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解讀與秦亡原因新說

      2019-10-21 13:23:47吳方基
      蘭臺世界 2019年10期
      關鍵詞:胡亥始皇秦二世

      摘 要

      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為進一步厘清秦二世時期的歷史問題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特別是對秦亡原因的傳統(tǒng)史學觀點加以反思。詔書指出胡亥當政時期并不完全是司馬遷、賈誼等人所說的法令與吏治刻深、“賦斂無度”“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等情況,而是重視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秦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關東民心不安,尚未完全歸附于秦,而不完全為“天下苦秦”所致。

      關鍵詞

      秦二世 詔書 律令 “德惠” 秦亡原因

      Abstract The Imperial Edict Issued on Jiawu Day of the Tenth Month in the First Year of Qins Second Emperor has important literature value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in the period of the second emperor of Qin Dynasty and to reflect upon the traditional opinion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demise of Qi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is imperial edict, it was not that during the rule of Hu Hai the law and governance were very severe and cruel, the government charged excessive taxes, the people were impoverished and the emperor didnt care about them as Sima Qian and Jia Yi said, but that the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pardoning sinners, giving benefits to officials and people. Qin's demise was not totally because people hated Qin governance, but because Guandong people were restless and not entirely allegiant to Qin.

      Keyword second emperor of Qin Dynasty; imperial edict; laws and decrees; benefit; reasons for the demise of Qin Dynasty

      2016年,《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九號井發(fā)掘簡報》正式公布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1],陳偉先生對文本釋讀提出不同意見[2],何有祖先生進一步作出補釋[3],綜合而言,詔書文本可釋讀為:“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事及箸(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以元年與黔首更始,盡為解除故罪,令皆已下矣。朕將自撫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毋以繇賦擾黔首,毋以細物苛劾縣吏。亟布。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守府?!睋?jù)此詔書可再探討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問題。

      一、始皇之死與天下形勢

      詔書說:“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是談秦始皇死后天下的形勢?!板峥帧币辉~值得注意?!稘h語大字典》解釋“遽”為“驚慌”,《說文》曰:“恐,懼也”?!板峥帧本褪求@慌恐懼的意思。天下因失秦始皇而驚慌恐懼緣于兩個因素。

      1.“遠方黔首未集?!鼻厥蓟嗜迥辏ㄇ?12),長子扶蘇諫始皇咸陽坑儒時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4]258“黔首”指“民”,秦始皇初并天下后“更名民曰‘黔首”[4]239?!斑h方黔首未集”是說民心不定,未向朝廷?!斑h方黔首”指的是何處之“民”呢?據(jù)丞相王綰等建言封王諸子也說:“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4]23這里把燕、齊、楚等地稱為地遠之地,反映“遠方黔首”主要應指關東燕、齊、楚等地之民。

      另外,秦二世繼位,胡亥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nèi)。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4]267同樣提到“黔首未集附”問題,于是胡亥繼續(xù)巡行予以威服。巡行路線大致為“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并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妒酚洝し舛U書》載:“二世元年,東巡碣石,并海南,歷太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盵4]1370碣石,六國時屬燕,《史記·蘇秦列傳》記蘇秦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南有碣石、雁門之饒”[4]2243。胡亥巡行之地包括齊地的太(泰)山、渤海之南的揚、蘇、臺等州,這些地區(qū)的北部大部分屬楚國,戰(zhàn)國時屬齊國。另外,會稽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楚國之地。由此可進一步說明,“未集”“黔首”指關東燕、齊、楚之民。

      2.“亡秦”讖語在關東的流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盵4]252盧生為燕人,海即燕之渤海,《史記·封禪書》記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盵4]1369-1370盧生入?;貋?,所“奏錄圖書”應是來源于燕地。又“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盵4]259東郡為舊魏國之地,乃是“(秦王政)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4]224,顯然這是魏地的讖言。楚地讖語可見《史記·項羽本紀》記范增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盵4]300-301《漢書·藝文志》云:“《南公》十三篇,六國時人,在陰陽家流?!盵5]173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也是一語讖語?!巴銮卣吆病背鲎匝帻R,“始皇帝死而地分”來自魏,“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為楚人所說,“亡秦”之類的讖語來源地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被秦所滅亡關東故國。

