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游俠的觀念與記敘

      2019-10-21 08:31張孫小大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班固游俠漢書

      張孫小大

      [摘?要]借史家之書寫窺管龠,探討司馬遷和班固不同版本《游俠傳》背后的意圖?!妒酚洝び蝹b列傳》是對以政府為標準的“仁義”觀的挑戰(zhàn),追憶上古時期的鄉(xiāng)約,這也與司馬遷的價值相符。而《漢書·游俠傳》則一律擯斥民間秩序,班固書寫的意圖不僅僅是泯滅除官方外一切的價值認知,更深的用意是為特定歷史時空下國家話語空前擴張的發(fā)聲。班固的《游俠傳》也實質(zhì)證明了士人精神的重新抬頭,是東漢士風的先聲。

      [關(guān)鍵詞]游俠;司馬遷;班固;漢書;追憶;士人

      [中圖分類號]K231.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649(2019)03-0081-06

      Ideas and Narration about Paladins-From Sima Qian to Ban Gu

      Zhang Sun Xiaoda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5)

      Abstract: We can work out by History book and sweat the small stuff.We discuss the intent behind the The Ranger which was written by Sima Qian and Ban Gu.The biographies of important figures including paladin of Shih Chi have challenge to kindheartedness and juseice which based on governmengt.Thingking about ancient times of the communing system,its similar to Sima Qians value. But the Biographies Of Important Figures including paladin of HanShu always criticizethe folk order,BanGu wrote book not only disappeared value cognition except official,but the depth intention is preventing confucion orthodoxy of Chinense scholars can challengeeven beyond the political unification of government.Biographies of important figures including paladin was wrote by BanGu proved Chingese scholars reneuzed,its the bise of DongHans morality.

      Key word: Paladin;SimaQian;BanGu;The community system;Recall;Scholars

      一、引言——司馬遷的價值

      對“游俠”的記敘屬于追憶。這一群體在漢代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nèi)都是敏感話題,?①而在司馬遷那里他碰到了熟悉的麻煩——早期“游俠”們既沒有很可靠的故事,也沒有足夠多的文獻來證實,只有幾個意義不大可供猜測的姓名。同往常一樣,在基本的事實莫衷一是時,?②司馬遷的處理手法便往往顯得高妙,他決定對“起源”或者“發(fā)展”之類敏感的問題避而不談,只是在陳述著其鮮明的個人傾向: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史記·游俠列傳》

      作為歷史學家,對一股至少威脅了社會穩(wěn)定的勢力進行公開贊揚實屬罕見。其實在司馬遷不斷發(fā)表的議論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于儒家所倡導的“求仁得仁”,“仰無愧于天,俯無怍于人”一類觀念深表懷疑,他質(zhì)疑為什么一樣的仁義,伯夷叔齊可以揚名,而遵循了這一信條的普通人依然默默無聞。司馬遷是一個有高度存在感的人,至少在寫書之日起,司馬遷便體現(xiàn)出他作為一個著者的不同——他要留下本著作在死后揚名。?③這樣的價值觀在今天的作家中也不多見,這讓我們很容易回想起他在《伯夷叔齊列傳》里的質(zhì)問: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理解了他對于世俗“名”的強烈渴望,就很容易理解他對游俠所抱有的態(tài)度,在司馬遷看來,只要一個人擁有足夠的“名”,完全可以改變世俗的道德評論,而游俠無疑具有這種獵取名聲的條件。所謂“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史記·游俠列傳》)”司馬遷的書寫原則是向世俗標準挑戰(zhàn),?④這同班固筆下的斧鉞冰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二、追憶的共識

      班固同被他貶低的前輩一樣,也試圖對“游俠”這一群體作出自己的追憶,動手撰寫了《游俠傳》。在兩種不同的書寫體系下,相同之處就顯得彌足珍貴——兩位評判各異的法官給出了一致的意見?!稘h書》和《史記》中的兩種《游俠傳》,班固的版本剔除了司馬遷不平而鳴的議論,換上了一副嚴苛的道德判斷,對于朱家、劇孟、郭解這三位游俠的描述則完全抄錄自司馬遷。在雙方共有的“此乃向者朱家之羞也”這一句子之前,價值判斷層面完全是在各說各話,使我們深感興趣的倒不是司馬遷近乎惡作劇一樣興味盎然的描寫,班固嚴如斧鉞的貶斥,而是他們對于“游俠”這一社會群體的出現(xiàn),在歷史事實層面,取得了難得一致的認識。

