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定陵玉圭的形制與紋飾

      2019-09-25 03:56:10張北霞
      關(guān)鍵詞:萬歷裝飾

      張北霞

      (湖南工業(yè)大學 包裝設(shè)計藝術(shù)學院,湖南 株洲,412007)

      玉圭,中國古代禮玉之一,形制有平首和尖首之分,平首圭可能源于原始人的生產(chǎn)工具—斧,逐漸演化為禮器;尖首圭則可能源于古代兵器—戈,是其簡化形式,象征權(quán)力和力量[1]P84?!吨芏Y》中有對玉圭名稱和使用等級的記載,但對形制,卻僅有尺寸,而無其它詳細記錄,夏鼐先生認為《周禮》記載的各種玉圭,可能是編者構(gòu)想的理想化瑞玉[2]。雖然玉圭的起源和先秦的玉圭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它們一直作為重要的玉禮器使用,古人常常試圖描繪《周禮》所記各種玉圭的形象,如漢代畫像石、宋代聶崇義《新定三禮圖》。

      明代,玉圭成為皇室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象征尊貴。依《大明萬歷會典》(以下簡稱《明會典》)所記,洪武六年定,親王朝覲天子,先穿常服、行家禮,再穿冕服、行君臣之禮,行君臣禮時,天子要執(zhí)傳位大圭,上刻“奉天法祖,世世相傳”[3]P972,以正君臣之位。而明代玉圭用于冠服,始于洪武二十六年,規(guī)定冕服玉圭,皇帝長一尺二寸,太子長九寸五分、親王長九寸二分五厘,世子和郡王長九寸。永樂三年,皇室冠服制度進一步完備,不僅將皇帝冕服用圭的形制和紋樣細化,而且增加了皇帝、太子、親王、郡王、世子等男性成員的皮弁服用圭。同時,增加了皇后、皇妃、太子妃、親王妃、郡王妃等女性禮服用圭。此外,規(guī)定在圭外加絲套,皇帝和皇后之圭“以黃綺約其下,別以袋套之,金龍文”,其他皆“以錦約其下,并套”。嘉靖八年,又增定了皇帝武弁服用圭;嘉靖十年,增定了皇嬪冠服用圭。[3]P1017-1022

      考古發(fā)掘證實了文獻所記明代皇室用玉圭的制度化。迄今,明代陵墓出土玉圭34件,其中定陵8件,魯荒王墓2件、郢靖王墓5件、梁莊王墓4件,江西各藩王墓12件,其他墓葬有3件。此外,一些博物館也藏有明代玉圭,如首都博物館有1件,故宮博物院有4件,晉祠博物館、武漢博物館、常熟博物館分別有1件。定陵玉圭展現(xiàn)出最高等級的玉圭形制和紋飾;各地藩王墓出土的玉圭,顯示了玉圭使用的等級和質(zhì)地,它們與《明會典》的定制基本吻合。比較特殊的是,魯荒王朱檀墓中的玉圭(圖1)早于洪武二十六年[4]P91。朱檀是明太祖第十子,出生并冊封于洪武三年,洪武十八年就藩于兗州,逝于洪武二十二年。按周尺計算,兩件玉圭皆超過一尺,按后來《明會典》之制,其中一件甚至超過了天子玉圭的一尺二寸。這說明其并非親王冠服所配之物,合理地推測,魯王崇信道教,玉圭不僅可以作為禮器,也是道教法器之一,魯荒王墓玉圭當與明代禮制無關(guān)。

      定陵出土玉圭共8件(圖2),其中4件出自萬歷帝棺內(nèi)西端胸前,4件分別出自隨葬器物箱內(nèi)。下面以定陵玉圭為主,結(jié)合其他皇室墓葬出土玉圭及傳世玉圭,綜合分析明代玉圭的形制和紋飾。

      圖1 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玉圭 明代左:通長29.6cm,寬6cm,厚1cm右:通長25.4cm,寬6.2cm,厚1.3cm 山東省博物館藏

      圖2 定陵出土玉圭 明代

      圖3 玉圭 西漢(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p123)

