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元琦
物品(Objects)、收集品(Collections)、展品(Exhibits),是博物館學的三個關鍵概念。博物館學研究即圍繞著物品為何又如何變?yōu)槭占?、收集品為何又如何變?yōu)檎蛊愤@兩大過程進行,兩個過程產生的方法論集合,即博物館學獨立的研究方法。
人類有所選擇地收藏與保存物品,物品經過這個選擇過程就變?yōu)榱耸占贰J占废噍^于物品,有了社會屬性。物品為何會變?yōu)槭占?,是博物館學第一個研究對象:人類賦予了物品什么價值或稱為人類的收藏動機。
從博物館發(fā)展史看,收藏是博物館的母親,收藏行為遠早于博物館機構的出現,人類為什么收藏?大體有以下一些動機。敬神,在古希臘羅馬的神廟收藏中,人們向神廟捐贈敬獻物來敬神、還愿;紀念,孔廟是紀念孔子的廟堂,收藏有孔子的衣冠琴書等,人們選擇的這些物品都是能達到紀念孔子目的的實物,實物被賦予了紀念價值;研究與教學,在柏拉圖學園、亞里士多德的呂克昂學府中收藏的實物多是用于學者的研究與教學;彰顯權力與身份表征,中外各國的皇家收藏與富豪貴族收藏都是權力、地位、身份的象征;宗教,在中世紀的教會收藏中有很多宗教實物,用于宣揚教義,吸引人們信教;欣賞與娛樂,無論是皇家收藏還是私人收藏,欣賞與把玩藏品,娛樂身心都是普遍的收藏動機;獵奇與探索,歐洲的珍奇室是最好的例證,各種千奇百怪、不可思議的物品充斥其間;經濟,從神廟收藏開始,收藏品就是濃縮的財富形式,今天通過收藏保值增值,也是最常見的收藏動機;實用,將收藏品用于裝飾等實用功能是羅馬將軍常有的行為。以上大致是博物館機構出現之前的收藏動機,人們賦予了物品各種各樣的屬性和價值,使物品變?yōu)榱耸占?。博物館出現后,收藏行為開始機構化和職業(yè)化,之前收集品的各種社會屬性仍在延續(xù),博物館機構的收集品也有了更深刻的社會意義。社會教育,隨著貴族社會向大眾社會的轉變,博物館向全體社會公眾開放,利用實物開展各種社會教育活動成為博物館的常態(tài),博物館對于青少年的啟蒙教育、與大中小學的合作、對于成人的終身教育成為社會的共識;國家、地區(qū)、民族的象征,拿破侖戰(zhàn)爭的掠奪,激發(fā)了各國保護自身遺產的意識,戰(zhàn)爭結束后返還品也需要國家博物館來保存,二戰(zhàn)中博物館被用作政治工具,宣揚鄉(xiāng)土意識,民族解放運動也激發(fā)了亞非拉美等國的民主意識與民族精神,博物館及其收集品有了國家和民族的象征意味,博物館著名的收集品也是宣傳博物館的重要廣告,博物館逐漸成為城市的地標;珍貴遺產的搶救,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導致許多人類遺產快速流失,而憑私人力量很難挽救這些珍貴遺產,只有博物館有實力進行這項工作;旅游,博物館是旅游線路規(guī)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旅游活動常選的場所;休閑,博物館是人們在假日休憩身心的良好去處。
物品正是經過了人類的選擇過程被賦予了上述的社會屬性才能轉變?yōu)槭占?,概括言之,收集品相較于物品具有了收藏價值。
當人們面對難以數計的物品時,如何選擇,選擇哪些,物品變?yōu)槭占返倪^程是什么,物品經過選擇變?yōu)槭占泛笥衷撊绾伪4?,這些問題就是博物館學的第二個研究對象。博物館學中的收集品是博物館這個機構所能收集到的物品,往往是可移動的,如可移動文物、標本、科技模型與實物資料、同時代的創(chuàng)作物、非物質遺產的物化介質等。但隨著博物館的發(fā)展,也出現了像遺址博物館、社區(qū)博物館、生態(tài)博物館、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等收集品為大型遺址現場、建筑物或構筑物、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村、街區(qū))、活生生的居民生產生活狀態(tài)以及虛擬的網絡這樣的新型博物館,它們具有不可移動性、整體性、活態(tài)性、虛擬性等特點。這些是人們經過選擇后以博物館化的保護方式進行保存的收集品,雖非一般收集品的常態(tài),但也可算為特殊的收集品。
當人們產生收藏動機,就需要有收集的途徑和方法,即人類如何收集物品,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社會征集與接受捐贈、田野采集調查與考古發(fā)掘、民族學與民俗學調查搜集、館際交換與撥交移交、購買、揀選、借用、制作與創(chuàng)作等[1]。當然在博物館史上還有聯(lián)姻、盜竊、掠奪等非常規(guī)手段。
