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可
“攀高峰”一直都是災難片、勵志片的經(jīng)典題材之一。
著名影評人羅杰·伊伯特曾經(jīng)寫過一本書,叫《我知道你們又來這一套》,又名“影評大佬羅杰·伊伯特毒舌小詞典”。這本小書里列舉了眾多電影套路,其中有一章就叫:《登山片的套路就在那兒》——
只要這是一部有關(guān)登山的電影,你總能遇到這10句經(jīng)典臺詞:
1.我們必須加快腳步。以這季節(jié)來說,我們已經(jīng)出發(fā)得太晚了。但如果我們把氧氣瓶和其他裝備都留下,輕裝上路,那么我們就能在暴風雪來臨前抵達那兒并安全回來。
2.我知道他們一定還活著。
3.不要管我,我已經(jīng)走不動了,我的腿受傷了。你走吧,你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4.讓我最后再爬一次吧。爬完這最后一次,我就安定下來,回家陪你帶孩子。
5.告訴他們(當?shù)仡I(lǐng)路人),只要他們能帶我們完成這一段路線,我們每天會給他們額外的50盧比。
6.先生,新降的雪已經(jīng)填滿了大山的裂縫,今天絕對不能再往前走了!
7.這條路線上的每一次探險都會遇上行李搬運的麻煩。
8.我必須相信繩子另一頭的人。
9.帶上我吧!你知道我的登山能力比其他人都強。
10.因為山就在那兒。
看看《攀登者》,不中10條也中了8條。
“攀高峰”一直都是災難片、勵志片的經(jīng)典題材之一,走炫技流的喜歡展現(xiàn)絕嶺雄風、極限挑戰(zhàn),史泰龍的《絕嶺雄風》和克里斯·奧唐納的《垂直極限》就是代表;走紀實流的往往突出人類的渺小與人性的頑強,壯士斷腕的《127小時》和把觀眾嚇出恐高癥的《徒手攀巖》也是爆款。
整部電影都有點像沙里淘金——每刨掉幾層沙,才能看到一點閃光的黃金。
可惜,《攀登者》有點兩頭不靠。它雖然展現(xiàn)了雪崩、滑坡、冰裂縫、颶風的幾場動作戲,也拍得挺刺激夠吸睛,但總是有間斷出現(xiàn)的愛情戲白白稀釋了動作片的濃度;它明明改編自完全真實且自帶英雄高光的故事,卻又沒有特別在紀實上下功夫,對人性的刻畫點到即止,給觀眾的感覺依然是一部“劇情片”,有不少失真的bug。
整部電影都有點像沙里淘金——每刨掉幾層沙,才能看到一點閃光的黃金。
不知道是否工期太趕,逼得導演在許多場合都選擇了“戲不夠,情來湊”,又或者是“戲不夠,吳京湊”。先是安排吳京和章子怡談了一段又一段戀愛,安排井柏然和藏族姑娘一見鐘情;又是讓吳京在廢舊工廠爬上爬下表演身手,甚至還有在高山上像雪山飛狐一般,舉起兩根冰鎬從懸崖這邊跳到懸崖那邊的戲劇性動作——這難道是從《垂直極限》里學來的橋段嗎?
吳京的身手很好,這事兒全國人民都知道,但也不能為了省點大場面的經(jīng)費就老是讓吳京一個人表演個人英雄主義吧?須知珠峰登頂故事的原型里最精華的就是團隊拼搏而不是個人英雄。
一部極限運動片,并不需要每分鐘都充滿高潮和刺激,動作戲不夠,還有很多戲可以補上——比如說,人情戲。
《攀登者》中有人情戲:胡歌飾演的楊光把睡袋讓給女隊醫(yī),第二天腳就凍壞了得截肢。這是原型人物夏伯渝的真實經(jīng)歷——因為隊友體力透支丟失了睡袋,登山隊里最抗寒的“火神爺”夏伯渝就把自己的睡袋讓了出來,結(jié)果被嚴重凍傷,雙腿截肢(而不是電影中的單腿)。后來他也果然如電影尾聲中所拍的那樣,在2018年5月14日,經(jīng)過7天的艱苦攀登,登上了海拔8844米的世界之巔,成為中國第一位無腿成功登頂珠峰的登山者。
但這樣震撼的戲,還不夠多。是真實材料不夠嗎?顯然不是的——現(xiàn)實中給隊員在“第二臺階”搭人梯的劉連滿,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過大的體力消耗讓他倒下了,為了不拖累大家的行程,在這個距離登峰只有200米的地方,劉連滿毅然決定留下,讓隊友向珠峰進軍。隊友給他留下的氧氣瓶和糖果,他也不吃不用,就在那兒拿著氧氣瓶等著隊友下山,把氧氣和生的希望留給隊友。最終他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隊友之間的犧牲與成全、信任與幫扶,本就無比感人,再聯(lián)想到當年登頂珠峰是多大的榮譽,就更覺劉連滿的難得,名利生命都視如浮云。
明明現(xiàn)實故事就足夠打動人,一個藝術(shù)加工,反而變成一條失真的感情線,也是萬萬沒想到。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真實發(fā)生的感人故事都得原封不動照搬進電影。但是最讓人不理解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明明有神仙般的愛情故事在,為什么電影里加愛情戲的時候不能考慮用一下,非要再編出一條時不時就讓人出戲的“京怡”愛情線呢?