      古布衣之俠,靡得聞而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

      ——《史記·游俠列傳》

      繇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勢,竟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漢書·游俠傳》

      撇開這樣一種游俠群體是否為“賢”的問題不談,在起源問題上,司馬遷承認應該有比四公子更早的“布衣之俠”,只是現(xiàn)在“靡得聞而已”,而班固直接將游俠的起源追溯于四大公子。不管他們二人對時間先后有怎樣的判斷,我們都可以獲知,至少戰(zhàn)國四公子可以作為那時游俠的代表。

      成為游俠的首要條件是有錢,即或“富”或“貴”。班固的說法是“代相陳豨從車千乘,而吳濞、淮南皆招賓客以千數(shù)。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屬競逐于京師”,在他的潛意識里,豪強與游俠都是中央政權(quán)潛在的威脅,二者都有能力招納亡命,養(yǎng)客效力,有鑒于此,錢穆在其《釋俠》一文中對游俠做了如下考辨:

      俠乃養(yǎng)私劍者,而以私劍見養(yǎng)者非俠?!劣谌蝹b之所養(yǎng),在當時則均目為客,或稱賓客,門客,食客。而客之中有刺客。而盛養(yǎng)此輩門客食客刺客者則俠也。(北京,2009,三聯(lián)書店,《中國思想史論叢(二)》,頁131)

      由是可知“游俠”是養(yǎng)“俠”之人,自己本身有沒有“俠”的技藝——諸如武功無關(guān)緊要,關(guān)鍵在于他能為“俠”提供各式條件,以達到“游于度外”而不用太顧忌禮法的目的?!昂栏弧笔侵L游俠風氣的關(guān)鍵,大量士階層的下移使謀生變得困難,依靠知識才學能換得“豪富”的誘惑使這一階層分外活躍。?⑤養(yǎng)士結(jié)客固然是戰(zhàn)國一代之風,以四公子,燕太子丹為代表的“卿相之俠”在隱隱然間重構(gòu)了社會的另一種秩序——以個人或群體對“仁義”的理解形成一種習慣法,并按照習慣法的準則行事,這樣的習慣法在社會上大為流行,使得國家意志的道德和法律往往形同具文,失去效力。?⑥

      大集在“游俠”門下“客”的前身都是游士集團,我們可以輕易找出這種“士”依靠個人就可改變國家命運的例子: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睆垉x曰:“嗟乎,此在吾術(shù)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薄妒酚洝垉x列傳》

      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

      在上述史料中,張儀和蘇秦的默契竟使得天下相安無事,列國被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不自知。魯仲連的一番話更是能令秦軍“卻軍五十里”,孟子也在連連感慨公孫衍、張儀二人“一怒諸侯懼,安居天下熄”。且不論這種情況的真實與否,普通游士的能量之大的確達到了需要“寵之以恩信”以招徠的地步。在四公子時期,通過個人改變天下時勢的努力很大一部分已經(jīng)從游士轉(zhuǎn)向了游俠,由個人行動轉(zhuǎn)化為集體行為,而只遵循集體內(nèi)部信條,依據(jù)個人對秩序理解行事的人,就變成了俠。養(yǎng)這種“俠”的人,并能“游”于法網(wǎng)度外的,就是游俠。

      三、班固的意圖

      在漢代的社會構(gòu)成里,歷經(jīng)戰(zhàn)后的升降,一般的“游俠”和割據(jù)地方的“豪強”在社會地位上很難劃分,畢竟“豪強”們也可以招徠賓客,藏匿亡命,很難從外表上分辨出誰是豪強,誰是游俠。司馬遷不屑于對橫行天下的“豪強”們立傳,反而對當時政府嫌忌的游俠勒碑刻銘,在《游俠列傳》中他提出了分別這兩種人的主張:

      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shè)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在司馬遷看來,游俠與豪強最大的區(qū)別是能否克行仁義,憑一己之力維護自上古以來民間的習慣法則,即使“捍當世之文罔”也在所不辭。一般的豪強“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這種行為是“游俠恥之”的,一般的民眾很容易把這兩種人混為一談,司馬遷“悲世俗不察其意”,立志要為游俠正名。在司馬遷的那個年代,已經(jīng)追憶不到“古布衣之俠”,?⑦他只好把自己見到的有點“豪強之俠”味道的游俠寫出來,并正式的予以區(qū)別,聊備一格。

      朱家,劇孟,郭解,在司馬遷詳細描寫的這三人中,其事實都是或聽說或見過的。仔細對比他們的記敘,我們可以排比出一些相似的東西:

