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摘要:雙簧管,被譽為器樂中的“女高音”,也被稱為“田園似的牧歌”,這樣眾多的頭銜與它獨特的音色是分不開的。雙簧管的音色是明亮而聚攏的,這種特別的音色無論是在室內樂演奏或者樂團等需要眾多樂器齊奏的環(huán)境里,仍然可以讓聽眾清晰地聽到它的旋律,雙簧管的音色是悠揚的,抒情性十足,也正是因此,雙簧管經常被賦予大片段的抒情主題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和我國經典曲目《梁?!返?,圣?!禗大調奏鳴曲》是雙簧管的必備曲目之一,無論是從音樂的流暢,音色與旋律的和諧還是指法的順暢程度來說,這部曲子都完美契合了雙簧管本身的特性?!禗大調奏鳴曲》就像是為雙簧管量身打造的禮服一般,兩者相輔相成,都因為對方而迸發(fā)出了更加驚艷的顏色。
關鍵詞:圣桑;D大調奏鳴曲;雙簧管
第一章 圣桑與雙簧管
雙簧管屬于木管簧片樂器,從十七世紀的萌芽,到十八世紀的推廣,明亮而悠揚的音色與強烈的抒情性使它迅速被聽眾所接受。雙簧管在樂團中常擔任solo(主旋律)的部分,是非常出色的獨奏樂器,同時它也是樂團中的校音樂器。
圣桑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也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圣桑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時期中的典型風格卻又不缺乏古典主義時期的嚴謹,他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與節(jié)拍張弛有度的自由性、曲調包羅萬象,融合了眾多民間的音樂風格,使圣桑的音樂極具多變性、不同民族音樂融合的旋律以及樂曲中所具有的強烈情感性,他不追求絕對的節(jié)拍與和聲結構,卻也不拘泥于自由與嚴謹?shù)臉O端,他在兩者之間尋求到了很好的平衡。
圣桑的音樂創(chuàng)作內容很廣,管弦樂、色彩樂器甚至聲樂都是他的涉獵范圍,《D大調雙簧管奏鳴曲》無論是對創(chuàng)作者本人,還是對雙簧管而言,都是極為耀眼的一部作品。
第二章 D大調雙簧管奏鳴曲
《D大調奏鳴曲》的三個樂章具有三個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卻又在細節(jié)上彼此連接,使聽眾在感受這部奏鳴曲豐富的內容時,依然覺得是一部完整的曲目。下面就對三個樂章進行簡單的解析。
一、第一樂章
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為較快的行板,旋律由三組一個四份休止符和兩個四分音符的單音開始,三拍子的節(jié)奏本身就帶著流動性的特質,加上D大調的旋律和音程跨度大小的圓融轉換,在平鋪的節(jié)奏中又添加了幾個三十二分音符的裝飾音,一段清麗,溫柔又帶有寫靈動的抒情樂句流淌而出。圣桑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雙簧管的演奏風格是極為契合的,他了解雙簧管最動人的音區(qū)在哪里,也很好的發(fā)掘出了雙簧管音色的優(yōu)點。旋律流動中又不乏適當?shù)男葜棺鳛辄c綴,過渡自然的帶入了下一個樂段中,就像乘著一艘小船,在兩岸連山的江流中緩緩前進,每一個轉彎都是愉悅而舒暢的,轉彎后又會看到新的風景。在下一個風景中,音調轉為沉靜而優(yōu)雅的低聲部,依然很富有情感的長線條旋律把雙簧管聲音的特質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圣桑在發(fā)展部做了轉調處理,升D和降E的同音替換,使轉調圓潤如意。其后是大篇幅的連音旋律,雖然在調式調性上發(fā)生了變化,但音樂的連貫性和音樂風格卻沒有發(fā)生改變。發(fā)展部的節(jié)奏和旋律相比呈示部更加的自由,在這段樂曲中,情感的抒發(fā)是最重要的。在發(fā)展部的結尾并沒有回到降E調的主音處,而是落在了升F音上,目的是為了再次的同音轉換回D大調上,連音線的運用使整個發(fā)展部包括轉調處都自然溫暖,如歌的旋律在雙簧管清亮溫柔的演奏中充分展現(xiàn)出來。
調式的回歸同時也做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結尾的主題再現(xiàn)自然的接入,在呈示部的基礎上稍作修改,更加激昂的旋律以及大幅度的音程跳轉連接使這個樂章進入了高潮的部分,最后的弱音記號和減慢的標志又使情緒緩緩降落,在一個高音的輕聲細語中結束。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更加輕快的,帶有了一絲船歌的韻味,這種田園風格的清新旋律用雙簧管明亮又柔美的音色詮釋,極具畫面感,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這個樂章的引子和結束的部分,所運用的更像是中國元素,和中間片段的連接也沒有違和感,整體聽起來就是圓融一體的。讓我們不禁感嘆音樂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引子部分的三十二分音符充滿了俏皮與靈氣,緊接著進入的八分音符三連音,把我們瞬間帶入初升起太陽的林間,還隱隱帶著霧氣與露水,耳邊甚至隱約傳來鳥兒的輕啼聲,一片仙境一般的美好景象,好似世外桃源的一天由此展開。
