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西是一名香港女性作家,目前學者對于她作品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但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港臺。內(nèi)地從2010年才開始出版西西的作品,中國知網(wǎng)主題搜索「西西」,相關文獻約40多篇。根據(jù)本人的梳理,發(fā)現(xiàn)關于對西西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城市寓言和香港本土意識、童話寫實、敘事學、文體創(chuàng)新和女性角度等。而本文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試圖探究出西西在她的短篇小說《玩具》背后的創(chuàng)作心理和精神世界。
關鍵詞:西西小說;玩具;虛無
一、實質與虛無的玩具
小說的開篇寫他們的玩具:鉛兵、玩具熊、會唱歌的盒子等等,都是實質的東西。而「我」的玩具,是冰魚、冰串鈴,是虛的,帶過去會在中途融化掉。他們都看不見「我」的玩具,他們也就不相信是奇異的東西。西西從一開始,就引出了「實質」和「虛無」的兩個概念。然后將「作品的底下列著名字」作為信息提取的中介(1),聯(lián)想到了「你」。而這個「你」展示的作品是冰雕,同樣是虛的東西,人們什么也看不見。
「而你并不是為了實質而工作的,不是為著一個寬闊的展覽場,不是為了來觀看的群眾,也不是為了持著一枝筆的人在那里把你研究。你說,是因為這樣,所以你是快樂的,你沒有困擾。」(2)
上文中的「你」,其實就是「我」,同樣喜愛虛無,而這個「我」,可以解讀為是作者本人。文本的研究可以采用作者中心論:以探討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本意為旨歸,包括實證主義批評、社會——歷史批評、傳記式研究以及各種創(chuàng)作心理分析等。(3)作者西西本人的行事作風非常的低調,沒有社交媒體賬號。在著名的視頻網(wǎng)站Youtube上搜索「香港作家西西」,僅有三個她本人的視頻,加起來一共不超過30分鐘。(4)這篇小說寫于1976年三月,而三年后,即1979年,西西提早教職退休,然后專心讀書、寫作。西西在與何福仁的對話中談到:「我覺得香港有些評論者太懶了,一看就要明白,看不清楚或者自以為清楚,就批評了,批評得好權威?!梗?)
從中可以推論出,西西寫作并不是為了實質而工作,不是為了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或者是吸引更多的讀者。同時,她也諷刺某些亂用標簽或自以為是的評論家,她寫作也不是為了給別人研究。就因為這樣,不為名利,只追求內(nèi)心本真的寫作,所以會是快樂的,沒有困擾。而「快樂」、「無困擾」,這些東西都是虛的,人們沒法用眼睛實在的看見、觸碰,但在「我」即西西眼中,這些虛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美好的。
二、藝術和生活的沖突
「那時候,他就住在她的樓下……她就問:我長大了也會做一個那么大的水瓶嗎?她把雙手在面前劃了一個圓圈。他說,呵呵,那是一定的,比這么大的瓶還要大,還要好看。」(6)
小說從這段開始,轉換了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開始解釋上一段關于「你」為什么會冰雕以及「你」的身份是什么。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表明「我」開始進入了回憶階段,帶著讀者以上帝的視角去欣賞「她」和「他」的結緣——做冰雕。他們是上下樓的鄰居,他給了她第一串冰鈴鐺,她最喜愛的玩具。
「你是賣魚的。你是一個會做冰雕的賣魚人。我并不知道妳是先開始賣魚然后才做雕刻,還是先開始做雕刻然后才賣魚,這一定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你說,這分別一點也不重要的?!梗?)
是他帶著她,進入了亮晶晶的藝術世界,就在這種美好的氛圍中,一句「你是賣魚的」打破了這一切。這一句的轉折,搓破了上面單純的回憶泡沫,再一次回到了現(xiàn)實中——你是一個會做冰雕的賣魚人?!笗霰瘛故切揎椩~,而「賣魚人」才是主語。前者是藝術,后者是生活。
一開始,藝術和生活似乎是可以和諧存在的,因為「我喜歡看你做雕刻,也喜歡看你賣魚」。喜歡看賣魚,是因為水管里飛濺在魚身上的水珠是和冰一樣的顏色;身體接近透明的蝦好像是冰雕出來的一樣;死魚旁邊碎了的冰銀閃閃;死魚的肚皮像一朵香白蘭;刨魚鱗的時候象是在做雕刻。這一切的原因,看似是喜歡賣魚,但實質是將賣魚看成了另一種做冰雕的方式,始終沒有走出藝術的世界?!肝摇挂恢倍荚谧云燮廴?,直到查戶口的人來了?!改恪褂H口承認了自己是賣魚的,而不是做冰雕,并且還疑惑問到「為什么不讓我賣魚呢」。正是這一句的疑問,直接擊破了「我」一直以來的幻想,藝術和生活始終是有沖突的,「你」不是藝術家。對于「我」而言,是先賣魚后做雕刻,還是先做雕刻后賣魚,是很重要的,很有趣的,并不是無關緊要。此時的「賣魚」并非是真正的賣魚,是一種表面上對「你」的安慰,實際上是在呼應前文的「長大了也會做一個那么大的水瓶」,「我」還是要堅持做冰雕,堅持對藝術的追求,不被生活妥協(xié)。
1976年三月,西西還沒有提早退休,依照后來一有機會提早退休她馬上遞交材料的行為來看,這三年間,她可能在內(nèi)心有過對寫作藝術和現(xiàn)實生活的掙扎。小說中的「你」、「我」、「她」「他」,都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就是「我」。西西用了一種分裂的手法,將「我」內(nèi)心的矛盾描述成兩個人的對話,人物之間既有獨白又有交談的方式去探討關于虛無和實質、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以虛無和實質的玩具為開篇,隱晦的表達出對快樂和沒有困擾的生活的向往和贊許。進而層層深入,上升到對藝術和生活這個層次的討論,當二者出現(xiàn)沖突的時候,最終還是選擇了藝術,堅持初心。
注釋:
吳思敬:《心理詩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159。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臺北:洪范書店有限公司,1996年),頁2-3。
龍協(xié)濤:《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chuàng)造》(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yè)有限公司),1993年),頁1。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香港作家西西,來源Youtube,檢索于2018年4月9日。
同注2,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頁220。
同前注,頁3。
同前注,頁4。
作者簡介:陳舒瑩(1994.10.24)女,民族:漢族,籍貫:廣東省梅州市,職務:科任教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文化,單位:廣東省厚街鎮(zhèn)竹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