      不論征服國的看法——“遠方黔首未集”,還是被征服國的呼聲——“亡秦”,都說明關東地區(qū)民心的不安。這種民心的不安致使始皇死于外,李斯選擇秘不發(fā)喪,如“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fā)喪?!盵4]264顯然李斯的擔心是對的,后來秦始皇之死一經(jīng)公布,天下驚慌恐懼。

      二、“奉召登基”的真實面目

      詔書中“朕奉遺詔”就是說秦二世是“奉召登基”,強調(diào)繼位的合法性。新出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趙正書》也有記載秦二世即位是秉承秦始皇遺詔行事[6]190。對此,孫家洲先生指出,“至少在目前,《史記》中所記載的秦始皇——秦二世之際的基本歷史敘事框架,還不能輕言改寫?!盵7]甚是?;诖?,秦二世繼位的情況可再重新梳理?!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fā)喪……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shù)以罪,其賜死……行從直道至咸陽,發(fā)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4]264-265

      分析上面引文可知幾點情況:首先是秦始皇遺詔為璽書,賜公子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史記·李斯列傳》則說“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4]2548這兩處記載都不是遺詔的全部內(nèi)容,從所能見到的遺詔內(nèi)容看不出始皇要立扶蘇為帝。始皇是令趙高寫的遺詔,趙高是知道全面內(nèi)容的,可從趙高對胡亥的對話一探究竟,“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4]2548分析趙高的話可知,遺詔中是有明確立扶蘇為皇帝的內(nèi)容。其次,秦二世頒布官府文告說“朕奉遺詔”,這個“遺詔”乃是趙高、胡亥、李斯三人所偽造。假遺詔的內(nèi)容并不是立胡亥為皇帝,而是立他為太子,不同于真遺詔直接立扶蘇為皇帝。兩相對比發(fā)現(xiàn),秦朝還是奉行“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tǒng),長子繼位理所當然,少子則必須是先立為太子,后才能繼位。又《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趙)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盵4]2567明確立胡亥一事是趙高一手謀劃,立胡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趙高“得幸于胡亥”;二是趙高與蒙毅有矛盾,如果扶蘇立,蒙毅必然得勢,趙高的處境艱危。

      不過,趙高一手謀劃詐立胡亥之事并沒有得到諸公子及大臣相信,趙高曾語云秦二世“夫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恐為變”[4]2552。胡亥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奈何?”[4]268兩處記載略有不同,但均表明諸公子及大臣對胡亥繼位懷疑。為此趙高建議:“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于是群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令鞠治之。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財物入于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shù)?!盵4]2552然而,《秦始皇本紀》記載是“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于內(nèi)宮,議其罪獨后……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盵4]268胡亥誅殺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司馬遷也沒有弄清楚,一處說誅公子十二人,“相連坐者不可勝數(shù)”,一處說誅公子九人,只“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独钏沽袀鳌酚涄w高對李斯說“皇帝二十余子”[4]2549,說明胡亥沒有趕盡殺絕。

      胡亥“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之后,“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4]2553,“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盵4]268可見,“群臣人人自?!?,“宗室振恐”,這是真實情況,因為殺的就是他們。但是司馬遷說“黔首振恐”,就不符合史實了,這次誅殺與“黔首”沒有任何關系,純粹是統(tǒng)治階層的內(nèi)部爭斗。

      除大臣與諸公子懷疑遺詔外,假遺詔的消息民間也流傳甚廣?!妒酚洝り惿媸兰摇酚涥悇僭唬骸疤煜驴嗲鼐靡?。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盵4]1950漢高祖劉邦想改易太子時,叔孫通諫曰:“秦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盵4]2725可見胡亥詐立一事,民間多有耳聞。

      綜上所述,胡亥是通過趙高、李斯矯詔得以繼位一事以及繼承皇位的不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三、“律令除定”、“解除故罪”與“德惠”政策

