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本刊記者 彭立昭/文 孫賀田/攝影
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京?。╉椖看硇詡鞒腥?,國家一級演員,主工青衣。曾任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曾任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教科文衛(wèi)體專委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京劇優(yōu)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導師,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劇協(xié)副主席。代表作有傳統(tǒng)戲《龍鳳呈祥》《玉堂春》《四郎探母》《霸王別姬》《紅鬃烈馬》《三擊掌》《宇宙鋒》《汾河灣》等,新編歷史戲《秦香蓮》《李清照》《寶蓮燈》《李鳳姐》《謝瑤環(huán)》《楊門女將》,現(xiàn)代戲《黛諾》《紅燈記》《蝶戀花》《恩仇戀》《四川白毛女》等。曾獲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梅蘭芳金獎”;首屆中國“金唱片獎”;第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首屆“世紀之星”獎。
現(xiàn)為國家京劇院主要演員,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京?。╉椖看硇詡鞒腥?,中國京劇研究生班和京劇流派班導師,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演員,政協(xié)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耿其昌開蒙老師為陳斌雨先生。在中國戲曲學校時曾受到雷喜福、貫大元、王連平、茹富蘭、宋繼亭、邢威明、郭仲森等著名京劇前輩的親授。八年戲校嚴格、規(guī)范的訓練,使他在文武兩方面都打下了雄厚堅實的傳統(tǒng)基礎。畢業(yè)之后,又先后向王瑞芝、王金璐、葉盛長、于世文、李世霖、劉曾復、歐陽中石、劉世勛等前輩學習。耿其昌宗法余(叔巖)派,兼學其他流派的精華。他的演唱風格婉約、豪放兼而有之,樸素大方、韻味醇厚。由他主演的《瘦馬御史》一劇榮獲第三屆京劇節(jié)金獎,個人獲得表演一等獎——優(yōu)秀表演獎。
青蔥年華相遇,一生緣分天注定。
他們二人同年同歲,11 歲同上戲校(現(xiàn)中國戲曲學院),12 歲同臺演出,同為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同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如此機緣巧合的二人,在行當上,一生一旦;在舞臺上,心有靈犀,配合默契。他們就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耿其昌伉儷。從藝60 年,他們合作排演了幾十出劇目,飾演了眾多舞臺人物,路長情更長!
當年,李維康以一出《蝶戀花》引得萬人矚目,更因她后來的《秦香蓮》《李清照》《恩仇戀》《李鳳姐》《寶蓮燈》等而名揚四?!?,扮相端莊、陽光、明艷、大氣、優(yōu)美、嬌媚;持重的臺風,與她暢達、細微、寬松、亮麗、柔和的嗓音,絲絲入扣。從學戲的第一天起,她只專注于做一件事情——博采眾長。正因為如此,她的行腔富有創(chuàng)新,融梅派、程派、張派,可謂集眾藝術流派為一體。
采訪一開始,李維康老師對先生說,“你先談”。“不,你先談”。默契相視一笑,恩愛無比。
翻開兩本厚重精美的畫冊——《李維康京劇唱腔精選》《耿其昌京劇唱腔精選》(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幾乎就是兩位京劇名家六十載從藝生涯的縮寫——他們一輩子都在追求京劇之美,京劇之美,美在博大,美在精深,美在端方,美在典雅!
