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暉
散文理論的被貶低,散文研究者的被指責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造成這種局面有多種多樣的原因:這其中既有文體自身的局限性,也有以往我們疏于建構散文理論體系的惰性,此外還有來自小說和詩歌理論的壓力,更有散文研究者自身的不自信甚至是自我貶低。上述種種雖不至于使散文致命卻極大影響了散文的發(fā)展,更把散文理論和散文研究者逼到了十分尷尬的境地。于是,進入新世紀以后,一些有志于散文理論革命的理論家便紛紛為散文理論診斷,并開出了各種各樣的藥方。不過在筆者看來,當前的散文研究要突破制約其發(fā)展前行的瓶頸,當務之急是要改變散文觀念與思維,從而獲得散文研究的自信。
改變散文觀念首先要考慮的,是散文研究者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要有一種虔誠感并充滿自信。因為從“五四”時期起,一直有人包括一些散文名家便對散文這種文體缺乏自信。比如傅斯年一面倡導“文學性的散文”;一面又認為“散文在文學上,沒崇高的位置,不比小說、詩歌、戲劇?!苯▏笠恍┲淖骷胰绫?、夏衍、吳組湘等,也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散文是培養(yǎng)和訓練青少年文字能力的有效工具,有點像繪畫中的素描,是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必練的基本功。正因為一般人包括一些著名作家都輕視散文,認為散文是較小說、詩歌、戲劇低一等的文體,這樣在二十世紀的文學史敘述中,散文也就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有時甚至只是作為點綴而存在,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散文研究者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其次,不容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界中,的確有些人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散文研究和散文研究者,他們不僅對20世紀的散文研究(包括散文批評、散文史和散文理論)頗多微詞,總體上評價不高,而且認為只有沒有才氣,沒有出息的人才愿意去研究散文。這種評判,既反映出其他學科一些人的偏見與傲慢,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部分散文研究者的熱情,導致他們在研究散文時底氣不足,缺乏應有的自信,有的甚至還缺乏自尊。第三,由于散文文體上的特點,一些人認為散文只要讀,只要悟就行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研究。加之散文的概念與范疇長期以來一直模糊不清,難以界定。它不像小說詩歌那樣定義明確,也沒有一套現(xiàn)成的散文研究的理論話語可供操作。這樣一來,人們自然對散文要么提不起研究的熱情,要么對它望而卻步。這也是為什么散文研究的從業(yè)者遠遠少于小說、詩歌研究的根本原因。
改變散文觀念,要求散文研究者必須有“現(xiàn)場感”,要盡量身處一線,密切關注當前的創(chuàng)作實際,并將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結合起來。當下散文研究有三個弊端:一是偏重于資料文獻整理,或散文的寫作技巧和欣賞之類。比如題材選擇、立意構思、形散神不散、意境營選,以及節(jié)奏美、色彩美、哲理美,空靈、含蓄等等。這類研究一般對散文理論不感興趣,更沒有建構散文理論體系的熱情。二是有的散文研究只是為建構而建構,為理論而理論。他們遠離散文創(chuàng)作現(xiàn)場,沉迷于抽象的世界,既排斥感性,缺乏良好的藝術鑒賞力,對作家作品研究一般來說也沒有什么興趣。還有一類散文研究,指點江山,高高在上,空泛無物,不做具體的分析研究,缺乏平等的對話與對作家作品的理解,而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妄下斷語,一言以蔽之。如判定當代散文“正在走向滅亡”、“當代散文,從中興走向末路”等等,均可作如是觀。在筆者看來,這類動輒橫掃千軍萬馬,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苛評”或“酷評”,與動不動就說當代的散文“空前繁榮”,“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呈現(xiàn)出從來沒有過的喜人局面”的“概觀”“回顧”“總結”類評論一樣,都不是實事求是的評價。這種總體評價的失當,事實上反映出論者的理論判斷力和“史識”“史鑒”的不足。
