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斌
廢墟探險“在廢墟里尋找城市的過往”,這是一句流傳在“廢墟探險”愛好者之間的流行語,帶著“尋找”“回顧”“緬懷”的心情,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廢墟,歷經城市的過往,這無疑拉近了這個城市與我們的距離。
城市探險的目標來源是人工建造的舊建筑。以過去用的城市下水道、廢棄的廠房、動遷中的殘恒斷壁的老洋房等為背景,進行探尋的探險活動。這些建筑由于歷史原因不能再生和不能保留。會使人帶有惋惜的心情融入探險運動中,使得活動更加富有刺激,驚險,更激發(fā)人們對近代文化內涵追溯回味!
說到廢墟旅行,就必須要提到北京極負盛名的798,它便是從一個工業(yè)廢墟到藝術烏托邦,最終成了一處旅游勝地。
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廢墟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承載著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歷史變遷和文明興衰。時間將它們昔日的輝煌打磨得一干二凈,可即便殘破,即便寂寥,也無法毀掉它們的錚錚傲骨。正如一位詩人所講“時間毀掉的是我的身體,卻永遠毀不掉我那顆桀驁不馴的心?!?/p>
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時間可以讓所有荒誕變得合理,讓所有合理變得荒誕!在這里你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遺跡,更能感受到什么叫做永恒!
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xiàn)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不得不說,廢墟探險讓人感到著迷的地方,就在于它們賦予探索者的經驗和觀看角度十分多元,既可以是恐怖的、刺激的,同樣也可以令人感慨萬千。其中許多寄托了建造年代的人類對未來世界的夢幻,卻被眼下這個真正的“未來”所拋棄;它們曾有各自的光榮使命,卻在喧囂過后獨自吞噬著后果。它們總能觸發(fā)一系列對于時間、生命價值的思考,走入一座城市的廢墟,仿佛能透過這座廢墟的空間,想到隱藏在這個城市的許多陰謀與企圖,當然也能想到這個城市的騰飛夢想。
這次要介紹的這個地點是一座鋼鐵廠,一座擁有100年歷史的傳奇鋼鐵廠!它位于北京長安街延長線上,距天安門17公里,最高年產鋼近1000萬噸,一個承載著數(shù)十萬老北京人生活與命運的工廠,一個曾經供養(yǎng)著70%石景山區(qū)人民的企業(yè)。
首鋼,在北京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方,你可能不知道它在哪,你可能沒有走進過這座工廠,但你肯定聽說過它。這就是首鋼。
首鋼是我國工業(yè)的奠基者之一,從1919年,官商合辦的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西石景山建設煉廠,北京近代黑色冶金工業(yè)由此起步。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強行占有煉廠,將其改組為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華北興中公司下屬的“石景山制鐵所”。再到1945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資源委員會接收石景山制鐵所,改名石景山鋼鐵廠。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北、東北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勝利,國民政府急令石鋼南遷。該廠的中共地下黨組織在華北局城工部領導下組織工人開展“反南遷,迎解放”的護廠斗爭,使工廠較完整地得以保存。再到北平解放后,石鋼于1949年6月恢復生產。以及1966年,石景山鋼鐵公司改名為首都鋼鐵公司,“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后,首鋼一度停產,在周恩來總理的批示下,生產得以恢復。直到2005年2月18日,國家發(fā)改委回復批示,同意首鋼減產、搬遷、結構調整和環(huán)境治理方案,煉鐵廠五號高爐于6月30日上午8時正式熄火,光榮退役。首鋼先后經歷了解放前30年,解放后30年,改革開放40年,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fā)展之路,首鋼人用艱苦奮斗把這座煉鐵廠一步步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鋼鐵產業(yè)巨人,為中國工業(yè)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看看這些大數(shù)據(jù),其實,首鋼為中國、為北京做了很大的貢獻。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熱火朝天的首鋼真的算是北京各大企業(yè)的老大哥了,但隨著國家的飛速發(fā)展,首都的大環(huán)境日漸衰落,首鋼不得不改變企業(yè)的經營思路去面對發(fā)展的挑戰(zhàn)。