人在少年時代總是沒有憂愁的,除了快樂和夢想,還是快樂和夢想。
1958 年暑期,一個浪漫的夏天?!澳昴晡覀円?,比不上今年的歌兒多。全國一起大躍進,開山劈嶺改江河……”在這起伏蕩漾的歌聲里,李維康耿其昌結束了小學五年級的學習。
那個夏天,他們和幾千個孩子不約而同地來到中國京劇最高學府、被譽為“中國戲曲藝術人才的搖籃”的中國戲曲學校(現(xiàn)中國戲曲學院)參加藝考。經(jīng)過嚴格的初試、復試以及文化考試,二人被中國戲曲學校錄取。一入校,兩人便成為同班同學,在許多名家大師的教導下開始了8 年的專業(yè)訓練。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少年時代,尤其能和戲劇結緣,現(xiàn)在想起來,他們記得最清楚,也最甜。
耿其昌出生在北京西城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戲迷,酷愛京劇。在他的記憶里,父親常帶他去看戲。那時候,好戲也確實比較多?!爱敃r看戲什么也不懂,臺上的演員走起路來像在舞臺上飛,后來才知道那叫跑圓場。舞臺上一個個角色鮮活靈動,很吸引人?!本﹦∥枧_像有一種魔力從此吸引著他。
“我大姐也愛好京劇,一天她拿了份招生簡章回來,說讓我去報考戲校,好新鮮,我便和班上十幾個小同學一起坐公交車去報名了??紙鍪且婚g很寬敞的練功房,十幾位主考老師端坐在一排桌子后面。旁邊有一架鋼琴,由戲校沒倒倉的小學員帶我按音階一點點往上爬,主要是試嗓子,看嗓子到底好不好。然后讓我唱一段戲,我不會唱,便讓我唱了一首歌。老師還讓做個即興小品——‘打蒼蠅’。表演時,我沒直接打下去,而是四處尋找,找了一圈后,發(fā)現(xiàn)了,剛要打時,蒼蠅又飛了,便追上去才把它打掉。其實,老師是在看我有沒有表演天賦……”耿老說。
本刊記者在采訪現(xiàn)場
夫婦二人給本刊的題字
李維康老師補充道:“老師還把我的眼角往上提了提,主要是看化裝吊眉后的形象如何。”
“我就是耳濡目染。我爺爺曾跟歐陽予倩(著名戲劇藝術家、中國現(xiàn)代戲劇前驅)組建‘老中華戲?!?,做過戲校總務。老中華戲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的學生,焦菊隱、金仲蓀先后任校長,教師有王瑤卿、曹心泉、高慶奎、郭際湘(水仙花)等。我沒見過爺爺,但我父親曾告訴過我,爺爺給他請過最好的老師,像鮑吉祥先生(余叔巖先生老生的配演)。父親嗓子特別好,人很溫和,也很有修養(yǎng),他從小酷愛京劇,考上燕京大學后,是京劇票友。從小我們家說話聊天都離不開戲。我小時候看過父親演《四郎探母》,臺上的一切都使我覺得魅力無窮。”原來李維康一家三代都與京劇有緣,在那個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她,印象太深了。
“我岳父那時候和京劇大師裘盛戎、梁小鸞合作過,能與名家同臺,那就說明我岳父相當夠水平了?!惫⒗涎a充道。
“新中國成立后,我父親在北京第一機床廠工作。廠工會組織演出,父親負責排戲,便常帶著我去看演出。七歲那年,他們演話劇缺一小演員,父親跟我說,‘小康,你來演小翠。’我第一次上舞臺,心里還有點害怕。當然,沒幾句臺詞很快就演完了,人群一片喝彩聲。這次演出我得了個獎,一本綠皮筆記本,上面有北京第一機床廠的印章,很耀眼?!?/p>
這位酷愛京劇藝術的父親只知道寵愛女兒,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深深地影響到了女兒的一生。
“我爸媽是燕京大學的同學,因京劇而相識相愛。我爸是唱老生的,我媽時不時會來一段《貴妃醉酒》,我就跟著哼幾句,咿咿呀呀的,很過癮?!従哟笊┮宦晢尽彩俏覌寪鄢?。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父親帶我去戲院看梅先生的《霸王別姬》。當時,劇場的邊邊角角都擠滿了人,只可惜我們離舞臺太遠。主角上場了,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來。父親告訴我說,‘梅蘭芳先生,最好的角兒’……”
也就是那一次,梅先生的《霸王別姬》直把李維康看得七竅迷了六竅,從此她的心里亮起了一盞小燈,梅蘭芳成了她心中的偶像。
“后來我考進了戲校,跟著華慧麟老師學的就是京劇名段《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這幾出戲我學得十分瓷實。華老師是梅先生的入室弟子,梅家座上客,深得梅先生的真?zhèn)骱兔穭【?她是把這幾出戲當作重點劇目全心全意地傳授給了我,所以,我所學到的是地道的梅派正宗?!?/p>
李維康老師回憶起那個年代時,雙眼始終綻放著明亮的光芒。