主題部分,是由更加輕快的9/8拍進行的,小符點的節(jié)奏型賦予了樂曲靈動歡快的韻味,讓聽者不禁想到了圓舞曲的節(jié)奏,忍不住會心一笑,跟著樂曲擺動起來,這一點在下一個樂句中后半拍進且連續(xù)帶裝飾音的單音符中也可以得到體現(xiàn)。在隨后的轉調上,圣桑沿用了第一樂章的同音轉調手法,使樂曲自然過渡到了g小調,進行了短暫的七個小節(jié)的離調,并且用同樣的手法又回到了G大調的調式中,只有一個小的裝飾音作為轉調的點綴,可以說是很別出心裁地運用了。同音轉調也許是圣桑創(chuàng)作樂曲時的小愛好,這種自然而圓融的轉調方式無疑和整首樂曲的風格極為搭配,同時也使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得到了很好地連接。
到了第二樂段,它的整體音域是要低于第一樂段的,并且在節(jié)奏和重音上都比之前激烈很多,符點音后的十六分音符使樂句的旋律更加富有流動性,甚至隱隱感覺得到水花激烈的飛起,流動至一個高音處達到高潮的部分。隨后的弱音符號顯示樂曲又回到了輕柔如流水般的旋律,在一個無限的長音中引入結尾部分。
尾聲處的旋律是開始的變奏,一二樂句是掐頭去尾的基本重復,到了第三個樂句中改為了四個連續(xù)的三連音,旋律的速度又一次放緩,并以八分音符的大跨度單音跳躍和四分音符作為結束,使慢速的旋律依然動人,仿佛一縷燭光漸漸遠去,充滿意境。
三、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最為歡樂的一個樂章,從樂譜中的molto allegro(活潑的快板)就可以展現(xiàn)出來,在這一樂章里很難找到西方樂曲的傳統(tǒng)結構,它更像是一部即興完成的靈感之作,整首樂章一氣呵成。大篇幅的八分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演奏,和小符點大跨度音程的反復大跳,我們很難找到這個月章中的連接或可以分段的地方。
這個樂章轉調的地方非常多,從F大調到降A大調,還有F大調與D大調地來回交替,中間經歷過六次的調式變化,一直到最終沒有回到開始的調式,而是完結在D大調上,可以看出變化是十分復雜的。比起前兩個樂章偏向古典主義的大家閨秀,第三樂章更具有浪漫主義自由奔放的特質。
樂章的開頭是一連串的同音三連音再加上一個自下而上的三連音音階,頗有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開頭的韻味,緊接著是八度音程的快速大跳,在降落至谷底時再由流暢的音階演奏出如流水一般的動感,整體看起來是“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急促激烈之感,使這一部分的樂曲顯得十分詼諧有趣。
這一樂章的演奏難度遠勝于前兩個樂章,無論是在演奏技法的基本功還是對于氣息的把握,保持音量和音色的穩(wěn)定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同樣的,這樣的難度同時也使整首樂曲的內涵更加豐富,增加了它的厚重感。
四、總結
圣桑的這首由雙簧管演奏的作品,就仿佛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畫卷,既有甜美的自然風光,也有濃郁的人文氛圍。一路上,我們從最初的晨林薄霧、閑適安然,到小橋流水、山間漁歌,直至最后的飛湍瀑流,砯崖轉石,每一卷都是截然不同的,卻也覺得它們是一體的。對于樂器本身來說,這首樂曲展示了雙簧管演奏風格的無限可能,也讓無數(shù)聽者重新認識了這一樂器,它可以高雅端莊,也可以如泣如訴,可以閑適淡然,也可以激烈動蕩,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參考文獻:
[1]周文娟.淺談“雙簧管與鋼琴奏鳴曲”的音樂風格——以圣桑雙簧管與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例[J].歌海,2009(03):76-77.
[2]劉賀明.圣桑《D大調雙簧管奏鳴曲》的藝術特征[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32(02):205-207.
[3]殷嵐.試析圣桑音樂創(chuàng)作中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萌芽[D].湖南師范大學,2007
[4]郭世權.雙簧管的音色在浪漫作品中的應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