開始創(chuàng)作,被攝者也開始像明星一樣自信地擺出各種造型。圖為1994年,在深圳,一群攝影師為泳裝模特兒攝影大賽搞創(chuàng)作。
新千年后,各種各樣的傻瓜相機成為很多家庭的必備品,拍照片對普通人來說不再是奢侈的事。人們開始在每個自己到過的地方留影,記錄成了相機最重要的價值。圖為2004年10月,兩個小男孩隨家人到北京旅游,人手一個相機,邊走邊拍,煞有介事。
近年來,數(shù)碼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的影像生活得到了徹底改變。相機、帶拍攝功能的手機演變成輔助人們記憶的最完美工具。圖為2019年6月,北京一個晴朗的周末,外出游玩的人們被景色吸引,都不自覺地掏出手機,記錄下美好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