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海蓉
【關(guān)鍵詞】提取信息 涵泳詞句 比較融合 遷移會文
科學小品文,即文藝性說明文,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科學性與文學性的有機結(jié)合。對于這種實用性與審美特質(zhì)兼具的“跨界”式的文章樣式,我們語文教師該怎樣確定教學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讓我們的課堂不“越位”,又不失語文味呢?
本文嘗試以《霧凇》(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一課為例,探究小學中年級科學小品文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提取信息。實現(xiàn)“說明文”知識價值
《霧凇》一課介紹了吉林霧凇形成的過程及其奇特壯美的景象,是一篇說明性文章。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相關(guān)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學習提取文本中最關(guān)鍵的知識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
針對這個學習目標,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問題鏈”作為支架來逐步推進。
問題1:(出示“水汽”“霧氣”“霜花”)鏈接生活,說說自己眼中的這些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形成對“霧凇”最初步的認識。
問題2:如果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霧凇的形成,你認為應該是哪一句呢?
問題3:仔細讀這句話,思考霧凇的形成,有哪些必要條件?提取這句話中的關(guān)鍵信息,圈畫并交流。
課文聯(lián)系生活,在簡單交流后學生很快了解到課文中的水汽就是霧氣,當溫度低到一定程度,霧氣又特別充足、特別多時,這些霧氣就凝結(jié)成霜花,霜花凝結(jié)在樹上就成了霧凇。并迅速發(fā)現(xiàn)“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jié)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而成”這一關(guān)鍵句,接著進一步提取三個關(guān)鍵信息。隨后繼續(xù)討論,交流自己對“嚴寒季節(jié)”“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的理解,形成對“霧凇”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科學認識。
中年級的學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需要我們教師以邏輯清晰、層層深入的問題鏈,幫助他們經(jīng)歷閱讀過程。在提取信息、概括要點的同時,學生自然能獲得科學的閱讀方法。
二、巧抓字眼。達成“文藝性”審美體驗
王榮生教授認為:“實用文閱讀是為了獲取文章的意思,閱讀是理解,就像我們讀報紙、讀信、讀百科知識、讀學術(shù)著作那樣?!薄拔膶W閱讀著眼于作品的藝術(shù)性,閱讀是鑒賞,重點放在言語的品味和感悟?!薄鹅F凇》一課的學習,我們教師既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取信息、形成認知,更應帶領(lǐng)他們徜徉于語言文字之中,品味“語文”的細致與美好,體會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壯美。
(一)想象品詞,激活內(nèi)涵
《霧凇》這一課的中心詞是“奇觀”,在教學中,大部分學生能通過自己的閱讀感悟出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悄無聲息及美麗動人,但是怎樣透過關(guān)鍵詞——“鍍”字感受其形成過程的神奇是一個難點。
教學中,結(jié)合擬人及“鍍”的含義,筆者和學生們把霧氣想象成了一位工匠。
【教例一】
師:同學們,霧凇的形成是一個特別神奇的過程,文中哪個字或詞準確、形象地寫出了這個過程?
生:我覺得是“鍍”這個字,它讓我感受到了霧凇的美。
師:為什么呢?
(生答不上來,跟老師預想一樣,“鍍”是一個比較專業(yè)化的詞,學生能意會已相當不錯)
師:聯(lián)系上下文猜猜看,這個字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搖頭不知。
師:(出示圖文)同學們,鍍是一種非常精細的工藝,是指工匠們在物體的表面均勻地覆蓋一層金屬薄層,使它更加有光澤,更加美觀。在課文中,這位工匠是誰?
生:霧氣!
師:是啊,一個小小的“鍍”字就巧妙地把這蒸騰的霧氣化身為了一位工匠。它給松針柳枝鍍上了什么?
生:它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生:它給松針柳枝鍍上了霧凇。
師:你覺得霧氣是一位怎樣的工匠?
(生讀文、思考后紛紛舉手)
生1:我覺得它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工匠。給松針柳枝鍍上白銀,這個過程可不簡單,需要高超的技藝!
生2:我也覺得它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工匠。因為只有內(nèi)心純潔、美好,才能創(chuàng)造出這潔白的世界。
師:內(nèi)心美好,技藝高超!
生3:我覺得它是一位有耐心的工匠。因為它在“鍍”的時候是“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
生4:我覺得它還是一位特別細致的工匠。因為“松針柳枝”特別細小,要很專注、細致地去“鍍”,不然就不均勻,不美了。
師:細致而有耐心!
生5:我覺得它是一位兢兢業(yè)業(yè),不半途而廢的工匠,它忙碌了整整一個晚上……
師:多么神奇的霧氣,多么神奇的霧凇,你從霧氣的“鍍”中感受到了什么?請你讀讀這兩句話,讀出你的感受!