      (朱家)……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馀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

      及劇孟死,家無馀十金之財。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這三個人都以“游俠”聞,而幾乎個個家貧,極端的到了“家無余十金之財”的地步,這表明隨時代變化之地位升降,在戰(zhàn)國四公子以“豪富”為噱頭招徠俠客的時代一去不返,在漢初新朝甫立的形勢下,很少有人再有財力招徠門客,有意思的是班固所提到的“代相陳豨,吳濞淮南”一類,司馬遷筆下就懶得招呼。新一代“游俠”們崛起已經(jīng)靠的不單單是財力,而是克行仁義所獲得的稱譽,即是所謂“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少年聞之,愈益慕(郭)解之行?!敝旒医饷摷静己蟆凹安甲鹳F,終身不見也”,這種態(tài)度讓我們想起另一個人:

      (魯仲連)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在朱家的身上,我們能看到戰(zhàn)國末時俠客的回響,對于游俠精神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內(nèi)在的繼承,這種繼承使得后代對他們的書寫都一模一樣。

      司馬遷的追憶系統(tǒng)里,既有戰(zhàn)國游俠的古典回響,也有近世漢家新游俠按照舊時鄉(xiāng)約克行仁義的舉動。他們迄今為止的共同點都是為政府所嫌忌,在戰(zhàn)國時君王還需要“卿相之俠”開府理政,盡管如此孟嘗君、魏信陵君依然有被去職甚至喪身的危險。?⑧游俠從來都是風險度極高的事業(yè)。在朱家、劇孟、郭解三人中,都或多或少的卷入了當時政治,朱家的豁免有賴于藏匿季布的成功;而劇孟則是在七國之亂時至少保持了中立,使得周亞夫“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作為回饋漢庭也閉眼睜眼,聽之任之;郭解的運氣最糟,在當時影響也最大,以其為冤的人必定不在少數(shù),至少“吏奏其無罪”,司馬遷沒有在結(jié)尾為他們擊鼓喊冤,但一句“吁戲,惜哉!”或多或少表明出了自己的態(tài)度。

      班固的敘述從來和司馬遷抵牾,他們二人鮮能在一個問題的評判上保持一致。班固根本不認為四公子之流的“卿相之俠”是“賢者”,而是:

      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國,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國之罪人也。?⑨

      認為四豪是六國之罪人。而對司馬遷表達“惜哉”之情的郭解,班固更是不留情面予以的痛斥:“況于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quán),其罪已不容于誅矣……殺身亡宗,非不幸也!”

      如果班固的目的僅僅是單純的維系大一統(tǒng)權(quán)威,為政府打造新的價值辯護,不能容忍民間有“殺生之權(quán)”,以自成一體,那么還猶有足諒者。在班固版的《游俠傳》中甫一開頭,他的確表明了這種傾向,《漢書》與《史記》最大的不同在于價值判斷,司馬遷是一個能把自己感動哭的說書人,而班固是一個敘事技巧高妙的道德史家,擅長化道德判斷于無痕的敘事技巧當中。

      班固的版本除卻朱家、劇孟、郭解這三人外,新增有萭章、樓護、陳遵、原涉四人,這四人的身份都是官員,而司馬遷筆下的三位全是布衣。讀這四個人的傳記,除原涉“性略似郭解”外,我們很難看出來其余諸人“游”于何處,“俠”為何事,甚至這些人既非帶劍者,也非養(yǎng)劍者,很難和傳統(tǒng)的游俠印象掛鉤。同對司馬遷的處理辦法一樣,通過比排,我們?nèi)匀豢梢哉页鲞@四個人的相同之處:

      (萭)章在城西柳市,號曰“城西萭子夏”……侍中諸侯貴人爭欲揖章,莫與京兆尹言者。章逡循甚懼。其后京兆不復從也……與中書令石顯相善,亦得顯權(quán)力,門車常接轂。

      (樓)護盡入其(指王氏)門,咸得其驩心。結(jié)士大夫,無所不傾,其交長者,尤見親而敬,眾以是服……長安號曰“谷子云筆札,樓君卿唇舌” ……母死,送葬者致車二三千兩,閭里歌之曰:“五侯治喪樓君卿?!?/p>