      一、形制

      關(guān)于古代玉圭的形制,歷來爭議頗多,主要原因是不似璧、琮、璜等禮玉,《周禮》等早期文獻對其記載語焉不詳。以圭首造型來分,圭有平首和尖首兩種,二者源流不同,但皆由實用器演化為禮器。漢之前,平首圭還比較多見,漢代,《說文》還將“圭”字釋為“上圜下方”的“瑞玉”[5]P289,“上圜”應(yīng)該是指圭首帶有一定弧度。但同時,《說文》在解釋“璋”字時說:“剡上為圭,半圭為璋?!盵5]P11這和“圭”字的解釋似乎是矛盾的,《說文》又釋“剡”字:“銳利也?!盵5]P91正是尖首圭之形,也正是鄭玄所說“圭銳象春物初生”。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漢代以后,玉圭多為“剡上方下”的尖首圭(圖3)。明代玉圭規(guī)定“剡上方下”,這已經(jīng)由出土物完全證實。明代玉圭造型一致,用以區(qū)別等級的首先是長度?!吨芏Y·冬官·考工記》“玉人”曰:“玉人之事:鎮(zhèn)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6]P644《禮記·雜記下》曰:“贊,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7]P377天子所用玉圭皆“尺有二寸”,其余玉圭都不盈尺。玉圭的度量標準,《明會典》規(guī)定“凡尺皆以周尺為度”[3]P1018,問題是,明代所用周尺的標準是什么?周尺不僅在周代無統(tǒng)一標準,到后世出入更多,其度量范圍,大概在21到23cm之間[8]。然而,明代早期郢靖王(1388-1414)和梁莊王(1411-1441)墓的玉圭都較長(圖4,a-e),前者是24.2cm(共兩件素面玉圭,長度幾乎相同),后者是25.7cm(共三件素面玉圭,長度幾乎相同,取中間數(shù)),兩件玉谷圭的大小則幾乎相同,長度分別為16cm和15.8cm,合周尺約為七寸,顯然,兩位親王的玉圭都不合制度,表明明代早期對親王玉圭尺寸控制并不嚴格。另有一件故宮博物院藏墨玉圭(圖4-f),長度為24.8cm,寬6cm,與兩位親王的玉圭大小相仿,推測也為明早期之物。

      圖4 郢靖王墓(a、b)、梁莊王墓(c、d、e)出土玉圭,故宮藏墨玉圭(f) 明代a:(HS:114-4-1)長24.2cm,寬6.45cm,厚0.9~1cmb:(HS:114-4-2)長 24.15cm 寬 6.3cm 厚 1.35~1.45cmc:青白玉素面圭[棺:30]長25.7cm,寬6.6cm,厚1.1cmd:青玉素面圭[前:82]長25.6cm,底寬6.2cm,肩寬6.1cm,底厚0.9cm,首厚0.8cme:青玉素面圭[前:83])長25.8cm,底寬6.2cm,厚0.8cmf:墨玉圭 長24.8cm,寬6cm,厚1cm(圖片來源:《郢靖王墓》《梁莊王墓》《故宮文物藏品大系·玉器卷6》)

      圖5 玉圭 明代 長21cm,寬5.6cm,1cm 江西省南城縣朱良鄉(xiāng)明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玉器全集(9)》P119)

      表1 定陵出土玉圭尺寸

      通過考察定陵玉圭的尺寸,可以了解明代晚期的玉圭等級制度。定陵出土8件玉圭,尺寸不一?;实勖岱滏?zhèn)圭(圖2-a)為萬歷登基所用,級別最高,也是萬歷時期制作最早的玉圭,假設(shè)它的尺寸完全合制,那萬歷玉圭所用周尺可能為22.75cm。可以此為標準,考察萬歷時期出土玉圭的長度是否合制(表1)。如江西南城縣朱良鄉(xiāng)藩王益藩羅川王族成員墓葬出土的玉圭,長21cm(圖5),其所有者薨于萬歷二十一年,若以定陵鎮(zhèn)圭尺寸為標準,則此圭約合周尺九寸二分三厘,符合親王的玉圭標準。

      圖6 《明會典》武弁服所用圭圖

      定陵皮弁服所配脊圭(圖2-b)長一尺一寸八分,比鎮(zhèn)圭小二分。而永樂三年定,皮弁服所配玉圭“長如冕服之圭”。《萬歷會典》載,嘉靖八年,詳定了皇帝武弁服之制,“視鎮(zhèn)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討罪安民’”(圖6)[3]P1027,定陵沒有出土武弁服之圭,但將皮弁服之圭的尺寸“視鎮(zhèn)圭差小”,可能是萬歷時期在制作玉圭時有意為之。

      定陵的兩件素面玉圭都為青玉質(zhì)地。編號[萬244]的一件(圖2-c)出于萬歷帝棺內(nèi),長25.8cm,其底部似為子榫,有對穿三孔,目測底部子榫有1cm左右。折合周尺,此圭又比皮弁服之圭小了五分,長度特殊、形制特殊,但又放置在萬歷帝西端胸前,用途暫無可考。另一件編號為[X13:6]的素面玉圭(圖2-e)出自第十三箱內(nèi),長19.8cm,合周尺八寸七分。《明會典》載,皇太子冠服用圭長九寸五分,此圭應(yīng)是朱翊鈞在隆慶二年被立太子時的玉圭,定陵玉圭中僅有此圭基本符合條件。至于尺寸的差異,或是所用周尺長度不同,或是遷就了玉料的長度,或是因太子尚幼而特意縮減尺寸,原因莫衷一是。

