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廷林
(廣州大學(xué)歷史系,廣東廣州510006)
忠義觀念是傳統(tǒng)中國重要的倫理道德觀念之一。宋代朝野普遍推崇忠義,引人關(guān)注[1]專錄或凸顯宋代忠義之士除《宋史·忠義傳》外,還有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忠義傳》,“宋遺民所作”《昭忠錄》、宋遺民“根據(jù)宋末元初的野史稗編抄撮而成”的《宋季三朝政要》、經(jīng)歷崖山海戰(zhàn)的宋末禮部侍郎鄧光薦(1232-1303)所作的《文丞相督府忠義傳》。后代尚有元趙景良《忠義集》、明程敏政《宋遺民錄》、清萬斯同《宋季忠義錄》、陸心源《宋史翼·忠義傳》、近代王國維《〈宋史·忠義傳〉王稟補傳》等,可見宋代忠義現(xiàn)象之引人矚目。。褒恤[2]前人涉及這一問題時或用“旌表”或用“撫恤”,顧名思義,我們認(rèn)為“褒恤”一詞包含了對逝者的“褒”和對生者的“恤”,表述更準(zhǔn)確,《宋大詔令集》專有“褒恤門”。(《宋大詔令集》卷220-222,第844-859頁,中華書局,1962年)則是國家在行政管理中彰顯主流價值導(dǎo)向的一種政治行為,其目的是通過國家對忠義進行提倡、示范、培植,促使之內(nèi)化為人的欲望,以此欲望引導(dǎo)人們在生死抉擇之間舍生取義[3]社會學(xué)認(rèn)為,“人類在取舍之間有所根據(jù),這根據(jù)就是欲望。這個欲望規(guī)定了人類行為的方向”,且“此欲望并非生物事實,而是文化事實……是人造下來教人這樣想的?!保ㄙM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117頁。)。褒恤忠義對忠義觀念在社會的傳播、滲透與轉(zhuǎn)化為行動起著重要的導(dǎo)向作用。
“忠義”類傳見于正史,始于《晉書》(唐太宗時期完成),至《宋史》蔚為大觀[4]廿四史中,首見于《晉書·忠義傳》一卷,《隋書·誠節(jié)傳》一卷,其次《舊唐書·忠義傳》二卷、《新唐書·忠義傳》三卷,《新五代史》死節(jié)、死事各一卷,其后《金史·忠義傳》四卷,《元史·忠義傳》四卷,《明史·忠義傳》七卷。。由于《宋史》給楊業(yè)、岳飛、文天祥等典型的、有重要影響的人物立有專傳,《宋史·忠義傳》所收錄則偏重于中下層群體。既有中層以下的官員、將領(lǐng),更有一般的軍卒、布衣、僧道,且基本涵蓋了整個兩宋時期,對更全面地理解宋代忠義觀念與行為以及朝廷對忠義的褒恤,具有重要價值[5]有關(guān)《宋史忠義傳》的研究主要有:關(guān)注具體人物的個案研究較多:如楊博文《.宋史·忠義傳》中的滕茂實.上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5,(3):58-80;魏志江.康保裔“陣亡”說再辨.北京師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6,(2):72-73;馬君驊.華岳生平事跡瑣議.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3,(12):100-104;宋三平.陳東、歐陽澈事跡考.江西社會科學(xué),1993,(12):145-146;王曾瑜.陳東和歐陽澈之死.河北學(xué)刊,1996,(5):95-98;王元林等.宋代趙稹趙師旦家族事跡考論.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6,(2)等.此外,熊燕軍.宋元易代與宋季忠義人的歷史書寫——以《宋史·陳炤傳》立傳始末為中心.宋史研究論叢(第21輯).2018.292-307.是有關(guān)忠義敘事的研究,孫廷林《〈宋史·忠義傳〉史源考》則較為全面地考察了史料來源問題。。相關(guān)研究對宋代旌表等制度多有探討,但從國家通過褒恤提倡忠義這一視角予以研究者尚不多見[1]相關(guān)研究主要有:楊建宏.論宋代的民間旌表與國家權(quán)力的基層運作.中州學(xué)刊,2006,(3);王善軍等.宋代旌表制度述略.宋史研究論叢(第14輯);錢俊嶺等.簡論宋代撫恤陣亡士卒的舉措.保定學(xué)院學(xué)報,2013,(5)等。。本文選擇以《宋史·忠義傳》為中心,理出宋代對忠義人士褒恤的措施,考察褒恤在“忠義”由一種道德觀念的提倡踐履為一種自覺的政治行為過程中的作用,初步探索宋代國家褒恤忠義的意義與影響。
褒恤是國家行政管理的組成部分,宋代國家有關(guān)褒恤的規(guī)格、措施等制度已經(jīng)較為完備?!度蔟S隨筆》卷十四“贈典輕重”條,記載贈官制度在宋代的建立和變化,也述及了死亡官員獲得贈官的高低與生前官位高低密切相關(guān)[2](宋)洪邁.容齋隨筆(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184)。事實上,不僅贈官與死亡官員的官位高低密切相關(guān),蔭補子孫親屬的人數(shù)多少、官位高低等各項褒恤規(guī)格,也都和死亡官員的官職級別高低相關(guān)聯(lián)。死亡官員官越大,其子孫親屬獲得蔭補的人越多,所補官位也越高?!段浣?jīng)總要》記錄了低級軍官戰(zhàn)死蔭補子孫的條例:
陣亡軍員子孫,指揮使、副指揮使錄用三人,副都頭、副兵馬使以上二人,并充殿侍。或已在軍者與十將,如十將以上者量與轉(zhuǎn)遷。若無子孫可錄,指揮使家給錢一百貫,副都頭、副兵馬使以上七十貫,其都虞候以上錄用子孫例奏曲旨[3](宋)曾公亮等編纂.武經(jīng)總要·前集(卷14).賞格《.中國兵書集成》影印明唐福春刻本.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88.(P735-736)。
規(guī)定了指揮使、副指揮使、副都頭、副兵馬使等底層軍官戰(zhàn)死后蔭補子孫的數(shù)量及應(yīng)補官職,而都虞候以上的較高級別的武官戰(zhàn)死的蔭補則需要上報中央取旨。紹興三十一年(1161),國家特別對將士戰(zhàn)死的蔭補規(guī)格做出規(guī)定:
三省、樞密院上將士戰(zhàn)死推恩格,橫行遙郡九資,橫行遙刺八資,遙郡七資,遙刺正使、橫行副使皆六資,副使五資,大使臣三資,小使臣二子,校副尉及兵級皆一資。詔以黃榜曉諭諸軍[4](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94).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庚辰.中華書局,2013.(P3799)。
對各級武官、兵卒戰(zhàn)死蔭補親屬的具體人數(shù)作出明確規(guī)定。
以上材料說明,無論文武官員,其生前所居的官位是其身后所得贈官或蔭補后人的直接依據(jù)。可見宋代國家對忠義的褒恤應(yīng)當(dāng)是有完善的制度規(guī)定的。在此我們把依照制度規(guī)定對忠義行為進行褒恤的,稱為褒恤的常規(guī)。而在特殊情況(政治、軍事局面緊張或人物事跡影響大)下,對忠義的褒恤又不局限于制度規(guī)定,此為褒恤的變例。
如上文所述,褒恤的常規(guī)呈現(xiàn)出鮮明的官本位等級制。所謂官本位等級制也就是將是否當(dāng)官、官位高低作為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和人生價值大小的基本尺度[5]現(xiàn)行的權(quán)威、常用工具書,如《辭源》《辭?!贰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都未收錄“官本位”這一詞條?!冬F(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認(rèn)為:官本位是以官職高低、權(quán)力大小作為衡量事物標(biāo)準(zhǔn)的價值觀念。(李行健主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480)《新語詞大詞典》認(rèn)為:官本位指一切皆以官為本、以官為尊、以官為榮、以官為準(zhǔn)、以官職作為衡量人的價值的最基本和最終標(biāo)準(zhǔn)的封建意識。(韓明安主編.新語詞大詞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165)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官本位是集政治體制、經(jīng)濟利益、價值觀念、思想文化于一體的社會狀態(tài)。官本位是官員利益至上,以官員的利益和意志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保ㄖ煜驏|.官本位的詞源、涵義及特征探微.商業(yè)文化,2010,(7).。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官本位等級制是普遍存在的,也體現(xiàn)在宋代褒恤忠義之士的規(guī)格中。就《宋史·忠義傳》的統(tǒng)計分析,影響忠臣烈士身后褒恤規(guī)格高低的首要因素,是其本人生前官位的高低。如李彥仙、高稼等盡管生前官位不及李若水、劉韐,但所獲褒恤規(guī)格甚至高于李若水、劉韐[1]相關(guān)傳記參見宋史(卷446).李若水傳.劉韐傳(卷448).李彥仙傳(卷449).高稼傳.。因為褒恤忠義的規(guī)格盡管有制度規(guī)定,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往往因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變例。就《宋史·忠義傳》來看,褒恤忠義的變例有三種情況:
其一,朝廷出于在政治局勢、軍事需要等非常時期的考慮,而予以超規(guī)格的褒恤。如陳東、歐陽澈二人,一個是太學(xué)生,一個是進士,都是布衣之身。二人被殺后都蒙受身后榮寵,先后兩次獲得褒恤,一次是在建炎三年(1129),一次是在紹興四年(1134),這與當(dāng)時的政治局面有關(guān)。值得注意的是,連敵方都褒揚陳東、歐陽澈二人的忠義,如“偽齊劉豫立陳東、歐陽澈廟于歸德府,封東為安義侯,澈為全節(jié)侯,取張巡、許遠(yuǎn)廟制,立為雙廟以祠之。”[2]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40).建炎四年十二月丁酉.中華書局,2013.(P886)這說明在戰(zhàn)爭時期出于激勵士氣、穩(wěn)定局面等原因會對忠義人士予以超規(guī)格的褒恤。