《四郎探母》
年輕時的李維康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位京劇演員的成長歷程,主要經(jīng)過“練功、吊嗓、學戲、參悟、實踐”等幾個步驟來完成。京劇的舞蹈、武打和翻跟頭等基本功需要幼功——童子功??嗑?,一個“苦”字,就表明:練功不吃苦是練不出來的。
“入校第一年,我們不分行當,先學一出戲,由有經(jīng)驗的老先生們根據(jù)每個學生的氣質(zhì)、嗓音、相貌身材等,再分行當生旦凈末丑,基本上十拿九穩(wěn)?!惫⒗险勂鸢四陸蛐5目嗑毶?,滿是感恩。
“上世紀50 年代,當時京劇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都健在,戲校的師資力量非常強大。我們的專業(yè)課主要有:武功(拿頂、下腰、翻跟斗等)、基本功(壓腿、踢腿、飛腳等)、把子功(進行各種武器的對打)、短劇課、曲牌課、音樂課、表演課、身段課等。那時,‘中國戲?!媾囵B(yǎng)京劇藝術人才,文劇演員要練武功,武劇演員要學唱念。同時,戲校對文化課也很重視,開設了歷史、文學、哲學、政治、書法、古詩詞等課程。”
那個八年,是他們?nèi)松蠲篮玫臅r光。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那時候就只有一個心眼兒,就是學戲。”
一入戲校,眾多有舞臺經(jīng)驗的老師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李維康耿其昌是難得的京劇人才,尤其在戲校老校長史若虛的眼里,李維康被認為是一棵“難得的苗子”,因而他們受到了老前輩們的重點培養(yǎng)。
“特別幸運,我們趕上了一代舞臺經(jīng)驗豐富的老前輩們教課,記得第二學期就開始學演戲了。當時我一直是班里的學習尖子,成績公布墻上,總是排第一。大冬天,天不亮我就去陶然亭喊嗓子、練功,吃完早飯接著練。上午四節(jié)課,練各種基本功。下午學戲、學文化。我們戲曲演員在臺上的一招一式一動一靜(也就是唱、念、做、打、舞),全靠扎實的基本功支撐?;竟?,演起來才得心應手,你的演技才能征服人?!崩罹S康老師說。
11 歲入戲校,12 歲首次登臺,李維康演的第一出戲是于玉蘅老師教的《二進宮》。那次,她特意請母親去老長安大戲院看了演出。她的第一次登臺演出非常成功,臺下掌聲雷動。當時,臺下看戲的人大聲驚呼“不得了,不得了,這孩子嗓子好哇”,“好嗓子,好扮相”!
“沒想到,觀眾那么喜歡我,我更自信了!也許命里就該演戲吧,是祖師爺賞飯?!?/p>
“學下戲不唱,等于白練?!惫⒗匣貞浾f,“最喜歡戲校的藝術觀摩課。那時戲校幾乎天天晚上有各個班的演出,學校的五樓,再加上三四個大教室,都在演戲。一半是舞臺,一半是觀眾,鑼鼓喧天,絲弦雅樂,歌喉婉轉。小班的觀摩大班的戲,互相觀摩,互相學習。這不僅讓我們對戲曲有更多的了解,也讓我們在觀摩中學到更多的東西。學了就演,唱多了,就會了。所以后來我們分配到劇團后,能很快適應成人劇團的演出節(jié)奏,并能很快融入其中。”
在戲校,李維康是令人羨慕的“金嗓子”,由于她聰明、勤奮,多難的腔兒一學就會,很快就被定為全校重點培養(yǎng)的學生,對她的教學安排,已超出班級、京劇科的管理范圍,直接由校長過問了。因為當時國家需要“尖子人才”,要求學生們“以紅帶專”、“紅透專深”,雙向并舉,要求思想與業(yè)務共同提高。在戲校這個大熔爐里,李維康走過了少先隊中隊長、少先隊大隊長、共青團員、共青團支書、共產(chǎn)黨員的政治歷程,為做“又紅又專”的“新標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戲演得好,是因為平時學得扎實。耿其昌性格沉穩(wěn),他比任何同學都刻苦,一心學戲。《捉放曹》這出唱功戲,他學了三番兒,最開始在戲校跟宋繼亭先生學,之后史校長為了提高他的唱腔水平,特意從天津請來了一位譚派老專家夏山樓主的琴師郭仲霖先生來戲校,專門給他摳唱腔,每天吊嗓子,一字一字地摳。由于他和李維康二人技藝超群,所以兩人被學校選中多次去中南海參加演出。
耿老回憶說:“毛主席愛聽高派戲,所以學校安排給我的任務就是演唱《逍遙津》和《擊鼓罵曹》這兩出戲的選段。有一次,我聽工作人員說,毛主席正要去衛(wèi)生間,剛走到出口處,一聽我在唱《逍遙津》,便停住了腳步,站在那兒聽戲,一直把這段戲聽完才離去,至今令我感動不已?!?/p>