      長度最難解釋的是定陵的四件玉谷圭。最長的一件青玉谷圭([萬42],圖2-d)長23.2cm,寬僅4.4cm,是八件玉圭中最窄的一件。谷圭具有特殊用途,《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云:“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薄兜淙稹吩疲骸肮裙缫院碗y,以聘女?!睋?jù)《明會典》記,谷圭不僅是明代皇室女性成員(公主除外)的冠服必備,也是大婚時的納徵禮之一,長度不分等級,均為七寸。明代皇帝大婚之儀注始定于正統(tǒng)七年英宗納后之時,①萬歷六年,神宗大婚,雖新增定了皇帝納后之儀,但玉谷圭也僅為納徵禮,并無特殊,也沒提到大婚時皇帝也要用到谷圭。故定陵的此件玉谷圭用途待考。

      定陵的兩件皇后所用玉谷圭(編號為:[X2.8]、[X14.10],圖2-f,2-g),分別出自第2、第14隨葬器物箱,前者屬于孝端皇后,長22.4cm,合周尺九寸八分;后者屬于孝靖皇后,長22.5cm,合周尺九寸九分,兩者寬度一致,前者略厚,而質(zhì)地、紋飾完全相同。這兩件玉圭的尺寸讓人匪夷所思,遠遠超過了《會典》所定的七寸之制,倒是大致和明尺的七寸相合[9]P211,故有研究者認為萬歷時期,為了彰顯皇后的地位,使用的谷圭以明尺七寸為準已成定制[10]。目前,出土的明代玉谷圭不少,長度都在15到17cm之間,合為周尺,均為七寸左右。定陵的這兩件皇后玉谷圭長度幾乎盈尺,說明皇后玉圭的特殊化,但這種特殊始于何時,是否為定制,目前都難下結(jié)論。這兩件玉圭雖然極其相似,但制作應(yīng)有先后,孝端皇后的玉圭當制作于萬歷六年(或之前一年),是萬歷大婚時的聘禮,而孝靖皇后的玉圭當作于萬歷四十八年,是明熹宗追封并將其袝葬定陵時制作,后者可能以前者為藍本仿制,故二者在大小、質(zhì)地和紋飾上完全相同。以鎮(zhèn)圭尺寸為基準,這兩件皇后之圭都在九寸五分之上,一尺之內(nèi),這應(yīng)當是特意制定的標準,比皇太子所用圭略長,以示皇后的嫡母身份,但又不能盈尺。至于長度約為明尺的七寸,應(yīng)該只是巧合,所有玉圭、冠冕都用周尺,沒有理由只將皇后的玉圭用明尺度量。目前所見玉谷圭中,還有三件尺寸特殊,一件藏于首都博物館(圖7-a)[11]P233,高21.2cm,寬6cm;一件出自北京西郊明代妃嬪墓(圖7-b),高21.3cm,寬6.2cm;另一件藏于故宮博物院(圖7-c),高21.3cm,寬6.2cm,這3件玉谷圭合周尺也在九寸到一尺之間,但都小于定陵出土的皇后玉圭,可以據(jù)此推測,明代后妃的玉圭并不完全依從《明會典》所定的七寸之制,而是有等級區(qū)分,只有藩王妃使用的玉圭仍為七寸。

      定陵最小的一件玉圭(編號:[X17.7],圖2-h),出自第十七隨葬器物箱??脊艌蟾嬲J為“第十七箱位于孝靖后棺槨南側(cè),但從出土物中不能明確其歸屬”[9]P299。此件玉圭長16.3cm,合周尺七寸二分,基本符合妃嬪用圭的定制。孝靖皇后王氏,于萬歷十年被冊封為恭妃②,萬歷三十四年先后晉封貴妃、皇貴妃③,萬歷三十九年去世④。在冊立為恭妃之時,應(yīng)當有玉圭,故此谷圭當屬孝靖皇后。