      1.“律令除定”。詔書說:“律令當除定者畢矣”,意思是說律令應當改定的都已經(jīng)全部改定了。詔書所說改定律令之事,其實秦始皇在位時就已全部完成。律令也可稱為法令或有時單稱為“法”。秦代以“法”治國,極為重視律令問題。始皇初并天下,即實行“法令由一統(tǒng)”的政策。其后,始皇在治國中,屢次強調(diào)律令,要求“事皆決于法”。不但如此,始皇還非常注意制定律令,作為后代依據(jù)的準則,并且在巡游過程當中,常以刻石昭告上天與眾庶,如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泰山刻石“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治道運行,諸產(chǎn)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后世,順承勿革”[4]243,又同一年瑯琊刻石“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jīng)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4]245,更有始皇二十九年(前218)罘刻石“普施明法,經(jīng)緯天下,永為儀則”[4]249。

      這些刻石都能說明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jīng)將法令改定完畢,胡亥似乎也應該繼承下來。然而接下來就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秦二世時法令刻深的問題。這點司馬遷在《史記》中兩次提到,《秦始皇本紀》說:“用法益刻深?!薄独钏沽袀鳌氛f:“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筆者認為,胡亥既是繼承始皇已改定的法令,并沒有增加法條,是不存在深刻與否的問題,司馬遷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記載失實。

      2.“解除故罪”。詔書說:“元年與黔首更始,盡為解除故罪,今皆已下矣?!薄肮首铩笔鞘裁醋??從“今皆已下矣”可見,胡亥之前還頒布過赦罪的詔令。這則詔書是元年十月甲午頒布,十月甲午即十月二十六日。據(jù)《史記·六國年表》載:“二世元年十月戊寅,大赦罪人。”[4]758十月戊寅即十月十日。由此可知,十月戊寅頒布的“大赦罪人”詔令就是文告中提到“今皆已下矣”的詔令,也就是說“解除故罪”就是“大赦罪人”。

      首先我們來看“大赦”的涵義。當代學者胡曉明指出,在春秋時期,真正意義的大赦已經(jīng)出現(xiàn),所謂真正意義的大赦就是由君主頒發(fā)詔令,對全國范圍內(nèi)的所有罪犯進行集體赦免[8]。秦二世頒布“大赦罪人”的詔令即是赦免所有的罪人及其罪行,那么“故罪”就不是某一種罪,而是所有的罪。其次,秦代全國范圍的赦免罪人制度始于昭襄王,昭襄王在位時曾四次“赦罪人”。

      二十一年,(司馬)錯攻魏河內(nèi),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

      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攘。

      二十七年,(司馬)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4]212-213。

      其后孝文王繼位,形成即位元年就“赦罪人”的制度,這一制度為莊襄王所遵行。《史記·秦本紀》載:“孝文王元年,赦罪人?!盵4]219又“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盵4]213但是秦王嬴政繼位后“于是急法,久者不赦”[4]238,這一成規(guī)就沒有繼續(xù)實行。筆者通過檢索史料發(fā)現(xiàn)嬴政在位時期,沒有進行過一次赦免。然而,秦二世繼位不久赦免的制度就再次出現(xiàn),秦二世元年十月大赦罪人。由此推論,秦二世用“故罪”一詞就是為了強調(diào)自己與秦始皇在對待罪人上的不同,秦始皇沒有赦罪人,他就把所流傳下來的罪全部赦免。從這個意義上說,“故罪”并不是某一類的罪,它可以解讀為秦二世以前所流傳下來的所有的罪。

      3.“德惠”政策。詔書說:“朕將自撫天下……毋以繇賦擾黔首,毋以細物苛劾縣吏。”“細物”即細事,如《晏子春秋集釋·內(nèi)篇諫下》記晏子曰:“怨聚于百姓,而權輕于諸侯,而乃以為細物,君其圖之。”注引盧文弨云:“物,猶事也?!盵9]163-164“劾”是一法律用語,即揭發(fā)的意思,如《史記·蒙恬列傳》曰:“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4]2567-2568趙高就是揭發(fā)蒙氏的罪過。文告這些內(nèi)容體現(xiàn)秦二世安撫天下,“德惠”吏、民的政策——不要以徭賦煩擾百姓,不要苛刻地揭發(fā)縣吏細事上的罪過。

