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傣族是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受到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瑰麗而又獨特的傣族民族文化。音樂文化是傣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傣族音樂特點進行分析,有利于加深對傣族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本文將主要對傣族音樂的類型及其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傣族 傣族音樂 音樂特點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云南省,這里山清水秀、雨水充沛、河流縱橫、物質豐富,傣族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節(jié)奏相對緩慢。傣語語調平穩(wěn)舒緩、不緊不慢,因此,傣族音樂也具有婉轉細膩、陰柔溫潤、自然古樸的風格。
一、民間傳統(tǒng)歌曲的特點
(一)章哈
章哈也被稱為“贊哈”,是傣族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種原始宗教音樂,也是一種原生態(tài)音樂。章哈之所以得到有效保留,一方面因為章哈是傣族的本土文化,對傣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等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已經無法將傣族人民與章哈情感割裂;另一方面,章哈與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也有利于佛教的傳播,基于此,佛教吸納了章哈,并對其進行發(fā)展,轉變成傣族音樂發(fā)展史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章哈將社會功能、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首先,從社會功能角度考慮,章哈是傣族音樂的一種代表形式,是在傣族傳統(tǒng)社會基礎上形成的,是傣族社會的一個主要部分,起到為社會服務的作用,其為推動傣族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次,從宗教功能角度考慮,章哈有著多種多樣的演唱內容,演唱者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為傣族音樂領域中的知識分組。章哈的表演形式為演唱,承擔著傳播傣族文學、歷史、民俗等文化重任。最后,從宗教功能角度考慮,傣族章哈有著多種演唱目的,在舉辦各種重要傣族儀式時(如娶親、賀新房、升和尚等),會根據具體要求從宗教祈禱的角度為儀式主人祈請收獲幸福、神靈保護、獲得成功等。
(二)山歌
山歌是傣族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在山間田野中進行演唱。其中包括勞動中演唱的,展示勞動內容的勞作山歌,還包括談情說愛的愛情類山歌等。傣族山歌是傣族人民在山間自由抒發(fā)情感的一種傣族音樂,主要表達勞作、愛情等。受到宗教的影響,演唱勞作山歌的時候也會流露出祈求賜福、祈盼神靈幫助的愿望和情感,而愛情類山歌風格多較為文雅。
(三)敘事歌
敘事歌演唱內容多為故事或情詩,如原始宗教故事、佛教故事等。敘事歌比較接近章哈,是在章哈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也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敘事歌與章哈均帶有明顯的敘述特征,但與章哈相比,敘事歌也有獨特的特點,其通常包括完整的五聲音階,旋律平穩(wěn)、口語化較重等。
(四)傣歌
傣歌是在多方面因素融合下形成的一種傣族音樂形式,一般在一些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中出現。傣歌的題材多是表達對美好生活或者愛情的強烈贊美。傣歌的主要旋律為五聲、七聲音階,旋律性較強、節(jié)奏規(guī)整、內容通俗易懂,屬于流行音樂。
(五)兒歌
傣族兒歌的內容通俗易懂,曲調歡快簡潔。傣族兒歌不僅僅包括演唱,還融入了游戲,甚至可以與勞作結合起來。同時,傣族是一個信奉佛教的民族,基于此,傣族兒歌中也包含著一些講文明、學禮貌、愛護大自然、保護小動物的相關內容,充分發(fā)揮了教育的作用。
二、傣族器樂
傣族的樂器包括鈸、篳、托羅、玎光、玎沃、大铓鑼、排铓鑼、象腳鼓、三弦琴、小三弦琴、大鼓、葫蘆絲、竹排、鐵排等,還包括一些吹奏樂器。傣族的樂器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且很多只能用于傣族音樂的演奏。
三、傣族歌舞音樂的特點
依拉灰是傣族歌舞音樂中的主要類型,主要表現形式為五聲羽調式,為民俗舞蹈。其中,宮廷舞蹈包含蠟條舞、長甲舞;象形舞蹈包含大象舞、孔雀舞、蝴蝶舞。宮廷舞蹈是在傣族傳統(tǒng)宮廷舞蹈基礎上形成的,受到東南亞一些國家舞蹈文化的影響,逐漸演變成了當前新穎的舞蹈形式。象形舞蹈中,又以孔雀舞這一象形舞蹈最為廣泛流傳??兹肝枋歉鶕數卮硇詣游铩兹傅男螒B(tài)特征進行藝術化創(chuàng)作的產物,與當地自然文化資源、圖騰崇拜、宗教文化存在密切聯系,也是傣族民間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依拉灰的形式為邊唱邊舞,因此其中包括大量的四二拍,音樂節(jié)奏比較明快、風格熱情奔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傣族音樂主要包括民間傳統(tǒng)歌曲、傣族器樂、傣族歌舞音樂,不同類型的傣族音樂有著不同的特點,但也有著相似之處。相同之處在于傣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發(fā)展的獨特文化。加強對傣族音樂特點的分析,對研究傣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貴中.西雙版納傣族宗教音樂文化研究[J].民族音樂,2016(06).
[2]楊琛.傣族“章哈”音樂形態(tài)研究——以云南勐海縣勐混鎮(zhèn)為例[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02).
(作者簡介:陳茜,女,碩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民族音樂)(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