      明代用圭只制定了長度標準,至于寬度和剡上之度,則沒有詳細的規(guī)定?!抖Y·雜記下》所記圭的形制是“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7]P337《儀·聘禮》則說:“所以朝天子,圭與繅皆九寸,剡上寸半,厚半寸,博三寸?!盵12]P453兩處對寬度和厚度的記載相同:寬度為三寸,厚度為半寸;對“剡上”的記載卻有差別。周南泉先生據(jù)此繪制了圭的比例圖(圖8-a)[13],可以看到,《禮記》所言“博三寸”和“剡上,左右各寸半”是矛盾的,不論圭的尖首為銳角還是鈍角,圭的左右兩個斜邊之和都會大于圭的寬度?!秲x禮》則記為“剡上寸半”,這里沒有強調(diào)是左右兩邊“各寸半”,似乎可以有另一種理解,即從圭上部寸半的位置向頂部中間切為銳利之形(圖8-b),使圭的頂部形成一個90°的夾角,這樣解釋似乎更為合理。目前出土的西周和西漢時期的玉圭,尖首多為銳角(圖9)。而定陵出土的8件玉圭,大部分都是鈍角,只有編號為[X13.6]的素面玉圭的尖首為銳角,能見到的其它明代玉圭也都是100°~120°之間的鈍角,這應(yīng)該是明代玉圭“剡上”的標準形制。

      圖7 a首都博物館藏玉谷圭、b北京西郊明墓出土玉谷圭、c故宮收藏玉谷圭

      圖8 a周南泉先生描繪的圭形器尺寸比例摹圖(圖左)、b筆者假設(shè)的玉圭比例圖(圖右)

      圖9 西周和西漢玉圭a: 玉 圭 西 周 長 12.8cm,寬2cm, 山西省洪洞縣永寧堡西周墓地3號墓出土(山西省博物館藏《中國出土玉器全集(3)》p84)b:玉圭 西漢 長9.4cm,寬2.35cm,厚0.4cm 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藏(《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p183)

      二、紋飾

      定陵玉圭6件帶紋飾,2件素面。明代玉圭的使用上,基本遵從古禮。古人定禮,有以裝飾為貴的,但也有以樸素為貴的,玉圭即是后者的代表,祭祀用的玉圭不加雕琢,即所謂“至敬無文”。雖然依古禮,但定陵有三種帶特殊紋飾的玉圭:四山紋的鎮(zhèn)圭、雙植紋的脊圭和谷紋的谷圭,以下就這3種紋飾分別加以探討:

      1.四山紋

      定陵出土鎮(zhèn)圭一件(出土編號:W43),長27.3cm、寬6.4cm,厚1cm(圖2-a),出土時以漆匣盛放,放置在萬歷棺內(nèi)。玉圭上尖下方,正面刻四山紋,紋樣描金,玉質(zhì)潔白細膩[9]P211。

      明代的鎮(zhèn)圭“長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蓋周鎮(zhèn)圭之制,以黃綺約其下,別以袋韜之,金龍文”[3]P1018。按圖繪的樣式(圖10-a),圭的頂部為尖首,即“剡上”,在向上收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弧度,并向內(nèi)略凹進,其四山紋分為上中下三組,一山靠頂部,兩山并列居中,一山靠下,因為下部約以黃綺并需手持握,整體裝飾集中在圭上面的三分之二區(qū)域。定陵鎮(zhèn)圭(圖10-b)和《明會典》所繪基本一致,僅細節(jié)略有不同:《明會典》所繪鎮(zhèn)圭的造型和紋飾都有圓潤的曲線,而定陵出土鎮(zhèn)圭則是方正的直線。出土鎮(zhèn)圭的四山兩大兩小,以最上部、位于北方方位一山更高大和復(fù)雜(圖10-c),是為主山,有明顯的象征意義。明代的鎮(zhèn)圭以四山為飾,以北方為主,其意義是坐鎮(zhèn)京師、安定四方,四山僅為江山和四方之象征,并無確切的指代,當為明初禮官根據(jù)鄭玄所注《周禮》設(shè)計的紋飾。

      對于鎮(zhèn)圭的紋飾,永樂三年的制度只言“刻山四”,嘉靖八年稱“上刻山形四”,都表明裝飾方法是“刻”,未言其它。而定陵鎮(zhèn)圭紋飾不僅用刻,還加了金[9]P211??脊艌蟾娣Q之為“描金”,描金是漆器上常用的工藝,《髹飾錄》言:“描金,一名泥金畫漆,即純金花文也,朱地、黑質(zhì)共益焉?!盵14]P40描金在明代很常用,如盛裝鎮(zhèn)圭的漆匣就用了描金龍紋(圖11)。但是,鎮(zhèn)圭的紋飾是先刻后填金,下方的山紋可見金粉脫落后的刻痕(10-d),并非直接用泥金描畫在玉圭表面。隆慶六年五月,明穆宗猝然駕崩,隆慶六年六月初二,下令禮部準備即位之儀,⑤六月初九,神宗登極,首次穿皇帝袞冕之服⑥,皇帝的登極典禮,雖未說用圭⑦,但皇帝身穿袞冕,應(yīng)當手持鎮(zhèn)圭,以此推斷,神宗的鎮(zhèn)圭當作于隆慶六年六月初,因準備倉促,雖玉質(zhì)絕佳,卻非精雕細琢,只是用了刻紋填金,令四山紋樣凸顯。