首鋼以其特有的工業(yè)發(fā)展歷程,見證了中國民族鋼鐵工業(yè)在近代艱難起步,以及在新中國飛速發(fā)展的歷史,回望首鋼的百年歷史,它既是中國近現(xiàn)代工業(yè)史的縮影,也是國有企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見證者之一。
最終首鋼于2005年2月宣布離開北京移至河北,首鋼雖然離開了北京,但鋼鐵精神卻沒有止步,它深深地留在了我們每一位北京人的心里。望眼看去一望無際的工業(yè)化廠區(qū),這個時期的首鋼倍顯凄涼。偌大的廠區(qū),數(shù)不清的廠房,高高的煙囪,看不到盡頭的鐵路,處處散發(fā)著光芒,無不彰顯著首鋼昔日的輝煌。不禁感嘆時光蹉跎,世事無常,它代表了北京一個時代的發(fā)展,同時也見證了北京飛速發(fā)展的經濟。
首鋼大搬遷是首鋼人一諾千金的精神,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現(xiàn)代工業(yè)史詩。是折射中國鋼鐵工業(yè)在市場經濟困境中突圍的艱難歷程。只要到過首鋼的人就會深切地感受到,是真正了解正在搬遷調整中的首鋼人的獨特心境的。首鋼是中國鋼鐵企業(yè)的縮影。首鋼的一切成果,是十多萬首鋼人滿腔熱血、渾身汗水建成的。這里有物質的,更有情感的。對許多人來說,拆遷親手建造的工廠設備,好像是永別親人似的,心中有怎樣的難過和痛楚可想而知,但首鋼人正是在歷史性的告別中,實現(xiàn)了時代性的跨越。
工廠“安全生產”的警示標語高高地立在圍墻上
從2008年奧運會,首鋼拆除工作就被排上了日程,我知道首鋼即將消失,所以這些年我也是只要一休息有意無意地就往首鋼跑,總希望能再多記錄下一些東西,不過隨著搬遷和改造的原因,看守的力度和進入難度也在不斷地提升,從最初開車隨便進入,到后來坐首鋼公交車進入,再到后來翻墻進入,這些年我去首鋼拍攝不下百次,不僅需要背著沉重的設備潛入,而且還要隨時躲避保衛(wèi)科的巡邏車,印象最深的是我在拍攝首鋼某高爐時,因為在首鋼改造之際,整個廠區(qū)是不允許任何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的,所以我只能孤身一人背著沉重的設備潛入首鋼內部進行拍攝,在拍攝高爐時被看守的工人發(fā)現(xiàn),我首先說明了我首鋼工人子女的身份以及對首鋼難以割舍的情感,工業(yè)需要傳承,文化與精神亦是如此,我想要將它們記錄下來!
我想在首鋼拆除之前記錄一些最后的畫面,和即將消逝的廠區(qū)。我本以為對方會趕我走,或者立刻通知保衛(wèi)科甚至報警,但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居然給我找了個安全帽,帶我進入了他們工作的區(qū)域進行拍攝,還一邊給我講解這里的歷史,工人老大哥說前段時間有個20多年久病不出的首鋼退休老干部,在得知高爐即將被改造時,和子女們提出要再看高爐最后一眼,最終在家屬的攙扶下不僅進入了高爐內部,而且還順著爐身爬上了高爐!老人注視著高爐許久,一句話也沒有說,但眼角的淚水卻止小住地往下掉。之后又聊了許多首鋼的往事與現(xiàn)狀,使我受益匪淺,據(jù)了解他們當時就是建廠的這波人,現(xiàn)在又來拆廠,其實也是很希望有人能夠記錄下這一切,而我作為一個攝影師,用相機記錄下來這些變化,是我最直接的本能,我們一直聊到天黑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工人老大哥還親自送我出了廠區(qū),受寵若驚之余更多的還是感動和感激。
拍攝不僅是辛苦的,更是危險的,在首鋼廠區(qū)旁邊曾經有個管理異常嚴格的要害部門,叫做“首鋼機電廠”。到最后直到重要設備都被運走,我才得以進入拍攝,我在廠房里面一邊拍,旁邊的挖掘機一邊拆,那天還正趕上北京刮大風,本來就搖搖欲墜的廠房玻璃在強風的作用下,連帶窗框直接朝我的腦袋砸了下來,我連忙閃身,玻璃在離我不到半米的距離被摔得支離破碎,雖然僥幸躲過了致命的危險,但飛濺起來的玻璃碎片還是把我的胳膊劃了個大口子。
