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兆文,鄭 翔,張佳佳,王 濤,唐忠林,劉 煒,周國勤,尹紹武
(1.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南京 210023;2.南京市水產(chǎn)科學研究所,南京 210036)
在魚類人工繁殖過程中,對魚體性別的準確判斷是魚體性別定向控制、選育和繁殖的基礎(chǔ)。解剖觀察、性腺切片等是魚類雌雄判別的常用方法,但需剖殺活體,造成樣本浪費,對于幼齡魚和珍稀魚種均不適用。具有明顯兩性特征的魚類,可通過鰭條和生殖孔特征等差異鑒定性別[1-2],但對于外觀特征不明顯的魚類則難以鑒別。運用超聲波技術(shù)可對條紋鱸(Morone saxatilis)[3]和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成魚[4]進行性別鑒定,具有較高的準確度,但在魚類早期性別鑒定時,常因不能提供足夠的有效信息[5]而影響其運用。近年對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6]和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7]等魚類的研究表明,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從雌(雄)魚基因組DNA中篩選出性別特異標記基因,建立遺傳性別鑒定的PCR技術(shù),可從遺傳角度判定魚類性別。但在日常生產(chǎn)和野外工作中,由于條件限制,迫切需要更為簡便的方法區(qū)分雌雄差異。而利用大量樣本的形態(tài)和框架指標,篩選特殊指標進行性別判定是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
黃顙魚,別稱黃角丁、黃骨魚、昂刺、刺黃股等,屬于鯰形目(Siluriformes),鲿科(Siluridae),黃顙魚屬,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長江、珠江等東部各太平洋水系。黃顙魚屬的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P.vachelli)、岔尾黃顙魚(P.eupogon)及中間黃顙魚(P.intermedius)等。近年來,隨著黃顙魚養(yǎng)殖和繁育技術(shù)的進步,黃顙魚人工育種得到快速發(fā)展[8-9]。然而,在人工養(yǎng)殖過程中,黃顙魚存在著個體小、生長速度慢等缺點,在高密度的池塘養(yǎng)殖中,魚規(guī)格偏小,影響了整體養(yǎng)殖產(chǎn)量[10]。為此,科技工作者通過雜交育種來改善魚體質(zhì)量,提高產(chǎn)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技術(shù)也在生產(chǎn)上得到了推廣[11]。雜交育種是遺傳育種中最經(jīng)典的方法之一,不同種間生物的雜交,有可能獲得雜種優(yōu)勢并迅速、顯著地提高雜交后代的生活力、經(jīng)濟性狀等,繼而培育成新品種。迄今為止,我國已通過不同種類雜交培育出一些在生長性能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雜交品種,例如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鲆優(yōu) 1號”[12]、雜色鮑(Haliotis diversicolor)“東 優(yōu) 1號”[13]、湘 云 鯽(Cyprinus auratus triploid)和雜交鱧(Channa argus♂×C.maeulata♀)“杭鱧 1號”[14]等。在鲿科魚類中,常利用黃顙魚、瓦氏黃顙魚、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以及烏蘇里擬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等魚類進行種間雜交和屬間雜交[15-18],而本文研究的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以下簡稱雜交黃顙魚)是由經(jīng)二代選育的瓦氏黃顙魚(♂)與三代選育的黃顙魚(♀)組合的雜交后代,其生長速度高于母本黃顙魚,且比黃顙魚個體大,抗逆性強;與父本瓦氏黃顙魚相比,品質(zhì)和市場接受度更高,因而顯示出良好的開發(fā)前景。本研究測量了2齡雜交黃顙魚326尾和3齡雜交黃顙魚183尾的11個計量性狀。在此基礎(chǔ)上,計算出11個標準化性狀,通過對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比較,旨在明確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的主要形態(tài)指標體系,找出雌雄個體形態(tài)上存在的差異,以期為今后雜交黃顙魚新品種培育過程中雌雄的形態(tài)特征判別提供參考方法和理論依據(jù)。