      2.雙植紋

      定陵出土的帶有豎條紋的玉圭((圖2-b)編號:萬44),長26.8cm、寬5.9cm、厚0.9cm,報告形容其“正面中間有脊,兩側(cè)各有一道凹槽,槽內(nèi)突起一條抹角圓棱或謂‘雙植紋’”[9]P211,將其定名為“脊圭”。也有學者將其稱為“桓圭”[15]。

      《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云:“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薄吨芏Y·大宗伯》曰:“公執(zhí)桓圭。”鄭注云:“公,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雙植謂之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桓圭蓋亦以桓楹為琢飾,圭長九寸?!盵16]P680《說文》云:“桓,亭郵表也”[5]P121;“楹,柱也”[5]P120。賈公彥釋“雙植謂之桓”曰:“桓,謂若屋之桓楹。以其宮室在上,須桓楹乃安,天子在上,須諸侯乃安也?!盵16]P680《禮記·檀弓》云:“三家視桓楹”[7]P92,原注“四植謂之桓者”,“彼據(jù)柱之豎者而言?;溉糌Q之,則有四棱,故云四植,植,即棱也。此于圭上而言,下二棱著圭不見,唯有上二棱,故以雙言之也?!盵16]P620故漢代認為,桓圭作為公之命圭,長九寸且?guī)в须p植紋樣。明代在永樂三年,制定用圭制度之時,將天子的皮弁服玉圭用了雙植紋樣,但此圭和桓圭尺寸不同,持有者的身份等級也不同,而《周禮·冬官·考工記》之“玉人”所記各圭,主要是以大小區(qū)分等級,并未提及紋飾,《明會典》也只稱其為“玉圭”,并未因紋飾相同而稱其為“桓圭”。

      圖10 《明會典》鎮(zhèn)圭圖和定陵出土鎮(zhèn)圭

      圖11 描金云龍紋皮玉圭匝(《定陵出土文物圖典(卷二)》)

      《明會典》記天子皮弁服之圭:“長如冕服之圭,有脊并雙植文,剡其上,黃綺約其下,及有韜,金龍文?!崩L制的玉圭圖有三條豎紋(圖12-a),左右兩條表示“雙植”,中間一條則為“脊”,雙植紋從平面來看,也可解釋為兩組四條陰刻豎線,每兩條陰線構(gòu)成一個凸條紋,是為代表桓楹的兩個豎柱,即雙植。雙植紋的圖繪始于聶崇義的《新定三禮圖》(圖13),但這種豎線裝飾在商代玉圭中已有出現(xiàn)。婦好墓出土有3件帶豎條紋裝飾的玉圭(圖14-a),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商代玉圭(圖14-b),表面飾有12條陰刻豎線,這些都可視為雙植紋的源流。目前所見,明代也有條紋玉圭(圖15),玉圭正面帶有5條凸起的豎紋裝飾。

      “脊”即中間高起,向兩側(cè)呈坡狀傾斜??脊艌蟾娣Q此玉圭為脊圭,即源于此。此玉圭中間略高(圖12-b),向兩側(cè)傾斜,雙柱置于兩個凹槽之內(nèi),為抹角圓棱,棱柱約0.7~0.8mm。從拓本(圖12-c)來看,凹槽內(nèi)的雙柱和脊側(cè)、圭側(cè)同高,應(yīng)該是先將玉圭做成中間高兩側(cè)低的坡狀,再于脊的兩邊各開兩個凹槽,最后在凹槽內(nèi)打磨出柱狀紋樣。玉圭起脊也非明代首創(chuàng),尖首玉圭的造型源于先秦時期的兵器—戈,目前所見,商代戈的特點常見中間有脊(圖16),而商周時期的玉圭也有中間起脊的(圖17)。而明代玉圭中,起脊并不常見,除了定陵出土這件脊圭,只有晉祠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玉谷圭(圖18)中間起脊。為何要將皮弁服玉圭定為“有脊”?雙植象征楹柱,脊是否象征宮殿之屋脊?此問題還需進一步探討。

      圖12 a《明會典》所繪皮弁服所用圭、b定陵出土神宗皮弁服玉圭、c神宗皮弁服玉圭拓本

      圖13 《新定三禮圖》之桓圭

      圖 14 玉圭 商代a:婦好墓出土玉圭 長22.7cm,寬3.8cm~4cm,厚0.9cm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楊伯達《中國玉器全集(上)》p135)b:商代玉條紋圭 長22.3cm,寬4.4cm,厚0.8cm 《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卷-夏商西周》

