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近代化延誤是中國早期歷史發(fā)展的謎題,社會學者對這個“謎題”的研究可歸納為兩種基本觀點:外因論與內因論。雖然學者們提出了更多的側重點和創(chuàng)新點,但對原因分析還應進行具體的梳理與總結。
關鍵詞:帝國主義侵略;早期現代化;經濟結構;社會結構;
一、外部因素
認為中國現代化延誤是由外力導致的,帝國主義侵略與西方資本主義滲透是外因論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和經濟侵略。
1、武裝侵略
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武裝侵略始于鴉片戰(zhàn)爭,武裝侵略主要是行其軍事占領,以武力、軍事力量以及外交手段劃分勢力范圍。通過侵略戰(zhàn)爭,承認法國在云、貴的專權、割讓香港給英國、割讓遼東半島和澎湖列島給日本、承認朝鮮半島獨立、俄國侵占大連和旅順、英法相繼租占威海衛(wèi)和廣州灣等。帝國主義除占據土地劃分勢力范圍以外,還在“協(xié)作凱歌”中實現共管中國。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掠奪政治、經濟、軍事等特權,如海關共管,鹽稅共管,鐵路共管,江河共管,郵政共管,財政共管,甚至還掌握了中國的海關總務司。將租借地擴展為“國中之國”。按費正清的說法,這是“一種新的混合政體”。清政府成為列強共管中國的“胚胎”,中華民族遭各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愈發(fā)狠毒。
2、經濟侵略
與武裝侵略同時進行的是經濟侵略,靠武裝侵略來獲得經濟利益,利用經濟控制來獲得更多的政治特權,這是列強經濟侵略的重要特點。自被迫開放了廣州、福州、寧波、上海、廈門等五處通商口岸后,中國接受協(xié)定低關稅,導致進口稅率低于出口稅率,對外貿易稅低于國內貿易稅,洋商納稅低于華商,洋貨納稅低于本土貨稅。英國和印度的大量洋紗洋布倒流中國,造成了中國手工紡織業(yè)的急劇衰落。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通過對外貿易從印度、緬甸和日本輸入大量的白銀。在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白銀通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貿易渠道流入中國,但自以為與世無涉的中國經濟在貨幣方面受到了世界市場的支配。中國的銀與金的比價,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不利。嚴復寫道:“近十余年間,東亞金銀貴賤之變,實為亙古未有,以金為準,則銀之降賤,殆倍十稔以前。”因此在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要高出歐洲國家很大部分的價格,這樣無形中造成很大的虧損。
一、內部因素
認為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的艱難主要癥結于內部,政治體制的獨特性、經濟基礎的特殊性、社會發(fā)展的遲緩性、傳統(tǒng)文明的落后性等因素導致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發(fā)展緩慢。
1、政治體制的獨特性
中國早期現代化屬于外源性的現代化,資本主義發(fā)展十分薄弱,因此傳統(tǒng)的政治權利在社會變革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的權力結構是中央集權制的巨型金字塔結構。明清以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擁有獨斷專權。金字塔中層是官僚的多層級的辦事機構,其選拔方式是科舉文選,這就導致整個多層的辦事機構缺乏實際治理能力,長期以來發(fā)展成為因循守舊、敷衍固執(zhí)的官僚循環(huán)系統(tǒng)。金字塔的底層是中央集權的基礎和墊腳石,對上俸養(yǎng)著官僚系統(tǒng),由地主階級組成的家族本位的自然經濟社會。由于距離頂層十分遙遠,這樣的塔體結構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和版結性,即便是歷來朝代的更替,也是舊的王朝解體引向另一個新的王朝建立,幾千年顯示出規(guī)律性的王朝循環(huán),具有豐厚的社會積累層。在面對外來因素的侵略與滲透時,表現出自上而下的扭曲的社會變革。近代君主制的國家,為挽救統(tǒng)治一般都從軍事改革開始,自強運動也不除外。興辦新式軍事工業(yè),倡導引進先進技術,在各地建立軍械庫、機器庫、創(chuàng)辦海軍、興辦民用工業(yè)、翻譯西著、派遣留學生等,中國早期現代化開始緩慢的啟動。此時歐洲國家開始以電氣推動二次科技革命,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運動,世界現代化浪潮迭起,中國的洋務運動也確有呼應大勢之勢,但較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工業(yè)化之路,只是應付危機的零碎的現代化措施,在原有的皇權體制結構內進行修補,具有明顯的封閉保守性。