實驗用魚均采自池塘養(yǎng)殖,于2018年6月取自南京市水產(chǎn)科學研究所祿口基地。共取實驗用魚509尾:其中2齡雜交黃顙魚326尾,體長為14.32~27.52 cm,體質(zhì)量為45.00~181.00 g;3齡雜交黃顙魚183尾,體長為14.62~28.42 cm,體質(zhì)量為44.74~291.05 g。
采用游標卡尺(573-642,±0.01cm,昆山銘尚精密機電有限公司)測量全長(full length,F(xiàn)L)、體長(body length,BL)、頭長(head length,HL)、體 高 (body height,BH)、體 厚 (body thickness,BT)、尾柄長(caudal peduncle length,CPL)、尾柄高(caudal peduncle height,CPH)、吻長(lip length,LL)、眼徑(eye diameter,ED)、眼間距(interorbital distance,ID)等形態(tài)性狀指標;使用電子天平(JSC-T29-6,±0.01g,惠而邦電子衡器有限公司)稱量體質(zhì)量(body weight,BW)。肥滿度(fatness)=體質(zhì)量(g)/體長3(cm)×100%,測定形態(tài)指標后,再逐一解剖觀察其性腺特征判斷性別。
將鑒定過性別的509尾雜交黃顙魚進行有效計量性狀測量,其中雌魚261尾,雄魚248尾,為消除個體差異對形態(tài)數(shù)據(jù)的影響,便于差異比較,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及標準化,共得到11項計量性狀和11項標準化性狀,其中計量性狀包括全長、體長、頭長、體高、體厚、尾柄長、尾柄高、吻長、眼徑、眼間距、體質(zhì)量,標準化性狀包括肥滿度、體長/頭長、眼徑/吻長、體長/體高、體長/體厚、體長/尾柄長、頭長/吻長、頭長/眼徑、體高/體厚、尾柄長/尾柄高、體長/全長。將11項計量性狀和11項標準化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同時運用逐步判別分析(所采集的509尾雜交黃顙魚個體按照年齡的不同,篩選出2齡雜交黃顙魚326尾、3齡雜交黃顙魚183尾),根據(jù)各變量對模型貢獻的大小,最終在2、3齡魚群體中分別得出若干個變量,分別建立雜交黃顙魚2、3齡雌雄個體判別方程式,并根據(jù)所建立的方程,對所采集的樣品進行重新檢測,對照實際解剖的性別信息,檢驗方程的有效性。利用 Excel 2010及SPSS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X±SD)表示,變異系數(shù)以標準差與平均值之比(C.V.=σ/μ)表示,采用 t-檢驗比較雌雄個體指標差異,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將實驗中采集的2、3齡魚分別以體長、體質(zhì)量為變量做柱狀圖比較分析。結(jié)果表明,2齡雜交黃顙魚雄魚體長、體質(zhì)量高于雌魚,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3齡雜交黃顙魚雄魚體長、體質(zhì)量均顯著高于雌魚(P<0.05)(圖1)。結(jié)果初步顯示出雜交黃顙魚雌魚與雄魚在外觀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由表1可知,雌性雜交黃顙魚各項計量性狀指標中,變異系數(shù)最大的是尾柄高,為0.91;雄性雜交黃顙魚各項計量性狀指標中變異系數(shù)最大的是體質(zhì)量,為0.42。從11項計量性狀的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看出雌魚個體間的變異較雄魚大,雄魚個體計量性狀相對較穩(wěn)定。為了分析雌雄間形態(tài)特征的差異,將雌雄個體的均值差與總體均值相除(MD/Mean)進行標準化處理,可得出:在所有個體計量性狀中,體質(zhì)量的差異最大,為0.29;其次為全長和體長,均值差/均值分別為0.13和0.12;眼徑和尾柄高的差異最小,均為0.01。
為明確雜交黃顙魚的形態(tài)指標體系,對22項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篩選出前6個最大主成分貢獻率,以及各指標在這6個主成分上的負荷量,發(fā)現(xiàn)它們的累積貢獻率達到76.36%,6個主成分及其包含的性狀和負荷量見表2。其中,主成分Ⅰ的貢獻率為27.49%,其中負荷量較大的包括體長、全長、頭長、體高、吻長、眼間距和體質(zhì)量等7項主要指標,可以反映出雜交黃顙魚的整體輪廓特征;主成分Ⅱ貢獻率為11.24%,負荷量較大的是體長/體高、尾柄長/尾柄高以及肥滿度,反映的是雜交黃顙魚體型的肥瘦程度;主成分Ⅲ貢獻率為10.91%,主要包括眼徑、眼徑/吻長以及頭長/眼徑3個指標,反映了雜交黃顙魚的眼間距特征;主成分Ⅳ貢獻率為9.67%,主要包括尾柄長和尾柄長/尾柄高2個指標,反映了雜交黃顙魚的尾部特征;主成分Ⅴ的貢獻率為9.17%,主要包括眼徑/吻長和頭長/吻長,反映了雜交黃顙魚的頭部特征;主成分Ⅵ貢獻率為7.89%,主要包括體厚、頭長/吻長和體高/體厚3個指標,反映了雜交黃顙魚身體前部的T型構(gòu)造。