李維康老師的回憶也很溫馨,她說:“有一次我唱完一段戲,下來去和毛主席握手。握手后,我乖乖地蹲在他老人家跟前聽他說話,很緊張。主席坐在那里很慈祥,他的湖南話我聽不太懂,但意思還是明白的。主席問我,‘你為什么老穿一件紅衣服哇?’我一聽就笑了,告訴主席,‘我從小就愛穿紅燈芯絨上衣,覺得特別好看。’主席一聽便笑了,親切的話語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一點也不緊張了。毛主席告訴我說,‘你們要好好學文化’。主席的這句話,讓我記了一輩子。是啊,‘功夫在戲外’,一點不假。光學戲不行,各種門類的知識都要涉獵。每次從中南?;氐綄W校后,老師還讓我給大家匯報演出情況。我興奮地告訴大家,說我瞧見了主席穿的是一雙舊皮鞋,主席的上衣肩膀上還有一塊大補丁……真的是很受教育。”自那以后,李維康將毛主席的話語烙在了心里,一輩子都念念不忘,且孜孜以求。
12 歲登臺,李維康就師承華慧麟、張君秋、程玉菁、趙桐珊、李香勻、雪艷琴、荀令香、于玉蘅、李玉茹、馬宗慧、方連元等名家。京劇因大師而美麗。
藝術是一條綿延的長河,河水奔流,匯聚八方小溪,穿越崇山峻嶺,綿綿不斷,方能盡顯江河魅力。多么難得的因緣際會!一個是源,傾囊相授,汩汩而出,源源不斷;一個是流,虛懷若谷,脈脈相承,踏浪而前。這天造地設般的相遇,既是各位老師的幸運,學生們的幸運,也是中國京劇事業(yè)的幸運。
“8 年里,教過我們戲的老師大概有30多位,若算上文化課老師,以及為我們服務的老師,加起來有近百人。師恩難忘??!所以每次我都愛說,‘中國戲?!m然辦的不是科班(形式),但是學生的水平不見得比科班差。”李維康老師動情地說。
在戲校讀四年級時,學校專門安排了梅蘭芳先生的入室弟子、著名梅派藝術家華慧麟老師給李維康傳授《霸王別姬》《四郎探母》《祭塔》等戲,使她對于旦角的發(fā)聲、用氣、舞臺臨場經(jīng)驗,以及對于整體美感的追求,又向前提高了一步。
“華慧麟老師的藝術造詣極高,是當時中國戲校有名的四大名師之一,且威望極高,但她的教學又以嚴厲著稱。華老師當時身體不怎么好,再加之歲數(shù)大了,已經(jīng)不是她的巔峰期了,但她仍傾心教戲,真是少有。有一次,華先生親口對我講,‘我昨晚夢見梅先生了,他讓我好好教你戲,把你培養(yǎng)成材。’這說明華先生對我的期望非常高。有時課堂上沒學夠,華老師就把我叫到她家里再繼續(xù)說戲,說完戲,她還親自給我做飯,十分親切。她雖然喜愛我,在課堂上卻嚴格至極,不達到她的要求,絕不罷休。印象深刻的是她親自給我示范如何念白,如何演唱,一絲不茍。華老師的唱念之好,音量之充沛,韻味之優(yōu)美,令我深深震撼。是華老師讓我學到了真本領,是華老師讓我在京劇藝術上真正開竅了?!粋€演員要成大器,得經(jīng)過從不會到會,再從會到好,然后從好到精,最后,還得從精到化,這四步哪一步都不能少?!A老師的這些話語,至今銘刻在心,讓我受益終生?!本瓦@樣,李維康跟著華老師學戲,打下了非常過硬的表演功底。
在戲校五年級時,荀令香老師教過李維康《荀灌娘》《魚藻宮》等荀派戲。同時,趙桐珊老師教會了她演花旦本門的《胭脂虎》(妓女擒賊)《得意緣》(花旦戲)等戲。
“在此期間,謝瑞青老師(王派傳人、優(yōu)秀青年教師)給我排演了《十三妹》《白蛇傳》《花木蘭》等刀馬戲,使我對于旦角等技藝得到了全面的熟練和提高?!彼f。
在戲校六年級時,李維康在馬宗慧等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杜近芳版的《柳蔭記》以及《花田錯》《柜中緣》等戲,可還沒等演出,現(xiàn)代戲的風潮就來了。
七年級到畢業(yè)期間,李維康演出了《紅嫂》(張春秋64 年版)、《黛諾》(關肅霜64 年版)、《革命自有后來人》(云燕銘64 年版)、《紅燈記》(劉長瑜65 年版)、《四川白毛女》(劉秀榮加強版、添加了兩段唱)、《審椅子》(李玉茹64 年版)、昆劇《瓊花》(華文漪、岳美緹65 年版),技藝大增。
“1965 年,我那時還是一名戲校的學生,服從學校老師的安排,被借調(diào)到中國京劇院演出,所以那段時間排演了很多的現(xiàn)代京劇選段?!彼f。
18 歲那年,李維康因演唱由毛主席詩詞譜寫的京歌《卜算子·詠梅》,經(jīng)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度嗣袢請蟆飞弦驳禽d了《詠梅》的曲譜?!帮L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的唱腔大范圍地被傳播開了。此時還是戲校學生的李維康,已經(jīng)在觀眾中小有名氣了。后來,她在大型現(xiàn)代京劇《蝶戀花》中飾演楊開慧獲得巨大成功,更是引得萬人矚目。一時間,全國有一百多個劇團學演此戲,這出戲也成了李維康最著名的代表作。
時光飛馳,8 年的戲校生活在那個夏天結束了,迎接他們曼妙年華的卻是一場始料未及的人生風雨。當時,李維康因為是學校的“尖子”被無情地揪出來批斗……
“過去的都過去了。”她表示,自己一直活得比較單純,對身邊的人,對這個社會,她都存有一顆寬容和感恩的心。
