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黎
(山西財經大學 經貿外語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國亟需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信息產業(yè)飛速發(fā)展,可利用現(xiàn)代網絡技術輔助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以實現(xiàn)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立體培養(yǎng),這是外語教學改革的必要舉措。
語言與文化二者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和載體,文化是語言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以語言教學為主,強調單詞、語法和語義規(guī)則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缺乏文化差異敏感性,使得學生在實際情景中的外語輸出能力和交際能力較低。本文對所在院校2017級和2018級的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183份有效問卷,再結合20位同學的訪談,發(fā)現(xiàn)有77%的同學不清楚自己是否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常識。除了學生主觀因素之外,教師的教學和測評機制對學生的學習內容也起到了主導作用。事實上,基于教學大綱和課時要求,師生無法在傳統(tǒng)課堂完成語言交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別使用,因此將計算機網絡應用于教學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模式。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以語言的使用為立足點,而語用失誤一直是語用學的研究熱點,也是文化教學的重點范例。語用失誤是指在語言交際中,交際者使用了語法結構正確的句子,但說話方式不合時宜,語言表達不合習慣,不自覺地違反了目的語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沒有充分考慮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和具體場合,導致交際失?。ㄖ煅披?,2014)[1]。例如,一位美國外教在中國某大學講授英美文學課,周一臨下課時他對自己的中國學生說:“Please hand in your paper next Sunday”。到了周日,他的郵箱里沒有收到學生的作業(yè),原來在英語中“next Sunday”是指本周日,而中國學生將其理解為下周日,所以中國學生都沒有“按時”交作業(yè)。
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文秋芳,1999)[2],見圖1。交際能力指人們在特定的語境中相互傳遞和解釋信息以及進行交往的能力(Brown,2002)[3],它是由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組成。其中,語言能力側重于語法和語篇能力,是語言學習的基礎,也是傳統(tǒng)課堂的主要授課內容;語用能力強調交際的得體性,是語用學研究的重點;策略能力是針對交際能力更高的標準,是指“交際過程遇到障礙時,能靈活巧妙地逾越障礙,成功地向交際對方表達情感和含義的能力”(韓海燕,2011)[4]。跨文化能力包括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其中敏感性是指對文化差異有敏感度,寬容性是對文化差異采取寬容理解的態(tài)度,靈活性是對文化差異采取靈活的應對策略。
圖1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建構主義理論從眾多教學理論中脫穎而出,成為檢驗信息化教育活動的重要指標。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何克抗,1997)[5]。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定學習時間和進度,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基礎和興趣選擇相適應的學習內容,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特征。此外,多媒體和網絡為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建構主義的四大特征即情景、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得以應用(黃若妤,2000)[6]。具體而言,多媒體和網絡的介入可以發(fā)揮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成為獲取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工具;二是成為創(chuàng)設情景的工具;三是成為協(xié)商學習和討論學習的工具;四是進行知識建構和創(chuàng)作的實踐工具(趙巧紅,2007)[7]。
首先,信息資源具有多元性、豐富性和共享性的優(yōu)點。多媒體網絡技術將音頻、視頻、圖像、圖形、文本、動漫等豐富的多元化素材進行有效整合,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進行全方位的刺激,能夠強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網絡上的資源具有開放性的特征,使得更多學生可以共享信息資源。例如,近年來的微課制作和比賽能夠促使更多的精品課程打破學校甚至地域的壁壘,勢必會推動英語教學的深化改革,也會推動多媒體網絡資源的共享。
其次,交流平臺具有平等性、真實性和交互性的優(yōu)點。網絡提供的平等交流平臺改變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動和被動關系,不再是教師所教即為學生所學,而是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主動尋找相匹配的信息資源,不僅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還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搜索能力。同時,教師知識的準確性會被不斷地論證和完善。另外,計算機可以通過虛擬現(xiàn)實為學習者提供人機交互的可能,使學習者實現(xiàn)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別使用語言進行交際。交互性還體現(xiàn)在教師和學習者之間以及不同的學習者之間,他們可以超越時空進行交流,甚至可以通過協(xié)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進而促進個人認知的發(fā)展。
由于跨文化交際的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認知和文化差異,因此如果學生對對方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就會理所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母語文化去判斷、理解或輸出語言,這樣就會造成母語負遷移及語用失誤。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時就可以借助音頻、視頻等網絡資源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不同交際對象在文化上的差異,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和意識。文化背景可以是多維度的,不僅包括文化知識還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思維方式等。價值觀念差異會造成跨文化交際雙方的思維方式產生差異,如西方人注重邏輯,東方人注重整體等。對此,鑒于課堂教學課時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的網絡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課前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背景;教師還可以利用任務教學法布置與文化相關的小組活動,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體會中外文化的異同。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生在交際中要做到得體,就必須了解與語言相關的文化,因此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語言教學首先要注重文化導入。
