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字
公元前221年,當秦國的鐵騎踏入齊國的都城臨淄時,當時的秦王,后來的秦始皇終于完成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此時,他已經(jīng)39歲了,平生的志向都已實現(xiàn),眼下最大的愿望就是長生不老。他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尋仙求長生,還修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陵墓承載自己“事死如事生”的要求。
這份熾熱的欲望和這座鼎鼎大名的皇陵,激發(fā)了后人很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
2008年上映的電影《木乃伊3:龍帝之墓》就是其中之一。這部電影是冒險電影《木乃伊》系列的第三部。電影中,以秦始皇為原型的中國古代帝王——龍帝派遣使者向一名擁有神力的女巫求來長生的方法。但由于龍帝的殘暴,女巫對龍帝下了詛咒,把他和他的兵將都變成了兵馬俑,封印在地下宮殿中。千年后,一群人發(fā)現(xiàn)了他的陵墓,主角亞歷克斯就是挖墓人之一。
雖然電影制片方表示,龍帝的墓穴是根據(jù)秦始皇陵布置的。但電影里,那座處在黃土中的陵墓不可能和秦始皇陵同日而語。
現(xiàn)實中,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靠渭水,被山帶河,林木環(huán)繞。秦始皇和繼任者花了39年時間,動用70多萬人力,才建成這座占地約56.25平方千米的陵園,大小大概相當于78座北京故宮。
秦始皇陵分為陵園區(qū)和從葬區(qū)。從葬區(qū)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陪葬坑,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就出土于此。陵園區(qū)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像一個“回”字,內(nèi)、外兩道城墻默默守護著宮苑。內(nèi)城的中心是一座雄偉的封土,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小山,呈覆斗形,封土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而在封土下方三十多米的位置,就是這座陵園中最神秘的地方——地宮。
現(xiàn)實中,挖掘古墓時,很多考古學家都會先從封土下手,而不是像電影中的盜墓者一樣,直接找到某個通道進入。
這是因為封土和墓室、墓道、陪葬坑、陵園一樣,也是考古材料的組成部分。根據(jù)《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程》(試行)第十一條規(guī)定,墓葬封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全部掘除、部分掘除或保留;發(fā)掘封土前,應注意封土及其周圍有關的遺存,并完成繪圖、攝影、文字記錄等工作;發(fā)掘封土應分部進行,詳細觀察封土結構,注意封土與建墓、葬俗有關的遺存,做好資料工作。(注:為強化考古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2009年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修訂了《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程》(試行),現(xiàn)行版本是《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范》。)
在電影中,亞歷克斯在墓室的中央轉(zhuǎn)動了一個機關,隨即地面塌陷,向兩邊分開,他墜落到了墓室的更深處——龍帝的地宮。無獨有偶,史書里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不過主人公換成了一個放羊的孩子。在《漢書》中記載,秦朝末年,項羽火燒咸陽之后,一名小童在秦始皇陵附近放羊,羊意外掉進一個地洞里。為了找回羊,小童也鉆進了地洞,沒想到這個地洞竟然通向秦始皇的地宮。最后,小童手中的火把不慎引發(fā)大火,將這座輝煌宮殿付之一炬。
這個故事看起來有理有據(jù),但是根據(jù)《史記》的記載,秦始皇陵的地宮中布置了多重機關。比如暗弩,一旦有人進入,就會被強弩攻擊。即使闖入者僥幸逃脫,后面還有各種陷阱在等著他。同時,地宮里含有大量水銀。水銀蒸發(fā)后會產(chǎn)生劇毒,就算故事中的小童真的意外闖入地宮,并躲過了重重機關,他也避不開毒氣的傷害。
電影里的地宮灰塵漫天,白骨纏足,非常陰森恐怖。但現(xiàn)實中,秦始皇陵的地宮非常富麗堂皇。根據(jù)《史記》的描述,這座地下宮殿堆積著奇珍異寶,人魚的油膏能讓蠟燭長明,黃金制成的水鳥飛過水銀做成的江河湖海。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陜西省中部地區(qū)曾發(fā)生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但秦始皇的墓室并沒有受到損害,這得益于宮墻的堅固。地宮的宮墻在完工后需要用弓箭檢驗,一旦施工人員射出的箭插進了墻體,這堵墻就必須被推倒重建。最終,施工人員建成了厚約4米的銅墻鐵壁。
在電影中,龍帝的棺槨被安置在一輛由四匹馬拉動的馬車上,車夫手執(zhí)韁繩,似乎隨時都能駕車出行。這個靈感可能來自于秦始皇陵銅車馬。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一為“立車”,一為“安車”,都是古代單轅雙輪車,由四匹馬并駕。秦始皇陵銅車馬按照秦始皇鑾駕車隊中,副車一半的比例制作,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形最大、結構最復雜、系駕關系最完整的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不過這組文物在出土時已經(jīng)碎成了3000多片,文物修復人員花了8年時間精心修復,它們才得以重新與世人見面。
為了“示疆威,服海內(nèi)”,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視全國。安全起見,他為自己的車駕安排了多輛副車,并且經(jīng)常更換車輛。