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珠峰絕戀”發(fā)生在藏族姑娘身上,姑娘不叫“黑牡丹”,叫潘多。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頂?shù)呐浴?/blockquote>
咱也不是說演員們不好,吳京在《攀登者》中的文戲和吻戲都算得上是個人演員生涯排名前列,和影后章子怡搭戲也沒有露怯,而且意外地和章子怡居然還有點CP感。所以歸根結(jié)底這還不是演員的鍋,而是編劇給整得太失真,太像“珠峰絕戀”了。
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珠峰絕戀”發(fā)生在藏族姑娘身上,姑娘不叫“黑牡丹”,叫潘多。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頂?shù)呐?,也是新中國登頂珠峰的第一位女性。?zhàn)斗力和經(jīng)驗全都一流,才不是電影里那么傻白甜。
潘多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西藏農(nóng)家,幼年時家里生活艱難,她經(jīng)常背馱六七十斤貨物往返于喜馬拉雅山脈間。1958年,她加入了中國登山隊,就此開始了“攀登”生涯。一次登山時遇險,在雪坡挖洞過夜,因此凍傷雙腳,有五只腳趾全都截肢,也因此結(jié)識了自己的丈夫鄧嘉善。由于曾經(jīng)目睹隊友在7000米高度掉進冰裂縫犧牲,她一度也曾放棄登山。
但是1974年,當中國登山隊再次全力籌備沖頂珠峰時,是中國登山運動已經(jīng)因“文革”中斷了十多年,潘多是留下的唯一一個女運動員,她被任命為隊長,而她的丈夫擔任隊中的副政委。那一年,潘多37歲,最小的女兒剛出生才3個月,還沒斷奶,而她自己體重160斤,別說登山,減肥都要花點力氣。一開始,她被安排在物資運輸隊伍,但是突擊隊第一次沖頂失敗,還有隊員犧牲。
第二次沖頂,潘多入選了突擊隊,而她的丈夫在7600米高山營地指揮,為突擊隊設(shè)計上峰路線。有一天丈夫下山,正好遇到攀到7500米的潘多,當時她因為墨鏡被大風吹飛,得了雪盲癥,見到丈夫的身影心頭一熱,兩人想對話,但丈夫已經(jīng)因為指揮過度勞累而說不出話來——他將登山冰鎬舉起,用力指向珠峰峰頂,示意潘多,一定要取得最后的勝利。潘多順著丈夫的冰鎬方向望去,他已在山路上鋪設(shè)好一面面小紅旗路標,為她后續(xù)的登山指路。兩人就這樣心照不宣地,擦身而過。
在丈夫的幫助下成功登頂后,潘多和隊員們還在無氧氣瓶的條件下持續(xù)了70分鐘的科考任務(wù)——打冰錐,拉繩索,采集巖石標本和冰雪樣品,準確測量珠峰高度和覆雪深度……后來潘多還寫了一本《我的金婚歲月》回憶和丈夫的深厚感情。
這對登山CP的故事,光是看看文字都起一身雞皮疙瘩,電影里棄之不用,生造出一段黑牡丹和李國梁的一見鐘情故事,還自帶官方吐槽:你來是登山的,不是給女同志表演節(jié)目的——可能導演也覺得電影里這位“黑牡丹”的“戀愛腦”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吧。
明明現(xiàn)實故事就足夠打動人,一個藝術(shù)加工,反而變成一條失真的感情線,也是萬萬沒想到。
人物稀,老出戲
《攀登者》有點“假作真”,但它還是有優(yōu)勢的,優(yōu)勢就在于全員演技在線——吳京站出來就有隊長的氣勢,張譯把登山的糾結(jié)情緒演得入木三分,胡歌演的楊光人如其名,井柏然犧牲時也收割了一波眼淚。雖然劇情有點跑偏,但演員的表現(xiàn)好歹還拉回來一些。
但《中國機長》就沒那么好運了。除了張涵予和袁泉表現(xiàn)可圈可點,歐豪成為搞笑擔當,其他配角的存在感都不太強,過目即忘,既沒有個性,也沒有多少劇情點在他們身上。也不能全怪演員不給力,可能編劇的心思都花在營造災難氣氛上了,沒工夫再細細打磨人物。實際上,除了增加“雨云穿越”的段落,整部電影的驚險邏輯也談不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主要的三大劇情推進點:機窗破損機艙失壓、穿越雨云、高海拔備降,都顯得過于直白,缺少迂回和遞進。