依據收藏動機的不同,選擇哪些物品也會不同。這既受制于博物館的性質、任務與收集者的目的、水平,也受制于對博物館功能與社會角色的認識。同樣一批物品,不同身份的人選擇的會不同,不同時代的人選擇也會不同。例如,面對自然珍奇,古希臘學者會挑選有用的標本進行研究與教學,中世紀貴族會挑選最稀奇、最古怪的滿足獵奇與炫耀心理,文藝復興時的探險家會選擇外域的、新大陸的實物,18、19 世紀學者則要按照學科體系構建完整的學科序列,當代的博物館教育工作者會更注重物品的代表性、典型性、活態(tài)性、見證性與潛在的教育價值,即觀眾的可介入性。如果博物館定位為古董收藏所,則注重物品的經濟價值;如果定位為研究機構,則注重物品的歷史、藝術、科學等學術價值;如果定位為社會教育機構,則注重物品的可操作性和可參與性;如果定位為娛樂機構,則注重物品的休閑與趣味性。博物館人力、財力、物力、空間有限,不可能無限制地收集物品,博物館學就要承擔人類如何選擇物品、選擇哪些物品來保存這個課題,這是博物館學特色的一個方面。
經過選擇的物品經過怎樣的程序或過程變?yōu)槭占?,物品變?yōu)槭占泛笥衷撊绾胃玫乇4?,這是博物館學又一個研究方面,也發(fā)展為博物館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即藏品管理學。主要研究收集品入藏的科學程序與保存環(huán)境,這是各類型博物館收集品編目、建檔、登錄、保存都需要用到的理論與技術。
物品收集選擇與入藏的過程既科學又復雜,每一項程序都有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如果將這一過程概括言之,可稱為物品內向化或博物館化的過程,物品經過博物館化從一個自然物變?yōu)槿祟愑幸庾R的收集品,而整個過程的方法論就是物品博物館化方法的統(tǒng)合與理論化。既有理論研究,如博物館的基礎理論決定了博物館收集哪些物品,包括實踐法、社會調查法、文獻研究法等;也有實務研究,包括物品收集的方法,收集品接收、分類、定名、鑒定、編目、建檔、登錄、統(tǒng)計、備案、注銷、庫內管理與保護等方法。因此,博物館學第一個獨立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即物品經過博物館化變?yōu)槭占返姆椒?,簡稱為物品博物館化法。這一方法在研究物品為何又如何變?yōu)槭占愤@個研究對象時可以廣泛運用。
舉辦展覽是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最主要的一種,也是博物館最基本的業(yè)務工作之一。很多博物館展出的展品只是所有收集品中的冰山一角,那么在選擇展品時又是如何在眾多的收集品中進行挑選,一件收集品為何會變?yōu)檎蛊?,這是博物館學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一件收集品被選中成為展品,首先是因為符合該展覽的主題與內容。所有的收集品都有被選中成為展品的可能,依據展覽主題內容的不同所選的收集品也不同,一件收集品在這次展覽中被選中,在下個展覽中可能就會被放棄。因此,收集品是否能夠轉變?yōu)檎蛊?,要看其與展覽主題的貼合度和說服力,越能闡釋展覽主題的收集品越有可能成為展品。
如果與展覽主題相吻合的收集品有很多,就要看收集品的品相。一般而言,完整器優(yōu)先于殘缺器,真品優(yōu)于仿品,品相好的優(yōu)先,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小的優(yōu)先,觀眾可介入的優(yōu)先。此外,還與策展人有關,策展人的學科視野、研究水平、對展覽主題的把握等都影響著展品的選擇。學科視野寬、對主題把握得深的策展人可以從多個角度設計展覽,選擇的展品也豐富多彩,看似與主題無關的收集品經過策展人的妙思,可能就會變?yōu)檎蛊贰?/p>
還有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如展品的數量、體量、展陳手法、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等就受到展廳面積、展線長短、展覽經費、展廳建筑與環(huán)境條件、輔助展品與科技手段的運用等影響。
