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摘要】目的:了解溝通技巧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2月到9月之間在兒科門診輸液的患兒150人作為研究對象,在取得患兒家屬的同意之后,隨機將他們劃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對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前提下使用護患溝通技巧,分析兩組患兒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相對于對照組來說,觀察組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更高。結論:在進行兒科護理的過程中,使用護患溝通技巧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應該被大范圍推廣。
【關鍵詞】互換溝通技巧;兒科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152-01
在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護患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溝通能夠緩解醫(yī)患矛盾,并進一步提高兒科護理質(zhì)量。基于此,本文將隨機選擇我院兒科門診2018年2月到9月收治的150名兒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護患溝通技巧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具體的研究過程、方法和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2018年2月到9月之間收治的150名兒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劃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5名患兒,觀察組中包括男性患兒50名,女性患兒25名,他們的年齡范圍在2歲到11歲之間,對照組中有男性患兒45名,女性患者30名,年齡范圍在4歲到13歲之間,對比患兒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P大于0.05,差異在統(tǒng)計學層面沒有意義,能夠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
(1)對于對照組的患兒使用傳統(tǒng)的溝通方法,也就是護理人員在日常巡視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患兒的實際情況,并給予適當?shù)男睦碜o理,以此來讓患兒能夠以更好的心態(tài)來接收治療。
(2)對觀察組的所有患者使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溝通方式,具體包括:第一,預防性溝通。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告訴患兒與家屬疾病的發(fā)展情況和治療效果,并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給患兒家屬講解治療模式與治療目的,而且,在給患兒穿刺之前要告知留置針的好處及注意事項等。此外,護理人員也應該要指導患兒正確服藥并交給家長正確的喂藥方法。在護理過程中,也應該要主動地和那些可能發(fā)生矛盾糾紛的患兒家屬進行良好溝通,深入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想法,并及時解決他們的疑惑。例如,一些家屬在醫(yī)療費用方面有疑問,那些醫(yī)護人員應該按照清單內(nèi)容逐一給家屬講解,確保家屬能夠清楚了解各項費用的具體用途,在輸液過程中也應該耐心地解答家屬的疑惑與顧慮。第二,集體溝通。醫(yī)院需要定期地針對那些流行性或者是季節(jié)性的疾病舉辦相關的教育座談會,給患兒家屬講解清楚疾病發(fā)生的原因與治療的方式,并能夠采納家屬的合理建議,以此來提高患兒家屬對于護理的滿意度。第三,書面溝通。建立意見手冊,讓家屬可以隨意將自己的意見填在手冊上,以便于護士改進護理措施。第四,統(tǒng)一溝通。在患兒輸液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應該及時給患兒和家屬介紹醫(yī)院的環(huán)境與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并在分診臺隨時廣播患兒看病提前要準備的病歷本和根據(jù)病情是否需要提前開化驗單等,而且,患兒等候時間過長或預約號來的比較多,現(xiàn)場掛號人員不滿意等情況都要提前告知家屬,確保讓他們能夠更快速地了解醫(yī)院的就診流程,盡快地適應角色,并做好與患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及時了解患兒疾病的發(fā)展情況,以此來給臨床治療提供更加有效的參考。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以及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1.0軟件統(tǒng)計來分析與處理所有的數(shù)據(jù),全部的計量資料使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代表,并用t驗證,用百分比代表計數(shù)資料,并用x2驗證,要是P小于0.05則表示差異在統(tǒng)計學層面有意義。
相對于對照組來說,觀察組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更高,且P小于0.05,差異在統(tǒng)計學層面有意義。具體如下表1所示。
在我國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醫(yī)療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醫(yī)患矛盾的發(fā)生率也在逐年提升。特別是對于兒科來說,因為患者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更應該使用合理有效的護患溝通技巧,以此來提高護理工作的質(zhì)量以及患者與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總之,在兒科護理中,對于護患溝通技巧的使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兒與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因此應該在兒科護理過程中被大范圍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