      圖15 白玉條紋圭 明代 長20.3cm,寬4.8cm,厚1cm (《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卷6-明》)

      圖 16 玉戈 商代a(上圖):通長25.8cm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天地之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發(fā)掘商與西周玉器精品展》b(下圖):長25.3cm,寬5.8cm 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美術(shù)全集·玉器卷》

      3.谷紋

      谷圭是明代皇室女性成員用圭,制度規(guī)定,不分等級,皆為七寸,只有皇嬪之圭指明要用“次玉谷紋”。定陵出土有4件谷圭,1件出自萬歷帝棺內(nèi),另3件分別出自第2、第14、第17隨葬器物箱內(nèi)[9]P211。出自萬歷棺內(nèi)的谷圭(圖2-d,出土編號:W42),長23.2cm、寬4.4cm、厚lcm,為碧玉質(zhì)地,每面皆飾108枚谷紋,共5行,中間3行有谷紋22枚,兩邊兩行各有谷紋21枚,錯位排列,靠下部光素無紋。屬于孝端皇后的玉谷圭(圖2-f,出土編號X2:8),長22.4cm、寬6.2cm、厚0.8cm;屬于孝靖皇后的玉谷圭(圖2-g,出土編號Xl4:1),長22.5cm、寬6.2cm、厚0.7cm,下部織金黃綺套長6.8cm。另有一件出自第17箱的玉谷圭(圖2-h,出土編號 Xl7:7),長16.3cm、寬5.3cm、厚0.9cm,織金黃綺套長5.3cm。此3件皆為白玉質(zhì)地,每面飾谷紋81枚,谷紋以5列16行排布,中間一列頂部多1枚。

      谷紋流行于東周到秦漢時期,出土物證明,此時谷紋曾廣泛用于璧、璜、環(huán)、珩、劍飾等玉器的裝飾中?!吨芏Y·大宗伯》:“子執(zhí)谷璧。”[6]P280谷璧即用谷紋裝飾之璧。用谷紋裝飾的玉圭則稱為谷圭,《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云:“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薄兜淙稹吩疲骸肮裙缫院碗y,以聘女。”以谷紋裝飾玉圭,文獻雖早有記載,實物卻最早見于西漢時期,陜西省長安縣茅坡村漢墓出土的四件玉圭雖有谷紋裝飾(圖19),但明顯系玉璧改制而成。古禮所定谷圭僅用于天子大婚時的納徵之禮玉,而明代卻將谷圭作為所有皇室婚禮的納徵之禮和皇室女性成員的冠服組成,因此目前出土的明代玉谷圭較多,且有少量傳世品。

      明代玉谷圭上的谷紋數(shù)量、大小和排列方式均沒有定制,但從現(xiàn)存實物來看,定陵所出四件玉圭都比較特殊。首先是谷紋數(shù)量的特殊。目前出土的明代多數(shù)代玉谷圭,都是雙面各裝飾83顆谷紋,谷紋最多的是晉祠博物館收藏的玉谷圭(圖18),單面裝飾有谷紋186顆,而且中間起脊,左右兩邊斜向裝飾有4列23行谷紋,最下端向內(nèi)側(cè)又多兩顆谷紋,和上一行錯位排列,谷紋排布密集,此圭長25.4cm,寬6.6cm,比萬歷帝的谷圭在長度和寬度上都多2.2cm,可惜因為是傳世品,對其所知甚少,也難辨真?zhèn)巍Hf歷帝的谷圭雙面各裝飾有108顆谷紋,其它三件雙面各裝飾有81顆谷紋。108和81這兩個數(shù)字還是比較特別,都與佛教文化有關(guān),考察定陵地宮,發(fā)現(xiàn)地宮的門釘也是九九八十一顆,這是巧合嗎?神宗生母李太后篤信佛教,對神宗的影響極大,但玉谷圭上的谷紋之數(shù),是否真的受佛教文化影響,還需進一步論證。

      其次是谷紋排列方法的特殊。明代藩王墓出土了多件玉谷圭,形制和裝飾大致相同(圖20),谷紋有5列,外側(cè)的兩列均為16顆,中間三列各17顆,鄰近兩列錯落排布。定陵出土的玉圭中只有萬歷皇帝的谷圭是以這種方式排列,而其他3個谷圭均以5列16行均勻排布,中間列頂部多1顆,共計81顆谷紋。目前所見,僅有首都博物館藏的一件玉谷圭(圖7-a)排列方式與此相同,能明顯地看到玉圭表面有刻劃出的橫線,應(yīng)該是雕琢谷紋前打底用,此圭谷紋較大,單個谷紋的間距較小,谷紋裝飾的區(qū)域稍高于圭的四周,形成一個外緣,這是明代玉圭常見的做法。