      秦二世施行“德惠”政策,并不是有所轉(zhuǎn)變,而是直接繼承秦始皇后期的政策。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逐漸以守天下的政策取代爭天下時的政策。這一變化過程可見刻石文記錄:

      二十八年瑯琊刻石文:匡飭異俗,陵水經(jīng)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4]245。

      二十九年之罘刻石文: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4]249。

      三十二年碣石刻石文: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地勢既定,黎庶無徭,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yè),事各有序。惠被諸產(chǎn),久并來田,莫不安所[4]252。

      三十七年會稽刻石文:皇帝休烈,平一宇內(nèi),德惠修長[4]261。

      從始皇二十八年的“憂恤黔首”到二十九年“光施文惠”,三十二年“惠論功勞”、“惠被諸產(chǎn)”,再到三十七年“德惠修長”,秦始皇的“德惠”政策一步步得到確立。故胡亥繼位,頒下詔書繼續(xù)奉行這種政策。

      四、秦亡原因新說

      這則詔書的出土,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秦朝二世而亡問題。

      首先是秦二世胡亥的評價問題。對胡亥的評價,大多數(shù)人一直沿用司馬遷、賈誼等人的說法。如《史記·李斯列傳》記胡亥誅殺大臣和諸公子之后說: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戍徭無已。于是楚戍卒陳勝、吳廣等乃作亂,起于山東,杰俊相立,自置為侯王,叛秦,兵至鴻門而卻[4]2553。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西漢賈誼說: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4]283-284。

      《史通·外篇·雜說上》也說:“秦之滅也,由胡亥之無道?!睆囊陨辖庾x詔書來看,這些對胡亥的評價不甚恰當。如,司馬遷說胡亥“賦斂愈重”,賈誼也說“賦斂無度”,但文告提有“毋以繇賦擾黔首”;賈誼說“吏治刻深”,詔書則說“毋以細物苛劾縣吏”;賈誼說胡亥“刑戮相望于道”,但胡亥是為了鞏固皇權,排除異己,誅殺一些大臣和公子,牽連其他官吏。胡亥的誅殺只是限于官吏上層,與百姓無涉,而說“天下苦之”就顯夸張了。這點陳蘇鎮(zhèn)先生在《“天下苦秦”辨》一文中揭示得更為明白,他說“天下苦秦”只是楚人為滅秦高喊的口號,秦人并無同樣強烈的感受[10]3-14。因楚人劉邦稱帝,賈誼所說“天下苦之”很大可能是受到楚人這種口號的影響,而并沒有反映史實。

      其次是秦亡的根本原因問題。上面引文說到司馬遷認為因為胡亥誅殺大臣與諸公子,使“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又作阿房之宮”等原因?qū)е玛悇佟菑V作亂。賈誼也說胡亥“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而導致“是以陳涉……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唐代劉知幾則更為籠統(tǒng)地說“秦之滅也,由胡亥之無道”。顯然司馬遷、賈誼等人從個人身上尋求歷史原因的做法是史識不明的嫌疑。陳勝起義的直接原因就是違反法令不得已情況下的舉事,正史記載的非常明確,“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4]1950可見,陳勝起義舉事是違法律令情況下避免受到處罰的應急行為,與胡亥并無直接聯(lián)系,可以說是歷史偶然性的發(fā)生。

      秦亡的根本原因是關東民心不安定,沒有歸附于秦。首先,陳勝起義后直到胡亥自殺,只是關東群雄揭竿而起,關中并未出現(xiàn)反秦暴動。秦二世元年,“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xiāng),名為伐秦,不可勝數(shù)也。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盵4]269三年,“高前數(shù)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巨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shù)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咸率其眾西鄉(xiāng)。”可見到秦二世三年時只是“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關中不見暴動。之后不久,“二世自殺”[4]273-274。