這就要提到20年前上海出品的另一部空難題材影片《緊急迫降》,導演就是客串《我和我的祖國》里《奪冠》一章的弄堂老爺叔的張建亞。1999年的電影特效手段還非常簡陋,所謂的機場只是一個微縮模型,飛機更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是利用“近大遠小”的古老智慧,打個視覺差,拍出來的效果還真媲美實景。如今《中國機長》里看到的特效,除了“雨云”仰賴稍微先進一點的電腦特效,其他元素20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
而《緊急迫降》的優(yōu)點還在于它對不同類型災難的影像化呈現(xiàn)——那也是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1998年9月10日,中國東方航空586號班機,由上海飛往北京后再飛洛杉磯的途中,起落架發(fā)生故障,收不起來——也就意味著,降落的時候很難放下。機長倪介祥馬上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決定返航??墒欠岛竭€是需要先放下起落架。他先采用空中“甩放”,想通過飛機的急上升、盤旋等動作把起落架甩下來,但是失敗了。情急之下,機械師趙永亮操起一把斧子,用尼龍繩拴著腰,就鉆出飛機,到萬米高空去修起落架了!
20 年后再回想《中國機長》,能記起的估計就只有張涵予和飛出窗的歐豪了。
這萬米高空外掛一個機械師的鏡頭,堪稱童年陰影。這是影片的一記重錘。而另一記重錘,是緊急迫降時的地面鏡頭——為了防止迫降時機身摩擦起火,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輛照明車、25輛工程車都在現(xiàn)場支援,滅火泡沫噴得溢出銀幕,將這一幕拍得非常壯觀。
你看,20年前的災難片就已經(jīng)有層次了——天上一錘,地面一錘,不同類型的災難有不同類型的畫面呈現(xiàn),如此就顯出豐富?!吨袊鴻C長》也有迫降場面,還有一個鏡頭掃過癟掉的飛機輪胎——但是為什么癟,是漏氣了還是故意放氣以免火災,卻語焉不詳。迫降時明明說速度太快可能會滑出跑道,卻在這條線的難度上也沒有進行深挖和展示,顯得比較潦草。
如今《中國機長》里看到的特效,除了“雨云”仰賴稍微先進一點的電腦特效,其他元素20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
20年后回想《緊急迫降》,還能記得邵兵演的機長、徐帆演的乘務(wù)長,還有一個魏宗萬演的路人甲,概因人物鮮明。今天《中國機長》里見到的外國人、老人、小孩、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這些群戲元素其實20年前就已經(jīng)齊活了。20年后再回想《中國機長》,能記起的估計就只有張涵予和飛出窗的歐豪了。就連袁泉這個角色都有點模糊,全靠演員挽尊。
拿《泰坦尼克號》來和《中國機長》比可能有些過分,但《泰坦尼克號》畢竟是教科書級別的災難片、人性片和愛情片,拿來學習一下也挺好的——拍災難,卡神把泰坦尼克號折騰了個夠,先是撞山,再尾部朝下進水,再一折為二,終究全員落水,一波三折之中,每一折都能帶來不同的逃生場面,不服不行。拍人性,這條船儼然就是世界的縮影,有拉琴直到最后一刻的樂隊,有讓婦女和孩子先上船的紳士,還有富可敵國卻不屑與人爭搶賄賂的富豪,人性的光輝和丑陋都在極端條件下被無限放大。拍愛情就更不用說了,以純愛對抗懸殊階級分差的Jack和Rose,海洋之心,曠世愛情,直接讓它成為全球觀影人次最多的影片。
細節(jié)中,有魔鬼
都說魔鬼在細節(jié)之中。《泰坦尼克號》也不是沒有bug,曾有人質(zhì)疑木板明明可以同時支撐Jack和Rose,在一部紀錄片里卡梅隆還親自做了實驗——結(jié)論是,確實可以。但是編劇要Jack死,他不得不死。
