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吳靜
摘 要 根據(jù)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項目要求,依據(jù)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相關基礎知識及已有的實踐經驗,設計制作基于平面凸輪機構的雙“8”軌跡無碳小車。根據(jù)小車理論軌跡,計算傳遞機構和轉向機構的各個參數(shù),用 SolidWorks 進行運動仿真,優(yōu)化參數(shù)。本小車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四川賽區(qū)中繞了12個雙“8”,基本達到設計目標。
關鍵詞 無碳小車;平面凸輪;運動仿真;結構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逐步增強,“無碳”的設計理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發(fā)展節(jié)能環(huán)保機械已經成為機械領域研究的熱點,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命題為“以重力勢能驅動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車”。本文根據(jù)大賽規(guī)定,設計一種能夠繞雙“8”軌跡行走的無碳小車,包括了特定的微調裝置,傳動裝置和變徑定比滑輪。
1 結構設計
1.1 設計要求
根據(jù)以往傳統(tǒng)項目的經驗,無碳小車的結構主要是動力機構、驅動機構、轉向機構、傳動機構等。
1.2 動力機構
為了充分利用砝碼的重力勢能,小車采用變徑定比滑輪[1],繞線軸通過細繩與大徑輪相連,砝碼通過細繩與小徑輪相連,通過力矩計算和實踐得出大小徑之比R1∶R2=1.5∶1時得到理想效果。
1.3 傳動機構
無碳小車對于傳動機構的要求為:效率高、傳動穩(wěn)定、結構簡單,由于齒輪傳動剛好具有上述特點,因此本小車選用齒輪傳動。此在設計小車時,將三級齒輪傳動分為了兩個部分,繞線軸向后將動力傳遞給主動輪時采用二級齒輪傳動,傳動比為i1∶i2∶i3=1∶2∶3.5;繞線軸向前傳動時與凸輪齒輪采用一級齒輪傳動,傳動比為i4∶i5=2∶1,模數(shù)為0.6。
1.4 轉向機構
2 Solidworks仿真
2.1 軌跡影響因素分析
軌跡的形狀和重合度與凸輪的輪廓、凸輪的位置、小車制造精度以及比賽場地有關。
仿真分析時凸輪輪廓需要在仿真中根據(jù)軌跡微調。
凸輪位置分析時,我們以前輪軸線為基準,凸輪安裝位置與推桿控制在同一水平高度,通過控制前輪與凸輪水平距離L3的大小控制前輪轉角,L3增大,前輪左右轉角減小,小車轉彎半徑增大;L3減小,前輪左右轉角增大,小車轉彎半徑減小。
2.2 仿真步驟
根據(jù)小車理論數(shù)據(jù),運用SolidWork三維軟件建模和裝配,并且運用Motion分析仿真模擬小車軌跡,具體步驟如下。
由圖3可知,軌跡基本完全閉合,測得L=33.7mm,為理想軌跡。
3 實戰(zhàn)驗證與總結
(1)通過對大賽規(guī)則和場地分析,計算繞行軌跡總長,設計小車結構及凸輪參數(shù)。
(2)通過Solidworks仿真,獲得理想凸輪輪廓和前輪與凸輪水平距離L3。
(3)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初賽中繞12個雙“8”軌跡,進入決賽,獲得四川省一等獎。
參考文獻
[1] 張寶慶,肖富陽,黎曉琳,等.重力勢能小車"軌跡法"創(chuàng)新結構優(yōu)化設計[J].機械傳動,2012,36(03):32-34.
[2] 胡越銘,高德文,張瑞,等.基于凸輪組合機構的"8"字形無碳小車創(chuàng)新設計[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26(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