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石橋鎮(zhèn))人,東漢著名天文學家、發(fā)明家、文學家,有“科圣”之譽,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為“漢賦四大家”?!逗鬂h書》卷五九有專傳。在文學方面,張衡所作的《二京賦》《南都賦》堪稱經(jīng)典,為人稱道;在科學技術(shù)方面,他創(chuàng)制了渾天儀、地動儀、候風儀,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shù)、地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梢哉f,張衡是“道德”與“文章”兼優(yōu),“數(shù)術(shù)”與“制作”齊飛,特別是他刻苦鉆研、注重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至今仍散發(fā)著不朽的光輝。
他博學多才,在科學和文學領(lǐng)域均有很高的造詣;他是“南陽五圣之一”,有著“科圣”之譽(其他四位是“謀圣”姜子牙、“商圣”范蠡、“醫(yī)圣”張仲景、“智圣”諸葛亮);他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為“漢賦四大家”;他因發(fā)明地動儀而成為“地震學的鼻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個環(huán)形山以及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
此人就是東漢時期的張衡。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石橋鎮(zhèn))人,生于漢章帝建初三年(78)。張衡的祖父張堪,從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圣童”。光武帝劉秀登基后任命張堪為蜀郡太守,他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jù)益州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領(lǐng)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太守。在任期間,他教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百姓由此安居樂業(yè)。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睆埧盀楣偾辶?,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從蜀郡太守任上離開時只乘坐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受祖父風范的影響,張衡雖出生在官宦家庭,卻懂得潔身自好,沒有沾染上惡習。他從小刻苦向?qū)W,熟讀了《詩經(jīng)》《尚書》《周易》《禮記》等儒家經(jīng)典。不僅如此,他還對文學很感興趣,像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作品,他都下了一番功夫去鑒賞和研究,因此,他很早就能寫一手好的辭賦,文學才華頗得他人稱羨。
青年時代的張衡還懂得讀書固然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途徑,但除了書本外,還必須有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他就不滿足于“閉門坐家中,苦讀圣賢書”的生活了,他渴望外出游學,以充實自己的生活,開闊眼界,尋求書本中得不到的知識和技能。
公元94年,十七歲的張衡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游歷,訪師求學。他的第一站不是都城洛陽,而是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長安。張衡在這里游覽名山大川,考察了歷史古跡,訪問了民情風俗。第二年,他從長安來到洛陽,在這里住了五六年。其間,他沒有結(jié)交官宦權(quán)貴,也沒有到當時專門培養(yǎng)官員的學?!珜W讀書,而是四處尋師,虛心請教,閱歷和知識不斷增長。他曾對人說:做不做官不要緊,重要的是修養(yǎng)德行,研究學問。當時許多學者都各有主張,張衡并不盲從任何一家的學說,他獨立思考,采取批判地吸收的方式,這是他日后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在洛陽,張衡結(jié)識了不少有作為的朋友,比如馬融,是當時著名的辭賦家,又擅長音樂,后來成為了儒學大家。又如竇章,既有學問,為人又謙虛謹慎。再如崔瑗,對天文、數(shù)學、歷法有著精深的研究。這些朋友中,崔瑗對張衡的影響最大,他們常常探討問題,張衡后來研究天文歷法并有所成就,崔瑗功不可沒。
