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亭 倪錦誠
內容摘要:認知是語言的基礎,語言是認知的窗口。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fā)展,人類認知方面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吸引廣大認知語言學學習者。本文主要闡述了對認知語言學中兩個重要的認知模式——隱喻與借代的認識及理解,并通過具體事例闡明了其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隱喻與借代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一種表達手段,也不只是修辭學、文學和文體學研究的對象,更是指一事物描寫或替代另一關聯(lián)事物的思維和認知方式,是事物的需要。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認知 隱喻 借代
隱喻和轉喻是人類經驗、大腦和心智的產物。它也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們選擇的一種看待事物、感知現(xiàn)實的方法(邱愛寧,2012)。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認知模式。如果一種語言沒有隱喻,其結果只有兩個:要么它的表達力非常有限,只能用來表達非常直觀的、具體的事物和現(xiàn)象,這只存在于低級社會;要么它的詞匯和表達式多得驚人,因為一個詞或表達式只代表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試想這樣的語言是無法存在的,因為人類的大腦是無法掌握它的(趙艷芳,1995)。因此,人類語言的形成離不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大腦和不斷發(fā)展的認知。但是,人類并不是無止境地創(chuàng)造新的詞語,而是將新認識的抽象概念與已知事物的認知來處理、對待、思考、表達新概念,于是產生了兩個認知領域之間的投射,即隱喻(丁冉,2010)。在Lakoff和Johnson1941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他們從隱喻的角度探索語言的本質,用大量語言事實證明語言與隱喻認知結構的密切相關性。人的大腦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其創(chuàng)造力就在于它能借助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語言形式來認知新的事物,這種能力是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結果。這是人類對知識、信息、語言進行儲存、記憶、表達以及認識世界的重要能力。
1.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是在人們對世界和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對世界的概念化和認知方式的認識的基礎上研究語言。認知是人們對客觀世界以及人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感知和經驗的結果。同時,認知因此是心理過程的一部分,這是大腦的認知。
在認知語言學中,認知語言學包括認知,思維,范疇,大腦處理客觀世界及其與認知世界的動態(tài)過程的關系,認知和語言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是認知研究過程的結果。世界的經歷是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過運用自己的經驗,將抽象的事物用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予以表達,正是說明了人類認知的重要性。隱喻與借代能夠幫助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與世界溝通、對話。
認知思維是認知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的產物,是人們知識的世界,尤其是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種認知能力。當人們的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它不再滿足于識別和具體事物的表達,但認識、思考和表達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創(chuàng)意。
認知語言學中包含兩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隱喻與借代。這兩種思維方式是我們認識世界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我們將抽象的認知轉化和表達為我們用來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手段。
2.隱喻認知
早在1936年,理查德創(chuàng)始人理查德就指出在語言是不同領域的交集,不僅是認知的表現(xiàn),而且是它的組成部分。在隱喻結構中兩種東西彼此在日常經驗中,不同的事物(包括細節(jié),被用于模擬不同的感官事物和具體事物,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
通常來說,人們具有五感(視覺、聽覺、觸覺等),而隱喻思維為人們提供了第六感知,這種看法是對事物之間相似性的形式感知,這可以被解釋為隱喻。
認知思維是認知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的產物,是人們知識的世界,尤其是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種認知能力。當人們的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它不再滿足于識別和具體事物的表達,但認識、思考和表達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創(chuàng)意。隱喻思維開發(fā)出語義范疇。以“床”的抽象意義為例,除了水床,機床,床墊和牙刷的概念命名為相同的語言符號。這個基礎,并產生了“溫床”,這個概念據(jù)說是保持一定溫度培育蔬菜或花卉苗床這些不是偶然現(xiàn)象,而是人類隱喻思維的結果。
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隱喻,表示人身體部位的詞語也有隱喻的用法。以下是Ungerer和Schmid總結的有關人體的常規(guī)隱喻:
head of department,of state,of government,of page,of a queue,of.flower,of stairs,of a bed,of atape recorder,of a syntactic construction
face of a mountain,of a building,of a watch
eye of a potato,of a needle,of a hurricane,of a butterfly,in a們Math誠,and eyes
mouth of a hole,of a tunnel,of a cave,of a river
lips of .cup,of.jug,of a crater,of a plate
nose of an aircraft,of.tool,of a gun
neck of lend,of the woA,of a shirt,bottle-neck
shoulder of a hill or mountain,of a horde,of a road,of ajacket
arm of a chair,of the am,of a tree,of.coat or jack-et,of a record plsyer
hands of a watch,of an ahimeta / speedometer
隱喻不僅是詞匯意義發(fā)展的催化劑,也是語言結構的起因之一。我們使用的語言就可以用來反映我們的隱喻結構思維。如: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
How do you spend yourtime?
