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仿生設計的視角下,對漢字的發(fā)展歷程、仿生設計方法在字體設計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與闡述。通過大量的現(xiàn)代字庫字體的設計案例分析了應用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
關鍵詞:仿生學;仿生設計;漢字;字體設計
一、仿生學與字體設計
(一)仿生設計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具有很強的學習和觀察能力。人們被自然界中各種生物奇特能力所吸引,自然而然地去學習和模仿。這就是最早仿生意識的誕生。據(jù)《韓非子》記載魯班用竹木作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自1960年9月由美國空軍航空局在俄亥俄州的空軍基地戴通召開了第一次仿生學會議,仿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后來又在設計學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仿生設計。
(二)仿生學與字體設計
基于仿生學下的字體設計研究是以仿生學的精神作為指導,從自然界中提取可以學習效仿的對象,通過對他們形體結構、色彩樣貌、生存方式、生活特征進行提煉分析,再用設計的手法加以創(chuàng)造,形成趣味性、實驗性的字體設計目的,運用在字體設計領域之中。
二、基于仿生學下的字體設計方法
千變萬化的自然界中存在數(shù)不盡的物種,交替往復,取之不竭。帶給我們靈感的源泉,我們要將這些靈感巧妙地、恰如其分的融入設計之中,而且對象的選擇不局限于自然界之中,也可以是經過設計創(chuàng)造之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再設計再創(chuàng)造。帶給觀者新的視覺感受,引發(fā)觀者對相關問題的思考。無目的簡單化的復制是最基礎的模仿,我們要做得是大量收集資料信息,對其進行系統(tǒng)化的分析,有選擇性地提取特征來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
(一)功能
對功能的仿生設計,功能性的特征涉及多學科的融合,我們需要對其功能進行放大研究,第一步理解其中的運作原理,第二步加以分析整理,提取出可以利用的特征要素,第三步是聯(lián)系實際,通過設計的手法賦予其形式美感,加以設計運用。正如我們人腦中的一個特性—知覺整體性,即人們遇到不完整的圖形,在感知它們時,往往會把缺失的部分補上。這一點在漢儀阿爾茨海默病體中有所體現(xiàn),字體的筆畫進行了重新設計,用粗體、虛線、留白三種方式進行表達,該字體運用了人腦的功能性,在不影響字體識別性的前提下,在無言之中就契合了阿爾茨海默病中的遺忘特點,引人思考回味。
(二)生命特征
對生命特特征的仿生設計,生物存在與自然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產生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也會有主觀的生存意識的影響。這在字體設計之中也有所體現(xiàn),筆畫粗細是具有錯視覺的,將橫豎粗細相等的兩個筆畫放在一起時,仔細對比你會發(fā)現(xiàn)在視覺效果上橫畫略寬于豎畫。為了在視覺效果上達到平衡,我們需要人為對豎畫加寬。
(三)結構
對結構的仿生設計,對選取對象的骨骼結構進行復制提取融入自己所要表達的設計主題之中。如漢儀竹節(jié)體,將竹子的結構骨骼進行提煉,一節(jié)竹子主要有竿環(huán)、籜環(huán)和節(jié)內構成,以竹節(jié)與竹節(jié)相接的形式構成了這套字體,在形態(tài)結構上也與竹子挺拔的氣勢相符合。
(四)組織
對組織的仿生設計,組織是由許多形態(tài)相似的細胞及細胞間質所組成。在藝術設計的領域范疇內,當他們達到一定的密度時,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的圖案肌理。就如漢儀新蒂剪紙體,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剪紙,融入的字體設計之中,從傳統(tǒng)剪紙中提取優(yōu)美的圖案進行解構、重組,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便形成了具有文化氣息、民俗風格的肌理圖案,很好地將字體與剪紙藝術融合在一起。
(五)色彩
對色彩的仿生設計,自然界中存在著琳瑯滿目的色彩。而在一些現(xiàn)象的背后也存在著色彩的產生。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抖音App的LOGO設計所采用的故障風,荷蘭藝術理論家、故障藝術家羅莎·門克曼在《故障研究宣言》中就認為,故障藝術最早與“陰極射線管的磁畸變”有關。在抖音的logo設計中就運用了這一現(xiàn)象,通過白、藍、粉三種顏色的疊加產生出一種故障風的感覺,這一設計風格在字體設計領域被大量使用。
(六)形態(tài)
對形態(tài)的仿生設計,大多情況下是被優(yōu)美的形態(tài)所吸引,或是被其趣味性所打動,產生對其研究的興趣,正如漢儀白棋體,就以趣味性為目的進行表達創(chuàng)作,將字體與棋子相融合,產生新的視覺效果體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表現(xiàn)手法。
三、結論
本文基于仿生設計的視角下,對漢字的發(fā)展歷程、仿生設計方法在字體設計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與闡述。通過大量的現(xiàn)代字庫字體的設計案例分析了應用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如果能夠將仿生設計理解并加以運用,會對字體設計的創(chuàng)作方式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將會有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源,不斷幫助你輸出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鄭夢.仿·生—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模擬方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9.
[2]王次炤.藝術學基礎知識[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錢浩.做字:實用字體設計法[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沈瑞琪(1999.05.19),男,漢族,江蘇省南京市,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