      關東民心未歸附,主要是六國舊勢力沒有歸心于秦。這從詔書中“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所反映的天下形勢以及陳勝揭竿后,關東六國情況可以見出。趙國故地,趙王武臣得趙地豪杰擁立,“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說其豪桀,豪桀皆應之;乃行收兵,得數(shù)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八月,武信君自立為趙王”;魏國故地,魏王魏咎為“故魏諸公子也”,“故魏時封為寧陵君”[4]2589;齊國故地,齊王田儋是“故齊王田氏族也”[4]2643;燕國故地,燕王韓廣乃“燕故貴人豪杰”擁立,“燕故貴人豪杰謂韓廣曰:‘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愿將軍立為燕王?!n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盵4]1956楚國故地,楚王熊心是故楚懷王之孫,項梁所立,“二世元年九月,世世為楚將項氏后裔項梁起兵,之后“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4]300。韓國故地,韓王韓成是韓諸公子橫陽君,乃韓國貴族張良所立,張良曾為此進言勸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庇谑恰绊椓菏沽记箜n成,立以為韓王”[4]2036??梢?,陳勝起義后不久,關東六國舊勢力紛紛起兵,接連復國。

      另外,“亡秦”讖語的廣泛宣傳,楚地的劉邦、項羽等人最終使讖語應驗。其實,早在秦始皇二十六年,鑒于關東民心的不安,丞相王綰曾建議封王填鎮(zhèn),“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薄叭撼冀砸詾楸恪盵4]238-239,但因李斯反對而放棄。在當時情況下,封王鎮(zhèn)守燕、齊、楚應是恰當?shù)拇胧?,這樣不但可以就近安撫民心,還可以更快應付突發(fā)事件,故而劉邦建立西漢,就吸取秦亡之鑒,大封諸侯王。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陽市文物處.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九號井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6(5).

      [2]陳偉.《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通釋[J].江漢考古,2017(1).

      [3]何有祖.《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補釋[EB/OL].(2015-11-24)[2017-02-0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3.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7]孫家洲.兔子山遺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書》與《史記》紀事抵牾釋解[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8]胡曉明.大赦淵源考論[J].南京社會科學,2002(4).

      [9]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陳蘇鎮(zhèn).兩漢魏晉南北史探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出秦簡與秦代縣級政務運行機制研究”(16CZS029)。

      作者簡介:吳方基,廣東嘉應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秦漢史。

      猜你喜歡
      胡亥始皇秦二世
      從“沙丘事變”前國內(nèi)矛盾的萌生與發(fā)展看秦朝覆滅
      《趙正書》研究
      史學集刊(2020年5期)2020-09-22 10:02:43
      趙高改遺詔不可信,但《史記》寫得高明
      中外文摘(2020年9期)2020-06-01 13:47:56
      王翦將兵
      也談“胡亥當立”問題
      智富時代(2019年4期)2019-06-01 07:35:00
      下篇 今日巴清
      醒獅國學(2019年4期)2019-02-24 06:53:59
      重新審視秦二世胡亥
      文史雜志(2019年1期)2019-01-21 02:02:04
      因他有心
      韓學極盛與秦二世而亡
      求是學刊(2017年4期)2017-08-22 04:51:04
      指鹿為馬
      岳阳县| 汝城县| 浪卡子县| 阿坝县| 勃利县| 岢岚县| 同德县| 华亭县| 陆丰市| 昌都县| 邯郸市| 平潭县| 荥阳市| 紫金县| 京山县| 革吉县| 台湾省| 勃利县| 周至县| 萨迦县| 工布江达县| 自治县| 邻水| 宾阳县| 巴东县| 枞阳县| 广平县| 长子县| 阿图什市| 西丰县| 黄骅市| 香格里拉县| 榕江县| 闽侯县| 教育| 泸水县| 东丰县| 天全县| 抚远县| 监利县| 屏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