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Is it worth your while?
上面的例子說明了隱喻在語義擴展的領域中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因此在兩類系統(tǒng)性和一致性之間的類比,對于人們理解目標類別是重要的。隱喻主要包括三種: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以下將對三種不同隱喻方式的表達進行闡述和解釋。
2.1 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是指構造另一個概念的概念,即討論疊加的概念。以EYE IS WINDOW OF HEART為例,用于談論window的詞語大都可以用于eye,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正如窗戶給人帶來的影響一樣,眼睛也會產生同樣的作用如:叩enyour eyes/open the windows,closeyour eyes/close the windows.人們經常說的ARGUMENT IS WAR是一個隱喻概念,從以下句子中可分析: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to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targe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with him.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wipe you out.
可以看出,人們"argument"時所說的大部分話語與+War 的概念結構所契合。爭論是一場“戰(zhàn)爭”,有進攻、輸贏等等。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人生是一場夢,從人出生到死亡是人開始做夢到夢醒的過程;人生是一場游戲,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是游戲中的種種難關,而游戲的贏家正如人生贏家,生活美滿幸福,而輸家則是人生的失敗者,家徒四壁。這些都是人生中常有的事情,而且人們都普遍接受了這種認知。
2.2 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指的是一系列隱喻概念。如:上一下,前一后,深一淺,中心一邊緣等。方位概念是比較傳統(tǒng)的一種概念,人們將各種抽象概念賦予這些具體的方位概念上,在承載語言的表達方面表達抽象概念:人們通常用即來表示happy,用down來代替sad.
Im feelig up.
That boosted my spitite.
You are in high spirits.
Im feeling down.
Hes real】y low these days.
這個概念和人們用來描述它的語言不是隨意的,而是以相應的經驗作為基礎的:向下表示方位的詞與和悲傷、難過的情緒同時出現(xiàn),而表示向上的方位詞描述與快樂、高興共同存在。
正是由于人們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經驗,也是由于人類思維認知的不斷發(fā)展。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對方位隱喻的研究與將意象圖示用于其它事物的認知模式有很多相似之處。
2.3 實體隱喻
人生活的條件是物質的,是原始人類物質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對于抽象概念表達的體驗,因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它可以衍生另一種一實體隱喻,抽象概念被視為具體和有形的實體,并且可以對其特征和原因進行討論,量化和認可。如下列句子:
My fear of inaet}e ie dritsng my wife cruy. (referring)
It wig take a lot of yatiew to finish this book,(quantifying)
The ugly side of hie pamlity~out under pressure.(identiffitl卿ecte)
The pressure of his rapmuiblities caused his breakdown.(identifying eeuse)
實體隱喻中最典型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隱喻(containermetaphor)。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人類本身就是容器,有身體分界面、里外等。人們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它物體。如房子、森林、田野,甚至將一些無形的、抽象的事件、行為、活動、狀態(tài)也看作一個容器,如下列的英文表達:
The bus is coming into view.(VISUAL FIELDS AS CONTAIN-ERS)
Are you in the competitionon Saturday? (COMPETITION ASCONTAINER)
You are in trouble now.(TROUBLE AS CONTAINER)
這些語言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大多意識不到它們的隱喻性的存在。這也說明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已不自覺地將兩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或者借代,同時,人們還運用自己的經驗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隱喻思維和其它思維方式有相似之處,即都是人們認識世界和存在于世界的生存方式。我們常說LIFE ISJOURNEY,可以用JOURNEY的隱喻結構來投射LIFE,其意義有很多種理解,有不同社會經歷的人對LIFE的理解各有不同,這些理解又不能直接表達,只能通過隱喻的方法來進行溝通與交流。
