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忠,牛瑞勝,廖慶花,郭倩倩,王杰
(華夏碧水環(huán)??萍加邢薰?,河南 鄭州450008)
城市水體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水體循環(huán)、防洪排澇、改善城市氣候等多種功能,是城市的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河水COD,N,P 等有機質以及Fe,Mn 等有害金屬濃度超標,超出河水的自凈能力,造成城市水體水質日益惡化[1]。目前黑臭水體已成為我國大部分城市水環(huán)境普遍存在的問題。
基于國內外黑臭水體的研究,結合具體案例,對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方法進行了概括,并對未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的發(fā)展方向進行了論述與展望。
黑臭水體不僅影響市容市貌,甚至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fā)展,影響我國城市形象以及生態(tài)安全的重大問題。近年來,我國在黑臭水體治理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法規(guī),但由于水體黑臭問題由來已久,存量較大,其治理困難,并且已恢復生態(tài)功能的水體的保持,防止黑臭問題反彈,也是黑臭水體治理的一個巨大考驗。目前,我國黑臭水體的治理已取得積極成效,2018年我國各省市黑臭水體數(shù)量及完成情況如圖1,2019年我國黑臭水體治理將進入攻堅階段。
圖1 我國黑臭水體治理現(xiàn)狀
根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體的評價指標包括:氧化還原電位(ORP)、透明度、溶解氧(Do)、氨氮(NH3-N),其污染程度分級標準見表1。
表1 城市黑臭水體污染程度分級標準
目前針對黑臭水體的治理技術可簡單劃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生物生態(tài)修復法。
2.2.1 物理治理技術
水體黑臭的本質是污染物濃度超出水體的自凈能力。物理法是根據污染物的來源,或調動其他水域水體參與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例如截污清淤、人工曝氣增氧、調水稀釋等,能夠實現(xiàn)大面積削減水體污染物。
曝氣充氧技術是指在適當位置對河道水體進行人工曝氣充氧,使有機質氧化明顯,進而消除黑臭現(xiàn)象,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等優(yōu)點。趙振等[2]提出了一種低強度曝氣的方法修復黑臭水體,與間歇曝氣、連續(xù)曝氣相比,NH3-N 去除率在90%以上時,低強度曝氣能耗僅為連續(xù)曝氣的10%,間歇曝氣的25%,證明了低強度曝氣的技術可行性。曝氣充氧技術提高了河水的可生化性,促進有機質的氧化降解,然而這一技術并不能徹底解決水體的黑臭問題,將曝氣充氧技術與其他方法聯(lián)用可取得較好效果。劉蘭等[3]實驗發(fā)現(xiàn),單獨曝氣作用下,黑臭水體的濁度,COD,BOD5,NH3-N 及TP的去除率分別達50%,45%,50%,30%,90%左右,將曝氣充氧技術和化學氧化法聯(lián)合應用,水體濁度,COD,BOD5,NH3-N 及TP 的去除率分別達到95%,85%,90%,85%,90%左右,且常規(guī)指標均能達到V 類水體水質標準,與單獨曝氣相比,凈化效果顯著提升。
此外,底泥疏浚法治理黑臭水體也有很好的效果,隨著輕質疏浚材料的發(fā)展,以及科學疏浚清淤方法的完善,疏浚對水體產生的二次污染影響越來越小。然而底泥疏浚技術能否從根本上治理黑臭水體、改善水環(huán)境仍存在很大爭議。
引水稀釋法是通過稀釋污染物,利用水的動力強化修復黑臭水體。這一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調水過程中原有水質的保養(yǎng)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水中的微生物對外界環(huán)境較為敏感,如何在調水過程中保持跟原有水體相差無幾的環(huán)境條件,也制約了引水稀釋法發(fā)展的可操作性。物理治理技術優(yōu)缺點概括見表2。
表2 物理治理技術優(yōu)缺點概括
2.2.2 化學治理技術