圖1 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雌雄體長(A)和體質(zhì)量(B)的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body length(A)and body weight(B)of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between male and female
表1 雌雄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計量性狀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metrological traits of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between male and female
表2 6個主成分貢獻率及各指標負荷量Tab.2 Contribution rate of six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the load quantity of each index
根據(jù)主成分分析的結(jié)果,對主成分Ⅰ和主成分Ⅱ的雌雄個體主成分得分做出散點圖,可以看出,分散不明顯,但仍表現(xiàn)出分離態(tài)勢(圖2)。
圖2 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在主成分Ⅰ和主成分Ⅱ上的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on principal componentⅠand principal componentⅡ
為了深入了解隨著個體生長和年齡增長,雜交黃顙魚雌雄形態(tài)差異的分化情況,對所采集的509尾雜交黃顙魚個體按照年齡的不同,篩選出2齡雜交黃顙魚326尾、3齡雜交黃顙魚183尾,通過SPSS 19.0軟件對雜交黃顙魚的體長、全長、頭長、體高、尾柄高、尾柄長、體厚、吻長、眼徑、眼間距和體質(zhì)量11項計量性狀和11項標準化性狀進行逐步判別分析,并根據(jù)各變量對模型貢獻大小,逐步剔除不相關(guān)變量,最終在2齡魚群體中篩選出8個變量,3齡魚群體中篩選出2個變量。
對2齡雜交黃顙魚進行判別分析,篩選出的8個變量為 X1(體長,cm)、X2(全長,cm)、X3(體高,cm)、X4(體質(zhì)量,g);X5(體長/體高)、X6(頭長/眼徑)、X7(體高/體寬)、X8(體長/全長)。這8個指標反映了2齡魚雌雄個體在外部整體輪廓形態(tài)上的差異,根據(jù)篩選出的8個變量,建立典型判別模型方程為:
雌:F1=5.854X1-8.737X2+2.02X3+0.839X4+2.181X5-0.272X6+0.701X7-3.895 X8-1.175
雄:F2=-6.301X1+9.405X2-2.175X3-0.903X4-2.348X5+0.293X6-0.755X7+4.193 X8-1.331
判別函數(shù)的顯著性檢驗顯示P<0.01,表明判別函數(shù)達到極顯著水平。分別計算出雌雄個體的判別分數(shù)值,得到2齡魚群體雌雄個體的頻布圖,表明該模型可以用于區(qū)分2齡雜交黃顙魚的性別(圖 3、圖 4)。
圖3 2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雌性個體判別分數(shù)的頻布Fig.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iscriminant fraction of 2 years old female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圖4 2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雄性個體判別分數(shù)的頻布Fig.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iscriminant fraction of 2 years old male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利用所建立的判別方程,對所采集的326尾2齡雜交黃顙魚進行性別回判,將每尾個體的8個特征參數(shù)值代入方程,分別計算F1和F2,如果F1>F2,則該個體為雌性,反之,為雄性。經(jīng)過驗證,綜合判別的準確率達到87.0%,其中雌性判別準確率為89.3%,雄性判別準確率為84.7%(表3)。同時,對篩選出的用于建立判別函數(shù)的8個性狀進行t-檢驗,結(jié)果顯示這8個性狀在雌雄個體之間全部呈現(xiàn)出極顯著差異(P<0.01)(表4)。從以上8個性狀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可以得出,2齡雜交黃顙魚雌雄個體在整體形態(tài)上具有較大差異,雄性個體較雌性更為豐滿,體型上呈現(xiàn)厚胖型。