      圖17-a:玉圭 商代 長17.1cm,下端寬5.5cm,孔徑1cm,厚0.cm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天地之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發(fā)掘商與西周玉器精品展》)b:玉圭 周代 長8.55cm,寬1.88cm,厚0.45cm安徽省鳳臺縣大孤堆遺址出土 安徽省博物館藏(《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p69)

      圖18 谷紋玉圭 明代長25.4cm,寬6.6cm晉祠博物館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3)》p234)

      圖19 玉圭 西漢(《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p124)

      第三是單個谷紋構(gòu)成形式和制作方法的特殊。單個谷紋的大小由玉圭的長度和寬度決定。中國地質(zhì)大學朱勤文等人對江西南昌出土的寧靖王妃吳氏(1439-1502)所屬玉圭(圖20-d)進行了測量,每個谷紋直徑在5mm左右[17]。此圭長15.3cm,寬5.3cm[18],按這個寬度估算,谷紋之間的間隔也近似為5mm,谷紋排布比較均勻。萬歷的玉谷圭寬4.4cm,比此圭稍窄,單個谷紋大小相似,各列之間更緊密。學界對玉器上的谷紋早有關(guān)注,對谷紋的年代也曾提出疑問[1]P646。夏鼐先生認為谷紋和卷云紋一樣,皆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蟠虺龍紋,是其簡化形式[19]P177。近期又有研究者提出谷紋“源于商代晚期呈谷尾竊曲狀的羽毛紋”,其稱謂是“后人望文生義所致”[20]。出土物顯示,目前被稱之為谷紋的裝飾有圓形帶螺旋狀尾部的谷紋(圖21)、圓形乳釘狀的谷紋、平面陰刻的螺旋線谷紋和以蒲紋作地的蒲格谷紋等類型。這幾種在明代的仿古玉器上都能見到(圖22)。而明代玉圭上的谷紋屬于最后一種,從梁莊王墓出土青白玉谷圭線描圖(圖23),可以較清晰地看到谷紋周圍的網(wǎng)格線。明益莊王朱厚燁元妃王氏墓出土的玉圭(圖24),以縱斜相交的陰刻線裝飾,常被稱為蒲紋圭,但實際應(yīng)該是未完成的谷圭[15]??梢哉f,明代玉谷圭上的谷紋是簡化了或者程式化了的蒲格谷紋,即在雕琢谷紋前,先陰刻四條縱向的直線,將圭面分為五等分,同時向左和右分別刻出18條斜線,在斜線與直線相交后形成的六邊形區(qū)域內(nèi)琢出乳釘狀谷紋。而定陵出土的3件玉谷圭和首都博物館藏玉谷圭則比較特殊,單個谷紋呈凸起的圓形,谷紋較大,頂部平整,底部不見打底的蒲格,制作方式應(yīng)該不同。第17箱出土的玉圭(X17:7)大小與親王妃一致,谷紋裝飾卻完全不同,此圭雖為白玉質(zhì),卻制作較粗,特別是裝飾的谷紋,僅用管鉆出圈狀痕跡,并未將多余部分打磨,像是未完成之作[15],此圭的主人生前一直被神宗厭棄,生活凄慘,此玉圭或是冊妃時趕制,或是去世時后補,都像是倉促所作。然而,從此圭可以看出,定陵出土的兩件皇后之圭也是同樣的方法制作,即先在玉圭表面用陰刻線琢出邊框,再管鉆出圓形谷紋,最后將谷紋和邊框中間的地子剔去,形成凸起的谷紋。

      總之,從現(xiàn)有出土物來看,明代親王女眷的玉谷圭大小、谷紋數(shù)量和裝飾方法都是比較確定的,而皇帝、皇后和妃嬪的玉谷圭則比較特殊,至少萬歷時代有此特點。

      圖20 明代藩王墓出土玉谷圭a:郢靖王(1388-1414)墓出土玉谷圭 長16cm,寬4.8cm,厚0.72cmb:梁莊王墓(1411-1441)出土玉谷圭 長15.8cm,寬4.8cm,厚0.8cmc:昭定王朱奠壘妃宋氏(1430-1475)墓出土玉谷圭 長16cm,寬4.5cmd:寧靖王夫人吳氏(1439-1502)墓出土玉谷圭 長15.3cm,寬5.3cm,厚0.85cme:益端王朱祐檳妃彭氏(1494-1537)墓出土玉谷圭 長15.3cm,寬5.2cm,厚 0.9~1.2cmf:益宣王朱翊鈏元妃李氏(1538-1556)墓出土玉圭 長15.5cm,寬4.9cm,厚0.7cmg: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1600-1634)墓出土玉圭 長15.8cm,寬5.3cm,厚0.9cm