“那時候,我自己改造自己——徒步走長征路。我們十幾個同學從戲校出發(fā),背著行李行走至平型關,走了一個多月。冬天,早上起來刷牙,牙刷把早已經(jīng)成了冰坨。我們每到一地就給群眾做宣傳,走到哪唱到哪。長時間的徒步行走,腳底磨出了好多血泡。過驛馬嶺時,由于山高風大,我還險些出事……雖然艱苦,但鍛煉了我堅強的革命意志。后來我還多次去部隊演出,去農(nóng)村參加勞動,割麥子、摘棉花、打谷子,學會了不少農(nóng)活,我還去過礦山體驗生活,非常有意義。那段日子,讓我記住了,工作要向高標準看齊,生活要向低標準看齊,努力耕耘,不問收獲,生活越簡單越好……”她說。
《蝶戀花》中飾演楊開慧
即使在那樣艱難的歲月里,李維康依然迷戀京劇,練功不輟。因為京劇這一行,在她看來,必須“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沒有一天不練功?!比粢惶觳痪毠?,同行會看出來,三天不練功,連觀眾都能看出來。那種癡狂的勁頭,簡直就像是著魔了一樣。
“戲校8 年,我們只交過一年的學雜費,后來的費用都是由國家提供的。那時候老師也多次跟我們講,我們國家60 位農(nóng)民的口糧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京劇演員,如果不好好練功,荒廢了學業(yè),才真是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她感恩地說。
畢業(yè)后,李維康調(diào)進了“樣板團”,這期間排演了三出戲?!都t燈記》中她演李鐵梅B角,《紅色娘子軍》中演吳瓊花C 角,《平原作戰(zhàn)》中小英A 角。對她來說,那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談起京劇《紅色娘子軍》的排練,不能不提及她的恩師張君秋老師。張君秋老師清新俏麗充滿感情的唱腔,金屬般響亮、水晶樣透明的歌喉曾一度使她著迷。
“在‘樣板團’,張君秋先生在《紅色娘子軍》劇組設計唱腔。那時候,他更是不遺余力地教我,讓我一步步邁上了新高度?!?/p>
“文革”結束后,就在中國京劇院這個融入了她太多的悲歡情結乃至一生心血的地方,李維康煥發(fā)出了令人炫目的光彩。她和耿其昌,還有京劇院的同事,按照傳統(tǒng)戲、現(xiàn)代戲、新編歷史戲“三并舉”的原則,即傳統(tǒng)戲、新編歷史戲、現(xiàn)代戲共同發(fā)展,他們相繼演出了《蝶戀花》《恩仇戀》《秦香蓮》《霸王別姬》《鳳還巢》《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玉堂春》《謝瑤環(huán)》《李清照》《李鳳姐》《寶蓮燈》等一系列帶有她自己強烈藝術色彩的劇目,演技更加飛速長進,爐火純青。
1983 年,經(jīng)歷了10 年浩劫的中國戲劇舞臺蕭條沉寂,演員青黃不接。為了使戲劇表演藝術重新煥發(fā)青春,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戲劇報》(即《中國戲劇》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寓意,設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表彰和獎勵優(yōu)秀戲劇表演人才、繁榮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戲劇事業(yè)為宗旨的戲劇大獎——梅花獎。首屆梅花獎就推出了包括劉長瑜、李維康、李雪健等人在內(nèi)的15 朵“梅花”,在中國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梅花獎如今已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戲劇獎,甚至被人譽為“中國戲劇的奧斯卡獎”。
談起首屆“梅花獎”,李維康老師介紹道:“《恩仇戀》是我的獲獎劇目,代表唱段是《松崗送別》。我飾演女主角鳳妹子,耿其昌飾演男主角趙泉生。鳳妹子聰慧、大膽,很潑辣的一個姑娘。為了塑造這個角色,我在演唱、表演、化裝、服飾等方面做過不少嘗試。這是一個現(xiàn)代戲,有文有武,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融會一體。可惜的是,演出時,沒留錄像,也沒有在棚里錄音,現(xiàn)在用的全都是那個時候的實況錄音。”