化學治理技術是向黑臭水體中投加化學藥劑,化學藥劑與水體中的污染物發(fā)生混凝、絮凝或化學沉淀等反應,使得污染物從水體中分離,或氧化降解成無毒的物質?;瘜W治理技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快速降低水體污染物含量,治理效果顯著。常用的化學藥劑主要包括石灰、Ca(OH)2、過氧化鈣(CaO2)等。李亮等[4]研究了CaO2在黑臭水體中的應用,發(fā)現(xiàn)CaO2能促進微生物對腐殖質膠體的降解及水體氧化還原電位提高,使S2-氧化為SO42-,從而減少嗅味化合物的生成,有效抑制河道水體發(fā)臭。同時CaO2還能通過促進生物降解及強化化學沉淀的方式,去除水體中的N,P 元素。有研究發(fā)現(xiàn)CaO2對于黑臭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5]、重金屬離子如As5+,F(xiàn)e2+,Mn2+等也具有較好的修復作用。但是單純的化學治理技術同樣不能保持水體水質的長期穩(wěn)定,容易造成黑臭問題反彈,并且化學藥劑費用高,同時外來化學物質可能會對水環(huán)境造成二次生態(tài)污染,不能從根本上治理污染,恢復水體的生態(tài)功能,因此大多用于黑臭水體嚴重的小型封閉水體[6]。
2.2.3 生物生態(tài)治理技術
黑臭水體治理的最終目的是修復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水體原有的功能面貌。生物生態(tài)治理技術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的新陳代謝作用對水體中的有機物,N 和P 等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和降解,進而改善水體水質,同時構建具有完整營養(yǎng)結構的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從根本上恢復水體功能,是近年來國內外發(fā)展較快的一種水體治理技術,具有安全持久、穩(wěn)定有效、綠化環(huán)境、改善景觀等優(yōu)點。
現(xiàn)階段的生物生態(tài)治理技術大致分為以下3 個方向。
2.2.3.1 微生物修復技術
微生物修復技術目前主要有兩種途徑:(1)向黑臭水體中投加微生物制劑或酶制劑;(2)投加由多種可降解污染物的酶以及促進微生物生長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有機酸等組成的生物激活制劑。
微生物修復技術具有條件溫和、過程穩(wěn)定、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與其他方法聯(lián)用時凈化效果明顯。於建明等[7]根據寧波市中塘河支流黑臭水體溶解氧含量低、土著生物少、底質污染嚴重等的污染現(xiàn)狀,設計人工曝氣充氧、種植水生植物、構建水生微生物種群等措施對該水體進行深度治理,有效地去除了水體中的有機物、NH3-N 和TP 等污染物,同時增加了水體溶解氧量及透明度。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培養(yǎng)周期短,并且能降解環(huán)境中大部分有機物,其治理范圍廣,有利于水體水質保持穩(wěn)定,然而微生物修復法易受環(huán)境因素,如溫度、pH 值和Do 等的影響,其治理效果一般,并且外來菌種易與水體中的土著微生物存在生存競爭,導致土著微生物活性及生物量降低,進而影響水體修復效果。
2.2.3.2 生物膜法
生物膜技術是將附著微生物的薄膜投加到黑臭水體當中,是一種“附著生長型”污水處理方法,例如礫石接觸氧化法、排水溝(渠)的接觸氧化法等。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在與污水接觸過程中,通過截留、吸附、降解等多種手段去除水體污染物,改善黑臭水體水質。微生物薄膜與單獨的微生物個體相比,接觸面積大,且微生物濃度高,處理效率高,對水質與水量變化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近年來,生物膜技術日益受到重視。高尚等[8]運用生物膜法與人工濕地技術聯(lián)用的生物凈化槽修復上海市普陀區(qū)黑臭水體,試驗結果表明,生物凈化槽對BOD5,CODCr,NH3-N 和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37.0%,34.8%,34.7%,26.7%,能夠較好地實現(xiàn)黑臭水體的生態(tài)修復。
2.2.3.3 水生植物凈化技術
