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
2013年,在湖北武漢市舉行的“全國第十一屆深化小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深圳市的駱奇老師代表廣東省參加比賽,在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的32 位教學精英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
初識駱奇老師,他在深圳市羅湖區(qū)一所邊遠學校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了他的一節(jié)說課,思路非常清晰,而且很有想法。當時我心中暗喜:后生可畏,這個年輕人很有潛力。而后,我以他的那節(jié)說課為例做了一次“如何說課”的培訓。沒過幾天, 在一次球隊活動中又偶然遇到駱老師,他一邊跟我打招呼,一邊從球包中掏出一份稿子,說:“李老師,聽了您上次的指導,收獲很大,我將稿子改了改,請您幫忙看看。”就這樣,每次打球除了在場上切磋,場下還要在休息時見縫插針幫他改稿子。正是有了這樣的堅持,不久,他就獲得了深圳市說課比賽的一等獎。
后來他到了另一所學校任教,我又聽了他幾次課,那時的他正在快速成長。
一天,他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我,他剛剛準備了一節(jié)課,自己感覺挺有意思,想讓我過去指導指導。這么努力的小伙子,我怎能拒絕?
我依然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聽他上那節(jié)課時的情景。一開始,他拿出兩塊硬紙板,一塊是正六邊形,一塊是正四邊形,正六邊形硬紙板上畫有一只可愛的猴子,猴子的尾巴在正四邊形硬紙板那邊(如圖1)。用兩塊硬紙板拼成一個完整的圖形后,他問學生:“沿正六邊形的邊緣轉動(向同一個方向翻轉)正四邊形,猜一猜,轉動幾次尾巴能重新接回?”學生猜了好幾種不同答案,有猜5 次的, 有猜6 次的, 他不置可否?!熬烤挂D動幾次呢?”他操作圖形進行驗證,最后大家發(fā)現(xiàn)都沒猜對。哈哈,好玩!這樣的游戲就是讓聽課老師來猜也未必能猜對!這時,我也還沒弄明白他要講什么數(shù)學內容,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圖1
他將操作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后,接著說:“剛才可能有些同學沒看清楚, 我們在電腦上也來玩一次?!彪娔X上出示正八邊形和正五邊形,上面畫了一個松鼠,尾巴在五邊形上,如圖2?!稗D動正五邊形,轉動幾次尾巴又能重新接回?”學生受第一次游戲的影響,紛紛猜16 次。他在課件上轉動圖片,大家發(fā)現(xiàn)又沒猜對!有意思,能想到這個游戲,還能把游戲用到課堂上,這個年輕人很有想法!
圖2
后來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他要講的是“公倍數(shù)”一課,他想先通過玩游戲得到數(shù)據(jù),再引導學生研究數(shù)據(jù),順勢給出公倍數(shù)的概念,最后再引導學生研究找公倍數(shù)的辦法。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創(chuàng)意!當時看來,創(chuàng)意雖然很好,但在教學方式、流程、過渡、語言、教態(tài)、課件、教具等方面都還有些粗糙。
課后,我與他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過了幾天,他又找到我, 說根據(jù)我的建議又改進了這節(jié)課,想讓我再過去聽聽。
就這樣,每隔幾天他就找我去聽課,每次都有一些改動,有些改動很大,效果也很好。他跟我說:“自己的想法到底在課堂上行不行得通,還是要試教才最能說明問題。”兩年的時間,他將學校能上這個內容的36 個班都試了個遍。有人問他:“一節(jié)課上那么多遍煩不煩?”他說:“不煩,還挺有意思的。其實沒有兩節(jié)課是完全一樣的,每一節(jié)課對自己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
經歷著一次一次的打磨,“公倍數(shù)”這節(jié)課也在不停地進化。原來設計的玩兩次游戲進化到玩三次游戲,學生玩得更過癮;原來的問題串模式進化到“大問題”模式,問題更有探究價值;原來的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組織教學,進化到老師組織學生匯報,課堂更開放,教學更藝術;原來的不時“卡殼”的語言進化到比較流暢,出現(xiàn)意外生成也能較好地應對。 課件與課堂的結合越來越好,聽課老師隨時可以通過課件的展示了解課堂的進展;教具、學具制作得也更精美,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就這樣,他憑借此課拿下了深圳市賽課一等獎。這樣有創(chuàng)意的一節(jié)課,我決定讓他代表深圳市參加省里的賽課,再爭取去全國交流的機會。
為了渲染現(xiàn)場氛圍,我們還要設計一個適合他的課前暖場環(huán)節(jié)。駱老師有兩段受人稱道的經歷。2010年,他從成都出發(fā)沿川藏線全程騎行到拉薩,行程2300 多千米;2011年,他又孤身一人從新疆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爬上昆侖山、翻過喜馬拉雅山脈沿新藏線再次騎行到拉薩, 行程4500 多千米! 他設計先把這段經歷與孩子們進行分享,再進行談話。試了幾次,經歷確實很精彩,但談話卻不出彩,談話內容是以駱老師的旅途趣聞為中心,但駱老師的亮度太大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充分體現(xiàn)。
離比賽還有一個星期時,還是沒有找到突破口,大家都很著急。最后一次試教時,他在播放完課前談話視頻材料后,沒再跟學生談論大家都想了解的旅途趣聞,而是話鋒一轉,問道:“同學們,剛才大家看到的是駱老師個人覺得很驕傲、很自豪的經歷。你們有沒有自己覺得很驕傲、很自豪的經歷呢?也跟大家分享分享?”自己的經歷只是一個引子,話題最終又落到學生身上,讓學生主動分享、做主角,讓學生閃閃發(fā)亮!學生在分享自己的成功之時, 不知不覺滿臉洋溢著自信的微笑。這樣的設計自然是更加適合的。
最終,“公倍數(shù)”一課在全國賽場亮相的時候,全場三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可見課堂效果之好。這節(jié)課的創(chuàng)意、教學理念、組織教學打動了全場的專家評委,駱老師的經歷、個人魅力、氣場征服了全場聽課的老師。這一次賽課,我們出“奇”制勝!
拿下驕人的成績后,駱奇老師并沒止步于有了這樣一節(jié)成功的課例。每年,他都堅持推出一兩節(jié)精心打造的全新課例。正是他這樣堅持不懈的求索,才有了在全國各地大型觀摩課活動中近百節(jié)課的呈現(xiàn)。
在一場場公開課的磨煉中,駱奇老師甩開膀子、邁開步子更快更全面地發(fā)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