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霄 文 金雙群 編
作為“容器”,象鼻可以容納水、空氣、某些類型的食物 出高頻的號聲、哼聲等。鼻聲的音調與鼻腔的形態(tài)有關。所以,
要強調一點的是,關于大象的數據大多是無法做到準確的, 是由于大象在不同性別、年齡以及物種之間的差異很大,小樣本無
亞洲象的握
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從象?!墩f文解字·象部》
象字,耳牙四足之形。而在甲骨上的象字,多為鼻耳牙四足尾之形。被除去的那部分(不算尾),恰恰是大象最明顯、最特別、最全面的結構——鼻子。
人們現在所見的象字,沒有了象鼻之形。為什么會強調牙之形?可能世人都知道。但是,單看這個字,人們并不知道象的第一筆“丿”是牙還是鼻。大多數人認為是鼻,理由如下:
一、大象屬于長鼻類動物,拉丁文對應Proboscidea。Proboscidea部分來源于拉丁文proboscis,意指頭部某部分延長的器官。所以,無論拉丁文還是過去的甲骨文,關注的都是象鼻。在自然界,牙長、或不斷生長的動物不少,不管是犬齒還是門齒。但鼻子這么長的,這么全能的,只有大象。
二、亞洲象雌象沒有長牙,短牙通??床坏?;雄象的牙也越來越短,且正在消失,在斯里蘭卡有超過90%的雄象沒有長牙,這被認為是人為從野外篩除長牙大象(獵象取牙或捕捉)造成的。
三、象鼻的功能太全面,太敏感了。象鼻不僅具備手、鼻子、發(fā)聲器官的功能,還是味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能分析化學信息,能感知地震波。象鼻內的體積大大擴展了口腔的體積,像個吸塵器,能保存空氣,吸水、泥和土,還能充當共鳴腔、潛水管用。象鼻是高度肌肉化的結構,無骨,比手靈活得多,可向任意方向活動。準確地說,象鼻是一條長舌頭。等。作為共鳴腔,大象在鼓氣通過鼻腔的過程中,能發(fā)象鼻既像吸塵器又像樂器。
非洲象的捏
亞洲象的鼻尖, 只有一枚背指。
比如大象象鼻的容水量、象鼻能提起物體的重量等。這 法代表大象整體的狀況。
怎么形容幼象象鼻亂動的狀態(tài)呢?像一根噴著水的橡膠軟管,失控般地亂動。
幼象要到1歲以后才能基本掌握對象鼻的控制,在此前的大部分時間里,它們都在艱難擺動、胡亂甩動鼻子,還時常把鼻子放在嘴邊,或像小孩子一樣嗦住。小象在走路時甚至會踩到鼻子摔倒。
象鼻發(fā)育過程,有最重要的兩個時間點:操作食物完成進食,以及用鼻子吸水送入口中完成飲水時。在學會取食前,小象只是用鼻子“鼓搗”食物,無法完成取下食物、放入口中的動作。
大象的鼻腔是連著肺的,所以大象可不是用鼻子喝水,而是先將水吸進鼻子、再送到口中,這樣就不用伏下身體了。但幼象不是這樣的。在它們學會用鼻子吸水前,是一頭扎進水里,然后用嘴喝水。很多時候,小象會第一個跑到水邊,然后前腿一跪,腦袋直接栽進水里,很有喜感。
在3~4個月大時,小象開始掌握用鼻取食。但是,關于幼象學會用象鼻吸水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
根據世界保育聯盟亞洲象專家小組主席拉曼蘇庫馬爾等人的觀察,小象在3~4個月時就會用鼻子吸一點點水送入口中,非洲草原象也是如此。但在研究和監(jiān)測草原象歷史最長的安博塞利研究項目中,學者們的觀察結果是,草原象幼象要到8~9個月時才會用鼻吸水。
雌象的象鼻能容水4~5升,而大型成年雄象的兩個鼻孔能容水8.5~10升。成年亞洲象每天飲水100~200升,而口渴的成年亞洲雄象在4.6分鐘里能喝水212升。
在很多保有大象文化的地區(qū),象鼻也被叫做“手”。因為它和人的手(臂)太像了,但不同的是,人的手(臂)有骨,無法實現一些角度的動作;但大象的鼻子沒有骨頭,可以非常自由地活動。象鼻只在近顱骨的鼻基部有一些軟骨,鼻孔從顱骨處一直延伸到象鼻端部的開口。
由于象鼻是無骨的肌肉結構,所以說它更像舌。關于象鼻肌肉的數量,根據紹沙尼等學者在亞洲象方面的數據,亞洲象象鼻有16塊肌肉,橫截面約有15萬條肌束。紹沙尼和他的團隊一根一根地完成了對肌束的計數,最后結果是148198。
大象肌肉結構
象鼻的肌肉既精細又強大,能拾起硬幣,也能提起超過200千克的重物。關于象鼻提重的能力,也有不同說法,比如200千克、300千克,或是能提起自身體重3.7%的重量等。非洲象新生象約90~120千克,當新生象因太虛弱而無法走動時,有觀察記錄,雌象會提起小象放在象牙上移動它們。