表3 2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性別判別結(jié)果Tab.3 Discriminant results of sexual distinction of 2 years old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表4 2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性狀的t-檢驗及雌雄差異分析Tab.4 t-test and analysis of male and female traits of 2 years old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對3齡雜交黃顙魚進行判別分析,篩選出的2個變量為X1(全長,cm)和X2(體質(zhì)量,g)。這兩個指標反映了3齡魚雌雄個體在整體生長上的差異。根據(jù)篩選出的2個變量,建立典型判別模型方程為:
雌:F1=-2.114X1+0.766X2-1.173
雄:F2=2.185X1-0.791X2-1.24
判別函數(shù)的顯著性檢驗顯示P<0.01,表明判別函數(shù)達到極顯著水平。分別計算出雌雄個體的判別分數(shù)值,得到3齡魚群體雌雄個體的頻布圖。該模型可以用于區(qū)分3齡雜交黃顙魚的性別(圖5、圖6)。
圖5 3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雌性個體判別分數(shù)的頻布Fig.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iscriminant fraction of 3 years old female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圖6 3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雄性個體判別分數(shù)的頻布Fig.6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iscriminant fractions of 3 years old male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利用所建立的判別方程,對采集的183尾3齡雜交黃顙魚進行性別回判,將每尾個體的2個特征參數(shù)值代入方程,分別計算F1和F2,如果F1>F2,則該個體為雌性,反之,為雄性。經(jīng)過驗證,綜合判別的準確率達到84.2%,其中雌性判別準確率為83.9%,雄性判別準確率為84.4%(表5)。同時,對篩選出的用于建立判別函數(shù)的2個性狀進行t-檢驗,結(jié)果顯示這2個性狀全部表現(xiàn)為雌雄個體之間的極顯著差異(P<0.01)(表6)。從這2個性狀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可以得出,3齡雜交黃顙魚雌雄個體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外部形態(tài)上,在整體形態(tài)和體長上已具有明顯差異,雄性較雌性個體表現(xiàn)為體長更長、體質(zhì)量更大,體型上呈現(xiàn)長重型。
形態(tài)學研究是雜交黃顙魚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與開展雌雄差異分析、進行雌雄性別鑒定息息相關(guān)。目前對雜交黃顙魚的形態(tài)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群體、家系及親子代間的比較。如李镕等[19]對黃顙魚♀×烏蘇里鲿♂、黃顙魚♀×瓦氏黃顙魚♂的雜交后代進行了同塘生長對比和形態(tài)學測量研究;陳建明等[20]對雜交黃顙魚(Pelteobagrus fuividraco♀ ×P.vachelli♂)、瓦氏黃顙魚和黃顙魚形態(tài)指數(shù)、出肉率和肌肉的營養(yǎng)組成等進行了比較分析。近年來,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判別分析等廣泛應用于水產(chǎn)科學領(lǐng)域研究。許多學者將主成分分析、判別分析等應用于水產(chǎn)動物雌雄個體形態(tài)差異分析上。諶微等[21]根據(jù)554尾大黃魚的12個計量性狀及11項標準化性狀,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別分析等方法,得出雌魚個體變異較雄魚更大,雌雄之間體長/體厚差異最大。董浚鍵等[22]采用相關(guān)分析、通徑分析和判別分析,探究了翹嘴鱖(Siniperca chuatsi)主要形態(tài)性狀與體質(zhì)量的相關(guān)性,以及雌雄形態(tài)性狀的差異,結(jié)果表明,在各形態(tài)性狀中,全長、體高與體質(zhì)量的相關(guān)系數(shù)最大,對體質(zhì)量的直接影響最大,性別判別方程對于體質(zhì)量小于200 g的個體判別準確率較高。吳波等[23]對 178尾金線魚 (Nemipterus virgatus)形態(tài)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和R-聚類分析,建立了金線魚雌雄判別方程,結(jié)果表明雌性個體相比于雄性個體具有體型較高、頭較大且吻較長的特征。岳亮等[24]基于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別分析和t-檢驗的方法,對紅鰭東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個體形態(tài)差異做了比較分析。結(jié)果表明,雄性與雌性相比體型較寬且體周長較長。
