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純娟
一、教學目標
1.探討文言文斷句方法,以提升高考文言文斷句乃至翻譯技能。
2.掌握文言的斷句方法并善于實際運用,以提高文言文閱讀備考能力。
教學重點:文言文斷句方法的歸納與運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斷句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點,一氣呵成”,所以古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睌嚅_,叫“句”;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為下列語句斷句: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斷句位置不同,意思截然相反,可見應根據(jù)文段意思,準確為文段斷句。
2.考綱中指出,古代詩文閱讀應會“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理解”是指能讀懂文言文表達的內(nèi)容,理解文意、學會斷句是翻譯的基礎,斷句是解讀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譯是解讀文言文的高層次能力。
3.斷句題型介紹
題型一: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選擇題)
題型二: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4.方法介紹
整體把握,先易后難 。斷句的前提在于領會全篇的文意,因此斷句前先要讀幾遍原文,力求對原文內(nèi)容有個大致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語感對斷句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來幫助斷句。
練習:為畫橫線句子斷句,說說其斷句的依據(jù) 。
答案: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方法歸納:
(1)找名詞,定主語
一個完整的句子都應具有主語和謂語,斷句只需抓住每個句子所必須具有的主語,將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者代詞找出,就可以初步確定停頓的位置。
閱讀中,要隨時標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詞,特別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事物名、國名、官名等。
常見的文言代詞:
①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等詞,是第一人稱;爾、汝、若、乃、而、子、君、公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
②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問事的有“奚”“胡”“惡”等。
③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這些名詞或代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
(2)抓對話,尋標志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一般在“云”“曰”后面停頓。
(3)找虛詞,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但是喜歡用虛詞,所以,古人作文“之乎者也”特別多。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
①句首語氣詞:夫、蓋、焉、惟等等。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乎、哉、與(歟)、焉等等。
③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且夫、若夫、已而、于是、雖然、至于、是故等等。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等。
(4)借修辭,巧斷句
文言文比較講究修辭,排比、對偶、頂真、反復等手法是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四、六言居多是文言文又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個特點,我們就多了一種給文言文斷句的利器。
排比對偶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頂真: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反復:魯有執(zhí)竹竿入城門者,初 豎 執(zhí) 之 /不 可 入 /橫 執(zhí) 之/ 亦 不 可 入。計無所出。
(5)辨句式,明停頓
文言文有些句式,在長期的運用中,漸漸地固定下來,具有了相對的穩(wěn)定性,熟悉這些固定句式,對文言文斷句很有幫助。
判斷句式:……者……也;……者也
反問句式:不亦……乎;何……為;豈……哉; 安……哉(也)
被動句式:為……所……;受……于……
其他固定句式:況……乎;奈……何;如(若)……何;得無(無乃)……乎;何以……為;
與其……,孰若……
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課堂小結
斷句后,我們還應該做些檢查,讀一讀,句子是否通順,翻譯一下,意思是否符合文意,仔細推敲,內(nèi)容是否合理。
6. 真題演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