韓國滅亡后,有一名韓國的貴族為了報仇,散盡家財,找到一名大力士,定制了一把重達120斤的鐵錘,埋伏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準備刺殺秦始皇。但是當秦始皇的車隊出現(xiàn)時,所有的車駕都是四駕,看起來都像是秦始皇會乘坐的馬車,這名貴族無從判斷,只能命大力士砸向最中間的那一輛。大力士一擊得手,但是砸中的只是副車。逃過一劫的秦始皇下令全國緝捕刺客。大力士被抓住處死,這名韓國的貴族卻幸運地逃出。他就是后來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的張良。
現(xiàn)實中,秦始皇的棺槨還沒有人真正見過。作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至今尚未被發(fā)掘。人們對于它內(nèi)部情況的了解,主要還是依靠古籍記載、現(xiàn)代的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所以電影《木乃伊3:龍帝之墓》對它的描繪,更多的是遠離現(xiàn)實的自由想象。相比較起來,另一座漢代墓葬,不僅能帶我們一窺古代高規(guī)格墓葬的真容,它背后的傳奇故事,還是極佳的電影素材。
一座小山,一直流傳著古墓的傳說,直到有一天,山頭出現(xiàn)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洞……這很像探險故事的一幕,真實發(fā)生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qū)大塘坪鄉(xiāng)觀西村東南方向的墩墩山。當考古學家趕到墩墩山時,很快判斷出這座小山正是一座古墓的封土,這個大洞就是盜墓賊挖出的盜洞。從這個盜洞入手,考古學家開啟了長達5年的發(fā)掘工作。
這座大墓周圍有近十個大大小小的墓坑,盜墓賊的盜洞打在封土的正上方。按照一般情況,其下的墓坑應該是主墓,存放墓主人的棺槨和珍貴的隨葬品。而隨著發(fā)掘的深入,主墓的葬品確實讓考古學家震驚不已。一座由近200萬枚五銖錢堆成,總重達10000多公斤的錢山靜靜安放在主墓中,即使已經(jīng)坍塌,它的最高處仍有1.35米。這座錢山除了證明墓主人的財大氣粗、身份不凡之外,還是中國首次以考古方式證明:唐宋以來,以1000枚銅錢為一貫的校量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漢。
在很多盜墓題材的電影中,盜墓者多是單槍匹馬闖入墓穴,在墓室里用羅盤分金定穴,東翻西找。但在真正的考古發(fā)掘中,隨時都會出現(xiàn)高科技的身影。比如,在發(fā)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前期使用了電子布網(wǎng)測繪、地球物理探測技術、三維掃描和航拍技術收集數(shù)據(jù),中期使用了低壓氧艙保護墓葬中的有機質(zhì),尤其是棺木中的尸骸以及紡織品。因為文物埋在地下時,處于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一旦氧氣與文物接觸,就會打破這個狀態(tài),導致文物出現(xiàn)損壞,而低壓氧艙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它們。
雖然憑借已經(jīng)發(fā)掘的文物,考古學家對于墓主人的身份有了初步的判斷。但是真正能確定墓主人身份的文物很可能保存在主棺中。然而之前盜墓者已經(jīng)將主墓精確定位,并且對墓室正中央的棺槨下手,一些重要的文物資料很可能丟失……
已經(jīng)做好心理準備的考古學家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主棺并不在主墓的正中央,而是出現(xiàn)在了主墓的東北角。墓主人很可能是按照生前的居室布局打造自己的長眠居所。在主槨室中,考古學家除了發(fā)掘出總重量近80公斤的黃金,使這里成為目前為止,考古隊發(fā)掘的所有漢墓中,出土黃金量最大的一座墓葬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版《論語》。這不是普通的《論語》,而是已經(jīng)失傳1800余年的《齊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zhàn)國前期成書?!墩撜Z》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文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因為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論語》近于絕版,只能靠儒生口耳相傳,《魯論語》是魯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是齊人口頭傳授的,后來人們又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古文論語》。但《齊論語》在漢魏時期就已失傳。此次考古人員在出土的約5000枚竹簡中發(fā)現(xiàn)了失傳已久的《論語·知道》篇,并初步斷定其屬于《齊論語》,這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久遠的《論語》抄本。
最后,考古學家通過主槨室里的一枚龜紐玉印和載有“?;韬畛假R”字樣的木牘文書,證實了墓主人就是?;韬顒①R。如果你對這個名字沒有印象,那么請翻開本期“字間故事”欄目的《彈冠》,文中提到的在位27天就被廢黜的西漢漢廢帝,便是這座墓葬的主人。
而他的主槨室中留有《齊論語》,是因為王吉。王吉是西漢時期傳習《齊論語》的唯一名家,曾認真教授劉賀一系列儒家經(jīng)典。他希望用《論語》中的道理教導劉賀謹言慎行,可惜他的努力收效甚微。劉賀被廢黜后,只能坐擁財富,在擔驚受怕中,度過醉生夢死的一生。
現(xiàn)在,關于那些古墓的故事仍在繼續(xù)。據(jù)有關報道,西安地鐵自修建以來,每條線都挖出了古墓。光是地鐵2號線就曾挖出了130座古墓,而在地鐵線之外,西安郵電大學在建設新校區(qū)時,發(fā)現(xiàn)了600座古墓,時間從東周跨到唐朝。西安財經(jīng)大學發(fā)掘了秦始皇祖母墓,迄今已知“中國第二大墓葬”,也是最大的具有四條墓道的墓葬。就在2019年年初,在中山大學挖出數(shù)座古墓的消息傳出后不久,清華大學的校園內(nèi)又發(fā)現(xiàn)95座古墓。
在那些歷史名城的地下,時間仿佛在此分流。一邊是曾經(jīng)開疆拓土的先主陵寢內(nèi),千年時光已然凝固,只有水銀密封住一段千秋萬代的向往。一邊是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風馳電掣的地鐵載著求知、求學的人快速經(jīng)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那些地鐵上、校園里的人都在用當下的努力,開鑿下一個盛世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