      (陳遵)居長安中,列侯近臣貴戚皆貴重之。牧守當之官,及郡國豪桀至京師者,莫不相因到遵門。

      (原涉)繇是顯名京師。禮畢,扶風謁請為議曹,衣冠慕之輻輳。

      這四人都是當時名聲很大,聲名顯赫之輩,不少人還被傳唱成了歌謠,“城西萭子夏”、 “谷子云筆札,樓君卿唇舌”一類,在當時可謂婦孺皆知其名。在班固的意識里,身為一個普通官員能名動公卿,聲震閭里也是十分危險的,這些人的俗名之大,能輕易使送葬者達到“二三千輛”至“三五千輛”不等,號稱是“五侯治喪”。就算平日家居也是“衣冠慕之輻輳”, 萭章在身為京兆尹手下時,“侍中諸侯貴人爭欲揖章,莫與京兆尹言者”,而陳遵的面子更大,“牧守當之官,及郡國豪桀至京師者,莫不相因到遵門。”這樣的人使班固感到恐懼,關(guān)于陰謀和顛覆的懷疑隨之而起,他覺得有必要將這些人和郭解之流相提并論,以提醒后來人的防范意識,過去的游俠多多少少“以武犯禁”,而“文”化的新“游俠”卻可以不知不覺的“竊國者侯”。

      在兩漢承平既久,儒術(shù)大興的背景下,普通官員甚至個人都擁有名動公卿的能力,這樣能力的獲得源于諸人對于其人品,學識,乃至精神風骨的認可。司馬遷的《游俠列傳》是在恪守上古鄉(xiāng)約時的習慣法,以內(nèi)部信條為原則行自己認可的“仁義”之事,而罔顧政府的法律,他們代表了一種對相較于漢代“過去”傳統(tǒng)的執(zhí)念和追憶。而在《漢書·游俠傳》里,這樣一種對過去鄉(xiāng)約的執(zhí)念已經(jīng)多少淡薄了,新一代的游俠們有的是遵循已經(jīng)被教化的禮儀,我們可以看到,諸位公卿如此折節(jié)這些“游俠”,原因無一是他們的地位尊或貴,而是:

      (萭)章嘆曰:“吾以布衣見哀于石君,石君家破,不能有以安也,而受其財物,此為石氏之禍,萭氏反當以為福邪!”諸公以是服而稱之。

      (樓護)為人短小精辯,論議常依名節(jié),聽之者皆竦。……初,護有故人呂公,無子,歸護。護身與呂公、妻與嫗同食。及護家居,妻子頗厭呂公。護聞之,流涕責其妻子曰:“呂公以故舊窮老讬身于我,義所當奉。”遂養(yǎng)呂公終身。

      ——《漢書·游俠傳》

      這樣的氣節(jié)風骨著稱于時,在西漢中后期的故事里,我們往往能看見東漢的影子,西漢元成時期是東漢風化大行的前奏。王商候于閭巷見樓護的例子,讓我們想起時人號為“登龍門”的李膺:

      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逼湟娔饺绱?。 ——《后漢書·黨錮傳》

      至于東漢的與葬送行,動輒達到人識與不識車數(shù)千輛的規(guī)模,更是為識者稔知,茲舉郭泰的例子:

      后歸鄉(xiāng)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shù)千兩。 ——《后漢書·郭泰傳》

      這與樓護所享受的“送葬者致車二三千兩”的待遇極其相似,而陳遵的所作所為已非常類似于一位東漢名士,史言其:

      遵獨極輿馬衣服之好,門外車騎交錯。又日出醉歸,曹事數(shù)廢。……大司徒馬宮大儒優(yōu)士,又重遵,謂西曹:“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責之?”

      遵耆酒,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guān)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

      初,遵為河南太守,而弟級為荊州牧,當之官,俱過長安富人故淮陽王外家左氏飲食作樂。后司直陳崇聞之,劾奏……遵既免,歸長安,賓客愈盛,飲食自若。

      上述描寫出現(xiàn)在《后漢書》的任何一卷都不會讓人驚奇,而在班固筆下就有必要冠以“游俠”的名號,用來聯(lián)系早期的郭解等人物,以達到影射的目的,提醒后來者注意。這樣的人在班固看來既不遵禮法,又狂悖至極。在四個其所謂的“游俠”當中,前兩位萭章、樓護多少還有遵循道德的成分,只是其表現(xiàn)出的操守備受人仰慕,出現(xiàn)了“道統(tǒng)”高于“政統(tǒng)”的危險。而陳遵身上看不出一點“君子之風”,其放蕩的行為使得王莽“奇其才”,反而接近于東漢末名動京師,屢征不就的名士。至于結(jié)客報仇,被班固急急忙忙寫下“狀大類郭解”,接近原始“游俠”的原涉,他的舉動也不是孤例:

      劉玄字圣公,光武族兄也,弟為人所殺,圣公結(jié)客欲報之。

      呂母怨宰,密聚客,規(guī)以報仇?!倌陦哑湟猓炙厥芏?,皆許諾。其中勇士自號猛虎,遂相聚得數(shù)十百人,因與呂母入海中,招合亡命,觽至數(shù)千。

      ——《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傳》

      原涉是漢哀帝時生人,其一生縱貫漢末及更始時期,《劉玄劉盆子傳》中所敘時事大約與之同時,從上引史料可以看出與其說結(jié)客報仇是原涉的私念,不如說已經(jīng)慢慢變成民間的風尚。到了東漢,私仇相報更是屢見不鮮。

      游俠的概念在鄉(xiāng)約中從未消亡,文帝時“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本暗蹠r“使使盡誅此屬”和成帝“河平中,王尊為京兆尹,捕擊豪俠,殺章及箭張回、酒市趙君都、賈子光,皆長安名豪,報仇怨養(yǎng)刺客者也?!钡鹊?,最多只是摧毀了身為組織形式的“游俠”,到了《后漢書》中,“任俠”,“豪俠”,“結(jié)客”,“少慕任俠之行”等等的名號史不絕書,游俠慢慢的從養(yǎng)俠之人變?yōu)樽陨韼χ畟b。班固對于游俠的描述在一開始令我們困惑,比如萭章,沒有什么罪過就被殺掉了,樓護如果在《后漢書》中一定是一個循循君子。但隨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只要隱隱然成為對抗政府勢力的另一極(萭章、樓護的聲名都很顯赫),不論其個人品德如何,班固就會一律斥之為游俠,并把他們和漢初乃至戰(zhàn)國時游俠的影響力相提并論,以證明這幫人可能造成“背公死黨之議成,守職奉上之義廢”的觀點。

      《漢書·游俠傳》其實是一個鮮明的信號,班固已經(jīng)意識到其中的危險——國家的威望在士人的壓力下不斷降低。《游俠傳》是班固擯斥的對象,卻也映射出大一統(tǒng)格局下的精神側(cè)影?!妒酚洝防锏摹队蝹b列傳》都是布衣,是一種對上古鄉(xiāng)約的追憶,多少保有質(zhì)樸之氣,是一種繼往;而班固傳記里被記錄的全是士人,他們用所作所為延續(xù)著鄉(xiāng)約在大一統(tǒng)王朝下的輾轉(zhuǎn)相承,成為東漢士風的先聲,這已然開來。

      ①《漢書·游俠傳》:“自魏其,武安,淮南之后,天子切齒,衛(wèi)霍改節(jié)?!蔽浩洹⑽浒?、淮南皆事連謀反,至于“衛(wèi)霍改節(jié)”,漢書本傳言其“青仁,喜士退讓,以和柔自媚于上。”

      ②例《史記·老子列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也,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彼抉R遷又在《仲尼弟子列傳》列舉了很長一串姓名,承認“鈞之未睹其厥容貌,疑者闕焉?!?/p>

      ③《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也圣人君子。”《報任安書》:“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p>

      ④《史記·太史公自序》:“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

      ⑤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7-16.

      ⑥例《刺客列傳》中所敘諸事,又例《魏公子列傳》:“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竊晉鄙兵符與公子?!?/p>

      ⑦《史記·游俠列傳》:“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

      ⑧詳《孟嘗君列傳》《魏公子列傳》。

      ⑨司馬遷的評價恰恰與班固相反,《史記·游俠列傳》:“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p>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責任編輯?張宇龍]

      猜你喜歡
      班固游俠漢書
      班固救馬
      游俠的兩張面孔
      懸梁刺股
      從仗劍江湖到為國為民
      被皇帝逼出來的“學霸”
      孝繼父業(yè)的班固
      班固智奪御馬
      淺論游俠
      雨中游俠亮絕招
      蘇東坡抄《漢書》
      松江区| 虞城县| 秭归县| 长春市| 盐边县| 新乡县| 双城市| 上栗县| 襄城县| 琼中| 南澳县| 江油市| 丰县| 全南县| 平陆县| 宜宾县| 普陀区| 钟祥市| 历史| 灵武市| 河曲县| 凤台县| 乌兰浩特市| 隆德县| 兴宁市| 东源县| 凭祥市| 文登市| 九寨沟县| 海原县| 阿图什市| 出国| 尼玛县| 堆龙德庆县| 河源市| 旌德县| 公主岭市| 平远县| 来凤县| 陇西县|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