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黑龍江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省份,在龍江行中,全國地方黨刊代表一路去了短道速滑冠軍館、東北老航校紀念館、雞西多媒體數字石墨展廳……每個展館都匯聚了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在采訪途中,聽到黨刊同仁說龍江的幾種顏色,在這一路上,我也給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進入黑龍江,第一印象就是綠色。
廣袤無垠的綠色大地映入眼簾,讓人心情舒暢、胸襟開闊。這綠色并不單調,有連綿不絕的稻田,有挺拔偉岸的樹木,有綠葉成蔭的道路……
一路行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渾身舒暢,眼睛也愈發(fā)明亮,這感官體驗離不開黑龍江森林資源所帶來的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黑龍江的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具有全國最大的連片森林,近一半面積被森林所覆蓋。黑龍江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數量與國家級森林公園數量及面積均排名全國第一,榮登“森林之冠”。
坐擁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黑龍江在做好保護和維護的同時,也打造了生態(tài)旅游項目,將“青山綠水”轉化成“金山銀山”。興凱湖風景區(qū)、珍寶島森林公園、烏蘇里江濕地公園等,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地大物博的黑龍江,熠熠生輝。
如果說綠色代表著黑龍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那白色就代表著永不言敗的冠軍精神,而七臺河市就是冠軍精神的象征。
進入七臺河市,必須要參觀的就是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冠軍館,在這里,能夠看到中國冬奧會冠軍第一人楊揚、“三冠王”王濛、孫琳琳、范可新、于威等世界冠軍的故事。他們敢為人先、刻苦訓練、不斷堅持的信念,鑄就了他們輝煌的體育生涯。
曾經的七臺河沒有體育館,運動員們就在冰天雪地里滑雪。即使是如此艱苦的條件,仍然誕生了大批優(yōu)秀的短道速滑運動員。我國13枚冬奧會金牌中,6枚金牌獲得者來自七臺河,這里無愧為中國短道速滑的冠軍搖籃。
在這里,能夠看到冠軍城市的奠基人——孟慶余和歷代教練的感人事跡。孟慶余因公殉職后,董延海、王曉鳳、姜海、趙小兵以及王濛、范可新、于威等運動員的啟蒙教練馬慶忠等人接過秒表,接力奮進,使七臺河的短道速滑事業(yè)得以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也造就了七臺河的冠軍基因,敢為人先、永爭一流的精神在這里綻放!
在踏上龍江土地之前,就已經被這片土地的精神和文化深深吸引:東北抗聯(lián)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
東北老航校紀念館前面空地處的草坪上停著幾架飛機,還沒等走近,各地黨刊代表便紛紛拍攝起來。東北老航校紀念館位于密山市,這里是中國空軍事業(yè)的搖籃,誕生了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培養(yǎng)了我軍第一批飛行員。
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建設起一個航空學校是多么的困難:在茫茫深山里,人們發(fā)現(xiàn)了被日寇掩埋的航材,這些殘破不全的飛機對于赤手空拳創(chuàng)辦航校的建設者們如獲至寶:東北人民用馬車運送殘損飛機,不僅如此,他們還把裝在馬車上的飛機輪胎卸下來支援航校建設;沒有氣筒,學員們便輪流奮戰(zhàn)用自行車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設備有限,飛機著陸后卸下機輪,裝在另一架飛機上使用;在冰天雪地里,學員們精心檢查飛機……雖然條件艱苦,但戰(zhàn)勝困難、一往無前的精神,始終鼓舞著學員們。
在開國大典上,來自東北老航校的飛行員們駕駛著17架飛機組成6個編隊,在規(guī)定的高度差、速度和時間間隔中,由東向西依次飛過天安門上空。老航校組成的飛行編隊,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譽。
東北老航校的建設發(fā)揮了集體的智慧,北大荒精神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這其中,也離不開一個人——王震。走進北大荒開發(fā)建設紀念館,王震將軍的半身漢白玉塑像位于正廳北側中央。北大荒開發(fā)建設紀念館是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播黑龍江墾區(qū)開發(fā)建設歷史及其環(huán)境物證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是北大荒的歷史,也是面向未來的教科書。
王震將軍率師開發(fā)建設北大荒,不僅建成了中華大糧倉,還把紅軍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帶到北大荒發(fā)揚光大,無數北大荒人傳承光榮傳統(tǒng),用青春、鮮血和生命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極其艱苦環(huán)境下,培育和錘煉出北大荒精神。
“亙古荒原,渺無人跡……名將王震率將士十萬云集密山,一聲令下,斗地戰(zhàn)天……”英雄已去,但英名永存。
永不褪色的龍江紅,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一段段歷史。在這里,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活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汲取前行的精神動力。
黑土地養(yǎng)育了黑龍江人民,黑土地也富裕了黑龍江人民。
在雞西多媒體數字石墨展廳,全國地方黨刊代表們被石墨烯的多樣功能所吸引,充電更快的電池、含有石墨烯的化妝品、使用時間更久的輪胎,人工合成的金剛石……各種石墨衍生產品讓人驚嘆。
中國石墨之都——雞西市是世界優(yōu)質鱗片石墨主產區(qū),累計探明石墨儲量6.62億噸,居亞洲之首,是全球罕見的優(yōu)質大型石墨礦床。作為中國石墨之都,雞西市沒有依賴資源,而是把產業(yè)結構升級作為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和契機。
一方面促進產品產業(yè)升級,堅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強新產品研發(fā),不斷擴大產品生產規(guī)模,努力做長做粗石墨產業(yè)鏈。另一方面調整產業(yè)結構,瞄準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jié)能環(huán)保等發(fā)展方向,打造9個產業(yè)鏈條。
雞西市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和黑龍江省支持四煤城轉型發(fā)展的重點戰(zhàn)略機遇,堅持轉型發(fā)展這條主線不動搖,打造中國石墨之都、生態(tài)旅游名城“兩張名片”。
一路行進,黑龍江的每一種色彩都值得深入挖掘、細細品味。這里不僅有萬鳥棲息的濕地、高標準高產量的農田、風景秀麗的城鎮(zhèn),北大荒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精神更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叭藷o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焙邶埥膬?yōu)秀精神是在革命、開發(fā)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是幾代、十幾代人的積淀,這些精神必將形成推動黑龍江未來發(fā)展的強大合力,也值得我們深刻感悟和學習。
(責編/喻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