自“梅花獎”后,李維康獲得的獎項越來越多。1985 年她獲“全國現(xiàn)代戲匯演主演一等獎”;1986 年她在電視劇《四世同堂》里扮演長孫媳婦蘊梅,獲第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989 年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1993 年獲“梅蘭芳金獎大賽旦角組金獎”等。
2000 年,中國文聯(lián)在全國文藝界評選出幾位“世紀之星”,李維康是京劇界唯一一位獲獎者。有人這么評價:京劇藝術應該怎樣發(fā)展,是繼續(xù)被籠罩在流派的光環(huán)之下,還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揚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從這個角度看,李維康的經(jīng)驗具有一種標志性意義?!笆兰o之星”,她當之無愧。
獲頒首屆梅花獎,對生活有哪些改變?李維康老師回答道,“沒有?!?/p>
改革開放之初,京劇面臨著沖擊,因為電聲電視CD、DVD、MTV,一下子全來了?!皬牡纤箍崎_始,我就感覺沒有京劇的位置了。那時,我就開始著急了,京劇也應該融入到這里邊去。正好溫中甲(曾創(chuàng)作舞劇音樂《霸王別姬》)、著名音樂人朱一工提出搞電聲樂,我當時就想到了電聲樂伴奏京劇,積極響應,既做京劇電聲伴奏嘗試,也嘗試著讓中國民族音樂一點點滲透到京劇中去,這樣既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也可以讓大眾知道流行藝術里面也有我們中國的京劇,等于我是第一個唱電聲樂京劇的人,比如《紅燈記》和《女起解》等,總歸是一次有趣的試驗?!?/p>
如果不做這些工作呢?她笑了笑,說,“如果不做這些工作,怕是真的跟不上時代,永遠跟不上時代了,所以我這是在冒險。后來我們組織了一場‘南腔北調(diào)大匯唱’電聲樂演唱會,我做主持,非常成功。其中有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和京韻大鼓,還有人藝老演員表演的北京街頭叫賣等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們夫妻倆還錄了盒帶,如《武家坡》《白蛇傳》《謝瑤環(huán)》《蝶戀花》等,深受戲迷的歡迎和好評?!?/p>
與此同時,在上世紀80 年初,李維康挑班領銜主演,承包了中國京劇院二團,從1984 年到1997 年,夫妻二人開始了艱難的、傾盡全力的13 年全國“帶團巡演”,一腔孤勇為京??!
耿老拿出了當年“全國巡演”的日記本,每一頁,密密麻麻的文字里,全是那段艱難歲月的印記。僅舉幾個他們巡演期間的例子。
比如,1984 年11 月6 日到12 月12日。他們兩人37 歲。共帶五個人團,兩個演員兩個樂隊一個舞美,最初與佳木斯京劇團合作演出。全程共計37 天,演出36 場,分別在佳木斯、哈爾濱、鶴崗三個城市演出。
1985 年4 月23 日到5 月20 日。他們兩人38 歲。帶50 人團到沈陽演出,29 天演出25 場。
1985 年6 月9 日到7 月9 日。他們帶50人團到山東四個城市演出,31 天演出25 場。
1985 年12 月25 日到1986 年1 月8日,他們帶50 多人團到天津演出,15 天演出15 場。
1986 年6 月3 日到28 日,他們帶50多人團到東北演出,26 天演22 場。
最長的一次演出是1987 年。他們帶80 多人團到徐州、宿遷、泗陽、沭陽、南京、泰州、常州、上海等八個地方演出,49 天演出38 場。
“那次我們倆都病倒了,到上海最后一站的時候,維康還愣堅持著唱完《謝瑤環(huán)》……”耿老說著,眼圈都紅了。
“巡演期間,我們每天上午排練,下午四點多開始化裝,演出結束基本上是晚上11點多了,大家都相當辛苦。記得當時大夫拿了一塊五分錢的硬幣在我們身上刮痧,全是血印子。大夫心疼地說,‘你們身上全是火’。真是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惫⒗险f。
由于常年的忙碌,李維康的身體真的累垮了。那次從上海回來后她徹底病倒了,吃了很長時間的中藥無效,于1995 年不得不做了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好在后來一切都熬過來了,風雨過后見彩虹。
