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紅
不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年就沒過完,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可以說是年的最高峰。因為過了正月十五就下地干農(nóng)活了,農(nóng)活擠成個蛋兒,忙得喘不過氣來,誰還有閑心玩耍?正月十五這一天要可著勁兒玩,玩?zhèn)€夠,好像這樣才能撐到下一個年。這一天甚至比大年初一串門拜年、唱大戲還熱鬧,早晨吃過飯,人們就往村頭場院里聚,從四面八方涌來的人群,很快就里三層外三層地把闊大的場院圍了個水泄不通。
不一會兒,場院中央開始表演跑竹馬,隨著陣陣歡快的鑼鼓聲,馬隊在場地上跑起來,人群里立刻響起喝彩聲。表演者共有十人,裝扮成歷史人物,頭騎跨馬的稱老韃子,就是金兀術(shù),后隨四妃,系男扮女裝,都騎著馬。每一騎后跟隨一馬童,我們稱“打旗的”。十名表演者不同的動作,各盡姿態(tài),跑出各種“陣勢”。先是表現(xiàn)金人在受到宋軍追擊時,迷惑宋軍,佯敗逃跑。接著轉(zhuǎn)為殺“回馬槍”,迂回作戰(zhàn)。老韃子頭昂起來了,他戴大額子,插翎子,右手執(zhí)云肘,雙手托馬。四妃頭戴小額子,插翎子,身穿繡花豹衣,左手握馬鬃環(huán),右手執(zhí)馬鞭。馬童戴羅帽,背插雙刀,雙手執(zhí)馬旗,一副勇猛拼搏的樣子。有個叔叔,一米八的個頭,長得非常英俊,老韃子非他莫屬,作為排頭兵,跑起來最為帥氣灑脫威武,他沒過門的媳婦每年都被接來看他表演,因為有媳婦在臺下,他跑起來有模有樣,格外賣力。
竹馬其實就是用竹子扎成的,一進冬季,糧食入了倉,鋤鐮锨镢掛上墻,村里就組織一些行家扎竹馬。拉來一大車竹竿,拿刀劈開,用竹皮或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彩紙裱糊、裝飾。說著容易,真扎卻不這么簡單,這是個技術(shù)含量很高的活兒,沒有“兩把刷子”是扎不出竹馬的。我們村是個大村,能人巧匠不少,但說到扎竹馬,還得首推三爺。三爺是個非常勤勞的人,白天干活,收工時順手割一捆荊條,晚上就在地窖里編筐編簍,隔五天到集上賣錢,換點糧食回來。四個兒子個個像餓虎,他不這樣扒扯、倒騰,一家人就沒飯吃。常年不停地干,他的手磨得又粗又硬,像用砂輪打過;手指頭很短,如同小鐵棍。然而這樣一雙手卻十分靈巧,竹皮在他手上繞來繞去,像翩飛的鳥兒一樣。他扎的竹馬是“活”的,前后兩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表演者像騎在馬上一模一樣,用繩子牽著馬的頭,馬頭就會一下一下地上下活動,十分有趣。馬殼周圍還加上圍布,遮住舞者的雙腿,舞時人的雙腿成了馬蹄,以步代馬,翩翩起舞,卻讓觀者看不出一點破綻。
竹馬要跑得好,離不開鑼鼓隊的配合。鼓、鑼、镲,缺一不可,緊鑼密鼓咣咣镲,五人組成,個個精干。這個組合中,鼓手又特別重要,鼓的鼓動性最大,最能渲染氣氛,最能調(diào)動大伙的熱情。腰粗膀圓的小伙子都搶著當這鼓手,可最受大家歡迎的當屬我的父親。父親從供銷社經(jīng)理的位置上退休后,回到村里住,他人緣好,鄉(xiāng)親們大事小事都愿和他商量,父親也樂于“摻和”。那時候父親還很健壯,身材魁偉,臂力千鈞,最關(guān)鍵的是父親懂節(jié)拍,他擂的鼓可謂有藝術(shù)性??锤赣H牢牢地握住槌柄,面色紅潤平靜,醞釀著感情,剛開始擂鼓時聲音不是很大,慢慢加力,時緩時疾,時輕時重。那十來匹竹馬剛剛還像是才睡醒的樣子,很快就被他帶入狀態(tài),越跑越精神了。踏著咚咚的鼓點,老韃子領(lǐng)著大家不斷變換步伐,翻新花樣。平日脾氣溫和的父親,這時激情澎湃,越擂越起勁兒,鼓槌砸向鼓面,如同急雨落地,濺起一片驚嘆的目光。鑼镲隨著鼓點的節(jié)奏也急促了,鏗鏗鏘鏘,狂風呼嘯。而竹馬馳騁跳躍,騰挪閃回,只見馬首不見人影,猶如萬馬奔騰,沙場沖殺。樂響激昂,情緒亢奮,氣勢粗獷,場景十分熱烈火爆。忽然,父親把鼓聲慢慢緩了下來,由疾到徐。但調(diào)整歇息后再次由徐到疾,掀起第二個高潮。自始至終父親全神貫注,一臉莊重,整個演出場面由他控制,所有戰(zhàn)馬都聽從他的指揮,那時的他就像一個排兵布陣的將軍。
初春寒風料峭,田野上的雪還沒融化,但是場院里人聲鼎沸,熱浪滾動,鄉(xiāng)親們歡呼著,涌動著,姑娘們拍疼了巴掌,半大小子們揮動手臂,老爺爺豁著沒牙的嘴巴樂,有的老奶奶笑得流出了眼淚。第一批跑竹馬的人大汗淋漓,退了下來,第二批天衣無縫地上場接替,第三批“后備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們這幫小孩子早就不安穩(wěn)了,手腳癢癢,鉆出人群,又蹦又跳。我們沒有真的竹馬,就把棉襖卷起一個角,歪著身子,模仿大人,嘴里喊著“咚咚鏘咚咚鏘,咚咚鏘鏘咚咚鏘”,在雪地上圍成一個大圓圈,一下一下顛起來,煞是帶勁兒。
跑竹馬最早流行于江蘇徐州一帶,屬于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shù)演出。相傳始于宋代,內(nèi)容取材于女真族(金兀術(shù))跨馬游春的故事,至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經(jīng)歷代民間藝人祖祖輩輩的排演與實踐,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從場線、隊列、舞步表演上分,有蛇蛻皮、龍門陣、八卦陣等;從音樂演奏上分有節(jié)節(jié)高、老開門、將軍令等。說不清哪年哪月,跑竹馬傳到我們魯北地區(qū),并逐步得到豐富,增加了“回娘家、慶豐收,祈求風調(diào)雨順、大吉大利”的內(nèi)涵,為父老鄉(xiāng)親喜聞樂見。
我們村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都舉辦跑竹馬演出活動,人們都喜歡演、喜歡看這個節(jié)目,一年中就盼望這一天的到來,割麥子、砍玉米累倒在田埂上時想這一天,運肥、澆地兩腿沉得拖不動的時候想這一天,好像在這一天,一年勞作的緊張、繁重都能卸下,一年在土地上滾的泥土都能被這一天酣暢淋漓的汗水、歡喜的眼淚沖個干凈。然后他們又一身輕松、渾身是勁兒地走向田野,去耕耘,去鋤草,去播種希望,去收獲夢想。他們一年一年都是這樣度過的。
我離開家鄉(xiāng)二十多年了,可那振奮人心的鑼鼓聲還不時在我耳畔響起,那龍騰虎躍的竹馬還不時在我眼前翩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