張衡喜愛文學,他在長安游歷的時候就寫了著名的《溫泉賦》。在這篇文章里,他歌頌了“湯谷”的優(yōu)美、春水的清新以及祖國山河的壯麗,借此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在洛陽期間,他也寫了不少辭賦,比如《定情賦》《同聲歌》《扇賦》《七辯》,只可惜這些文章有的已經(jīng)亡佚,有的只殘存下只言片語。但從留存下來的片段中,我們依舊可以領(lǐng)略張衡的文采。
憑借著這些作品,張衡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當時,做官的方式主要是察舉和征辟。所謂察舉,就是地方官每年向朝廷保舉“茂才”或“孝廉”,送到京城洛陽,由皇帝考核,先做小官,然后慢慢升遷。南陽太守曾多次保薦張衡為“孝廉”,張衡都拒絕了。
公元100年,曾任黃門侍郎的鮑德調(diào)任南陽太守。他仰慕張衡的才華,又因張衡是南陽人,便想方設法邀請他回到南陽幫助自己處理政務。鮑德是一位有品德有學問的人,加之此時張衡已經(jīng)在洛陽住了些時日,想回到家鄉(xiāng)看看,因此他答應了鮑德的要求,做了鮑德的主簿。此時,張衡二十三歲。
主簿的主要職務是辦理往來的文件,不直接處理政務。張衡兢兢業(yè)業(yè),輔佐鮑德治理南陽郡,除暴安良,提倡農(nóng)桑,興辦學校,興修水利,減輕賦稅,推廣鐵制農(nóng)具,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使得南陽大治。這從_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張衡的從政才能。
擔任主簿期間,張衡對自己游歷長安和洛陽時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寫成了《西京賦》和《東京賦》,合稱《二京賦》。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都城長安,東京指的是東漢的都城洛陽。張衡寫這兩篇賦,前后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改,改了寫,史書用了“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八個字來形容,可見其寫作態(tài)度是十分認真的。
《二京賦》奠定了張衡的文學地位。賦中,張衡以“古”諷“今”,表面是描繪西漢時期商賈奢侈,豪俠跋扈,世風日下,不以“清廉儉樸”自守,實則諷喻東漢的社會現(xiàn)實?!逗鬂h書·張衡傳》云:“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蓖醴凇稘摲蛘摗じ∫啤分幸仓赋?,當時王公貴族競相追求衣食住行的奢靡,就連奴仆都穿著華貴的衣服,富貴人家婚嫁,鋪排講究,這讓富貴者競相攀比,貧窮者恥于儉樸,唯恐不能富貴?!敖窬熧F戚,衣服、飲食、車輿、文飾、廬舍,皆過王制,僭上甚矣?!被诂F(xiàn)實,張衡托古諷諫,認為過度奢靡,一味追求奇珍異寶和物質(zhì)利益有損德行,希望改變這種社會現(xiàn)狀。其中的《東京賦》,卒章顯志,鋪寫天子盛德,明亮光輝,教化百姓,人民安樂,棄末返本,懷柔遠方,進而議論褒貶:“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覺,樂而無節(jié),后離其戚?!比绻S波逐流,縱隋享樂,行事無度,卻不能自悟,則有災禍之憂。其立意無疑是“懲奢勸儉”,目的是使國家實現(xiàn)生活豐裕、上下和樂、物產(chǎn)豐盛、民心團結(jié)的景象。
據(jù)《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p>
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是用青銅制造的,形狀像一個大酒樽,圓徑八尺。儀器的頂上有凸起的蓋子,儀器的表面刻有篆文、山、龜和鳥獸等花紋。儀器的周圍鑲著八條龍,龍頭是朝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排列的,每條龍嘴里含有一顆銅球。每條龍頭下方鑄了一只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巴,像等候食物一樣。當?shù)卣鸢l(fā)生時,哪個方向發(fā)生了震動,哪個方向的龍頭就會張開嘴巴,把銅球吐出,落到蛤蟆的嘴里。銅球落到蛤蟆嘴中的時候,會發(fā)出響亮的聲音,人們聽到聲音就可以檢查地動儀,于是便得知哪個方向發(fā)生了地震。這樣,既可以記錄正確的地震資料,也能明確地震方向,確定災區(qū),及時采取救災措施。
