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2018年1月16日由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界定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視開展“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重視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使化學教學能夠真正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中學化學教師需要跳出直接、具體的化學知識傳授,站在學科思維建構的高度創(chuàng)新化學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化學知識、形成化學學科觀念、體驗化學探究過程、認同和踐行化學學科價值追求。
中學化學“六環(huán)節(jié)開放式”教學以“導學案”為基礎,以“真實問題”為載體,充分發(fā)揮化學學科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應用分類觀、守恒觀微粒觀、轉化觀等化學核心觀念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優(yōu)化、提升。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學生動手實驗,發(fā)揮實驗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以及態(tài)度、方法等的激勵、引導作用,促進化學知識的自主構建。下面,結合人教版《化學1》的專題4“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1課時《鈉的性質》教學設計,來闡述該模式的操作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課前提供導學案,明確自學的時間、內容、方法及要求,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學生要帶著的疑問認真閱讀、感知教材,作好讀書筆記,找出問題的答案或釋疑的思路、方法,實現知識的儲備。
第二環(huán)節(jié):達標訓練。通過達標訓練檢查自學的效果,使知識點問題化,同一問題可設不同的題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導學案中設置五道達標訓練題,要求學生在課內進行,時間為5分鐘。
第三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指出科學探究是進行科學解釋和發(fā)現、創(chuàng)造和應用的科學實踐活動。要求教師選取真實的、有意義探究問題,改變學生簡單動手做實驗的現象,強調高級思維過程。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質疑、爭論、辯解、分析等互動形式,形成班內全員參與,合作探究,氛圍熱烈的場面,把化學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
例如,設計鈉與水反應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探究該反應的本質。歸納整理出結果,具體如下表所示:
實驗現象解釋原因浮金屬鈉的密度(0.97g/cm3)小于水 熔反應放熱,鈉的熔點較低。97.81℃游產生的氣體推動金屬鈉來回游動響劇烈反應,產生氣體紅有堿性物質生成
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 2Na+2H2O=2NaOH+H2↑初步學會建立在知識經驗基礎上的證據推理和實踐檢驗方法。
第四環(huán)節(jié):答疑精講。答疑精講環(huán)節(jié)是最切實的解決實際困惑,穩(wěn)固、提升知識理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講在關鍵處,對學生出現的易錯點、誤區(qū)、知識盲點等進行及時糾錯、補充和強調,加深學生對該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強化知識的應用,促進知識的升華。例如,學習鈉與水的反應后,學生根據金屬性活動順序表,認為鈉能夠從CuSO4溶液中置換出銅。在學生遇到困惑、疑難自己不能解決時,教師才出場介入,用最簡明、準確的語言進行講解,鈉會首先接觸到水,與水反應生成NaOH,NaOH與CuSO4反應生Cu(OH)2,因此,鈉不能夠從CuSO4溶液中置換出銅。
第五環(huán)節(jié):檢測提升。檢測是明晰學習效果的最好手段,檢測的題量要適度,難度要適中,以5-8分鐘的題量為宜,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差異。習題設置可以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保護差生積極性,促進優(yōu)生成長。
第六環(huán)節(jié):評價總結。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難點,對學生的感悟和收獲,教師給予相應的評價,并總結出本節(jié)課所學的規(guī)律或方法。例如,本節(jié)課的總結如下:①學科知識:“知識→方法→價值”三線合一;②學科思想:“結構→性質→用途”三位一體,“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③學科方法: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形成結論→交流評價。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合理開發(fā)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化學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過程,體現在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境(師生關系)、學習結果評價等方面上,同時對教學內容也做有限度的放開和增刪。上述六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自由、自主的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的空間和氛圍,它要求化學教學做到:一是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fā)現、想象和表現的愿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tài)處于開放狀態(tài)。二是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開放式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時空的拓展變換,教學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為學生營造一種開放的學習空間,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多樣性和多變性,通過學生各種信息的反饋,不斷調整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fā)展。開放式教學從廣義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課堂學習,即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也可以通過包括網上學習來進行。開放式教學在狹義上可以說是學校課堂教學,就教學題材而言,它不僅可以來自教材,也可以來自生活,來自學生;就教學方法而言,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材的個性化處理,使教學方法體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并且在教學方法中運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獲取知識;就例題或練習題而言,開放式教學要體現在答案的開放性、條件的開放性,綜合開放題等開放性的題上;就師生關系而言,它要求教師既作為指導者,更作為參與者,它既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重視教師從學生的學習中吸取營養(yǎng)??傊_放式教學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fā)展。
1.強化課前預習。課前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儲備相關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有相關知識的儲備,讓學生有回答問題的資本和信心。當然,對于后進生,課前教師要在長時間內給予關注和輔導。利用“導學案”進行導學是中學化學“六環(huán)節(jié)開放式”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讓學生有備而學,學生學習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的有效學習,學習完全自主,完全參與其中,學生完全主宰著學習,效率自然很高。 “導學案”的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預習準備開始,到提出問題,研討學習、釋疑解難、訓練鞏圖、監(jiān)測評估,再到拓展訓練,環(huán)環(huán)相扣,知識生成與能力提升自然蘊含其中。
2.啟發(fā)學生思考。著名課程論專家鐘啟泉教授認為核心素養(yǎng)“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創(chuàng)設真實且富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情境問題的來源有課本素材、生活經驗、社會問題、實驗現象、工業(yè)生產、化學發(fā)展史、科學家故事等,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復雜的現象中梳理出有待解決的化學問題,進而才是建立在問題解決能力基礎上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的養(yǎng)成。
3.組織學生討論。討論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爭論,可使學生相互啟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在《離子反應》的教學中,可在學生進行探索性實驗后提出: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這些宏觀現象與看不見的微觀粒子的運動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同時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進行鄰位間的討論,再把離子反應的本質等關鍵性問題提到全班討論,讓他們在熱烈的氛圍中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得出結論。
4.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總結是對課本內容、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和歸類的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掌握總結技能,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挖掘不同或相同章節(jié)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成一個動態(tài)的知識網絡。例如,對鈉、鋁、鐵及其化合物的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就能得出金屬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質。
中學化學“六環(huán)節(jié)開放式”教學踐行了“以學定標,導學對標,訓練達標”的教學原則,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現代教學思想。該模式倡導“教、學、評”一體化,是落實新版化學課程標準的典型案例,在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還須不斷進行實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