所以我可以理解《攀登者》里的登山隊員為什么全都不怕雪盲癥,很多時間連副墨鏡都不戴——那是導演必須讓明星露臉,畢竟不是所有導演都能像諾蘭拍《敦刻爾克》,請來了萬人迷湯姆·哈迪卻讓人家全程戴著面具那么浪費帥哥。
《攀登者》口碑兩極分化,矛頭對準章子怡。
但我和很多觀眾一樣,對著章子怡噴出的一口老血笑場了——倒不是說我多有醫(yī)學經(jīng)驗,知道肺氣腫的癥狀不是這樣,而是這種“捂著手帕咳嗽咳完一看一攤殷紅”的場面,實在是被太多古早電影用爛了,誰看到誰出戲。
事后特意征詢了一下專業(yè)醫(yī)生,醫(yī)生的回答是:不叫肺氣腫,叫肺水腫。章子怡最大的bug有兩點:第一,肺水腫的癥狀應(yīng)該是突出淡血性泡沫痰,血跡做成淡紅色而不是殷紅會更合適一點;第二,肺水腫造成呼吸急促、缺氧,但是章子怡的嘴唇居然一點都沒有紫紺的跡象,這就不科學了。
同樣的細節(jié)漏洞也發(fā)生在《中國機長》,一路上又是缺氧又是凍傷又是強紫外線照射,機長的皮膚居然沒有多少變化,歐豪的臉蛋也還是白白嫩嫩的,只有一只手伸出來是發(fā)紫的。既然都想到手會發(fā)紫了,為啥就不能再給臉打點紫色粉底呢?
好看的登山片,讓人看清真實
《珠穆朗瑪天梯》:商業(yè)登山背后的向?qū)?/h4>
看完《攀登者》,如果想要再看看當今中國民間攀登珠峰的實際進展,不妨再看看這部紀錄片,講的正是珠峰腳下西藏登山學校的年輕高山向?qū)?。位于西藏拉薩的這所登山學校,幾乎是全世界唯一一所專門培養(yǎng)高山向?qū)У膶W校。珠峰腳下的藏族少年,在這所學校里接受四年訓練,最終成為一個合格的登山向?qū)А?/p>
“再牛的商業(yè)登山者,沒有他們的協(xié)助,也許都無法登頂珠穆朗瑪?!睂а菔捄f,“但登頂珠峰的英雄榜里沒有他們的名字,99.99%的人也不知道這些登山向?qū)У墓适?。?h4>《絕命海拔》:感受真實的沖擊
關(guān)于珠峰攀登的故事,最著名的書就是美國作家喬恩·克拉考爾所著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故事來自1996年的真實事件——羅布·霍爾和史考特·費雪帶領(lǐng)兩支探險隊攀登珠峰,此行最終導致多人遇難,是珠峰歷史上幾次傷亡慘重的山難之一。
劇情不像《絕嶺雄風》《垂直極限》等虛構(gòu)的登山作品那么跌宕起伏,也不像《127小時》那般刺激,但真實登山過程中遇到的險情和困難——再小的困難也會被高海拔放大,再小的險情也會引發(fā)一場致命的暴風雪,依然讓人充分敬畏自然。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曾在1997年就被拍成電影,此番已是冰島導演巴塔薩·科馬庫再度改編。他跑遍全球,去探訪了故事中這些登山者的家人。為了營造最真實的臨場感,《絕命海拔》中大量場景采用了實景拍攝——最高登到了16000英尺(近5000米),這是保險公司所能擔保的最高高度。而主演杰克·吉倫哈爾也像片中一樣,從尼泊爾背著自己的行囊親自爬上珠峰,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中呆了一個禮拜。他飾演的是斯考特·費雪,在那次山難中不幸遇難。
因為真實,電影也讓觀眾看到,登珠峰不僅僅是沖頂那一刻的高潮,還得有前期充分的準備,現(xiàn)場長達數(shù)日的艱苦。登頂固然是人生高光時刻,向上攀爬的不懈努力也同樣值得嘉許。
好看的空難片,不只有空難
《薩利機長》42年飛出來的寵辱不驚
很多人會拿《中國機長》和《薩利機長》比。兩個故事都很有英雄色彩——2009年1月16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載有155人的A320客機,在起飛后一分鐘因引擎遭受飛鳥撞擊必須緊急迫降。
危急關(guān)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qū),將飛機迫降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面,成就了“哈德遜河奇跡”——155人全部獲救。