談起初衷,耿老介紹說:“如果我們不這么演,不這么拼命,就完不成京劇院當時給我們承包團定下的各項任務。‘嚴酷組團條件’里,要求劇團每年要完成演出150 場,一年365 天,等于兩天一場。當時很少演折子戲,基本以大戲為主,每次演出得保證三小時。每場演出,京劇院要收走管理費550 元,當時全團的每場收入最多也就一千多塊錢,50 人分多難,后來又增加到了80 人,更難。維康是挑班團長,又是第一主演,壓力更大,尤其是團里各種煩瑣的事她全一個人扛,包括約演出、訂合同等,整個團的吃住行方方面的事,她都得管理,都得操心,特別辛苦。但是她不管財務,完全交給幾個副團長。維康的《寶蓮燈》《李鳳姐》等前期的大戲基本上都是在巡演途中搞出來的。有時我們在外地演出,北京一旦有重要活動,我們還得趕回北京完成演出任務,然后再趕回當?shù)匮莩?,連軸轉……”
李維康老師也感慨地說,“那時候,覺得自己年輕,能上舞臺演戲就高興,因為我們是京劇演員,就是干這一行的。我們帶團到各地演出,選擇的都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目,觀眾的歡迎和喜愛才是對我最大的饋贈。我從12 歲登臺至今,幾乎年年演出沒有間斷過,偶爾演出不理想時我就會特別難過,便想盡快再安排一場演出,彌補上次的不足,等到下次演出成功,這樣心里才踏實起來,才愉快起來。我就是為演戲而活著,為演戲快樂地活著!”
演出的背后,是無數(shù)個日夜汗?jié)褚卤车男量?,是巨大精力的支出。多年的堅守,靠什么?也許,唯有愛,唯有他們對京劇事業(yè)的真愛。愛是最深沉的力量!
“11 歲同入校,12 歲同登臺,但我們兩個談戀愛是在20 歲那年,患難見真情。27 歲才結婚,33 歲,我們的女兒才降生……”如此幸福的一家三口,也讓喜歡他們的戲迷感到欣慰。
“怎么說呢,為了京劇事業(yè),我們對孩子心懷愧疚。女兒小的時候,我們因為經(jīng)常要外出演出,根本照顧不了她。孩子從懂事起就很少有和我們交流的時間。好在女兒從小就要強,上進,學習自覺用功,在班上學習成績一直很優(yōu)秀。有一段時間,我把我爸媽請來照顧孩子,將近有五年吧,可孩子需要母親呀。女兒上學后,我們和孩子之間全靠留紙條溝通。即使在北京,我們演出回來得很晚,孩子早已睡著了,不敢去叫醒她。第二天女兒早早去上學,我們還在休息,她也怕打擾我們,便也給我們留言。有一次她寫下了:請注意安全,想你們。后面跟著四五個感嘆號,看了很感動。如今,一大堆紙條全被留存下來了。女兒爭氣,考上北大物理系全憑她自己的努力奮斗?!比缃瘢麄兊呐畠涸谝患医鹑诠竟ぷ?,女兒無疑是他們這輩子最大的欣慰。
幾十年沉醉于舞臺表演的這對梨園伉儷,目前正在為“京劇電影工程”而忙碌著。最早的一批《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等十部影片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2017 年,由李維康耿其昌擔綱劇本整理以及舞臺導演的京劇電影《四郎探母》在北京京劇院建組。目前,京劇電影工程被列為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由中宣部立項予以資助和支持,已啟動實施第三批十部影片的拍攝工作。
李維康老師告訴記者,“在拍攝京劇電影《龍鳳呈祥》之前兩年多里,我?guī)缀趺刻於寄ピ趹蛑?。重新研讀劇本,加深對孫尚香這個人物的理解,并為如何從藝術上以高標準體現(xiàn)做了許多細致的工作……藝無止境啊?!痹捓镌捦馔嘎兜模且环N顯而易現(xiàn)的快感,或者用她自己的話說,“過癮”。她提及了這個“磨”字——如果要給她的戲劇人生找一個題眼,恐怕也正是這個“磨”字。想想,她排演京劇電影《龍鳳呈祥》時,也是60 多歲的人了,在長達幾個小時的演出中,唱腔、身段繁難,她卻依然操控自如,拿捏有度。因為她的唱念做打,都是從心里發(fā)出來的。
60 年時光的跨度里,李維康演出過70出大戲,也尋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和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藝術之路,但艱苦備嘗。
學京劇嘛,人們總是說自己是這個派,那個派,師從一門。而李維康老師沒有正式拜在哪一個老師的門下,她師從百家,接受的是最正規(guī)的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曾師從那么多的名師,很多老師都教過她。
“其實,我非常崇拜梅蘭芳、程硯秋,張君秋等大師,也一直在研究他們和學習他們的高超技藝和創(chuàng)作思想。但如果拜師,總是難免產(chǎn)生一些局限性?!彼f。在她認為,學什么派必須得琢磨他們什么時期改了什么,繼承了什么,怎么改的怎么繼承的,學得要深入。
