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杰
(海曙區(qū)洞橋鎮(zhèn)中心小學,浙江 寧波 315157)
補償性體能練習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將體能練習滲透在主教材的教授中,使體能練習更具有指向性、相關性以及匹配性。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育游戲充當重要的角色,是體育教學中主教材的“調味品”。體育游戲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運動熱情。但相關性弱的游戲對體育教學實踐來說是不提倡的,補償性體能練習不可盲目。所以,在體育教學實踐中,以主教材為中心,兩者相互輔助與彌補,可使課堂質量更高效。
繞場地慢跑是常態(tài)性的熱身練習,有教師為了增加慢跑熱身的趣味性,采取曲線跑或數字抱團。由補償性體能與運動技術高度關聯性,可對環(huán)節(jié)加工,形成“信號跑”游戲(表1)。慢跑過程中聽到特殊的信號后,做出本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技術動作的某個關鍵動作,即信號慢跑+動作技術。其中,信號有“哨音嘟—嘟嘟”“木頭人”“紅綠燈”“老狼老狼幾點鐘”等。
主教材導入階段是準備活動結束到主教材的過渡階段,為了使主教材有前延后續(xù),此階段可根據課堂學習技術內容,圍繞主教材安排鋪墊技術,呈現在主教材導入環(huán)節(jié),以游戲比賽形式結合補償性體能練習,使體育游戲目標性與課堂教學目標更相符。(表2)
表1 “信號慢跑+動作技術”類補償性體能練習
表2 “導入游戲+技術動作”類補償性體能練習
體育游戲是在規(guī)則條件下進行良性競爭,最后分出勝負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常會出現以下4種情況。(1)學生持續(xù)破壞規(guī)則,有提醒無懲罰;(2)激勵學生行為時,教師獎懲的手段與課程教材相關性差;(3)勝負結果后無懲罰無獎勵;(4)勝負結果后有懲罰,但獎勵學生只投身于獎勵的興奮中,如輸的隊伍做蹲跳,而勝的隊伍只是象征性地“耶”之后,看著輸的隊伍不情不愿地應付做動作。針對以上情況,可根據規(guī)則,結合“補償性體能練習”進行激勵懲罰(表3)。例如,在“走和跑”教材中,如果有學生破壞規(guī)則,則懲罰“原地高抬腿10次”,結束后,勝利的隊伍獎勵做“原地弓箭步10次”,輸掉的隊伍做“原地弓箭步20次”。
表3 “激勵獎懲+技術動作”類補償性體能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