改變散文觀念,關鍵是散文研究者要建立現(xiàn)代意識的批評視野。長期以來,散文研究之所以落后于小說,根本的問題在于散文研究者觀念落后,研究格局太小。如眾所知,過往我們的散文研究基本上還局限在傳統(tǒng)文論的范圍內,而審美觀念中又保留著太多的古典趣味,同時又滿足于散文研究的“靜態(tài)”平衡格局,不愿意打破散文的華嚴秩序。正是這種封閉性、保守性、趨古趣味和過分的平靜妨礙了我國散文研究的發(fā)展。而現(xiàn)在,該是告別這種過于保守,過于狹窄,過于小家子氣的研究格局的時候了。當今我們散文研究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起擁有現(xiàn)代意識的宏闊散文研究視野。
這種現(xiàn)代批評視野,在我看來應包括如下的內涵:首先,是散文觀念的現(xiàn)代化。這就意味著散文研究者要解放思想,改變以往那種過于保守,過于謹小慎微的研究姿態(tài),而是要大膽破除傳統(tǒng)的散文觀念和模式。什么“形散神不散”、“詩化”、“文體凈化”、“文化散文”、“學者散文”、“真實與虛構”、“真情實感”等等,都可以在現(xiàn)代散文批評視野中重新審視與確認。其次,現(xiàn)代的批評視野,預示著散文研究者要強化懷疑精神和批評氣質,要具備獨立而健全的批評人格。盡管在此之前,已有王兆勝、張宗剛等人在這方面作出了表率,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一方面,當前有質疑精神和批判意識的散文研究者還太少,只有當散文研究界擁有了一批既有完整人格又具備批判懷疑精神的研究者的時候,散文領域才有可能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才有可能在文化哲學和時代精神的高度上對散文進行批判與建設,而這才是散文研究真正繁榮的標志。第三,強調散文研究中的現(xiàn)代意識,還意味著要大膽引進西方現(xiàn)代文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比如敘述學的理論,結構主義的理論,語言分析理論,新批評的細讀法以及心理分析方法等,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20世紀的小說、詩歌研究之所以一躍成為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正宗”,蓋因有豐富龐大的外國文學理論資源作為支持。雖然在引進借鑒過程中也有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現(xiàn)象,但總體來看還是利大于弊??傊?,西方文學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引進,不但有利于開拓深化當代散文研究,同時也是建立現(xiàn)代意識的批評視野的題中之義。
要注意的問題是,在建構散文理論話語時要注意中西理論的圓融與自洽。新世紀以來,已有一些學者在建構散文理論話語時引進了西方的文藝理論觀念和研究方法,雖不似一些小說、詩歌研究那樣生搬硬套,或進行名詞術語的“大轟炸”,但消化不良,與傳統(tǒng)散文理論未能達到真正的圓融與自洽,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此外,有的散文研究注意到了西方的理論資源,但對散文的本體特征的思考卻不夠深入透徹。比如筆者過去的散文理論建構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在《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一書中,筆者引進了主體性哲學、文化哲學、生命哲學和敘述學、結構主義等西方的理論資源來研究散文問題,雖然主觀上力圖將這些理論與中國散文的獨特語境相融合,但由于學養(yǎng)的欠缺和對散文的體悟不夠,結果正如王兆勝所批評的,還是有些“隔”和“遠”。在《散文理論的春天何時到來?》一文中,筆者試圖用“文氣”、“筆調”、“氛圍”、“味”、“趣”等范疇來闡釋散文的藝術特征與美學風格,現(xiàn)在看來還是未達到學術的預期。之所以未能達到目標,就在于未能抓住散文的本體特征作文章。那么,什么是散文的本體性特征呢?現(xiàn)在看來,應是“詩性”統(tǒng)帥之下的“個人性”、“真實性”、“自由性”、“散淡性”和“優(yōu)雅性”。關于散文的這些本體性特征,筆者將另外撰文加以論述。我在此處談及這個問題,其旨在于說明創(chuàng)新之難,中西理論融合與自洽之難,建構散文理論體系之難。
