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穎敏
“今夜出門到如今,衫褲著爛幾下身,一心賺錢歸家使,不知惹債又上身?!碑斈?,中國沿海一帶的漁民就是哼著這首音調簡單的《南洋吟》如蒲公英一般漂洋過海,散落在南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這首歌承載了當年下南洋先輩的艱難困苦。如今,即使是閑坐家中的小娃娃嘴里偶爾也能呢喃出幾句,那段下南洋的風雨飄搖記憶就這樣在吟唱中綿延著。
不過,背井離鄉(xiāng)的先輩們并未間斷與中華故土的連接,他們以抱團生存的方式在他鄉(xiāng)繁衍生息。千百年前的南洋印記便鐫刻在當年他們落腳的國度和城市里,無論是新加坡、馬六甲還是檳城,那些蘊藉著華人舊時光記憶的房屋、廟宇、會館,無不蘊含著精彩紛呈的南洋往事。
前奏:華人在南洋的第一道腳印
要追溯華人在南洋的痕跡,得回到鄭和下西洋之時。
鄭和原姓馬,小名三寶,而當時的“西洋”是指今文萊以西的海域。1405年,明朝三保太監(jiān)鄭和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曾經(jīng)五次登陸馬六甲三寶壟市,他用帶去的瓷器、絲綢、金銀和銅鐵器換取當?shù)靥禺a(chǎn),開展和平貿(mào)易,原本裊無人煙的偏僻海岸漸漸有了人氣。后來,廣大華僑以及當?shù)厝嗣駷榱思o念這位大航海家,馬六甲古城便有了三寶街、三寶廟、三寶亭、三寶井、三寶山……
當?shù)氐膶в卧谙蛴慰蛡兘榻B鄭和與馬六甲的故事時常會這么說:“馬六甲是一棵樹名,這棵樹是馬三寶發(fā)現(xiàn)的,沒有馬三寶就沒有馬六甲。馬來西亞600多年的歷史,是從馬三寶開始的?!?/p>
三寶廟前的三寶樹枝繁葉茂,廟內(nèi)的香火煙霧繚繞。來祭拜鄭和的人群里,難以從面貌上分辨是華人還是馬來人,亦或是遠道而來的印尼人,然而大伙兒都秉持著同樣的敬意與懷念。鄭和不僅成為了倍受當?shù)鼐囱龀绨莸娜宋铮谀涎罅粝碌哪_印,也成為了后世華人下南洋的一盞指路燈火。
主歌:別樣的南洋混搭魅力
在廣西梧州,在海南???,在中國南方沿海城市時常可見這類老建筑——騎樓,事實上,那是下南洋華人帶回國的產(chǎn)物。在新加坡,騎樓有個更通俗易懂的名稱——店屋,即是集居住與商業(yè)活動兩種功能于一體的建筑物,店屋的起源與一位名為萊佛士的總督有關。
在英國人規(guī)劃新加坡時期,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雇員萊佛士擔任蘇門答臘島的總督,彼時的華人社區(qū)人口膨脹十分迅速,被劃分為華人居住的區(qū)域日漸擁擠,出身英國寒門的萊佛士自己也只能住在木房子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移民到新加坡,他不得不重新規(guī)劃移民者的住處。
于是他開始規(guī)定店屋的建筑標準,如樓層高度、地基材料、牌匾位置等。按照規(guī)定,店屋的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Five Feet)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著名的“五腳基”。為了預留五腳基,店屋的一樓后縮,只留下兩根柱子來支撐上層的樓房。各家店屋的五腳基連成走廊,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在炎熱多雨的熱帶,走廊可以為行人遮陽擋雨,成為不受天氣影響的商業(yè)通道。
由于超高的實用性,店屋被大量采用。在新加坡的移民們會根據(jù)自己的風格,裝飾出形式各異的店屋。華人在店屋的正面掛起牌匾和燈籠,在墻上刻上松、竹、梅、龍和麒麟;伊斯蘭教徒在房頂繪出星月和植物標志,在房檐掛起木飾;馬來的木雕、希臘羅馬式的柱頭和拱圈、殖民風格的盾牌和勛章,爬滿了店屋的正立面;百葉窗、推拉窗、滑窗、玻璃窗競相登場。不同風格的民族元素混在一起,共同裝飾著一間店屋,具有別樣的混搭魅力。
提到南洋混搭,少不了要提起15世紀在南洋海峽殖民地所衍生的獨特文化——峇峇娘惹文化,峇峇娘惹(Baba? Nyonya)是指中國移民和馬來人結婚后所生的后代,男性稱為 “峇峇”,女性則稱為 “娘惹”,他們又被稱為海峽華人或土生華人。峇峇娘惹既保留了一定程度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接受了一些馬來土著的習俗,在英殖時代,也融入了英式的生活習慣。