亞洲象和非洲象(草原象和森林象)鼻端的鼻指是不同的,亞洲象只有背指一枚,而非洲象有背指和腹指。
亞洲象“取”食的方式為握和捏,而非洲象主要靠捏。在圈養(yǎng)環(huán)境中,非洲象會從亞洲象身上學會握的方式,以更快更多地拾起食物。但在野外,也能觀察到非洲象用握的取食方式。
象鼻也有偏側性問題。人手有利手之分,象鼻也有“利鼻”之分。象鼻偏側性研究基本都針對的是亞洲象,因為它們在鼻子環(huán)繞食物的時候,有個握向(順逆時針)的問題。有的亞洲象將鼻尖向身體左側環(huán)繞食物,稱為左利鼻;向右環(huán)繞,稱為右利鼻。
此外,亞洲象將食物放入口中的行為也有偏側性,有的傾向于從嘴的左側將食物放入口中,而有的習慣右側。
非洲象的鼻指,有背指和腹指兩枚
動物對環(huán)境氣味分子的探知依賴于鼻腔內嗅上皮上的嗅覺受體,而嗅覺受體基因決定了動物的嗅覺生活。在2014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比較了13種哺乳動物的嗅覺受體基因,其中非洲象的嗅覺受體基因遠多于其他動物,包括狗。嗅覺很復雜也很難比較,但相關基因數量的龐大顯示,大象的嗅覺是極靈敏的。
當雌象發(fā)情或雄象狂暴的時候,它們呼的氣、尿液、眼耳之間的顳腺、位于象足的趾間腺、耳朵分泌液等均含有起信息素作用的物質。信息素,指的是生物體分泌到體外起化學通訊作用的激素。大象的鼻子可以探知到空氣中的這些激素。
當激素被象鼻收集后,“信息”被送到位于上顎處的犁鼻器。從外觀上看,犁鼻器就是靠近象鼻基部的一對小孔,但它是分析激素的重要感受器。
在野外常能觀察到這樣的行為,大象在用鼻子觸碰過其他大象的生殖器官、尿土(含有尿液的土)、糞便后,會將鼻子放入“口中”。但其實象鼻并沒有入口,只是對準了犁鼻器的兩個小孔,以分析對方的生理和繁殖狀態(tài)。
有時,大象看似在喝水,實際它們并沒有把水放入口中,而是向上噴了出來。那其實是在清洗犁鼻器,為之后的激素分析做準備。
觀察大象間的互動時,常能看到大象去觸碰那些會分泌液體或用以分析信息的部位,比如眼耳鼻、犁鼻器、顳腺、生殖器、肛門等。其中,顳腺是位于眼和耳之間的腺體,是大象面部重要的分泌腺,與繁殖、情緒狀態(tài)等相關。
通過獲得這些部位的信息,大象可以了解彼此的狀態(tài)。同時,對這些部位的觸碰也是問候、安撫彼此的方式。
大象順時針“握”草
年輕雄象在聞過尿土后,用犁鼻器分析
象鼻是容器,也是共鳴腔。
作為“容器”, 象鼻可以容納水、空氣、某些類型的食物等。作為共鳴腔,大象在鼓氣通過鼻腔的過程中,能發(fā)出高頻的號聲、哼聲等。鼻聲的音調與鼻腔的形態(tài)有關,所以象鼻既像吸塵器又像樂器。
大象是極善長距離游泳的動物,因為它們的象鼻能充當呼吸管。關于大象能游多遠的說法很多,文獻中提到的最遠記錄是48千米。
象鼻之所以能充當呼吸管是因為大象擁有極為獨特的胸膜結構。相比其他陸生動物,大象的胸膜極厚、胸膜腔以及膜內毛細血管間充滿結締組織。這些結構都可緩沖肺外層結構所承受的巨大壓差,保證大象正常的飲水和浮潛。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這種特別的胸膜結構與大象曾經的水生生活有關。
大象的鼻腔是連著肺的,所以大象可不是用鼻子喝水,而是先將水吸進鼻子、再送到口中,這樣就不用伏下身體了。
象鼻,是上唇和鼻子的共同體,也有人認為還包括部分臉頰。這種構成可能也暗示了象鼻功能的復雜性,比如對振動的敏感,即象鼻是能“聽”到振動的。
大象的鼻指區(qū)對地表傳來的振動很敏感。鼻指部分的皮與周邊不太一樣,含有更高密度的三種感覺末端,包括游離的神經末梢、感振小體、觸須以及不伸出皮膚表面的毫須等。這些感覺末端使得大象的鼻子可以感知地表和空氣中的振動,就像耳朵一樣。
有一類沿地表-空氣界面?zhèn)鞑サ牡卣鸩ǎ凶鋈鹄?,大象能夠通過耳、足以及鼻感知這種波。大象低頻隆叫時,以及它們走路踏地時均會產生瑞利波,這些象鼻都能夠感知到。
大象的鼻子具備各類器官的功能,是手和手臂,是舌頭,是耳朵,是嘴,是容器、是發(fā)聲器……具備聽、嗅、味、觸等感官認知功能。所以,稱鼻子為大象認知世界的窗口并不為過。
而對于觀察者來說,象鼻又是人們理解大象的窗口。象鼻的姿態(tài)和動作,在探索環(huán)境、爭斗、防御、社交、安撫、繁殖、游戲等各類活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行為表達的核心部位。
潛水中的草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