(生感情朗讀)
這樣的處理不僅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也調(diào)動了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置身于隋境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是一位什么樣的工匠。學生們不僅腦中有畫面,心中有急于訴說的語言,而且在思考與想象中感悟到了霧凇的形成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課文中的詞語承載著作者的想法、理念、價值觀、感情,富有張力和想象力。教學中引導學生緊緊扣住關(guān)鍵字詞反復進行推敲、比較、品味,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文本用詞與作者表情達意的精妙,這樣的閱讀實踐,是學生真正學語文、懂語文、形成語文能力的過程。
(二)對比悟詞,準確表達
“比較法”是引導學生體悟、品味文本用詞準確、精妙的好辦法?!百N”“裹”“抹”“鑲”……這些詞都與“鍍”意思相近,但是它們卻無法準確、生動描繪霧凇形成過程之特點。
【教例二】
師:一個“鍍”字,把霧氣寫得像能工巧匠一樣,有了神奇的魔力,這真是神奇的表達!如果我們把“鍍”換成“貼”或者“裹”行嗎?
生1:不行,“裹”感覺太粗糙了,像裹棉襖一樣,太重,寫不出霧淞的輕盈。
生2:不行,“貼”太快,太隨便了,體現(xiàn)不出形成過程的美和細致。
師:你看,一個小小的“鍍”字讓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奇妙的想象,還領(lǐng)略了語言文字的神奇。平常在寫作中,我們也要學會推敲文字,斟酌比較,這樣語言才更吸引人。
學生有了前面品詞析句的基礎,此處人情入境的推敲就更自然而深入,一比較就發(fā)現(xiàn)只有“鍍”字才能準確而形象地寫出霧凇形成的動感和神奇。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如果能慧眼識詞,巧妙地切入,由點帶面,層層深入,那就能以一詞品全文,悟“文香”之清韻,得語言之滋味。
三、比較融合,感悟“這一篇”體式特征
科學小品文雖然內(nèi)容通俗,一讀就懂,但是其獨特的文章結(jié)構(gòu)卻值得細細品味。它的科學表達和文學語言巧妙結(jié)合,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有其自然的邏輯性,優(yōu)美的語言有其內(nèi)在的生動性。作為教師,此時我們?nèi)绻懿皇r機地引領(lǐng)學生在整體的閱讀實踐后,感悟其兩種語言的切合點,就能恰到好處地體會“這一個”例子的典型。
在整體閱讀課文之后,筆者安排了這樣一個小環(huán)節(jié)。
【教例三】
師:同學們,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個小秘密,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呢?你看,這是剛才大家從課文中提煉出來的一些關(guān)鍵詞——
(PPT:左邊出示“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右邊出示“彌漫著陣陣霧氣”“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燈光、樹影模糊了”“鍍上了白銀”“銀線、銀條”“銀松雪柳”“慢慢地、輕輕地”)
生左右對照,交流發(fā)現(xiàn)——
生1:左邊方框和右邊方框內(nèi)的詞語、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
生2:可是在語言表達上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
生3:左邊方框里的語言簡潔準確,我們一般在科學課上會聽到,可以稱為“科學性”的語言。
師:右邊呢?
生4:右邊方框里的語言優(yōu)美生動,更有文學味道。
師質(zhì)疑:作者為什么要在《霧凇》這一篇文章中融合這兩種表達形式呢?
(討論交流)
生1:霧凇是自然現(xiàn)象,科學性的語言更加準確、簡要,能夠讓我們增長知識。
生2:霧凇又是美麗而奇特的自然景觀,用上文學性的描述,讀起來更加生動,富有情感。
師生合作探究,揭示“文藝性說明文”語言表達的特色。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教師是學生與課文的中介,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我們的學生要真正意義上讀懂《霧凇》,關(guān)鍵就在于品出語言文字的“味道”,認識、理解“這一篇”文本的體式特征。
四、遷移會文。嘗試“兩種語言”知行轉(zhuǎn)化
王崧舟說:“語文的本體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nèi)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nèi)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學習科學小品文,我們須關(guān)注其形象、生動的語言,科學、準確的表達,以及精妙的結(jié)構(gòu)。
在比較、歸納文本語言特色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便能自然地習得語言。
【隨文練筆】
請同學們學習《霧凇》一課的寫法,選用下面的句子和詞語,試著寫一寫生活中的霧景或雪景,突出大霧(大雪)的發(fā)生、形成、消失過程。
句子備選:
1.霧,是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而成的小水滴,飄浮在空中。
2.雪是寒冷季節(jié)的產(chǎn)物,是由天空中的水汽在零攝氏度以下遇冷凝結(jié)而成,白色的雪花多呈六角形,像星狀或枝狀。
詞語備選:
籠罩凝結(jié)模糊彌漫潔白晶瑩
蒸騰綴滿繚繞淹沒瓊枝玉樹
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最初逐漸
最后……
這樣的遷移練筆,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強化認知,內(nèi)化所學,將語文本體性知識的“知”轉(zhuǎn)化為實踐知識的“行”,真正“得意”又“得言”。
總之,對于科學小品文的學習,必須關(guān)注語言學習的本質(zhì),這樣才能教出語文課該有的語文味,這應該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