但這部電影不只是重現(xiàn)災難,它的落點是放在了:英雄,還是罪人?薩利是救了人,還是讓全紐約陷入了不必要的危險?薩利機長42年的飛行生涯,遭遇了最大的質(zhì)疑。
電影里湯姆·漢克斯隱忍又略帶悲情的演繹令人印象深刻,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片尾,薩利機長本尊出場的短短幾分鐘——看到他的臉你就知道什么是鎮(zhèn)定,不光是臨危不懼的鎮(zhèn)定,還是寵辱不驚的鎮(zhèn)定。42年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任憑全世界都質(zhì)疑,我自巋然不動。
《空中浩劫》飛機無小事
拍了18季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驚天動地的空難?!吨袊鴻C長》里歐豪飛出窗外的剎那,活像第二季第一集——1990年6月10日,英國航空5390號班機,從伯明翰飛往西班牙馬洛卡。也是擋風玻璃脫落,機長整個人都在機外,只有兩只腳卡在操控臺——1.7萬米高空,零下17攝氏度,每小時400公里的俯沖速度,人也沒了生命跡象,要不要放手?副機長:不能放!倒不只是出于革命友誼,而是怕一放手機長會飛出去撞毀機翼,要是不巧卷進引擎就更完蛋了。神奇就神奇在,最后副機長不但控制飛機安全降落在南安普頓,連機長都活了下來。
但這一集的主題不是重現(xiàn)災難,而是探究事故起因——原來是工程師在給飛機擋風玻璃換固定螺絲的時候,錯選了比規(guī)定小一點的螺絲。小多少呢?只是直徑小了200分之一寸。但是在萬米高空,任何微小的差錯都會變成致命事故。
《顫栗航班93》沒能回來的飛機,也同樣偉大
這可能是最悲情的一次空難——震驚世界的911事件中一共有4架飛機被劫持,美國航空11號航班和聯(lián)合航空175號航班分別撞毀世貿(mào)雙子塔,美國航空77號航班被操控撞向五角大樓,唯有聯(lián)合航空93號航班,與敵同歸于盡,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片空地上,沒有造成更大的傷害。
當日機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沒有人知道全過程,但是也有痕跡可循:一名戴著紅手帕的劫機者曾以炸彈威脅,迫使乘客向飛機后部轉(zhuǎn)移,并取代機長駕駛。因為一部分機上人員已經(jīng)通過地面人員得知了世貿(mào)中心遇襲的消息,乘客們開始反擊,所有人都在往頭等艙沖擊……這一次,飛機雖然沒能回來,但整個機組和乘客卻以自己的犧牲保住了更多人的性命。
猜你喜歡摩根機長與“幸運女神” 小哥白尼(軍事科學)(2021年2期)2021-10-12 05:50:32致敬創(chuàng)新的攀登者 草業(yè)學報(2021年7期)2021-07-19 07:09:04中國機長 小天使·一年級語數(shù)英綜合(2020年5期)2020-12-16 02:56:26北凌絕頂:《攀登者》背后的故事 少兒美術(shù)(快樂歷史地理)(2020年1期)2020-05-30 12:37:46中國機長:鷹擊長空,扶搖直上九萬里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58攀登者 瘋狂英語·新悅讀(2019年11期)2019-12-18 05:14:14雪山上的攀登者 少年漫畫(藝術(shù)創(chuàng)想)(2019年8期)2019-12-18 02:39:52吳京的雪中送炭 幸福(2019年26期)2019-10-08 08:53:54吳京的雪中送炭 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19年6期)2019-06-25 03:04:45吳京PTSD 新民周刊(2019年6期)2019-02-24 08: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