其二,以身殉職官員的戰(zhàn)功大小和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也直接影響其身后褒恤的厚薄。如貝州王則之亂中的馬遂,其生前官位三班奉職,僅為從九品。但因他表現(xiàn)突出,國家對他的褒恤措施是“贈宮苑使(正七品),封其妻為旌忠縣君,賜冠帔,官其子五人”[3](元)脫脫.宋史(卷 446).忠義一·馬遂傳.中華書局,1985.(P13152)。在交趾進犯戰(zhàn)爭中,知邕州蘇緘積極守御,孤立無援,城陷之際,自殺其家36人,縱火自焚?!百浄顕姽?jié)度使,謚忠勇,賜京城甲第五,鄉(xiāng)里上田十頃,聽其家自擇”[4](元)脫脫.宋史(卷 446).忠義一·蘇緘傳.中華書局,1985.(P13158)“官其親族七人”[5](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73).熙寧九年二月辛丑.中華書局,1995.(P6684)。蘇緘生前官階、職事官分別是皇城使(正七品)、邕州知州,品階較低,而褒恤極為隆重,正是與他在危難之際勇于死難殉節(jié)的突出表現(xiàn)有關(guān)。再建炎二年(1128),金軍攻陷淮寧府,知府向子韶以身殉國?!白由赜H擐甲胄,冒矢石……率軍民巷站,力屈為所執(zhí)。金人坐城上,欲降之,酌酒于前,左右抑令屈膝,子韶直立不動,戟手責(zé)罵,金人殺之。其弟新知唐州子褒、朝請郎子家等與闔門遇害”[6](元)脫脫.宋史(卷 447).忠義二·向子韶傳.中華書局,1985.(P13194-13195)。向子韶生前的官階中散大夫是從五品,而對向子韶的褒恤措施中蔭補了6人,且向子韶的贈官也高,并獲得謚號。這當(dāng)與他在戰(zhàn)爭中的英勇表現(xiàn)與“闔門遇害”有關(guān)。
此外,對于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欠佳的忠義人士,則只能受到低于常規(guī)定例的褒恤甚至得不到褒恤。如四方館使、河州團練使知河州景思立,熙寧七年(1074),與羌人戰(zhàn),苦戰(zhàn)陣亡?!暗垡云漭p敵至敗,不復(fù)贈官”[7](元)脫脫.宋史(卷 452).忠義七·景思立傳.中華書局,1985.(P13288),《長編》更詳細(xì)記載:“錄熙和秦鳳路死事之家,推恩有差。惟景思立輕敵敗事,特恤其死戰(zhàn),與二人恩澤,余皆加等?!盵8]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2).熙寧七年四月甲戌.中華書局,1995.(P6152)總之由于景思立輕敵致敗,其所受褒恤就降格了。
其三,如果奏請褒恤者位高望尊,其所奏請的褒恤請求往往會被批準(zhǔn),甚至?xí)囟靼?。相反如果奏請褒恤者位卑言輕,尤其是又受到他人阻撓的情況下,其所奏請的褒恤請求往往不被批準(zhǔn)。如宣和末年(1125),張忠輔和崔中、折可與同守崞縣。崔中暗欲降,張忠輔宣言于眾曰:“必欲降,請先殺我?!贝拗性O(shè)伏紿約張忠輔議事,斬忠輔首,開城降金,折可與不屈見殺。后來,建炎中年間,折可與的兄長折可求向朝廷奏請褒恤,“官可與之子五人,而忠輔不與,士人論惜之?!盵9](元)脫脫.宋史(卷 448).忠義三·張忠輔傳.中華書局,1985.(P13209)而同樣的忠義事跡、同等的身份,張忠輔就沒能獲得褒恤。類似的還有,紹興十三年(1143),修武郎朱弁出使金國歸來,上奏朱昭、張忠輔、孫益等諸多忠臣烈士,但“疏入不報”[10]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9).紹興十三年八月乙巳.中華書局,2013.朱昭、史抗、張忠輔、孫益、孫谷、朱勣、僧寶真、閻進見《宋史》卷446、卷 449、卷 455.(P2824)。相反,過了20多年后,紹興三十年八月,經(jīng)少師、領(lǐng)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存中奏請,忠義人士孫翊(即孫益)、孫昂父子獲得褒恤[1]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85).紹興三十年八月癸丑.中華書局,2013.孫翊、孫昂見《宋史》卷447.(P3593)??梢娭伊x褒恤還受到較為復(fù)雜的人事關(guān)系因素的影響。
對符合王朝道德準(zhǔn)則者加以褒恤,用來勸勉教化世人,“或授之爵秩,或祿其子孫,或旌其門閭,或賜以谷帛,以致復(fù)其征賦,申以祠祀,皆因事以立教”[2](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137).帝王部·旌表一.中華書局,1980.(P1653)。在褒恤忠臣烈士方面,有關(guān)褒恤措施頗多?!端问贰ぶ伊x傳》中所體現(xiàn)出的褒恤忠義的措施,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贈官贈官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國家為褒恤死于國事的文武官員而對其贈官;二是按照現(xiàn)任官的官階追贈其已故親屬,前者屬于本文所論范圍。對死于戰(zhàn)爭、為國犧牲的官員的贈官,《宋史·職官志》僅載:“其官秩未至,而因勛舊褒錄,或沒王事,雖卑秩皆贈官加等者,并系臨時取旨?!盵3](元)脫脫.宋史(卷 170).職官十.中華書局,1985.(P4083)即是說若因勛舊褒錄或歿于王事,即便是官秩卑下的,都是“臨時取旨”定奪褒恤規(guī)格。檢諸《宋會要輯稿》《宋史·職官志》《宋史·禮志》《慶元條法事類》等,似沒有對“歿于王事”者贈官的具體制度規(guī)定。那么《宋史·忠義傳》中褒恤忠義人士措施中的贈官,或可以體現(xiàn)出對“歿于王事”者贈官的相關(guān)制度原則。