在各種文化的交匯下,峇峇娘惹形成了十分獨特的民族特色,并且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這一族群文化現(xiàn)今幾乎失傳,我們也只能從馬來西亞檳城的僑生博物館內(nèi)想象當年峇峇娘惹的輝煌歷史了。
那是一幢淺青色外觀建筑,2011年被“Lonely Planet”評為世界十大豪宅之一,它原本是檳城華人領袖甲必丹鄭景貴的故居及辦公室,建于19世紀末。后來,這座豪宅被一名開發(fā)商買下,出于對歷史與文化的保護,他并未將之開發(fā),而是致力于還原已被歲月摧殘的文物。除此之外,他還從馬來西亞及世界各地搜羅相關的文物展覽于此,漸漸形成一座高度還原峇峇娘惹歷史文化的博物館。
峇峇娘惹文化的精髓在這座豪宅里一覽無遺,當年華人富商所使用的中國木雕、英國進口瓷磚,歐洲家具和藝術品;從家居用品,家居擺設,到峇峇娘惹服裝、飾品;豪華的起居室、貴氣的閨房、氣派的宴會廳、立體浮雕裝飾的廊道,各種各樣的娘惹古董文物彰顯著當年檳城富裕華人的奢華生活,百年豪宅風華至今不減,令人大開眼界。
橋段:會館,支撐起遠在海外的華人情
19世紀,大量華人移民下南洋,初到異地的華人們會依血緣、祖籍聚在一起,促使各個籍貫的宗鄉(xiāng)會館應運而生。會館為初來乍到的華人提供住所,幫助他們解決就業(yè)問題,捍衛(wèi)同鄉(xiāng)福利和聯(lián)誼彼此,會館給予的溫情為華人團體在南洋站穩(wěn)腳跟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一處標志性的華人廟宇,是集合媽祖文化、佛家、道家及儒家思想的中華民族文化旅游勝地——樂圣嶺天后宮,又稱吉隆坡天后宮,由雪隆海南會館籌建,于1987年建成。
樂圣嶺天后宮的建筑主要為嶺南式與華北式的結合體。大殿屋頂可見嶺南風格的龍、鳳、魚、蝦等瑞獸;旁殿、牌樓屋頂則可見到華北式的各種脊獸;廟宇內(nèi)可見到彩梁、斗拱、雀替、欄桿、藻井、龍柱、琉璃瓦等富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色的結構。
廟內(nèi)主祭天后媽祖、觀世音菩薩和水尾圣娘,每逢神誕、春節(jié)、衛(wèi)塞節(jié)等道家、佛家及華人節(jié)慶,天后宮都會舉辦盛大的慶?;顒印S腥さ氖?,樂圣嶺天后宮還是婚姻注冊處的所在地之一,每年有眾多新人在這里注冊并舉行集體婚禮。香客、新人和游客絡繹不絕,已成為樂圣嶺天后宮的常態(tài)。
比起雪隆海南會館,許多南洋會館的前景并不樂觀,在會館的定位早已淡化式微的今天,老一輩或許有感情牽絆,新生代卻難與會館產(chǎn)生聯(lián)系。然而在吉隆坡的百年茨廠街,會寧公會卻以另一種方式在社會發(fā)展洪流中找尋到了新生命。
吉隆坡茨廠街,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且留有華人移民開埠歷史記載的地方,其舊街區(qū)上還藏有許許多多的隱蔽式咖啡廳和藝術空間。五層樓高的雪隆會寧公會就在舊街區(qū)戲院街(Jalan Panggung)上。
在房租樓價日漸上漲的區(qū)域,能找到一處地方開辟為藝術空間實屬不易。雪隆會寧公會放棄了高額的商業(yè)租金收入,將會館租借給文藝青年們。會寧公會“搞好整條文化街”這一期望,讓年輕人備受鼓舞。公會優(yōu)越的位置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原本暮氣沉沉的公會也因文藝團體的注入,重新煥發(fā)生機。
在會館的頂樓有一家無頭體天臺藝術空間,字面解讀為“沒有頭的體系”,意指無人管的區(qū)域。無頭體的創(chuàng)始人們利用天臺打造了生態(tài)種植區(qū),種的菜除了自己吃,多余的還會送給附近鄰居或賣給餐館。它極其低調,即使在入口處就懸掛著吊牌,若沒人給予正確的導航,很難發(fā)現(xiàn)這個隱藏的藝術空間入口。 一直以來創(chuàng)始人們都在做獨立音樂、展覽、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等,非商業(yè)化的經(jīng)營模式讓他們并不想大肆宣傳,來這里的顧客都是尋著細微的“風聲”而來的。
然而很多人甚至媒體都會誤認為這里是一個隱蔽式咖啡廳,或許是因為有提供酒水或輕食的關系吧。事實上,這里沒有固定餐單,別以為會像一般咖啡廳般,有人會為你遞上餐牌,為你介紹菜單等等。如果對這里任何事或展品有疑問,你必須主動試著跟每個人交流。
看看四周獨特的人和物,與旁人聊聊這個藝術空間,在拉近自身與藝術距離的同時,無形中也拉近了青年一代與歷史悠久會館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