魚類存在著兩性生長差異現(xiàn)象,如大西洋鮭(Salmo salar)[25]、 裸 蓋 魚 (Anoplopoma fimbria)[26]、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27]等不同性別個體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雄魚的生長速度優(yōu)于雌魚,雜交黃顙魚雌雄個體在外部形態(tài)上也顯示出差異性。通過分析雜交黃顙魚各計量性狀均值及其變異系數(shù)可以看出,雌魚個體間變異較雄魚大,而雄魚體型更為齊整、變異范圍小。分析各性狀變異系數(shù),以雌魚尾柄高變異系數(shù)最大,為0.91,可能的原因為雜交黃顙魚雌魚體型較雄魚更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xiàn)畸形。體質(zhì)量則雄魚變異系數(shù)更大為0.42,雌魚則為0.26,雌雄間差異較大。從各計量性狀均值可以看出,雄魚個體較雌魚更為豐滿,體型上為厚胖型,此結(jié)果在后續(xù)的判別分析中也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顯示,排名前6位的主成分累計貢獻率為76.36%。這6個主成分分別代表雜交黃顙魚整體輪廓特征、肥瘦程度、眼間距特征、頭部特征、尾部特征和身體前部T型結(jié)構(gòu)特征。通過對這些指標的測定和分析,基本可以反映雜交黃顙魚的外形特征。主成分分析的散布圖顯示,雌雄魚均成彌散型分布,表現(xiàn)出分離的趨勢,但雄魚相對雌魚更為集中,雌魚處在邊緣的個體明顯多于雄魚,分離態(tài)勢也更為明顯,進一步驗證了雌魚個體間變異較雄魚大。根據(jù)得分情況可知,對雌雄魚分離作用最大的是體質(zhì)量,分析原因應為雌雄魚在3齡階段生長產(chǎn)生了較大差異,這可為雜交黃顙魚雌雄判別提供重要參考。
表5 3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性別判別結(jié)果Tab.5 Discriminant results of sex distinction of 3 years old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表6 3齡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性狀的t-檢驗及性別差異分析Tab.6 t-test and analysis of sex distinct traits of 3 years old 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
隨著魚類個體的生長與形態(tài)發(fā)育,雜交黃顙魚不同年齡段個體表現(xiàn)出不同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通過逐步判別分析分別建立的雜交黃顙魚2、3齡雌雄判別方程,可以有效地區(qū)分魚類雌雄差異。2齡魚群體的判別方程共有體長、全長、體高、體質(zhì)量、體長/體高、頭長/眼徑、體高/體厚、體長/全長8個變量,綜合準確率達到了87.0%;3齡魚群體的判別方程僅有體長和體質(zhì)量兩個變量,綜合準確率為84.2%,這表明在雜交黃顙魚的發(fā)育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雌雄差異逐漸明顯,顯示為更易簡單區(qū)分。雌雄判別的頻步圖也顯示出篩選的變量可以有效判別雌雄差異。郭弘藝等[28]對長江口銀色鰻(Anguilla japonica)的雌雄判別的準確率達到了88.59%;吳波等[23]對金錢魚的雌雄綜合判別準確率達到了85.96%;岳亮等[20]對紅鰭東方鲀的性別判別研究中,綜合判別準確率均達到了81.90%。可見建立形態(tài)學判別方程是鑒定魚類性別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此外t-檢驗結(jié)果顯示,雌雄雜交黃顙魚的主要差異集中在肥滿度及外部輪廓指標上,雄魚較雌魚體型寬且長。
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雌雄雜交黃顙魚在生長過程中形態(tài)存在著明顯差異,多個性狀均達到極顯著差異(P<0.01),證明了雜交黃顙魚雄魚生長速度明顯優(yōu)于雌魚,但要找出雌雄魚生長產(chǎn)生差異的具體階段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今后的性別差異研究中,需要進一步考慮魚體規(guī)格、個體間差異大小以及形態(tài)指標選取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