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溪
摘要:本文以胡塞爾現(xiàn)象學中的“內時間意識”為理論依據(jù),探討了“聲景”通過聲音在意識中的形成,以及“聲景”對于影視時空構建的意義。
關鍵詞:聲音;影視;內時間意識;視域;聲景
自活動影像誕生,制作者們就從未停止過讓畫面與聲音結合的嘗試,但直至20世紀20、30年代有聲電影誕生,這種嘗試才得以付諸現(xiàn)實。
影視中的聲音同畫面一樣,因其對于影視時空構建的重要性,引起愛森斯坦、安德烈·巴贊等電影人及學者的廣泛討論;因其與技術天然的關聯(lián)性,引來了斯蒂格勒、本雅明等人富有批判性的研究。同時,聲音相較于“看”的局限,在意識層面更具多維性,這使力圖破除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主客關系”的后現(xiàn)代哲學家們尤為青睞。從法國新浪潮到美國實驗音樂與實驗電影,二戰(zhàn)后眾多藝術家紛紛進行了聲音與畫面的意義實驗。[1]
今天,大大小小的發(fā)聲屏幕充斥著日常生活,人們早已習慣于聲音作為一種畫面的共同體而出現(xiàn)。人們一方面無法忍受無聲的畫面,另一方面也遺忘了聲音是獨立于畫面的構成。事實上,聲音對于影視時空的構筑而言,絕非簡單的“聲音”與“畫面”的加法,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哲學意義。
一、影視中的聲音
我們知道,聲音是創(chuàng)造影視藝術效果的重要因素,影視中的聲音成分可以分為三類:語言、音效、音樂[2]。
語言,按錄制方式可以分為現(xiàn)場錄制的同期聲和后期制作時根據(jù)需要單獨錄制的畫外音。對白即最常見的同期聲,與人物“同步發(fā)聲”。相對的,人物內心活動等則常用在畫外的“獨白”等來表現(xiàn),即“畫外音”。語言最直接地向觀眾展示人物,并帶來創(chuàng)作者的觀點。
音效,又稱音響,既可以現(xiàn)場錄制,也可以在錄音棚進行擬音錄制,且多需在后期制作中進行復雜的混音處理。音效包括環(huán)境音效、氛圍音效、動作音效等。環(huán)境音效具有環(huán)境指示功能,如寂靜中的蟬鳴能使觀眾身臨仲夏其境;氛圍音效,旨在利用各種聲音特點(如泛音、音頻、音高等),使人感到局促或舒適等,恐怖片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氛圍就歸功于此;動作音效能極大增強視覺感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術片里的刀劍相濟及打斗的聲音。
音樂,既包括影視背景音樂,也包括在影視作品情境內發(fā)生的現(xiàn)場音樂。它們可以是由作曲家專門為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亦可是影視作品引用的名曲名篇。無論影視背景音樂還是現(xiàn)場音樂,都可以暗示劇情走向、人物性格,更能帶動觀眾的情緒[2]。
影視總是力圖創(chuàng)造一種時空,將觀眾吸引“進去”。這種時空既是對人通過“看世界”所獲得的空間感的模擬,又是對那些“看”之外的未知區(qū)域在意識中的重構。 “空間感”的建構自然離不開 “視”與“聽”的結合。其中,因“視”而構造“擬三維”的空間感(對此,本文不贅,當作他文專論),因“聽”而內化重構由語言、音效、音樂等外部信息,助力影視空間或“空間感”的構建。而“看”之外的那片天地,就特別依賴于“聲音”的魔力了。
二、 “聲景”及“空間”的時間化
那么,影視中聲音是如何引發(fā)觀者一系列亦幻亦真的體驗的?換言之,聲音是怎樣結合一塊平面上(熒幕或屏幕)的活動影像,去引發(fā)觀者關于時空的體驗的?這里,需要引入 “聲景”的概念,以闡述影視中的聲音對影視時空的構造。
所謂“聲景”,即聲音的景象,聽到的景觀[3]。它是人們憑借聽覺對外部信息進行內化重構而形成的“意象性構成” [4]。聲景的形成和消失體現(xiàn)著人的空間感與時間意識的交織,亦即人對空間的知覺被時間化了。當我們閉上眼睛,聽到車鳴不絕和人聲鼎沸,就可以判斷這是城市;聽到草木窸窣和獅子吼叫,就可以判斷這是非洲草原;聽到學子喧嘩的聲音忽然安靜下來和越來越大的高跟鞋腳步聲,就可以判斷女老師正在向你身處的教室走來……聲音似乎總能傳遞出種種“信號”,在人的腦海中描繪栩栩如生的景象。這些景象向我們顯示出一個個生動的空間,但這些生動的空間并非聲音本身,而是聽者內化了外在的聲音。這種內化即是對原有沉淀于心的聲音意象的喚起,它所蘊含的豐富的意義遠不止于當下聲音信號發(fā)生的這個空間。
那么,我們?yōu)楹蝺H憑聲音帶來的“信號”就能構想出相應的充滿意義的世界?奧地利哲學家胡塞爾基于“視域”和“動感”理論對“時間意識”的分析,為我們揭開這個謎題提供了一把鑰匙。
在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哲學中,他將“視域”(人的視力范圍)的“看”擴展到意識層面,認為“時間”其實是人對時間的意識,是一種“時間視域”?;凇皠痈小?,人的身體可以隨意走向未知的空間,人眼所及的“地平線”也隨之不斷變化,即“視域”隨主體的運動得以任意延伸。所以,“視域”又有“未被感知的、無限的可確定性”[5]。在對時間的體驗中,視域所具有的這種“未被感知的、無限的可確定性”特征更加鮮明。對此,胡塞爾將具有這種視域性特征的時間意識界定為“內時間意識”[6]。內時間意識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經(jīng)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這“三重體驗視域”[7]。在這個視域中,各種生活現(xiàn)象也被“意向性的構成”。同時,就“現(xiàn)在”“過去”“將來”三個體驗視域而言,對于“現(xiàn)在”的體驗視域就像“光暈” [8]一樣邊界模糊,向周圍漸隱?!艾F(xiàn)在”的“暈圈”向著“未來”奔去,充滿無限的還未被感知的可確定性,同時它也在向后面的“過去”“滯留”?!斑^去”的體驗視域并沒有消失,而是作為“滯留”同時參與構造正在發(fā)生的新的“現(xiàn)在”視域?!艾F(xiàn)在”視域也如此構造著“未來”視域。于是,“‘視域在時間上不斷延伸” [9],“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內時間意識”便隨之連續(xù)發(fā)生,形成流動不絕的整體體驗。