2、經濟基礎的特殊性
馬克思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資本對舊的生產方式起多大的解體作用取決于這些生產方式的堅固性和內部結構”。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農耕的國家,在幾千年的塔體結構中形成鐘乳石沉淀般的農耕文明,“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傳統(tǒng)農耕文明使早期中國在農業(yè)基礎、耕種技術、機械建造、水利系統(tǒng)等方面擁有獨特的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潛在于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當中,缺乏對農業(yè)技術的創(chuàng)新突破和科學性總結。農耕和手工業(yè)經濟為基礎,農業(yè)集體勞作、家庭手工業(yè)為主要生產方式,基層勞動人口過多且大部分勞動力相對附著在土地和家庭手工工場,早期現代化的遲緩就在于這樣傳統(tǒng)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缺乏相對人身自由的勞動力。“農副結合”的經濟體系沒有完全阻礙資本主義在早期中國的萌芽,但受到了政治體制、經濟結構、特別是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阻礙。遺憾的是在19世紀西方殖民擴張,迅速發(fā)展海外貿易的大浪潮中,中國選擇背道而馳,采取鎖國退縮的政策,缺乏開拓海外市場的資本積累,這條太平洋上的絲綢之路并沒有構建起來。重農抑商、以農制夷的政策和舊習使得早期中國在中西貿易上錯失機遇,讓更多的志士發(fā)表了中國發(fā)展遲緩與人民勤勞而貧窮的論述。
3、社會發(fā)展的遲緩性
十九世紀中葉,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開疆拓土,創(chuàng)下極時之盛。因此對疆域和人口的管理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邊僻地區(qū)動亂和沿海的海盜入侵,軍餉消耗巨大。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以田賦、鹽課、關稅為主要征收類型,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增大稅收規(guī)模,尤其是厘金稅和海關稅,對國內商品流通起到了破壞性的作用。鹽稅本是內務府重要財政來源,由于官吏勾結,鹽商在沿海內地私販,極大削弱了征收強度。在海關稅的征收上主要是對鴉片稅的征收,1885年中英《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實行洋藥稅厘并征。經由海關征收的鴉片稅收入占海關總稅收入的三分之一,可見清朝財政對鴉片的依賴程度。清晚期,八旗日益腐敗,鋪張浪費極盛。在人口方面,清前期的太平盛世刺激人口的增長,出現人口與耕地極不協(xié)調,大量人口向周邊地區(qū)遷移,致使流民增加,不穩(wěn)定的社會因素與日俱增。嘉慶以來黃河決堤數次,水利和堤壩工程的失修增加了旱澇災情。在現代化開啟前夕,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問題嚴峻。
3、傳統(tǒng)文明的落后性
傳統(tǒng)儒家文化強調家庭倫理以及自我完善,儒教的目標是取得一種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為手段來適應這個社會,這種儒學價值觀與西方倡導用“機器與工具”改造自然社會相矛盾,西方社會轟轟烈烈的“機器大時代”觀念被傳統(tǒng)儒學所排斥,長期以往自然形成“華夏中心”觀,這種核心價值觀念成為了支配從國家的統(tǒng)治階級領導者到民眾普通人的一種思維定勢,而最早的中西貿易沖突的焦點在于中國傳統(tǒng)的朝貢貿易制度,當英國使節(jié)提出以平等地位進行交往的請求,而清政府堅持覲見禮儀行三跪九叩禮。利瑪竇為了迎合中國人“華夏中心”的心理,精心設計了將中國的地理位置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卻在背后對中國人的“華夏中心”觀做出了尖銳的評論:“因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國人認為所有各國中只有中國值得稱羨......他們不僅把別的民族都看成野蠻人,而且看成沒有理性的動物?!瘪R克思也明確預言:“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這種以“華夏中心”為坐標軸來認識世界,構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帝國體系,從內部排斥現代化的發(fā)展,文雅的落后被野蠻的先進所打敗。
參考文獻:
[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
商靜(1996-),女,漢族, 黑龍江齊齊哈爾,法學碩士,哈爾濱商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