《宋史·忠義傳》中凡是有記載的獲得朝廷褒恤的忠義人士,絕大多數(shù)都得到了贈官。影響贈官高低的因素大致有二:一是正常情況下,是由其生前官位的高低決定的。如康保裔,咸平三年(1000),在與契丹的對陣中戰(zhàn)歿[4]關(guān)于康保裔.參見魏志江.康保裔“陣亡”說再辨.北京師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6,(2).。其生前的本官階、職事官分別是彰武軍節(jié)度使(從二品)、高陽關(guān)都部署,是獨當(dāng)一面的統(tǒng)軍將帥,且深受皇帝信任。而其贈官是侍中(正二品),提高了一個官階。再如唐重,靖康二年(1127),堅守永興戰(zhàn)死。其生前職名、職事官分別是天章閣直學(xué)士(從三品)、知京兆府。其死后的贈官資政殿學(xué)士(正三品),也是提高了一級官品。二是與忠義事跡的影響程度、當(dāng)時政局、形勢的緊張程度有關(guān)。這一因素不止影響贈官,也影響到其他褒恤措施。這也符合“其官秩未至,而因勛舊褒錄或沒王事,雖卑秩皆贈官加等者,并系臨時取旨”的規(guī)定。如建炎四年(1130),金兵犯楚州,趙立堅守戰(zhàn)死。其生前的橫行官階、本官階、職事官分別是右武大夫(正六品)、徐州觀察使(正五品)、漣水軍鎮(zhèn)撫使兼知楚州。盡管右武大夫不失為“要官”,觀察使被視為“貴官”[5]佚名.宋大詔令集(卷163).改武選官名詔.中華書局,1962.(P620),但其贈官奉國軍節(jié)度使(正三品)、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贈官品階之高,一方面是由于趙立堅守楚州,戰(zhàn)功卓著,“自金人犯中國,所下城率以虛聲脅降,惟太原堅守逾二年,濮州城破,殺傷大相當(dāng),皆為金人所憚。而立威名戰(zhàn)多,咸出其上?!盵6](元)脫脫.宋史(卷 448).忠義三·趙立傳.中華書局,1985.(P13216)另一方面,則是出于抗金局面、鼓舞士氣的需要,朝廷特恩不吝贈官。類似現(xiàn)象在《宋史·忠義傳》中還是比較多的。
2.賜謚謚號是中國古代禮制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為歷代所重視?!靶塘P雖嚴(yán),可警于一時;爵賞雖重,不及于后世;惟美惡之謚一定,則榮辱之名不朽矣。故歷代圣君賢相,莫不持此以勵世風(fēng)矣?!盵7](宋)程頤.為家君上宰相書.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P591)因此,謚號的獲得有著嚴(yán)格的身份等級限制,宋代原則上三品以上方可得謚,且有著嚴(yán)格的程序:
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薨,本家錄行狀上尚書省,考功移太常禮院議定,博士撰議,考功審覆,判都省集合省官參議,具上中書門下,宰臣判準(zhǔn),始錄奏聞。敕付所司即考功録牒,以未葬前賜其家。省官有異議者,聽具議聞。蘊德丘園,聲實明著,雖無官爵,亦奏賜謚曰先生[1](元)脫脫.宋史(卷 124).禮二十七.中華書局,1985.(P2913)。
到南宋初年,根據(jù)現(xiàn)實政治軍事局面的需要,并沒有局限于上述制度規(guī)定?!笆爻际赜R難不屈、死節(jié)昭著之人,若限以官品賜謚,即節(jié)義之人,其名不顯,無以激勸。應(yīng)守臣守御臨難不屈,死節(jié)昭著,不以官爵上下,取旨特賜謚。”[2]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6、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P2016)也即為了樹立忠義典范、激勵軍民獻身忠義,凡是忠烈殉國、事跡突出者,給予其謚號,不再拘泥于其官位高下。
表1 《宋史·忠義傳》忠義之士所獲謚號
上表所列38人中,布衣徐應(yīng)鑣雖是友人私謚,也是符合宋代“蘊德丘園,聲實名著,雖無官爵,亦奏賜謚曰‘先生’”[1](P2913)的制度規(guī)定。另趙汝曏、王翊、陳隆之、徐道隆四人的謚號史不具載,其余33個謚號中,謚“忠”的最多,有20個,其次是愍、節(jié)、威等。愍字主要謚給不屈死節(jié)者[3]楊果,趙治樂.宋人謚號初探.史學(xué)月刊,2003,(7).??梢钥闯觯@與當(dāng)時局勢緊張,國家希望借此鼓舞忠義報國有關(guān)。
關(guān)于賜謚號,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追贈謚號。忠義人士犧牲之后,并未獲得謚號,僅僅建廟立祠,但后來由于地方將忠義人士的神祠屢屢靈驗上報中央,又出于現(xiàn)實鼓勵忠義的需要,朝廷便對忠義人士追贈謚號。如紹興六年(1136),廣東經(jīng)略司奏乞為在皇祐四年(1052)戰(zhàn)死的曹覲、趙師旦賜謚,“故太子中舍、知封州曹覲,賜謚忠肅。故右贊善大夫、知康州趙師旦,賜謚莊愍?!盵4]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02).紹興六年六月癸亥.中華書局,2013.(P1938)