      圖21 玉環(huán) 戰(zhàn)國中期 直徑11.8cm,孔徑6cm,厚0.4cm 湖北省江陵縣望山2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0)》p118)

      圖22 青玉谷蟬紋杯 明代 高8.8cm,口徑9.6cm,足徑4.6cm 故宮博物院藏《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卷7-明》

      結(jié)語

      除形制和紋飾外,玉圭的質(zhì)地也是區(qū)分等級的重要標志。《考工記·玉人》云:“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币?guī)定了玉材質(zhì)地的使用等級:天子用沒有雜質(zhì)的純色之玉,上公用四分玉一分石之玉,侯用三分玉二分石之玉,伯用半玉半石之玉[21]P60。定陵出土的8件玉圭,質(zhì)地等級相差很大,神宗所用鎮(zhèn)圭和脊圭都是瑩潤無比的白玉質(zhì)地,對玉的質(zhì)地,嘉靖之前并無明確規(guī)定,嘉靖八年始明確為白玉[3]P1039?;屎笏霉裙珉m也為白玉,但質(zhì)地與天子用圭相差很大。神宗作為皇太子時的命圭(編號:X13.6)為青玉質(zhì)地,雜質(zhì)較多,但又比另一件不知用途的青玉素面玉圭(編號:萬244)質(zhì)地稍好。而孝靖皇后封妃時用圭(編號:17.7)則明顯用比較次的玉制成,《明會典》定皇嬪冠服“圭用次玉,谷文”,孝靖皇后生前備受冷遇,此玉圭也是一個例證。唯一的例外是神宗皇帝的玉谷圭,不僅形制和裝飾難以理解,使用的玉材也是一般的青玉,令人費解。

      圖23 谷紋圭 [后:42] 明代 線描圖和拓片(《梁莊王墓(上)》p53)

      圖 24 玉圭 明代 益莊王朱厚燁元妃王氏墓出土 長15.4cm,寬5.6cm,厚1cm (《江西藩王墓》)

      定陵出土玉圭不論是形制、紋飾,還是質(zhì)地、包裝,都是等級森嚴,但從皇后用圭來看,又在《會典》規(guī)定的等級之外,有了重大的改變,以突顯皇后的特殊地位。而變化最大的,應(yīng)該屬玉谷圭,不僅出現(xiàn)了皇帝所用的谷圭,還在谷紋的數(shù)量和排列形式上有了較大改變。但因為明代皇陵的發(fā)掘僅定陵一例,無其他同等級墓葬的實物可以類比,對明代帝后用圭的認識,只能利用《明會典》所記進行解讀,定有不足或難以解釋之處。同時,對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也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注釋:

      ①郭正域等:《皇明典禮志》卷九“皇帝大婚”。

      ②《明神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五“萬歷十年六月壬寅”。

      ③《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一十九“萬歷三十四年三月己卯”、卷四百二十“萬歷三十四年四月戊午”。

      ④《明神宗實錄》卷之四百八十七“萬歷三十九年九月癸丑”。

      ⑤《明神宗實錄》卷二“隆慶六年六月丙辰”。

      ⑥《明神宗實錄》卷二“隆慶六年六月癸亥”。

      ⑦郭正域等:《皇明典禮志》卷一“登極儀”。

      猜你喜歡
      萬歷裝飾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qū)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5:24
      ◆ 裝飾線條
      裝飾線條
      鯉魚旗裝飾墜
      裝飾圣誕樹
      小議明萬歷《銅仁府志》人物志
      北方文學(2019年2期)2019-02-02 09:37:42
      萬歷援朝之戰(zhàn)時期明廷財政問題
      古代文明(2018年3期)2018-10-10 09:17:54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日本藏萬歷世德堂刊傳奇《水滸記》考述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4
      DIY節(jié)日裝飾家
      盐山县| 万盛区| 桐庐县| 南靖县| 增城市| 吉木萨尔县| 台安县| 凤山市| 高阳县| 谢通门县| 禄丰县| 东宁县| 昌吉市| 共和县| 朝阳县| 堆龙德庆县| 新津县| 南木林县| 舟曲县| 巴东县| 建始县| 陇西县| 英山县| 福海县| 敖汉旗| 葫芦岛市| 武宁县| SHOW| 如东县| 炉霍县| 海晏县| 旬阳县| 仙居县| 万荣县| 景东| 渭源县| 临漳县| 砀山县| 剑河县| 西畴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