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衍平
“教為不教”是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其意思是說,“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敖虨椴唤獭彼枷攵啾焕蠋焸儜迷陂喿x教學當中。其實,就小學習作而言,“教為不教”同樣也應該是教學指導的本質(zhì)追求。
一、“教為不教”的習作教學指導內(nèi)涵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其中蘊含一種辯證關系?!敖獭笔沁^程,“不需要教”是結果;“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不需要教”需要建立在科學地“教”的基礎上。因此,教師要想達到“不需要教”的境地,關鍵是要處理好如何準確地“教”與扎實地“教”。
那么,就小學習作教學而言,“不需要教”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葉圣陶先生認為:“小學生練習作文之要求,唯在理真情切而意達,即文學亦未能外此?!逼湟馑际钦f,小學生的習作應該達到“理真”“情切”“意達”三個指標。葉圣陶先生還進一步指出:學生“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動手寫出來,這是生活上必要的習慣”。這句話中,葉老強調(diào)了“習慣”二字。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句中,前一個指向的是學生應該具備的習作“關鍵能力”——能力指標,后一個指向的是學生應有的習作“必備品格”——養(yǎng)成習慣。再深入推敲,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彼此會相互促進,學生具備了習作能力,從中就能感受到習作表達的樂趣,進而熱愛習作,形成習慣。由于喜愛習作了,學生便會在習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樣就會更好地提高其表達技能。這樣一來,習作教學指導的目標便實現(xiàn)了,習作教學便自然達到了“不需要教”的程度。習作教學中“不需要教”的狀態(tài)明確了,科學地“教”——“教什么”和“如何教”著力點也自然明朗了,那就是指導學生習得表達能力和養(yǎng)成表達習慣。
二、“教為不教”的小學習作教學指導實踐
“教為不教”,“不教”是指學生具備能夠寫出“理真”“情切”“意達”習作的能力并擁有相應的表達習慣。習慣在能力提高的過程中形成,能力在習慣的養(yǎng)成中歷練。那么,“教”什么,如何“教”,才能使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與習慣呢?
葉圣陶先生認為:“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nèi)容實不出思想情感兩端?!辈⒅赋觯骸笆且允招г谧魑恼?,用功決非僅在練習作文。蓋文之所載者實質(zhì),而文之所以成者方術也。質(zhì)之不存,術將焉用?”這里的“質(zhì)”,指的就是思想與情感。這二者正是學生習作中“理真”與“情切”的基礎。
那么,如何理解“理真”呢?就是學生要有自己的真實想法,有別于他人的獨特見解,有越過表面的深刻領悟??梢哉f,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寫出有思想的作文。而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恰恰缺少自己的思考,沒有自己的主張,人云亦云,按部就班者太多。豐富學生的思想,就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意識地歷練,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如何理解“情切”呢?就是學生對事物要有真切的情感,或喜或憂或懼或愁等,有了情感,表達才會生動,文字才會有溫度和色彩。
1.在生活中豐富“思想”與“情感”
豐富“思想”和“情感”,二者既相互獨立,又互相支撐。豐富思想需要“思維”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情感的發(fā)生;豐富“情感”,也同時會促進思維的深入。二者的培養(yǎng)不可能分開,它們都必須植根在豐富的生活實踐當中。
基于習作教學指導中的“生活”與一般意義上的生活不同。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屬于自然存在,固然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而基于習作教學指導中的“生活”具有特殊意義。這里的生活應該是教師創(chuàng)設的一種真實的問題情境與過程體驗,其中伴隨著問題解決,思維與情感將會在這里發(fā)生。比如,某校進行慶祝元旦活動,教師就抓住這個契機,在活動中精心策劃游戲項目,要求每個學生最多可以參加六個項目,如果在四個活動中取得優(yōu)勝的,就可以領取禮物。而每一個游戲的內(nèi)容又都需要學生積極動腦、動手操作,甚至合作完成。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就經(jīng)歷了思維的發(fā)展和情感的體驗:哪些活動是自己的優(yōu)勢,如何更好地安排活動順序,自己如何努力才可以拿到四個優(yōu)勝證書,需要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推算。伴隨著每一個活動的開始、發(fā)生、結束,他們的思維在積極參與,他們會遇到困難,會思考策略,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他們的情感也在經(jīng)歷著期待、糾結、喜悅、失望等豐富的變化。有了“思想”與“情感”的儲備,學生習作時內(nèi)容便豐富了,思想、情感同時具備,表達的欲望自然更強烈了,寫出“理真”“情切”的習作就成為可能。
由此可見,教師要善于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或者是學習情境。學生在真實的經(jīng)歷中產(chǎn)生出的新認識、新體驗、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正是他們習作時最有個性、最生動、最深刻的內(nèi)容。