1.封(母)妻因忠臣烈士殉國而給予其母親、妻子以封號,對于這些受封的女性來講,除了身份地位的提高、精神褒獎之外,也是緬懷丈夫、兒子時的一種身份象征?!端问贰ぶ伊x傳》中的忠義人士獲得封母、封妻褒恤的并不多,只有9人。
從《宋史·忠義傳》所載獲得封贈的忠義人士的母、妻來看,官職較低的忠義人士的母、妻也是能獲得封贈的,如馬遂、高敏的官位不過是從九品、從八品,那么應(yīng)該說進入忠義傳中的忠義人士大多數(shù)都是具備封贈母、妻的資格。至于《宋史·忠義傳》為何只記載了9個封贈母、妻的忠義人士,應(yīng)當(dāng)是由于受史料來源所限制而失載。
2.蔭子“蔭子”也就是蔭補子孫和其他親屬。宋代的蔭補有大禮蔭補、致仕蔭補、遺表蔭補[1](元)脫脫.宋史(卷 170).職官十.中華書局,1985.(P4098-4099)三種主要的蔭補方式,但給予忠臣烈士子孫親屬的蔭補,不在這三種之內(nèi)。文武官員因公殉職、戰(zhàn)死沙場等情況屬于“歿于王事”。游彪把“歿于王事”恩蔭的對象分為以下五類:因戰(zhàn)爭而死的官員、追捕盜賊或平定叛亂而殉職的官員、因公務(wù)而意外致死的官員、政績突出積勞成疾而死的官員、擔(dān)任偏遠(yuǎn)或重要邊境地區(qū)級別不夠蔭補的官員[2]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1.(P316-324)。因此本文論及的忠義人士大體上屬于前三類。
對以身殉職的官員親屬蔭補官職,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僅見于《慶元條法事類》中的一些敕令[3](宋)謝深甫監(jiān)修.慶元條法事類(卷12).海王邨古籍叢刊.中國書店,1990.(P122-123),這些敕、令規(guī)定了捕盜死亡、因公死亡等官員親屬的蔭補程序、申報時間、受蔭人出官的原則等。陣亡官員等忠臣烈士蔭補親屬的詳細(xì)法律條文已無現(xiàn)成資料可供參考,但宋代應(yīng)當(dāng)存在有關(guān)陣亡蔭補的制度規(guī)定[2](P351)。如《宋史·選舉志》規(guī)定:
凡歿于王事,無遺表致仕格法者,聽奏補本宗異姓親子孫弟侄,文臣將仕郎,武臣承信郎;余親上州文學(xué)或進武校尉,所以褒恤忠義也[4](元)脫脫.宋史(卷 158).選舉四.中華書局,1985.(P3718)。
此外,如紹興十七年(1147),高宗曾對秦檜說:“陣亡恩澤,自今不須裁定,可依祖宗法。”[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6).紹興十七年二月壬子.中華書局,2013.(P2954)這里所謂的“祖宗法”當(dāng)即是宋代陣亡官員的蔭補法。就《宋史·忠義傳》所在具體褒恤事例來看,也可得到驗證。如建炎四年(1130),“詔為趙立輟二日朝,贈立奉國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謚忠烈,官子孫十人,且令訪其遺骸,官給葬事?!盵6]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8).建炎四年十月丁酉.趙立.宋史(卷448).中華書局,2013.(P860)紹興十年,“故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建寧軍承宣使王忠植特贈奉國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官其家十人?!盵7]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8).紹興十年十二月丁亥.王忠植.宋史(卷448).中華書局,2013.(P2604)趙立、王忠植二人生前官階相當(dāng),忠義事跡相似,所得贈官級別同等、蔭補子孫人數(shù)一致,這應(yīng)是按照制度進行的。
我們統(tǒng)計了《宋史·忠義傳》中忠義人士子孫等獲得蔭補的情況,共計98人獲得蔭補子孫和其他親屬。從中不難看出,蔭子是宋朝褒恤忠義之士的常例,至于蔭補人數(shù)的多少,還與官職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國家給予官員喪葬費用,包括銀錢、絹帛、米麥香燭羊酒等,稱為“賻贈”?!胺步技皫毷鹿俎埃窃t葬者,如有喪訃及遷葬,皆賜賻贈,鴻臚寺與入內(nèi)內(nèi)侍省以舊例取旨。”[8](元)脫脫.宋史(卷 124).禮二十七.中華書局,1985.(P2907)對死于戰(zhàn)爭者的賻贈,則另有規(guī)定。如“建隆元年十月,詔:有死于矢石者,人給絹三匹,仍復(fù)其家三年,長吏存撫之?!盵8](P2907)這應(yīng)是給予死于戰(zhàn)爭的普通百姓的。慶歷二年(1042),詔:“陣亡軍校無子孫者,賜其家錢,指揮使七萬,副指揮使六萬,軍使、都頭、副兵馬使、副都頭五萬?!盵1](元)脫脫.宋史(卷 124).禮二十七.中華書局,1985.(P2907-2908)這則是給予指揮使以下將領(lǐng)的賻贈標(biāo)準(zhǔn)。元豐五年(1082),詔:“鄜延路沒于王事、有家屬見今在本路、欲歸鄉(xiāng)者給賻外,其大使臣以上更支行李錢百千,小使臣五十千,差使、殿侍三十千,其余比類支給?!盵1](P2908)這條詔令則規(guī)定了賻贈費用之外,家屬返鄉(xiāng)“行李錢”的標(biāo)準(zhǔn)。
