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強臺風”的19號臺風“海貝思”使日本受災區(qū)域和民眾不斷增加。應邀赴日本參加國際艦隊閱艦式的各國艦艇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艦艇有“腿”,跑贏了臺風,躲到相對安全的海域。那軍艦躲臺風有哪些高招呢?
據(jù)日本《讀賣新聞》14日報道,“海貝思”已造成日本52人遇難,16人失蹤,168人受傷。受“海貝思”影響,一艘巴拿馬籍貨輪在東京灣沉沒。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領(lǐng)保部門負責人14日對媒體透露,該艘貨輪上的7名中國籍船員中,6人確認遇難,另一人獲救。
原定于14日在相模灣舉行的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閱艦式被迫中止。各國受邀艦艇都采取了防臺風措施。應邀赴日本參加國際艦隊閱艦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導彈驅(qū)逐艦太原艦,提前判斷第19號臺風“海貝思”將于近期登陸日本。同時,日方建議參加國際艦隊閱艦式的外方兵力自行組織機動防臺。
以海為家的艦艇有哪些避免臺風對艦艇造成損害的方式呢?一位原海軍艦長14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根據(jù)臺風威力大小,破壞性強弱等因素,艦艇防臺通常有碼頭防臺、錨地防臺和機動防臺三種方式。
據(jù)他介紹,第一種方式是碼頭防臺,就是在臺風對所在碼頭影響不是特別大,或者艦艇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到其他海區(qū)去防臺的情形下,對停靠碼頭的艦艇進行纜繩加固,增加防碰撞措施,防止受臺風影響造成艦艇和碼頭碰撞,造成艦艇損害。
第二種方式是錨地防臺,這是艦船通行的防臺措施。在錨地拋錨,進行防臺,這是對臺風強度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chǔ)上,判定臺風對艦艇的影響不需要轉(zhuǎn)移海區(qū)所采用的方法。這位艦長表示,“這要求防臺錨地地質(zhì)比較好,錨拋下去能扎得牢;其次,錨地要有山或其他屏障,能有效減弱臺風威力;第三,錨地要有比較開闊的區(qū)域,進退有余,萬一有緊急情況能應急機動,隨時離開。”
最后一種情況是機動防臺,就是轉(zhuǎn)移到其他海區(qū)。這是在臺風破壞力大,預測對艦艇將造成較大損害的情況下,機動轉(zhuǎn)移到臺風無法抵達的海域躲避臺風。
鑒于此次“海貝思”的威力,艦艇只能采取機動防臺。太原艦指揮所根據(jù)19號臺風路徑預報,進行了專項會商,于10月10日下午駛離日本橫須賀新港碼頭后,向日本本州島西南方向航行,于11日抵達大阪灣附近海域進行機動防臺。根據(jù)央視報道,太原艦艦長石磊稱,臺風已過,太原艦性能狀態(tài)良好。
14日上午,有網(wǎng)友發(fā)圖顯示,抵達東京的太原艦打出寫著“慰問臺風受災民眾,祝愿災區(qū)早日重建”中日雙語的橫幅(如圖)。日本網(wǎng)友留言稱,向中國海軍表達感謝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