在拍攝工廠全貌的時候,有幾組鏡頭必須爬到百米高的高爐和煙囪上,稍不留神就會失足摔下。為了防止有人攀爬,年久失修的鋼架不僅很多地方已經銹穿,還被人刻意鋸斷了很多地方,首鋼剛停產時我和朋友曾經一起去爬過雙曲線冷卻塔,里面的過道是用石板鋪成的,很窄,只能容一人通過,兩邊的扶手也早就沒了,通過拍攝廢墟,記錄廢墟,我也逐步意識到:每一場冒險都是人生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它們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也因此,我從一個廢墟愛好者不可避免地變成了以拍攝為職業(yè)的建筑攝影師。
首鋼工廠高爐設備遠景。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現(xiàn)著具有年代感的工業(yè)之美
提到首鋼,大多數(shù)都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在我當時的印象里首鋼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工廠,我們家離首鋼廠東門很近,經常和小伙伴一起到廠子里的職工澡堂子蹭澡洗,洗完了再去冷庫蹭鹽汽水和甜汽水還有冰棍,首鋼的冰棍是夏天專為煉鐵工人制作的,純水加白糖,沒有包裝,一桶一桶的,碰到好心的工人還能多給幾根!還有就是到當時被稱為“首鋼大水池子”的地方撈魚捉蜻蜓。上小學的時候還組織遠足到廠子里的五一劇場看電影,雖然現(xiàn)在的五一劇場已經在人們的惋惜聲中“退役”,但首鋼子弟們永遠都忘不了,小時候,在那個人山人海的大劇場里,坐在木頭椅子上仰著小腦袋看電影的場景。
2015年5月,北京首鋼廠東門遷建項目啟動,施工單位開始搭建拆門施工腳手架
挑高的廠區(qū)里機器已經搬走,只剩下灰白色的墻面和空蕩蕩的房間
三四十年前,在北京一提起首鋼,沒有人不知道,沒有人不羨慕;二十年前,說到首鋼也是為人所熟悉的,而近年來,首鋼似乎有些沉寂了。
首鋼不是停產了嗎?首鋼不是搬走了嗎?首鋼不是改成冬奧組委的辦公室了嗎?首鋼不是拆了嗎?我就知道首鋼男籃……這些反應和印象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現(xiàn)在提到首鋼,其實很多人都沒有真正走進去過,更不會了解它的歷史和它的貢獻與輝煌,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可能都是:首鋼是一個很大很破的老工廠,高爐,火車,忙碌的工人。甚至還有些人認為,這些鋼廠、工人嘛、還不就是“進去一股焦化味兒,出來一身汗與塵”。
其實當年的首鋼是令人羨慕的,首鋼職工在行業(yè)內一直都算掙得多的,福利好的。不論是計劃經濟時代,還是改革開放后的產業(yè)結構調整,首鋼人都還算是富足的。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保不齊誰的父母或是三姑、二大爺?shù)木褪鞘卒摰穆毠?。有那么一陣兒,北京孩子畢業(yè)后都以能進入首鋼為榮,進不去的,則有遺憾終生的感覺。因為這里就是個食堂、澡堂、劇場、宿舍、幼兒園、醫(yī)院、副食店一應俱全的“小社會”。在大家都吃大鍋飯的時代,這里的伙食標準也要高出標準線一個檔次,福利待遇自然也不用說,吃的喝的用的幾乎什么都發(fā)。企業(yè)還為此建了面包、香腸、餅干、麻花、冰激凌、汽水等副食以及洗衣機、電風扇、家具生產線。廠區(qū)內每周定期供應面包、香腸等副食品,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這些就相當于是特供食品,所以首鋼的副食票一度在整個石景山區(qū)都很緊俏。過節(jié)的時候雞鴨魚肉都有,平日的面包、餅干、肉、香腸也有供應,每年的年終有會餐,如果家里有兩個首鋼人一個春節(jié)就不用再買別的了,還可以有孝敬老人的。
那時候還有一個慣例,每年都搞全員的年終會餐?!澳菚r候地鐵1號線上,如果滿車廂是香腸味兒,準是首鋼又發(fā)香腸了;如果滿車廂是酒味兒,準是首鋼又會餐了?!?/p>
首鋼的多個職工宿舍遍布石景山區(qū),首鋼職工就像撒豆成兵一般生活在石景山的各個角落,特供香腸、汽水還有那些傳聞軼事,變成了盡人皆知的秘密。
早年間那些曾經的老首鋼人,對它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畢竟那個年代的工人,都已經把青春乃至一生奉獻給了首鋼這個萬人大家庭!對老首鋼人來說,首鋼,是他們的過去。對那些如今長大成人的青年來說,首鋼,是他們的童年。對因為搬遷遠走曹妃甸或他鄉(xiāng)的首鋼工人來說,首鋼,是他們的故鄉(xiāng)。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些廢墟只是暫時性的風景,我覺得有必要加以記錄,給下一代人留下一些值得去讀的故事”。我覺得其實沒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建筑不是,廢墟更不是,但廢墟“承載了一段歲月,是一個時代的印記?!碑攺S房改建成動漫基地,車間變身金融大廈,樣子變了,但記憶里的故事永遠揮之不去!