2.在閱讀中豐富“思想”與“情感”
基于習作指導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紐帶,以探究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經(jīng)歷情感的體驗和思維的挑戰(zhàn),以培養(yǎng)其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敏捷性、獨創(chuàng)性等。比如,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活動,學生讀完以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歸整”的訓練。(1)理文脈。書讀完之后,教師讓學生把文中的主要人物找出來,把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列出來??匆豢催@些人中誰是核心人物,在不同的情節(jié)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哪些人物是在故事的發(fā)展中參與進來的,他們在不同的情節(jié)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情與主人公是否產(chǎn)生共鳴,是否共同經(jīng)歷波折。(2)品語言。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語言一般極具個性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人物語言,體會其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一般不被關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內(nèi)容、特點以及在其中的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作家獨特的言語風格,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對自己的習作有什么啟發(fā)。(3)看聯(lián)系。整本書讀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這本書與哪些書有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比如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的形象、表達的主題等。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這本書與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聯(lián)系,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等。
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顯然是有別于學生一般意義上的課外閱讀。在這里,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帶著思考閱讀,帶著情感交流。要善于把閱讀的過程變成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語言、思維不斷深入、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
3.在優(yōu)化教學指導中提高“意達”能力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唯初學作文,意在練習。”解決了習作的內(nèi)容,接下來就是“練習”將這些“內(nèi)容”進行文字表達?!耙膺_”,即用自己的語言文從字順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既是表達的效果,也是學生要養(yǎng)成的一種習作能力。我們可以將其細分解:整體構思能力、言語組織能力和自主修改能力。那么,如何在習作指導中提高學生的習作“意達”效果呢?
指導學生整體構思的能力。所謂整體構思的能力,就是有了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后,經(jīng)過醞釀,能夠選擇合適的文體,確立適切的立意,醞釀合理的結構。比如,這樣一個習作題目:除了我們學校里的老師,生活中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也可以稱為我們的老師,請以《你,就是我的老師》為題,寫一篇習作??吹竭@篇習作的題目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兩個關鍵詞:“你”和“老師”。思考:文中的“你”可以是什么?引導學生借助文本的語境,明確這里的“你”不再是我們平時的語文老師、數(shù)學老師……“你”在這里可以是一件事,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句話等。何以稱之為“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討論,然后提煉出“老師”的涵義:是指曾經(jīng)給予自己幫助、鼓勵、教育、啟迪等,讓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收獲,才能稱得上是“老師”。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jīng)過這樣的審視思辨,學生便知道了這篇習作要寫的內(nèi)容和基本立意,頭腦中也漸漸地篩選出自己要寫的對象,即對材料進行選擇。接下來,再思考:文中采用的是第二人稱“你”,選用什么樣的文體形式合適呢?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以寫成書信的方式,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如何體現(xiàn)“老師”呢?可以是一件什么事呢?如何體現(xiàn)對“我”的幫助呢?除了寫“老師”的幫助行為,“我”的心理感受與變化要不要寫呢?師生一起經(jīng)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習作的整體構思能力便漸漸地提高了。
