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旭峰
東漢時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佛像也同時傳入,經(jīng)過中華民族的吸收融合、兼容并蓄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佛教中國化的過程是一個由神壇走向民眾,由神秘走向普世,由異域走向本土的過程。同樣,佛像的中國化也是一個由佛國走向凡塵的過程,其中觀音信仰及其造像的中國化格外突出。由于觀音信仰是佛教菩薩信仰的典型,而菩薩信仰又是全部大乘佛教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集中體現(xiàn),所以觀音信仰的中國化不但是所有菩薩信仰中國化中最徹底的一種,也是整個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代表。
自白馬西來,初期,觀音信仰并未興起。從西晉《妙法蓮華經(jīng)》得以翻譯之后,觀音信仰開始興起,開始出現(xiàn)觀音造像?,F(xiàn)存最早表現(xiàn)《觀音普門品》的造像出現(xiàn)于南朝梁元嘉二年(425年)魏晉南北朝時期,觀音菩薩造像的宗教性較為濃厚,其特點為身體健壯,上身赤裸,下身為衣裙緊貼在身上的“曹衣出水”樣式,且身體修長,面容豐潤。隋代在觀音造像發(fā)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推動造像向世俗化發(fā)展。到了唐代,造像的本土化開始成熟,呈現(xiàn)出一種既威嚴(yán)神圣,又慈祥感人,莊嚴(yán)而不可畏,慈祥而不可犯的形象。宋元時期,三教合流以及印度佛教沒落使得造像本土化成熟,觀音菩薩像穿上了衣服,身體曲線被完全遮蓋,化動為靜,變大唐的華麗為簡單樸素,有返璞歸真之感。明清之后宗教活動更加民間化,觀音造像風(fēng)格也更加多樣,前朝各種式樣均有出現(xiàn)。
諸菩薩的坐騎各有不同,普遍認(rèn)為普賢菩薩坐騎是白象,文殊菩薩坐騎是青獅,地藏菩薩坐騎是諦聽,而觀音菩薩可以顯化為多種寶相。依據(jù)觀音菩薩隨意顯化這一特點,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后,在中國各佛教宗派和民間供奉著各種觀音,如密宗和天臺宗所傳為六觀音,而中國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多是唐以后逐漸定型流傳至今的,三十三觀音的形象為中國古代畫家依據(jù)流傳故事而精心創(chuàng)作的。其中觀音菩薩乘坐的有龍、麒麟、犼、五彩祥云、蓮花、白獅、蛤蜊等。
山西省藝術(shù)博物館內(nèi)藏有三尊明代騎獸菩薩銅像。其中兩尊分別為文殊菩薩騎獅像(圖一)和普賢菩薩騎象像(圖二),另一尊造像所塑菩薩尚存在爭議。文殊與普賢兩尊菩薩像,皆黃銅基體,通體鎏金,菩薩皆半結(jié)跏趺側(cè)坐于坐騎之上。文殊菩薩騎立獅,獅子四爪張開,獅頭向前呈怒吼狀,十分威武,獅子背托蓮座,裝飾華麗;普賢菩薩騎臥象,象跪臥于地,低眉俯首,雖然象鼻已斷,但不失佛家風(fēng)范。
山西省藝術(shù)博物館內(nèi)所藏此尊騎獸菩薩銅像,高約40 厘米,黃銅基體,通體鎏金。菩薩半結(jié)跏趺坐,側(cè)坐于異獸背上。異獸跪臥于地,獸首朝前并向上張口作怒吼狀,獠牙露出、怒目圓睜。異獸頭部并沒有鬃發(fā),眉骨高聳,眼睛向外凸出,下頜有兩撮胡子,胡須卷翹。異獸脖子上掛著流蘇,四肢呈馬蹄狀并且跪臥于地,背上披有鞍氈,馱一仰蓮座,蓮瓣圓潤,刻劃層次分明。菩薩右手平端結(jié)說法印,左手上舉捏蓮枝,但蓮枝已不存。菩薩頭戴冠飾已經(jīng)遺失,面形方圓豐滿,彎眉細(xì)長如柳,眼目大而圓,鼻直長短適中,鼻翼豐滿,嘴小而唇厚適中,大耳垂扁,雙耳垂肩。菩薩身體比例較頭部略小,周身裝飾瓔珞,身著裙袍,裙部褶皺流暢寫實,裙上裝飾刻劃精致,有飄然欲動之感(圖三、圖四)。
這尊造像中,上部菩薩像殘缺不全,佛冠、持物等不存,無法從菩薩形象衣著等方面確定其身份;但造像下部分異獸保存完整,可通過坐騎異獸種類確定菩薩的身份。通過菩薩與坐騎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該尊菩薩造像并非普賢;而異獸為四足為蹄狀顯然不是獅子與諦聽,雖然四足為蹄狀但頭部沒有角所以不是麒麟,故推測該異獸為犼,菩薩身份為觀世音菩薩。