3.借代
和隱喻的功能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借代能表達出一種突顯的作用。多年以前的借代的觀點與現(xiàn)在的借代的觀點不同之處在于,現(xiàn)在人們認為借代不僅僅是兩個或幾個詞語之間形成的替代,而是人們用借代思維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如餐廳的服務員waiter或waitress,被譯為“侍者”,又如我們去餐廳吃飯,點了一份“大盤雞”,這是服務員對工作的廚師說:“六號桌要一份大盤雞”,然后廚師會問:“大盤雞要辣的還是不辣的?”或是說:“六號桌的大盤雞是要辣的還是不辣的?”而不是說“六號桌的顧客點的大盤雞是要辣的還是不辣的?”這時,廚師的語言組織便運用了借代的思維方式,廚師用顧客點的菜作出了“突顯”,同時用這個“突顯”來借代人物,也就是顧客。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不同民族相似的認知方式的結果。借代和隱喻相同之處在于,它們的一些約定俗成的觀點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并且被沿用至今。
4.隱喻與借代的相互關系
借代與隱喻都是通過不同的人對世界的認知,結合自己的經驗,從而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是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借代與隱喻也不近相同,因為隱喻可以用完全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兩個范疇進行對比,而借代的使用必須是接近或相關聯(lián)的事物之間的借代。如“綠隊”代替“穿綠顏色隊服的隊員”,"Messi"代替“阿根廷國家足球隊”等。
借代也可以幫助人們用具體的事物替代抽象的事物。(John-son
Laird
Oatley,1989)從各種詞典中收集了近600條感情詞,并對其進行了分析。他們發(fā)現(xiàn)感情范疇的詞匯也具有基本等級。如FEAR范疇中包含了scared
,fright,terrified,horrified,dread,alarm-ed,panic,anxiety,worry等。
同一種感情范疇可以同時具有借代和隱喻的表達方式。由借代引發(fā)的基本隱喻概念ANGERIS
HEAT
(ANGER
IS
FIRE,ANGER
IS
THE
HEAT
OF
AFLUID
IN
A
CONTAINER)與由此產生的一系列隱喻概念相結合,構成了大量描述Anger的語言,表現(xiàn)了借代與隱喻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lián)系。下圖為Ongerer和Schmid總結的關于ANGER
ISHEAT概念的語言。
在感情變化和生理特征之間具有原因一結果的關系,從而構成了對“感情”進行借代描述的生理、心理基礎。如:He
turned
paleas
a
sheet
(fear).
隱喻與借代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認知方式,不僅對人們認識世界有很大的幫助,對人類語言的發(fā)展也有不可小覷的影響。
5.結語
認知語言學不僅是人們社會經驗的結果,更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的認知渠道。思維方式對于人來說就像水對于魚的重要性。人們通過運用自己的經驗,將抽象的事物用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予以表達,正是說明了人類認知的重要性。隱喻與借代能夠幫助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與世界溝通、對話。可見人類認知的重要性。
Lakoff(1987)將隱喻和借代并列為理想認知模式的兩個結構原則,可見隱喻和借代的認知作用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隱喻與借代不只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修辭格,更是人類用于表達自己經驗和認知的思維方式,并在某種程度卜影響著人類改造世界。本文分別介紹了隱喻和借代,并通過對比分析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闡述了兩種認知模式。列出了相應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在闡述理論的同時,使文章更加容易理解。
參考文獻
[1]Barnden J.Metaphor andmetonymy: Making their connectionsmore slippery.2010; 21(1):1-34.
[2]Johnson, M.1987.The Body in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 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Nesset T.Metonymy of As-pect/Aspects of Metonymy.Scando-Slav-ica.November 2009:55(1):65-77.
[5]丁冉.從認知角度看OUT OF的基本意象圖式及其隱喻性擴展[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2 (02):114-118.
[6]邱愛寧.認知意象圖示及隱喻、轉喻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 (19):15-16.
[7]束定芳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征[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06).
[8]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