指導學生言語組織的能力。言語組織的能力,就是在構思好文章的立意、選材、布局的基礎上,精心推敲習作的詞句段。學生的言語組織能力是“意達”的核心內(nèi)容。
首先,豐富言語儲備。習作是通過文字進行表情達意的過程。學生頭腦中的言語積累,是習作表達的重要材料。豐富語言儲備,路徑是閱讀,包括語文學習和豐富的課外閱讀,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引領和指導。比如,指導學生閱讀《泉城》一文的第五自然段:“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西門外的趵突泉公園內(nèi)。一個開闊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個公園。池里的水很清,游魚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從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段文字中的“冒”這個詞,體會其運用得精準,一方面,與上文珍珠泉的“涌”相比,“冒”字寫出了趵突泉的力度;另一方面,與“比吊桶粗”的形象和“咕嘟咕嘟”的聲音呼應,同時給人一種畫面感。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在這段話中,比喻句的運用也尤為傳神。最后,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這段話有序的展開方式,作者先寫趵突泉的位置,然后介紹它的大小,接下來寫到池水,最后寫泉水的樣子。以上教學,教師將閱讀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集中在指導學生賞析語言運用的精妙,也領略了段落展開的策略。這種“賞析”與“領略”,便是一種言語的習得與內(nèi)化。
其次,促進言語轉化。言語轉化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內(nèi)容,用文字準確、有序地表達出來。很多時候,學生有了情感,有了思想,卻不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用文字來表達,也就是不知道如何進行言語轉化。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指導。比如,指導學生寫一篇觀察實驗的作文。第一步,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實驗者的一系列動作,用文字準確地描繪出來,這里需要強調(diào)寫出一系列的動詞。然后,引導學生在動詞前面加上合適的修飾語,如“他(目不轉睛地)盯著蛋黃,然后將瓶口(小心地)對準它,(慢慢)靠近,(在蛋黃即將接觸瓶口的時候),他捏住瓶子的右手(輕輕地)松開,這時蛋黃便(悠悠地)鉆進了瓶子里”。這樣,學生的表述在有序的基礎上細致多了。然而,這里也只是把自己的所見寫了出來。第二步,讓學生把看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時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或者將其他同學的表現(xiàn)也根據(jù)需要寫進來。這樣一來,把眼睛所視、心里所感進行言語轉化,便能夠把當時的實驗情景細致地呈現(xiàn)出來。當然,這里的分步練習屬于對小學生初級階段的指導,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以后,言語轉化便會成為一種自然的融合性表達。
最后,指導推敲詞句。葉圣陶先生認為,“夫一種情意必有一種最適切之語句表示之”。意思是說,每一種思想和情感,都會有一種最適切的詞句表達方式。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替換等方式進行詞句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賈島的“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都是作者反復推敲詞句的鮮活例證。教師在指導學生推敲詞語的使用時,要考慮詞語能否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詞語的感情色彩、程度范圍等是否恰當,語句的順序展開是否合理,修辭的運用是否妥帖。學生推敲詞句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復練習中提升。葉圣陶先生說:“語體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說話一樣?!薄罢Z言周妥而沒有毛病,按照語言寫下來的文章自然也周妥而沒有毛病了?!薄板憻捳Z言習慣是尋到根源去的辦法?!币虼耍處熞矐敯阎笇W生推敲詞語作為一項長期工程,并助力其在口語表達、書面表達中養(yǎng)成推敲詞句的習慣。
指導學生自主修改的能力。好文不厭百回改。文章是寫出來的,習作能力是“改”出來的。修改作文不是習作的附加環(huán)節(jié),它應該是習作自身的一部分。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圍繞提升觀點、優(yōu)化結構、增加文采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升格練習。同時要注重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比如,通過朗讀自己的習作來發(fā)現(xiàn)詞句是否通順,語句是否噦唆。通過比較修改前后的文稿變化,思考改動了什么,修改背后的理由。這樣,經(jīng)過反復修改練習,讓自己的習作進一步完善起來。
從習作教學指導的實踐來看,迫切需要葉圣陶“教為不教”的理念作為指引。研究與踐行葉圣陶先生的這一思想,并不是守舊,而是一種本質(zhì)的回歸。唯有如此,教師才能更好地把握統(tǒng)編本教材習作教學指導的目標與內(nèi)容,回歸教學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