“這樣也好,她將眾多京劇大師的技藝優(yōu)點完整地學了下來,豐富了自己。而不像現(xiàn)在許多演員那樣,一拜入某派名下,對其他流派的技藝就很少涉獵,路子越走越窄。而且,她的創(chuàng)新不是瞎創(chuàng)、亂創(chuàng),而是學習了梅先生的‘移步不換形’原則,大量地運用傳統(tǒng)技藝,創(chuàng)新了新時代、新觀眾群體的需求,創(chuàng)新了許多新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她這些創(chuàng)新想法,在她的新編歷史劇中,都得到了大量的運用和體現(xiàn)。如,她新排的新編戲《蝶戀花》《李清照》《恩仇戀》《寶蓮燈》《李鳳姐》等,無不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都是成功之作。這些戲讓觀眾看到的是純正的京劇,但又充滿新意,使傳統(tǒng)與新意圓滿地結合在一起,讓觀眾看著舒服,過癮,不陳舊,又不脫離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在這些戲中,李維康打破了旦角行的界線,靈活運用。比如《恩仇戀》這出戲中,她就全面地運用了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的各種技巧,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武藝高強的奇女子。這樣的特殊人物,光運用哪一門旦角功夫都不足以表達這個人物。又如《李鳳姐》一戲中,前面的戲中她表現(xiàn)的是一位天真活潑的賣酒女,就大量運用了花旦的技術,而在進宮后,李鳳姐受到迫害,要有大段的唱念,悲苦的表演,她就更多地采用大青衣的表現(xiàn)手段,并設計了大量的水袖舞蹈,從而是使人物形象更加準確清楚?!惫⒗系囊幌挘屛腋形虻竭@對梨園伉儷的情深。如果這都不是愛,什么才是呢??傊?,李維康的這種不受流派限制,轉學多師,運用多派手段塑造人物的道路,在京劇界是很少的,這也注定了她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演出道路是很孤單的,但她沒有退縮,一直咬牙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廣大觀眾的認可、歡迎、鼓勵是她最大的動力。她說,“過去觀眾是衣食父母,你要好好為他做貢獻,讓他滿意,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因為戲總是要演給觀眾看的,他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來不得半點虛假。既然干這一行,你就得在這方面做點東西出來,無愧于老師、前輩的培養(yǎng),無愧于觀眾們的期望?!?/p>
耿老說,“上面我只是談到了維康在新編戲中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在她大量的傳統(tǒng)戲中,她也是進行了長期的潤色改進研究和實踐,在藝術實踐中,她根據(jù)不同的人物,靈活運用了梅派、張派、程派、荀派等好的技藝,使老戲新演,使人物更加鮮活,因此受到廣大戲迷熱烈歡迎。其實我們的京劇前輩們早就給我們做出了表率,譚鑫培、余叔巖、梅蘭芳、楊小樓、程硯秋、馬連良、裘盛戎、張君秋等大師們,他們哪一位不是博采眾長,哪一位不是根據(jù)自己的條件,活用前輩們留下的傳統(tǒng)技藝,又創(chuàng)造了大量適應他們那個時代的新程式、新技藝、新扮相、新唱法、新服裝、新樂隊,以及創(chuàng)編了大量的新劇目。他們當中哪一位是死學一派的呢,沒有!所以,維康這條繼承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之路是走對了?!?/p>
采訪中,記者翻看了兩本既厚重、又精美的畫冊——《李維康京劇唱腔精選》《耿其昌京劇唱腔精選》,里面收錄了他們夫妻長達60 年、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經(jīng)典唱段”。其中,有一張耿其昌少年時期,他的啟蒙老師陳斌雨先生正給他說戲的老照片。這張十分珍貴的老照片,放在這冊唱腔精選里,實在是含義深長。它讓人想到了60 年時光的跨度,也想到了什么才叫“代際傳承”。
耿其昌老師在京劇藝術方面,精益求精,用李維康老師的話說:“他這人,戲癡,不要命! ”
伉儷情深,幾十年來一直如影隨形,患難與共,共同探討符合京劇表演規(guī)律的新劇目,為喜愛京劇和他們的人們,展現(xiàn)出了非常精彩、經(jīng)典的作品,更是梨園界一段“舉案齊眉”的佳話。
臥看流云,淡語清風,唱吟繁華,花香正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