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坤旭
1988年,《嘩變》第一次在我國演出時,由朱旭扮演的“魁格”,其中有一段長達8分鐘的獨白,朱旭的演繹和對角色的駕馭非常到位,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后來這部戲也常被稱為話劇舞臺的教科書。然而,又有誰知道,朱旭原本是一個天生的結巴。
朱旭畢業(yè)于華北大學第三部戲劇系,1952年開始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由于結巴,單位開會都不敢讓他發(fā)言。
北京人藝的演員大院建院初期,一次要演個幾個小戲,朱旭飾演一個群眾,只有一句臺詞“報告工程師,橋出事了”,可一說到工程師的“工”字,他就結巴得說不出來了。
作為演員,卻連簡短的臺詞都說不出來,朱旭覺得很傷自尊,那時的他甚至認為自己不是做演員的料,于是多次打報告,申請去燈光組工作,不當演員了。
然而,他的申請沒有得到上級批準。依然留在演員組的朱旭,在導演和同事的鼓勵下,下定決心,克服口吃,天天練繞口令??墒?,他在臺下練得好好的,一到正式演出,稍一緊張就又結巴了。
有一次,同為北京人藝演員的趙韞如在和朱旭交談之后對他講:“朱旭,你剛才說那么多話都沒結巴。”朱旭也發(fā)現,如果不想詞不背詞,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把要說的詞變成自己想說的話,不用琢磨,不用緊張,自己就能順暢地說出來。趙韞如的啟發(fā)讓朱旭努力研究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一步步接近所扮演的人物,最后熟練地駕馭了這個角色,把臺詞變成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上臺后就真的不再結巴了。就這樣,一位天生的結巴,最后成了話劇大師。
素材點撥
平時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常習慣性地以某方面的先天不足為理由,以“揚長避短”為自己開脫。其實,有時候多下功夫去“補短”,某方面的不足最終可能會變成我們的長處。
適用話題
長處與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