對功勞顯著、影響較大的忠義人士的褒恤,除了銀錢、絹帛、米麥香燭、羊酒等常規(guī)賞賜之外,還有賞賜給田地、住宅。如熙寧九年(1076)二月,因交趾侵犯邕州,皇城使知邕州蘇緘戰(zhàn)死。消息傳來,“上嗟悼,為之不食。詔贈緘奉國軍節(jié)度使,謚忠勇,賜京城甲第一區(qū),鄉(xiāng)里上田十頃,聽其家自擇,官其親族七人?!盵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73).熙寧九年二月辛丑.中華書局,1995.(P6684)《宋史·忠義傳》中,獲得宅第褒恤的只有2人,獲得賜田褒恤的,也只有9人。獲賜田褒恤的忠義人士,從身份上來說,有官階較高的右武大夫(正六品)李彥仙,也有低級武官從八品以下的巡檢尹玉,還有布衣之身的陳東、歐陽澈。那么或許一般忠義之士都能受到賜田的褒恤,或是史籍缺載而已。
建祠廟、立牌坊、掛匾額,用這些莊嚴(yán)而隆重的儀式來褒揚忠義,對忠義者來說,能夠彰顯個人、家族的榮譽,實現(xiàn)令名遠(yuǎn)揚、百世流芳。對其他民眾來說,則有榜樣、示范的作用,對擴大國家教化的影響極具意義。正所謂“朝廷旌忠之命,所以報死士而激義氣”“旌忠烈,以為萬世臣子之勸”[3]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禮二○之4、5).(P988,989)。
朝廷、地方政府較多采取建廟立祠這種措施褒恤忠義之士。如靖康元年(1126)黃友與種師中同救太原,戰(zhàn)敗被俘,不屈而死。宋欽宗親書“忠節(jié)傳家”四字,旌表閭里[4](元)脫脫.宋史(卷 452).忠義七.中華書局,1985.(P13296)。同時,朝廷也不斷督促各地將帥、官員為忠臣烈士建廟立祠、載入祀典。如紹興五年(1135),臣僚奏請:
言者論,比年以來,忠臣義士以身殉國者,往往湮沒無聞。如去年蕃偽圍閉濠州國奉卿確守忠義,朝廷雖官其后以報死節(jié),然四方之人未盡知也。又如趙立、薛慶、李彥先之徒皆鎮(zhèn)撫使之得其死者,間雖錫之廟貌,聞亦未廣。謂宜明詔天下,凡自靖康以來四方死事之人,悉令載之祀典。此誠激使英雄忠勇之術(shù)[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1).紹興五年七月癸酉.中華書局,2013.(P1750)。
除了給忠義人士建廟立祠,還有一項相關(guān)的舉措,就是賜給祠名、廟額、封號?!端问贰ぶ伊x傳》中明確記載忠烈之士的祠廟獲得賜額封號的共27人次。其中“褒忠”“旌忠”廟額最多,分別為六次、四次?!爸夜?jié)”“忠烈”廟額均為三次,其他還有“閔忠”“忠勇”“愍節(jié)”“忠武”“顯忠”“武節(jié)”“義烈”“登勇”等廟額。這些祠名、廟額、封號均蘊含著朝廷提倡的忠義價值導(dǎo)向。
廟、祠、牌坊是一種具體可見的實物,是朝廷賦予忠義人士社會地位與榮譽的象征,通過這種象征來教化鄉(xiāng)里,鼓勵民眾向忠烈楷??繑n。為忠義人士建廟立祠等封神活動“以國家名義定諸神爵秩,是王權(quán)高于神權(quán),控制并利用神權(quán)為王權(quán)服務(wù)的最直接的表現(xiàn)”[6]馮大北.宋代封神制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11,(5).。國家倡導(dǎo)的忠義觀念,借助建廟立祠、封號賜額等神道設(shè)教措施,潛移默化地落地生根,影響民眾的心靈世界。
輟朝是傳統(tǒng)王朝的一項重要禮制,也是朝廷給予重要官員去世后的特殊禮遇。輟朝制度規(guī)定:“文武官一品、二品喪,輟視朝二日,于便殿舉哀掛服。文武官三品喪,輟視朝一日,不舉哀掛服。然其車駕臨問并特輟朝日數(shù),各系圣恩?!盵1](元)脫脫.宋史(卷 124).禮二十七.中華書局,1985.(P2903)輟朝是皇帝的一種行為,所以十分慎重?!端问贰ぶ伊x傳》中近300位忠義人士,享受到“輟朝”禮遇的只有康保裔、趙立寥寥2位。通過輟朝這一禮遇,對忠義人士的犧牲表示哀悼,反映出朝廷對去世官員的重視和尊重。
誄文、刻石、圖像,這些褒恤措施,在《宋史·忠義傳》中記載的極少,也比較特殊,因為這幾項措施往往不是出于朝廷的褒恤,而是地方官員、鄉(xiāng)人等為紀(jì)念一些忠義人士采取的措施。如臺州人江仲明,遭遇宣和寇亂,載老母逃山澗中,猝遇寇于東城之岡,逼使就降,仲明義不辱,奮起罵賊而死,丞相呂頤浩誄以文[2](元)脫脫.宋史(卷 446).忠義一·江仲明傳.中華書局,1985.(P13159)。再如項德,是婺州禁卒,宣和年間,寇亂攻陷其家鄉(xiāng)武義縣,項德帥百余人據(jù)城隍祠,據(jù)戰(zhàn)3個月后戰(zhàn)死,“邑人哭聲震山谷,圖其像,歲時祭之。”[3](元)脫脫.宋史(卷 453).忠義八·項德傳.中華書局,1985.(P13318)