據(jù)記載,這個地動儀非常靈敏。“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睆埡鈩?chuàng)制地動儀的一千七百年后,歐洲人才發(fā)明了地震儀,所根據(jù)的原理和張衡基本上是相同的。
除了地動儀外,張衡還創(chuàng)制了候風儀。此前,人們誤認為候風地動儀就是地動儀,其實候風儀和地動儀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儀器,這顯然是史學家的誤記。東漢時,古漢語書寫不太規(guī)范,又無標點符號,加之范曄不太熟悉科技發(fā)明,因而忽略了候風儀的存在。據(jù)魏晉人著《三輔黃圖》載:“長安宮靈臺有渾天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鳥,遇風乃動?!蔽闹械南囡L銅鳥應該就是候風儀,屬于氣象學儀器。目前,關(guān)于候風儀的記載不多,據(jù)推測,候風儀應該是在開闊之地上,豎起五丈高的桿子,上有能旋轉(zhuǎn)的托盤,托盤上立一銅鑄的獨足鳥商羊(商羊是水祥鳥,有報風雨信息的作用,也有減災的作用),伸頭張口向前,身如圓錐體。風從口人,吹動商羊肚內(nèi)類似風車的東西。風車帶動一個曲柄,牽動著鳥的雙翅飛翔。風車發(fā)出的聲音,提示人們大風大雨將至,該到田間疏通溝渠了,以免淹壞莊稼。1971年,河北安平逯家莊發(fā)掘出土的一幅東漢建筑群鳥瞰圖中,有一座鐘樓上就立有相風銅鳥,從而說明相風銅鳥是世界上最早的風向計。歐洲人屋頂上的候風雞,到十二世紀始見記載,要比相風銅鳥的記載晚一千多年。
除了在文學和科學上有較高的造詣,張衡在政治上也很有熱情。他曾做侍中這個官職,屬于皇帝的隨從,有機會向皇帝表達自己的意見。他上書陳述政見,對當時社會的弊病特別是官場腐敗的風氣做了揭露,并進行了深刻剖析。他還力主廢棄頗有迷信色彩的讖緯之學。
據(jù)記載,有一次皇帝問張衡最可恨的是什么人,張衡還沒有答復,站在旁邊的宦官知道張衡最憎恨他們胡作非為,害怕張衡向皇帝直言不諱地說出他們的罪惡,于是瞪著張衡。張衡見狀,沒有直言。后來,宦官對張衡多有提防,常常在皇帝面前對其加以詆毀。
公元136年,張衡因被排擠而做了河間相。當時,河間王劉政驕奢淫逸,專橫暴虐,當?shù)赜钟泻芏嗪缽姷刂?,橫行不法。張衡先是詳細調(diào)查為奸作惡者的姓名,然后雷厲風行,捉拿違法者,嚴懲不貸。同時,他還清理冤獄,因而受到當?shù)匕傩盏姆Q頌。
應該說,張衡實際參與政事的機會并不多,只能說是小試身手而已,但從中能看出他作為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士人,對國家前途和百姓命運的關(guān)心和為之付出的努力。
在做人方面,張衡也是頗值得稱道的。他雖然才高學深,卻無驕傲自滿之情,處世從容淡定。他謙和有禮,在待人接物方面有著自己的原則,那就是不結(jié)交勢利小人,對丑惡勢力如宦官等,更是恥于與之為伍。
公元138年,已經(jīng)六十一歲的張衡上書皇帝,請求去官還鄉(xiāng)。然而,他的歸田愿望沒能實現(xiàn),就在這一年,他被調(diào)回京城擔任尚書的職務。在東漢,尚書是朝廷中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高官,這時候,張衡接觸的國家實際問題更多了,他對當時的現(xiàn)狀深表痛心。次年,張衡病逝。
崔瑗在《河間相張平子碑》中這樣評價自己的好友張衡:“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shù)術(shù)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辭麗說,奇技偉藝,磊落煥炳,與神合契。”這段話既稱贊張衡道德高尚,人格魅力如洪水般所向披靡;又說他的作品如云彩一樣眾多美麗,令人景仰;還說他對天體結(jié)構(gòu)、日月運行、歷法推算等古代科技有著深入的研究,且多有創(chuàng)見。繼而又說張衡的品行:“體性溫良,聲氣芬芳,仁愛篤密,與世無傷,可謂淑人君子者矣?!?/p>
從實際情況看,崔瑗對張衡的評價并不過分,可謂中肯之論。張衡確實是“道德”與“文章”兼優(yōu),“數(shù)術(shù)”與“制作”齊飛,特別是他刻苦鉆研、注重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至今仍散發(fā)著不朽的光輝,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