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鎮(zhèn)平縣人民醫(yī)院(474250)劉曉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84例老年患者為試驗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甲、乙兩組各42例。甲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61~75歲,平均(66.7±5.2)歲;乙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3~77歲,平均(67.1±5.2)歲。所有患者都符合相關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簽有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到院后均采取常規(guī)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鈣拮抗劑、低分子肝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硝酸酯類藥物等。甲組患者采用鹽酸替羅非班(DSM Pharmaceuticals Inc,國藥準字H20090786)治療,治療30min前劑量為0.4ug/Kg·min,之后以0.1ug/Kg·min的劑量進行靜脈輸注,治療時間為24h。乙組采用鹽酸替羅非班聯(lián)合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黃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1020068)治療,每次2粒,1天3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研究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T(凝血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FIB(血清纖維蛋白酶原)、AP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cTnT(心肌肌鈣蛋白T)、CK-MB(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變化狀況作為臨床指標,采用凝血檢測儀對患者治療前后的PT、TT、FIB與APTT水平進行測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各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T、TT、FIB、APTT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PT、TT、FIB、APTT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患者PT、TT、APTT指標明顯高于甲組,F(xiàn)IB指標明顯低于甲組(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K-MB、cTnT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CK-MB、cTnT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患者治療后CK-MB、cTnT指標與甲組比較,分別為(1.05±0.12)VS(1.43±0.14)、(0.94±0.12)VS(1.24±0.16),明顯低于甲組(P<0.05)。
本次研究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作為試驗對象,給予患者不同的藥物治療,結果顯示采用麝香保心丸聯(lián)合鹽酸替羅非班注射液治療的乙組患者PT、TT、APTT指標明顯高于單獨采用鹽酸替羅非班治療的甲組患者,且其FIB、cTnT、CK-MB水平明顯低于甲組,該結果表明鹽酸替羅非班聯(lián)合麝香保心丸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其心肌損傷程度。鹽酸替羅非班作為非肽類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可逆性拮抗劑,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可防止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Ⅱb/Ⅲa結合,能阻斷血小板交聯(lián),從而抑制血小板凝聚,同時抑制血小板激活過程中釋放炎癥因子和收縮血管的物質[1]。麝香保心丸作為中成藥,主要由人工牛黃、麝香、肉桂、冰片、人參提取物等構成,可活血理氣、消除氣滯血瘀引發(fā)的胸痹,同時能擴張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量,減緩患者心率,降低心肌損耗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2]。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T、PT、FIB、APTT指標比較(n,±s)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T、PT、FIB、APTT指標比較(n,±s)
組別(n=42)TT(S) PT(S) FIB(g/L) AP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 15.2±1.3 17.7±1.7 12.1±1.1 14.3±1.2 3.8±0.9 3.4±0.6 34.4±2.1 37.2±2.6乙組 15.3±1.4 19.9±1.9 12.2±1.1 15.9±1.2 3.7±0.8 2.9±0.4 34.3±2.3 39.4±2.5 t 0.34 5.59 0.42 6.11 0.54 4.49 0.21 3.95 P 0.74 0.00 0.68 0.00 0.59 0.00 0.84 0.00
總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采用鹽酸替羅非班聯(lián)合麝香保心丸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減輕其心肌功能的損傷程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術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