探索廢墟,記錄歷史,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作為支撐,在爬上爬下的拍攝過程中也是對體力和心理的一個挑戰(zhàn),時刻要面臨各種突如其來的危險,所以總有人會問我這么做是否值得?甚至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
我覺得其實生活中本就充滿了各種危險,拍攝廢墟正好迎合了我喜歡冒險的性格。能夠進入到這些隱藏在世界中的神秘地點我就已經樂在其中了,而探險的過程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挑戰(zhàn),這些曾經宏偉的建筑被廢棄后依然壯觀。它的設計十分具有空間感,放在現(xiàn)今也是非常出色的工業(yè)設計,身處其中猶如置身于外星文明。而拍攝廢墟搞創(chuàng)作,本就是為了取悅自己,在將它們的美通過鏡頭記錄下來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到其中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比如北京人都知道石景山區(qū)有個首鋼,但很少有人知道首鋼里有座“石景山”。隨著首鋼搬遷的推進,這里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批從近唐以來各歷史時期的文化遺跡,其中不乏頗具藝術和考古價值的精品。
這座海拔只有183米的小山在史料中卻有著“燕都第一仙山”的美譽。而事實上,在1952年8月更名時,就是因為它而被正式命名為“石景山區(qū)”。
石景山位于首鋼廠區(qū)西側,山上古跡中既有佛教遺存又有道教蹤跡,還不乏當年明清皇帝巡幸到此留下的御詩墨跡。其中一座修建于明代的碧霞元君廟保存得最為完好。據(jù)說,在明清時期,每年農歷四月十五這里都會舉行熱鬧的廟會。在半山腰的一口古井也頗具特色,根據(jù)考證,這口建于元末明初的水井已是五六百歲“高齡”了,當初應有170多米深。
山上孔雀洞里新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尊石佛像,經包括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前會長羅哲文等十多位專家先后考察鑒定,被確認為是唐代的釋迦牟尼造像,此前在北京地區(qū)極為少見,具有相當?shù)膬r值。
有趣的是,山上還有抗戰(zhàn)時期留下的炮樓和防空洞,沿著山徑一路走,就仿佛走過了一段悠長的歷史。登上山頂?shù)摹巴╅w”,透過造型古樸的方磚石窗,首鋼高爐、管線、廠房清晰可見,小小的石窗霎時成了一條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
我覺得這才是廢墟探索的魅力所在,廢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個跟文化和美學不相干的貶義詞,甚至《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廢墟一詞的解釋也僅僅是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涼地方。
所以導致一提到“廢墟”兩個字,眼前總是容易浮現(xiàn)出垃圾堆和渣土的畫面,但此“廢墟”非彼“廢墟”,這里講的廢墟是指含有一定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價值的建筑遺存,跟那些沒有時間距離的、遭受天災或人為破壞的瓦礫堆或廢棄地沒有關系,而拍攝廢墟并不是為了給城市譜寫一首悲傷的挽歌,只是出于一種自然的記錄。
很多人無法理解所謂的“廢墟美學”這確實很難理解,就如德國大哲學家、美學家德康說:“審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某中形象呈現(xiàn),它能引起人想到許多東西,卻又不能由任何明確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地表達出來,因此也沒有語言能完全適合它,把它變成可以理解的。
簡單來說,我認為年代的久遠常常使一種最尋常的物體也具有一種美,而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一些古建筑遺址或廢墟更是如此,美學本就是屬于哲學范疇的,廢墟美學更是如此,就如九方皋相馬,可以透過表象看到內在,“廢墟美學”對于能夠發(fā)現(xiàn)美的人來說只看到這四個字即可明白,而不明白的人即使解釋再多也如同鴨子聽雷,就像本篇文章所寫的首鋼一樣,有著百年的歷史文化,以及文物古跡和精神,而在有些人眼里它只是一座廢棄的破工廠。
探索廢墟如同翻開那破舊的相冊,鉆進泛黃的相堆里,跟隨時間我細細尋覓它的足跡,它可以讓一個生命孕育并走向終點,也可以讓一個龐大的建筑體走向成熟與輝煌再到衰敗與凋零。我們跟隨著時間的腳步不緊不慢,大千世界里,我們所見、所遇的諸般,總有共性。在一條道路上走得足夠久和遠,殊途會同歸,看到的,其實是同樣的云開與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