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重點關注語用翻譯過程中多元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類似多元互動給翻譯教學實踐的啟示和教學模式的再構建。嘗試重構以培養(yǎng)交互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語用翻譯教學模式,提升外語學習者交互文化調解能力,以實現語用翻譯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多元文化語境 語用翻譯教學 交互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029-02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英語成為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交流的語言媒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簡稱ELF)的社會現實加快了多元文化交融交鋒的新態(tài)勢,文化單向移植的傳統翻譯模式已無法適用于當下多元文化交互的新格局,這給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諸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翻譯的過程不單是語碼的相互轉換,更是對文化構成的諸因素的協商、調解、重構。因此,翻譯也常被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過程,它涉及語言、社會、文化多維語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然而,交互文化意識(intercultural awareness,簡稱ICA)的缺失是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以語用翻譯教學為基點,從英語通用語視角出發(fā),探究適合多元文化格局下的語用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一、語用翻譯與ELF交互文化交際
語用翻譯強調意義的等效性,其過程是對多元語境限定及其用意的識別,對源文本中的意義進行動態(tài)再次構建的過程。全球化背境下,語用翻譯研究呈現文化轉向,其焦點已從對源文本和目標文本的靜態(tài)對比分析轉為在更宏觀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對文化跨越的關注。翻譯過程中,原作者與譯者所依附的兩種文化交流和協商,涌現出介于兩種文化之間的“第三文化”,成為文化異質得以傳播的基礎。多元文化語境下語用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與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語用研究焦點呈現出一致性,這在Guy Cook(2012: 251)的論述中尤為凸顯:“兩者均為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分支,都打破了以往傳統研究的范式,肯定了非英語本族語者的權力和身份,且都以多元語言文化交際為關注焦點?!庇捎诜g的過程需要語言使用者對多元語言知識和交互文化意識的積極調用,故其本身可看作是一種交互文化交際的社會實踐。
交互文化交際是發(fā)生在來自不同母語文化背景成員之間的交互行為。交互文化意識(ICA)是實現交互文化有效交際的核心能力要素,它是指交際者能夠意識到文化形式、文化實踐和文化參照對交互文化交際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將這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轉化為現實交際情景中進行話語實踐的能力。翻譯作為交互文化交際中意義構建的重要橋梁,不僅呈現了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互動過程,也可看作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調解的結果,這對于外語學習者交互文化意識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者的交互文化意識成為新時期環(huán)境下翻譯教學的核心議題。當下,盡管多元文化語境觸發(fā)的語言使用范式已得到空前的關注,然而新格局下的翻譯研究仍然遠滯后于交互文化語用研究的發(fā)展,只有少數學者提出并呼吁多元語境下翻譯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二、以培養(yǎng)ICA為導向的語用翻譯教學改革模式
本研究基于《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培養(yǎng)方針,提出重新構建以培養(yǎng)交互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語用翻譯教學模式,以順應新形勢下我國對翻譯多元人才的社會需求。
1.確定新時期語用翻譯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
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翻譯教學也面臨新要求和新機遇。翻譯教學不僅要讓學習者重視語碼轉換中語言語用信息的等值傳遞,更需關照依附于不同文化概念(包括背景知識、民族心理、文化參照等)的社會語用等效譯釋。翻譯的過程往往跨越語言、文化的傳統邊界,本身就具有文化間性(interculturality),翻譯的目的在于實現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互解。文化在翻譯過程中不是靜態(tài)的、單一的實體,而是動態(tài)的、高度多樣化的資源變量。譯本與原著呈現的文化也不是簡單的“我者”與“他者”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語用翻譯涉及兩種不同語言文化的接觸、協商和融合,二者在動態(tài)交互中涌現“第三文化”語境空間。為此,語用翻譯是語言使用者進行二次交互文化交際的社會實踐,為學習者提升交互文化意識創(chuàng)造了契機。換言之,以培養(yǎng)ICA為導向的語用翻譯教學模式不再將目標定位于文化單向順同的語碼轉換能力,而是適用于多元語境下跨文化交流的交互文化語用能力以及新格局對多元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變化。
2.教學方法上從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回歸
在傳統外語教學中,受結構主義語言功能論的影響,翻譯的工具性被視為其主要屬性,削弱了翻譯教學中語言的文化本質,導致翻譯課堂中交互文化意識的缺失,體現在相關知識結構和課程設置上文化的嚴重失衡。教改方案可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將ELF交際中文化交互的語用表現穿叉于教學過程,結合語用學相關理論,對其使用的具體情境進行充分闡釋,并依據實例分析語用翻譯策略。以帶有強烈文化色彩的習語翻譯為例,盡管文化相對性給翻譯在傳達習語的言外之力上造成了障礙,仍可以依據其使用的當前情景語境,結合習語觸發(fā)的前語境和不同文化框架的表征特點以擴充其認知語境,實現當前意義的構建和文化融合。在此過程中,學習者能真正意識到譯者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承擔交互文化調解者的角色,有效調用、協商和轉化多語言及多文化資源,實現不同文化間的融合,避免習語的單邊化翻譯造成的文化缺失。為此,以培養(yǎng)ICA為導向的語用翻譯教學模式可引導學生跳出傳統翻譯法教學現狀,注重交互文化調解能力,提升交互文化意識,實現翻譯技能和人文素養(yǎng)之間的平衡發(fā)展。
3.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實現“以評促學”
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調整也給傳統的評價體制提出新的挑戰(zhàn)。固守單向文化順同模式下的語碼轉換,采用單一的卷面測評,都可能會挫敗學生語言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由此,以ELF為導向的語言翻譯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如學術論文、課外實踐、調研報告等,將其與傳統終結性評價手段有機結合,關注真實語言使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指導,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這種多元評價方式可增強學生自主翻譯學習的語用能動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評促學”。
三、結語
在多元文化語境下,以往依托單向文化遷移進行語碼轉換的傳統翻譯教學思路亟待重審,也為新形勢下我國的語用翻譯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關注在語用翻譯過程中多語文化如何融合并涌現出新文化間性表現,并在此基礎上嘗試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重新構建以培養(yǎng)交互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語用翻譯教學模式,提升翻譯學習者的交互文化調解能力和交互文化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Baker,W.Culture and Identity through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15.
[2]House,J.Translation as communic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M].London:Routledge,2015.
[3]Cook,G.ELF an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ommon ground,common interest,common cause[J].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2012,1(2): 241-262.
[4]冉永平,楊青.英語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能力及其重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48(2):287-299+321.
[5]House,J.Translation as a Prime Play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19:1-2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