以上諸多褒恤措施,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從物質(zhì)層面都給予了忠義之士特別獎賞。賜銀絹田宅等物質(zhì)是最基礎(chǔ)褒恤措施,是安頓忠臣烈士眷屬的最基本保障;贈官賜謚、封妻蔭子等措施是光耀門楣的榮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忠臣烈士家族的社會地位;建廟立祠、刻石、圖像等更能直接影響民眾效法忠義行為,也成為忠烈之士家族長期引以為榮的資源[4]如趙師旦殉國后被封神奉祀,其家族編訂《石聲編》等廣為稱述其忠義精神,為世人長期推重。參見王元林等.宋代趙稹趙師旦家族事跡考論.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6,(2).。這種獎賞無疑對忠義之士的不斷涌現(xiàn)有助推作用,也會促進全社會忠義風(fēng)氣的養(yǎng)成。
對忠義人士給予隆重的哀榮——贈官、建廟、立祠、祭祀,對其家人、族人則賞賜以官階、田宅、銀絹等。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獎勵,給予忠烈之士以身后哀榮,也成為其家族的榮耀[5]王元林等.宋代趙稹、趙師旦家族事跡考論.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6,(2).。就國家褒恤忠義的目的而言,給予為國捐軀者以身后的榮譽,并合理安排其親屬家族,本身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借此樹立起忠義楷模,引導(dǎo)民眾接受忠烈報國的價值導(dǎo)向,進而效法忠臣烈士的忠義行為。完善的褒恤忠義制度是涵養(yǎng)忠義之風(fēng)的有力支持。通過對忠臣烈士的既“褒”且“恤”,才能有助于更主動地將忠義觀念落實為忠義行動,才能有助于忠烈行為成為支持政治的重要力量。褒恤忠義的意義由此而生,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強化忠君愛國的忠烈行為。宋代朝廷給予忠義人士以豐厚的褒恤,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激勵兵將、官員、士庶百姓勇于赴湯蹈火,為國家、為君主沖鋒陷陣、堅守城池、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北宋重臣韓琦說:“國家唯追崇虛名,存錄孤子,所以勸誘來者,使之效命?!盵6]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37).慶歷二年六月乙未.中華書局,1995.(P3279)宋高宗曾對大臣說:“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在處死為難耳,(顏)真卿在唐死節(jié)可謂得處矣。況今艱難之際,欲臣下盡節(jié),可量與推恩,以為忠義之勸。”[7]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5).紹興五年十一月乙亥.中華書局,2013.(P1816)南宋員興宗也認(rèn)為國家存恤忠義,“是乃國家欲感士心,答天意,收三軍日后之效,可謂恩矣?!盵8](宋)員興宗著.九華集(卷5).嚴(yán)爵賞札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代朝野對忠義的極力提倡,對忠義之士“死事一主”“為主殉死”的事跡突出強調(diào),使忠義觀念深入人心,起碼使人們不能無視忠義。其最根本的意義是,促使“忠義”從倫理道德觀念踐履為眾多的忠君報國的行為?!端问贰ぶ伊x傳》小序特別指出:“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節(jié)相望,班班可書,匡直輔翼之功,蓋非一日之積也?!盵1](元)脫脫.宋史(卷 446).忠義一.中華書局,1985.(P13149)在《宋史·忠義傳》中此類表述也比比皆是。如徐徽言在抗金中堅守晉寧、自焚妻子、被俘不屈而死,宋高宗聞之對大臣說:“徐徽言報國死封疆,臨難不屈,忠貫日月,過于顏真卿、段秀實遠(yuǎn)矣。不有以寵之,何以勸忠,昭示來世?!盵2](元)脫脫.宋史(卷 446).忠義一·徐徽言傳.中華書局,1985.(P13194)楊邦乂知溧陽縣,金人攻建康,守將迎降,俘邦乂逼勸其降,邦乂不屈而死,宋高宗對此說:“顏真卿異代忠臣,朕昨已官其子孫,邦乂為朕死節(jié),不可不厚褒錄,以為忠義之勸?!盵3](元)脫脫.宋史.忠義一·楊邦乂傳.中華書局,1985.(P13196)可見宋代對忠義的褒恤確實起到了強化忠君愛國的忠義行為的作用。
二是促進“忠”“孝”同構(gòu)。褒恤忠義有鼓勵、促使人們移孝作忠、忠孝同構(gòu)、忠先于孝的意義。成書于北宋的《忠經(jīng)》強調(diào)“孝者,俟忠而成之”“忠不可廢于國,孝不可弛于家”[4]忠經(jīng)·序.叢書集成初編.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1《.忠經(jīng)》一書舊題漢馬融撰,鄭玄注。但“近世學(xué)者一致斷為偽托,……其成或在北宋初年。”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475.。臣民要“奉君忘身,殉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死節(jié)”[5]忠經(jīng)·冢臣章第三.叢書集成初編.