一件收集品可以用于哪些展覽,可以在展覽中發(fā)揮哪些作用,在展覽中要突出展品哪些方面的價值,在既有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可以選擇多少及哪些收集品,這些都是博物館學需要研究的內容。
收集品已經是人類經過第一次選擇,從物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從收集品到展品則經過了第二次選擇,這次的選擇過程中蘊含的學科基礎則大不相同,如果說第一次選擇主要以收集品的相關學科為依據,那么第二次選擇會加入藝術設計、人體工程學、觀眾心理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學科內容。這里的展品不僅指展覽中的展品,也指利用實物開展的有特色的博物館教育活動中使用的收集品。因此,要將收集品更好地轉變?yōu)檎蛊?,必須借鑒上述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展覽策劃中,將藝術美學、信息傳播、博物館觀眾的生理和心理疲勞度等理論融入其中;在教育活動中,也需用教育學理論作為指導,開展科學的、有益的教育活動。這些學科理論的介入,能夠給觀眾營造一個更好的參觀環(huán)境,使觀眾減少疲勞,增強記憶,提升滿意度,最終使博物館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效益。
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觀眾調查,了解各類型觀眾的參觀興趣與參觀動機,有針對性地投其所好,策劃展覽,篩選展品。在策劃展覽時,要確定本次展覽的目標觀眾,根據目標觀眾的特點,確定展品的數量、密度和體量,營造相應的環(huán)境氛圍,設計相應的互動與教育活動。展覽過程中或結束后,也要及時進行觀眾調查,根據不同類型觀眾的不同反饋,總結經驗教訓,及時修改展覽內容,調整展品。
收集品變?yōu)檎蛊?,不是簡單的選擇過程,而是通過選擇的展品對展覽主題內容解讀的過程,實物自己不會說話,但可以運用陳列語言,通過展品的組合及巧妙的設計,讓展品表達出自己的內涵。陳列語言,除了實物的組合,還可以使用多種多樣的輔助展品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手段。因此,要研究各種輔助展品的使用條件、適用范圍、價格等,也要研究新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同時也要從理論高度探討技術主義給博物館帶來的利與弊。
博物館建筑條件會限制展品的選擇。比如有寬敞的室外空間,就可以選擇一些體量和重量較大的收集品進行露天展覽,再如建筑的層高、柱網與跨度、承重、避震、建筑材料、采光等都會影響到展品選擇。因此,需要研究博物館建筑,但博物館學應側重從博物館的角度給建筑選址與設計提出要求或建議,具體的建筑設計需由建筑學來承擔。
博物館的營銷也與展品選擇有關,博物館會根據展品形象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或旅游紀念品,也會利用著名展品的知名度推廣博物館與展覽,圍繞展品設計一系列相關教育活動和其他產品與服務,利用博物館營銷,將展品介紹給更多人。因此,在選擇展品時,要考慮到后續(xù)營銷工作,選擇適宜營銷和推廣的收集品。
博物館的倫理與法律則和展品選擇息息相關,在選擇展品時要考慮是否有違倫理,是否觸犯法律,倫理與法律也同樣貫穿于物品博物館化的過程中。
收集品經過選擇與設計的過程變?yōu)檎蛊?,進而展示利用,面向社會公眾,是收集品社會化、外向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方法論包括設計美學的方法、觀眾調查研究的方法、教育方法、營銷方法等,而將這些方法論相統(tǒng)合,就成為收集品選擇設計成為展品進行利用的方法,簡稱為收集品利用法,即博物館學第二個獨立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主要用于收集品為何又如何變?yōu)檎蛊愤@個研究對象,包括博物館展覽策劃、博物館觀眾調查、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博物館與展覽的宣傳推廣等方面。
[1]《博物館學概論》編寫組編《博物館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87~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