如果我們用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理論認識聲音,則也可得出這樣的認識:聲音都是當場發(fā)生的,而任何主體發(fā)出的聲音都具有一次性或瞬間性,聲音一經(jīng)發(fā)出,總是立刻就會消失。但是聲音作為當下的“暈”,不斷匯入內時間意識之流,參與新的體驗的發(fā)生。設想,第一次進城的農夫被城市車鳴不絕和人聲鼎沸的景象震驚,這種景象就是他所感知的城市,他對城市的體驗?!败國Q”“人聲”與“城市”共同生成為“城市景象”這一非實體的體驗視域。這個“城市景象”視域,在時間上繼續(xù)一邊向過去滯留,沉淀于“過去視域”,一邊同時匯入“當下”這個向“未來視域”延伸的“時暈”,向未來伸展。當農夫回鄉(xiāng)下后,這種關于城市體驗的“城市景象視域”在他的意識中滯留;雖然“過去視域”漸漸淡去,“城市景象視域”也快要被忘記了,但它畢竟還沒有完全消失;之后農夫終于再一次遠離家鄉(xiāng),乘火車進城找工作,而當火車即將到站,又聽見“車鳴”與“人聲”時,快要消失的 “城市景象視域”又被喚起,被納入身置火車的那個當下的體驗視域;而這一次,城市的景象被加上了他對未來的迷茫,成為全新地向未來展開的體驗視域。
這一現(xiàn)象說明,聽到的“景象”,猶如當下發(fā)出的聲音之石砸向意識之流所激起和蕩漾開來的波紋。這波紋是包含著回憶、想象等體驗,包含著“過去”“現(xiàn)在”這兩重時間體驗;不僅如此,這個波紋還朝向更廣闊的水域蕩開來,指向具有無限可能性體驗的 “未來視域”。
綜上可見,“聲景”這一憑借聲音帶來的信號,是一個在觀眾意識中被“意象性構成”的世界,同樣具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當聲音消逝時,聲音在意識中構成的景象卻仍持續(xù)停留,漸次消隱,終匯入意識之流,之后又將成為構成新的“聲景”的可能性條件。所以,“聲景”本身也呈現(xiàn)出“內時間意識”這種“時間性”。“聲景”的發(fā)生、其隨聲音消失而在意識中的持續(xù)滯留、之后漸次的消隱、融入新景象的整個過程,潛在地體現(xiàn)出人對空間的體驗在人的意識中融入內時間意識的過程,是一個“空間感”被“時間化”的發(fā)生過程,也可以說是聲音構建一種時間化的空間的過程。
正是因為聲音的空間時間化在聲景中的特殊表現(xiàn),使影視中的聲音能引發(fā)觀眾諸多聯(lián)想與體驗。聲音召喚出觀眾“內時間意識”之流中滯留的體驗,將活動影像“擬三維”的空間“時間化”,構建出新的時空交織的“聲景”體驗。觀眾由此得以進入一個自由的意義世界,同創(chuàng)作者一起完成“聲畫對位” 等多維時空體驗??梢哉f,聲音的加入,消解了由活動影像“看”與“被看”間主客體的邊界。觀眾不再透過屏幕去看一個與己無關的世界,而是與藏在屏幕后的制作者共同嬉戲。就此,影視時空成為一個“游戲場所”,提供了戲里戲外無數(shù)意義發(fā)生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形態(tài)多屏幕化是今天,讓畫面“發(fā)聲”已成為視覺媒體的必現(xiàn)形式,但這種發(fā)聲卻更多的關注于讓觀眾得到“聲畫同步”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以忘記時間和娛樂自我。這種對聲音意義層面的消解如果成為習慣,將使人們自然而然地上交在內時間意識中發(fā)生的,與意義游戲的權力,逐漸接受“屏幕”與意識的同質化。不讓這種現(xiàn)象成為人“觀看”的常態(tài),正是影視等傳媒工作者必須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David Bordwell.世界電影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David Sonnenschein.聲音設計[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3]秦佑國. 聲景學的范疇[C].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綠
色建筑與建筑物理——第九屆全國建筑物理學術會議論文
集(一).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中國建筑學會建筑
物理分會,2004:313-315.
[4]張祥龍.現(xiàn)象學導論七講:從原著闡發(fā)原意[M].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11.
[5]倪梁康.胡塞爾現(xiàn)象學概念通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
書店,2007:232.
[6]倪梁康.胡塞爾現(xiàn)象學概念通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
書店,2007:570.
[7]Inters.III,Hua XV(Den Haag 1973):362.
[8]倪梁康.現(xiàn)象學概念通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
版,2007:229.
[9]倪梁康.現(xiàn)象學概念通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
版,200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