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P4)“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6]忠經(jīng)·保孝行章第十.叢書集成初編.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P7)。從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忠”被視為家庭倫理中孝的合理延伸,且忠要優(yōu)先于孝。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忠臣烈士盡忠報國,同時也是盡孝,忠孝成為兩宋朝野廣泛認(rèn)同的價值觀念,體現(xiàn)在《宋史·忠義傳》的忠義人士事跡中。如李若水抱定殉國之念,其仆勸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崩钊羲f:“吾不復(fù)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盵7](元)脫脫.宋史(卷 446).忠義一·李若水傳.中華書局,1985.(P13160)李成大知金壇縣,蒙元兵至,“殺其二子以懼之”,李成大笑曰:“子為父死,臣為君死?!北粴ⅰK纬⑾轮及?,特地指出“父忠于前,子繼于后,……李成大勁氣排霄,精忠貫日”[8](元)脫脫.宋史(卷 452).忠義七·李成大傳.中華書局,1985.(P13312)。景炎元年(1276),蒙元兵破靜江,守臣鄧得遇寧死不降,朝服南望拜辭,寫下:“宋室忠臣,鄧氏孝子。不忍偷生,寧甘溺死?!比缓笸督繹9](元)脫脫.宋史(卷 451).忠義六·鄧得遇傳.中華書局,1985.(P13280)?!端问贰ぶ伊x傳》中唐重可以說是移孝作忠的典型,“忠”與“孝”的抉擇中他寫信與其父告別:“忠孝不兩立,義不茍生以辱吾父。”他的父親回信說:“汝能以身殉國,吾含笑入地矣?!盵10](元)脫脫.宋史(卷 447).忠義二·唐重傳.中華書局,1985.(P13185)
在上述事例中,均是忠孝并舉,忠先于孝。宋代極力提倡褒恤忠義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忠、孝同構(gòu)的過程。通過忠孝同構(gòu)、忠優(yōu)先于孝,使忠滲入私人領(lǐng)域,而具備了“孝”的這一最普遍的道德秩序?!疤熘?,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11]忠經(jīng)·天地神明章.叢書集成初編.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P1),“忠”取得了無以復(fù)加的地位。
三是有助于增強國家對社會管控。褒恤忠義,樹立被效仿的參照群體來實現(xiàn)對人思想和行為的控制,從而使其起著一種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粘合劑和整合性的作用。褒恤忠義措施中的建廟立祠便具有引導(dǎo)底層民眾的信仰,增強國家對底層社會管控的意義。宋代褒恤忠義,將物質(zhì)的獎勵與精神的獎賞結(jié)合起來,有助于把“忠義”的國家價值導(dǎo)向深入灌輸、滲透給社會民眾,有助于官員、民眾踐履為實際行動,增強朝廷管控社會的能力。
褒恤忠義便是積極引導(dǎo)民眾認(rèn)同與支持的最具實質(zhì)內(nèi)容的措施。自宋開國,即極為重視提倡忠義?!八囎媸装n通,次表衛(wèi)融,足示意向”。朝廷的提倡得到士大夫階層的積極回應(yīng),“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讜論倡于朝”[1](元)脫脫.宋史(卷 446).忠義一.中華書局,1985.(P13149)。朱熹指出:“至范文正方厲廉恥,振作士氣”“至范文正時便大厲名節(jié),振作士氣”[2](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 129).中華書局,1986.(P3086)。上下提倡,“于是中外搢紳知以名節(jié)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1](P13149)。朝野形成普遍重視忠義的風(fēng)氣。明人葉伯巨指出:“洎夫末年,忠臣義士,視死如歸;婦人女子,羞被侮辱。此皆教化之效也?!盵3](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 139).葉伯巨傳.中華書局,1974.(P3995)
綜上,褒恤忠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忠孝同構(gòu),使“不事二主”、殉主死國的“忠”成為最普遍的道德秩序。因而當(dāng)國難當(dāng)頭之際,盡忠報國的忠臣義士紛紛涌現(xiàn),起到了強化忠君報國行為的作用。對忠義的褒恤集物質(zhì)與精神的獎賞為一體,使忠義觀念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增強了政府對社會的管控能力,有助于傳統(tǒng)王朝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