改變散文觀念,還必須改變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散文研究的滯后,除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強勢干預,現(xiàn)代性語境造成的困惑,文體本身的研究難度,以及研究者觀念的保守,審美趣味的趨古,研究視野的狹窄和研究手段的落后等局限外,思維方式的簡單化、機械化和淺表化,也是導致散文研究裹足不前的原因。因此,要使新世紀的散文研究更上層樓,就必須改變以往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是多方面的,比如創(chuàng)新性思維、逆向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相似性思維等,都可以豐富散文研究的思維方式。不過本文想著重談談兩種思維方式——整體性分析思維和動態(tài)平衡思維。整體性分析思維,就是從整體出發(fā),在認識的過程中對概念進行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由個別到一般,一般到個別;由局部到整體,整體到局部的多層次、多側面的全方位分析。最典型的如黑格爾。他對整體的把握,便是從概念的分析開始。比如從“有”到“無”,經過一系列概念的分析后,再上升到包容一切的“絕對理念”。其認識的過程表現(xiàn)為理性思維的運動過程。即是說,是從具體到抽象,或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借鑒西方學者的思維方法,再根據(jù)整體性分析思維的原則,我認為新世紀的散文研究在思維方式方面要注意三點:第一,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性確證。就是說,要確定被研究的對象是什么,它有何種內在的規(guī)定性,此規(guī)定性的縱深理論根據(jù)何在。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就是尋找問題的“所是”。各門學科的研究正是對于不同類型和方向的“所是”的探討,“所是”不能確證,研究也就無法進行。第二,在理論建構中,還要考慮到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理論不能光憑經驗,不能“跟著感覺走”。因而,我們在建構散文理論提出新的散文概念時,不能停留于喊口號或提宣言的層面,也不能將概念孤立化和零散化,而是要考慮到歷史的衍生性,在歷史的發(fā)展語境中抽象提純出概念;同時,還要考慮到概念的內在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第三,從研究方法來看,在研究中,要盡量少用從概念到概念的演繹法,多用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法。盡管歸納法有時會受到經驗的局限,還存在著狹隘性的缺點,但它比演繹法更具原創(chuàng)性。倘若我們的散文研究者改變了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勤于從個案中披沙淘金,則一定可以“從一粒沙子”中看到整個世界,從一滴水中看到大海。
此外,在注重整體性分析思維時,還要強調動態(tài)平衡思維方式。我們知道,西方的理性思維重語言、概念與邏輯分析,而建立于“天人合一”、“象”思維之上的中國傳統(tǒng)思維重直觀、直覺、內省與體悟,兩種思維方式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因此,我們要善于取長補短。比如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固然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和神秘性的非理性特征,但它所共同遵循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從來都是把整體看成對立統(tǒng)一,各種活動都是有機地、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而且總是在發(fā)展變化著的整體,這就是“會而通”的動態(tài)平衡觀。掌握這種動態(tài)平衡觀,對于我們的散文研究是大有助益的。比如在“創(chuàng)新”問題上,如果一味強調“變”,則有時會“變”過了頭,失去了本體,“變”成四不像的東西。因此,理想的狀態(tài)應是寓“變”于“不變”之中,在“不變”中求“變”,即只有保持動態(tài)平衡中的發(fā)展變化,才合乎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有生命活力。關于“變”與“不變”的問題,王兆勝曾專門撰文論及,此處不贅。再如“靜”,過于靜止,甚至裹足不前固然不好,但如果為了追求“動”,追求快速發(fā)展,不惜打破原來從容淡定的平衡格局,使散文變得心浮氣躁、局促不安,這樣的“動”又何益之有?還有“規(guī)范”與“反規(guī)范”,由于散文在本質上是一種反規(guī)范的文體,倘若我們在研究散文時硬性確立設定一些條條框框,這樣不但會顯得力不從心,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而如果遵循“會而通”的動態(tài)平衡觀,在“反規(guī)范”的對立統(tǒng)一中求“規(guī)范”,這樣反而有可能抵達我們設定的學術目標。