水生植物凈化技術不僅能改善水質條件,同時具有景觀效果,是近年來黑臭水體治理中應用較多的生態(tài)治理技術[9]。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的污染物作為營養(yǎng)物質,并降解為無害的物質,同時增加水體溶解氧,并且植物發(fā)達的根系具有巨大的截污能力,水生植物能與根系周圍繁殖的好氧細菌形成生物過濾體系,進一步凈化水體。常用的植物凈化技術包括人工濕地、氧化塘、生態(tài)浮床等。蔡佩英等[10]研究了9 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對模擬污水中N 和P 的凈化效果,結果表明,9 種水生植物對NH3-N、總N、總P 的去除率效果較好,鳳眼蓮、空心蓮子草、茭白對N 和P 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人工濕地凈化技術是將污水引至人工建造的濕地上,在填料上種植篩選出的植物,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利用植物的根系及其周圍的土壤微生物聯(lián)合對污水進行凈化,污水流經濕地時,污染物被填料及植物根系阻擋攔截,通過生物膜的新陳代謝作用被去除[9]。人工濕地對COD 和BOD 有較高的去除率,吸附率大多在80%~90%,人工濕地凈化城市污水的研究表明[11],進水濃度較低的情況下,人工濕地對BOD5的去除率可達85%~95%,對COD 的去除率達80%,SS 小于20 mg/L。
生物氧化塘是一種利用微生物與藻類兩種生物間的協(xié)同作用處理污水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黑臭水體治理的有效預處理措施。具有基建投資少、耗能小、處理費用低、運行管理簡單、占地面積小等優(yōu)點[12]。江棟等[13]利用氧化塘修復廣東古廖涌水體時發(fā)現(xiàn)黑臭水體在氧化塘出水口形成由魚類、藻類、浮游動物、原生動物組成的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CODcr 去除率在50%以上,NH3-N,TN,TP 的去除率分別在40%,35%,40%以上。然而生物氧化塘的凈化效果易受溫度、光照、進水性質、降雨量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應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物生態(tài)治理技術優(yōu)缺點概括見表3。
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是一個綜合且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影響因素眾多,治理難度極大,實際治理中還存在較多問題,為保證城市水體的長治久清,需探索更好的綜合治理措施。
控制污染源是治理黑臭水體的前提,經城市管網收集的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的高效脫氮、除磷、除碳技術將是城市黑臭水體的一個發(fā)展方向,并且如何有效利用截流控污、城市地表徑流,從而加強污染面源控制,將是黑臭水體治理的發(fā)展趨勢。
各種技術都有其處理對象以及適用范圍。不同的污染水體有其自身的特性及環(huán)境條件,系統(tǒng)、客觀地分析各種技術的適用條件,結合黑臭水體的成因、水質特征,將各種治理技術組合,優(yōu)選綜合治理方案,以發(fā)揮治理技術的最佳利用價值。
表3 生物生態(tài)治理技術優(yōu)缺點概括
生物生態(tài)治理方法效果顯著、經濟高效、過程穩(wěn)定,能從根本上治理黑臭水體污染。但實際應用中發(fā)現(xiàn),微生物生長周期長,適應能力差;植物容易受氣候、病蟲害的影響,在實際治理過程中難以實現(xiàn)穩(wěn)定控制。因此,生物生態(tài)治理技術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提高微生物、植物的適應性,通過植物組合等降低對氣候的要求,減少對環(huán)境條件的依賴,將是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近年來,我國對黑臭水體的治理力度逐漸加大,城市黑臭水體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治理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并且黑臭水體的污染由來已久,其成因復雜,污染性質各異,因此治理過程中需結合當?shù)氐乃|特征及水體狀態(tài),選擇適宜的治理技術措施,爭取利用較低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