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莉
現階段,我們的教學倡導“以人為本”。學生需要被重視、被認可。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根本,新課改強調,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決定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教師需要做到的是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而奮斗。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分層,一種靈活度高、針對性強的新型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為教學中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做出來極大貢獻。
1 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
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形式為班級授課制。據統(tǒng)計,在城市,基本都達到了小班教學的要求,一個班級大約20到30人。但是在鄉(xiāng)村,小班教學成為奢望,班級人數是誠實的兩到三倍,十分不利于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發(fā)展。班級授課的分班依據主要是學生的學齡,忽略了學生在學習表現和內在潛力上的差異,從而班級中就會產生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如果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優(yōu)等生身上,這相當于放棄了中等生和后進生的教育,在學習的道路上放開了中等生、后進生的手;如果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中等生身上,這樣即滿足不了優(yōu)等生的學習欲望同時與忽略了后進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后進生身上,這樣給予中等生和優(yōu)等生的教學任務難度大大降低,沒有挑戰(zhàn)。就數學而言,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分層教學能夠帶領教師破解眼前的困局。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擁有的知識技能不同,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能力有目的、有依據的開展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得來看,分層教學的實施意義重大。
2 分層教學實施的方法及原則
在實行分層教學時,不可忽略了班級的整體性,分層次教學需要以班級為基礎來開展。分成教學需要本著共同進步的原則,為了班集體更好的發(fā)展,為了每一個班級成員的發(fā)展。在實施時,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到分層教學并不是等級教學,避免學生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在進行分層之前,需要了解學生們的現階段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思維特點、學生的心理成長狀態(tài)等,綜合各方面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只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分層是不可取的,會造成學生學習時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后續(xù)教學的開展。.
3 分層教學的組建與實施
3.1 學生層次化
從研究數據來看,學生的學習心里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決定著學生學習的外在表現形式,例如成績的好壞、作業(yè)的完成度等等。在對學生分層時,我們有三個基本都目標,是我們分層的依據。第一個是基本目標,對應C層次的學生;第二個是中層目標,對應B層次的學生;最后一個是發(fā)展目標,對應A層次的學生。經過實踐研究,證明A:B:C = 3:2:5的分配狀態(tài)是最佳分層選擇,此狀態(tài)下的教學成果達到的高峰值最大。同時,在教室作分配時,不能夠同層次學生聚集,A、B、C層次應該按照1、2、1的人數來組成座位學習小組。在小組學習時,大家可以相互督促、相互帶動,形成一個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學習小集體,使得學生在的情感需要和學習需要同時得到滿足。就個人而言學生得到了發(fā)展,建立了友誼;就集體而言,集體的發(fā)展建立在個人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同時,良好的集體氛圍是集體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3.2 教學過程分層
由于所有的學生都在同一個班級上課,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這要求教師具有科學的心理分析能力,教師所開展的課堂要具有靈活性、層次性、引導性、鼓勵性。在講授過程中,教師需要按“腦”分配。具體來看,教學任務分配需要以學生的特點作為依據。C層析的學生適合靈活度較小基礎性較高的任務,B層次學生適合難度適中、相對靈活的任務,A層次的學生適合靈活度高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在教學引導處理上,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更多是放,類似于藝術上的留白,學生在已有的學習空間中自有成長,利用其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與多變性,遇到難題時,教師能夠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做到收放結合,教師需要輔助學生的生長,面對難題,教師需要擔任闖關導師的職責,從旁指揮引導學生戰(zhàn)勝困難。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更多的是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的生長,面對難題,教師需要牽起學生的手,和他們一起戰(zhàn)斗。
3.3 作業(yè)分層
作業(yè)的布置,是對本階段學習的總結,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技能,進一步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作業(yè)分配同樣要遵循按“腦”分配的原則,A層次的學生作業(yè)的側重點在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內容較為綜合,C層次的學生主要是基礎的夯實,作業(yè)內容以所學內容為主,B層次的學生則二者兼需,基礎性較C層次的高級,靈活性較A層次的低級。不論何種層次的學生,都需要滿足在現有的水平上就,得到新水平的開發(fā)與拓展。在批改作業(yè)時,A層次的學生需要的是啟發(fā)性的評語,B層次的學生需要的是引導性的評語,C層次的學生需要的是鼓勵性的評語。
3.4 評價分層
新課標明確指出,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需要遵循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標準自主化。在大前提的引領下,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評價時,側重點也有所不同。A層次的學生思維性強,為了避免學生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評價時需要直接指出其不足之處,同時需要照顧到學生的好勝心理,不可以對其進行批評教育。B層次的學生處于上升關鍵期,對于學生的評價要恰到好處,在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肯定時,又能夠引導其發(fā)現自身缺點。C層次的學生處在基礎的加強階段,給予評價時需要運用語言藝術,需要表現出極大的肯定與認同,使得學生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對于不足之處,需要耐心鼓勵,相信其能做到更好。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評價時,無論什么層次的學生,都需要鼓勵。
4 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分層教學應當將學生分層和教學過程分層教學相結合,注重作業(yè)分層布置,并且將教學與評語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分層教學的有效教學。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孫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