跨文化交際案例庫具有真實性、代表性和時代性的特征,體現(xiàn)了文化在語言中的實際運用,豐富了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和語境實踐。師生共建跨文化交際案例庫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建立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習者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熟悉語用失誤,培養(yǎng)學習者包容和開放的心態(tài),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案例教學法也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它可以界定為對一個具體情境進行描述并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鄭金洲,2000)[8]。 例如,本文在所教三個班級(150人)實施案例教學法以來,師生共同積累了數(shù)千個跨文化交際案例,其中不乏隱性的大家容易理解或表達錯誤的誤區(qū)。例如,“under my skin”不是指在皮膚下,而是很生氣。
當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隨之慕課、APP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也迅速發(fā)展。事實上,我們經常會忽略教學的幾個維度,如除教師和學生之外還有客觀環(huán)境、地域、時間等差異。部分教師為了教學改革會匆忙引入網絡課堂,但并不是所有的網絡課堂都可稱之為遠程教育課程。本文認為,只有將精心篩選的紙質教材和網絡資源完美結合才能提升教學質量。當前的紙質教材不僅具有權威性、趣味性和多樣性,還與時俱進地匹配了APP、多媒體課件和網絡平臺,使教師的教學循序漸進、有綱可循。網絡資源具有檢索便捷、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特點,正是紙質教材的有益補充。
就本科生而言,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教師的作用是多媒體或遠程教學不能取代的。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詳細講解,解答學生的疑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和學生互動交流,達到共情。此外,教師的言語、聲調、眼神、表情、手勢等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研究顯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70%以上是通過非語言交際完成的,說明通過網絡和多媒體學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師生之間的零距離接觸可以消除網絡學習和交流所造成的心理距離和情感疏遠(馮青來,2006)[9]。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加入自己的見解,或者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這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感知,得到學生的共鳴。
要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教師還要做好課外學習的指導和銜接工作,注意給學生留有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的布置應是明確而具體的,且要對學生課外學習的完成情況在課堂上或合適的場合進行檢查或評價,以督促學生長期堅持下去。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一個課外合作學習體系的范本,即把課外小組合作學習納入評價體系,而且小組成員共享一個成績,以保證全體學生的參與動力(張翠萍,2009)[10]。這告訴我們,教學任務應該是布置、檢查、評定三維一體、缺一不可的,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和動力,還可以讓教師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調整學習任務的設計。當然,教師也要注重學習任務量的分配,要使學生有時間發(fā)展自己的特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與語言和文化相關的專題講座、英語演講賽、晚會、戲劇表演等,也可以推薦書單、舉辦讀書分享會、推薦電影、舉辦電影影評沙龍等。
自主學習法主要是指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條件,為其提供必要信息,通過師生共建信息資源,如搜集音像、文字、網上信息等各種原始資料使其主動實施學習計劃(寧靜、韓立芳,2013)[11]。創(chuàng)建個人博客、空中課堂和資源共享課程網站是高校教師普遍采用的方法,這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情境,搭建自主學習平臺。根據(jù)不同的課程需要,可以設計不同的專欄,如跨文化交際課程可以設計各國文化知識、交際案例、語用失誤、交際演練等專欄。
同時,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也為協(xié)作學習帶來了新契機,可以將課堂學習、網絡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協(xié)作學習有三個基本要素,即協(xié)作成員、輔導教師和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協(xié)作環(huán)境包括硬件環(huán)境、資源環(huán)境、組織環(huán)境和空間環(huán)境。硬件環(huán)境指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等支持協(xié)作學習的硬件條件;資源環(huán)境指協(xié)作小組可以利用的所有線上線下資源;組織環(huán)境指協(xié)作小組的組織機構,如小組的劃分和分配;空間環(huán)境指協(xié)作學習的場所,如班級課堂和互聯(lián)網教室等??梢钥闯?,多媒體技術不僅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還體現(xiàn)了協(xié)作學習的交互性。
考試評價體系是課程教學的指揮棒,對教學過程和效果起關鍵作用,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對于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立體培養(yǎng)至關重要。立體培養(yǎng)是指教學體系中各個要素要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結合,包括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基礎必修與高級選修相結合、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相結合(鄒華、李玲琳,2012)[12]。其中,形成性評估的設計尤其要結合實際,每項占比應考慮學生的用時和完成度,既要有規(guī)則也要鼓勵學生不斷突破自己,形成良性的競爭環(huán)境。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英語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得師生可以突破傳統(tǒng)課堂和教室來探索知識、領略文化。而且,這種學習方式的開放性特征對師生也是巨大的挑戰(zhàn)。尤其對于教師而言,不僅要掌握專業(yè)語言和文學知識,還要熟悉中西方文化差異、熟練使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不斷改進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評估方式。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肩負著幫助學生了解西方國家文化傳統(tǒng)的重任,也肩負著幫助學生以英語為媒介向其他國家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使命。我們強調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也強調我國主體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