關(guān)于觀音菩薩騎犼的記述與造像元代以前并未發(fā)現(xiàn),明代以后才有了騎犼觀音造像以及記述?!洞蟛亟?jīng)》中并沒有關(guān)于犼的記述,可見觀音菩薩騎犼是觀音菩薩形象中國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
關(guān)于犼這種神獸,文獻(xiàn)中有些許記述。宋代《集韻》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泵鞔S仲琳著《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金光仙情知不能脫逃,就地一滾,現(xiàn)出原形,乃是一只金毛犼。仙翁至蘆篷下回覆法旨。元始吩咐與他頸上掛一牌,書‘金光仙’名諱,就與慈航為坐騎。仙翁一一領(lǐng)命施為,慈航騎了,復(fù)至陣前,此乃是三大士收伏獅象犼,后興釋門,成于佛教;為文殊、普賢、觀音,是三位大士,此是后話,表過不提?!泵鞔鷧浅卸髦段饔斡洝返谄呤换兀骸坝^音菩薩喝了一聲,那怪打了個滾,現(xiàn)了原身,讓菩薩騎上。只見這金毛犼四足蓮花生焰焰,滿身金縷迸森森,大慈悲回南海不提。”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狃,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shù)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汛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后,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鼻宕丁独m(xù)子不語》:“常州蔣明府言: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尸所變?!币约啊笆踝兒调?,再變即為犼?!鼻宕巍独m(xù)修永定縣志》上載:“同治二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尾似團(tuán)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shù)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為犼云?!?/p>
在文獻(xiàn)中對于犼的形象屢有記述,而犼的造像也有許多留存于世,它們形象各有不同。故宮華表上蹲坐的便是望天犼。望天犼的形象是多種動物結(jié)合而成,傳說其角似鹿、頭似駝、耳似貓、眼似蝦、嘴似驢、發(fā)似獅、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前爪似鷹后爪似虎。這種形象可以說是犼的官方形象,而在民間又有許多與此不同的形象。浙江現(xiàn)存一尊明代木雕觀音騎犼像,觀音呈游戲坐于望天犼瑞獸之上。雙手結(jié)說法印,法相莊嚴(yán)慈祥,雙耳垂肩,雙眼微閉,俯視眾生。發(fā)髻、法衣、瓔珞等細(xì)節(jié)刻畫精美,座下望天犼表情細(xì)膩,比例勻稱,各部細(xì)節(jié)處理得當(dāng),犼頭生獨角回首望天,周身鱗片,后尾翹起,四足為蹄狀邁步向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犼作為一種人造的神獸,形象脫胎于犬,綜合了鹿、馬、貓、獅、鯉等動物的形象,形象并沒有確定。古代匠人對犼的理解與認(rèn)識各有不同,所以塑造的形象各有不同。山西省藝術(shù)博物館內(nèi)所藏此尊菩薩銅像的異獸,身形如犬,但綜合了馬、蝦、蛇等動物形象,所以推測該異獸有很大可能是犼,菩薩身份為觀世音菩薩。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國本土文化元素,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得以推廣與普及,有著“戶戶觀世音,家家彌陀佛”的說法,而犼這種異獸也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被加入到了觀音信仰的集群當(dāng)中,成為觀音菩薩區(qū)別與其他菩薩的一大特點。山西省藝術(shù)博物館內(nèi)所藏這尊造像雖存在殘缺,但根據(jù)上述坐騎的分析,可以推測得出造像為觀音菩薩像。騎犼觀音菩薩銅像,對菩薩坐下犼形象塑造得十分生動,也是犼造像中十分特別的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