任何一種文學體裁或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有一套相對穩(wěn)定,且為一般研究者所接受的核心范疇,這是一般的常識。然而十分不幸,在漫長的時間里,散文雖被尊為文學的“正宗”,卻一直缺失自己的核心范疇,沒有屬于自己的理論話語。這真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悖論。這個悖論命定了散文理論的貧困和蒼白,命定了散文理論不可能與小說和詩歌理論平起平坐,而只能在邊緣看著它的鄰居同襟風光無限受人擁戴?,F(xiàn)在,隨著散文創(chuàng)作的興旺發(fā)達,散文巳從邊緣逐漸向中心位移。在這樣的背景下,散文理論有什么理由一路貧困蒼白下去?有什么理由自甘邊緣的位置呢?我認為,進入新的世紀,該是散文理論改變其尷尬地位,有所作為、有所建樹的時候了。而建構一套既能體現(xiàn)散文的特性,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闡釋空間,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散文核心范疇,正是改變散文理論的尷尬地位,使散文理論獲得尊嚴的關鍵性一步。不過,有一點必須十分清醒和明確:建構散文的核心范疇,一方面不能妄自尊大,閉目塞聽,固守傳統(tǒng)的散文觀念;一方面又不能以西方為上,生搬硬套西方的概念術語。較為理想的做法,是在現(xiàn)代視野的觀照下,借鑒西方的某些理論和方法,將西方的理性和實證,我國傳統(tǒng)文論中的感性和頓悟融匯貫通起來,并在這種融匯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包含散文的特性和經驗,又具有現(xiàn)代的開放和多元的散文理論形態(tài)。上面關于散文核心范疇的創(chuàng)設,就多少體現(xiàn)了這種理論思路。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些初步的構想,這些核心范疇是否能夠確立,是否能為同行和讀者接受,能否推動散文理論的進步,這些都需要時間的驗證。
新世紀的散文研究,需要思考的問題還很多。舉例說,在建構散文的理論話語時,還要與整個學科的建設相結合,只有學科“挺立”起來,散文才有可能與小說、詩歌平起平坐。再如散文的文體問題,也還有巨大的研究空間。此外,還需要不斷開拓散文的研究領域,如現(xiàn)代傳媒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問題,生態(tài)散文的創(chuàng)作問題,等等,都需要我們的散文研究者作出解釋。在這里,我還想談談關于建立良性健康的散文評價標準和價值觀念的問題。如眾所知,我們過去評價散文的標準是“匕首”加“投槍”,是戰(zhàn)斗性和抒時代之情、人民之情。而現(xiàn)在,當這種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價值標準被擯棄之后,散文的價值評判卻陷入了新的無序和混亂之中,這種無序與混亂,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方面,是各種“散文選本”,各種“當代散文史”所選作家或作品不僅離譜雜亂、相互打架,也看不出有任何標準,看不出是什么價值理念在支持這些選家和史家的判斷。就散文研究來說,則是自說自話,互不認帳,既在基本理念上缺乏共識,也缺少同人之間的互相欣賞與尊重,尤其是對于同人學術成果的漠視。這種狀況如不改變,中國散文作為一門受人尊重、獨立自足的學科將永遠是一句空話。
自90年代以來,散文的創(chuàng)作顯得生機蓬勃,散文理論批評也有了較大改觀,但與其他成熟的學科相比,散文的理論世界仍然顯得薄弱和蒼白。散文的理論批評應如何振興發(fā)展?在我看來惟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樣才談得上“建構”和“跨越”。我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不能長久局限于記敘、抒情、寫景、議論的范疇中,我們的散文理論批評同樣不能只圍繞著傳統(tǒng)的散文觀念打轉,永遠處于一種被動保守的文學書寫之中。在告別了舊的世紀,進入新的世紀之際,我們的散文理論工作者應拿出大勇氣、大氣概和大智慧,對中國自“五四”以來的散文理論批評作全面性的反思和體系性的建構。筆者堅信:當我們獲得這樣的共識并進行長久不懈的實踐的時候,散文研究也就可以和小說、詩歌和戲劇研究一樣平起平坐,不僅獲得人們足夠的尊重,而且有可能促使散文從“邊緣文體”的地位向“中心文體”或“主流文體”位移,從而告別“次要文類”的歷史。在我看來,21世紀的散文理論只有達到了這一目標,才算是獲得了足夠的自信,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建構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