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勝瀾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它既是民族之魂,又是照亮當今時代的精神火炬。(開篇切合主題,中心明確。)
就算身處不同時代,我們也能聽見愛國志士的吶喊:明朝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大敗倭寇,保護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明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更是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愛國人士,劉胡蘭、江竹筠等都是愛國人士的代表。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對國家的熱愛。(所選素材沒有扣住“留學生”展開分析,泛泛而談“愛國”,容易讓論述陷入空洞,而且偏題。)
而在今天,愛國主義又有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朱光亞、錢學森等人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條件,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為建設祖國鞠躬盡瘁。而在半個多世紀后,2018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劉永坦、錢七虎何嘗不是謝絕國外的邀請,一心歸國做研究,為中國的國防安全建設添磚加瓦?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中國了,高鐵走向世界,移動支付惠及各國,C919大型客機也飛上藍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不計其數(shù)的愛國科學家。(單純列舉素材,沒有扣住“新的時代內(nèi)涵”深入分析。)正因有了“天眼之父”南仁東,F(xiàn)AST才能仰望蒼穹;正因有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這座擁有數(shù)個世界之最的大橋才得以順利通車。正因有了老一輩科學家的辛勤耕耘,我們才品嘗到了勝利的果實。(論證方式單一,且扣題意識不強,行文還是浮于表面。)
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又該如何踐行愛國主義呢?
可能會有人想:愛國是大人的事,還輪不到青年一代。但在我看來,愛國主義的踐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當然包括我們青年一代。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實施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而在這個研發(fā)設計團隊里,科學家們的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比重超過70%。這不得不說是中國青年在引領世界。可以說,在整個社會中,愛國的氛圍已十分濃厚,而身為青年,更應秉持愛國主義,為實現(xiàn)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論述的落腳點應該是“我們青年一代怎么做”,而不是列舉事例,論證沒有走向深入,而且前后青年的概念不同。)
我們應該像老一輩愛國者學習,竭力報國。讓我們不忘歷史,立足當下,奮力前行,不問名利,但求報國?。ńY尾點題,但是語言過于平淡,缺少感染力和沖擊力。)
這篇文章結構比較完整,內(nèi)容比較充實,素材豐富,但在論述時,緊扣材料的意識不強,片面談“愛國”的主題,有“偷換話題”之嫌。而且論證方式比較單一,缺少對素材的深入挖掘,素材和觀點“油水分離”。文章如能將“海歸潮”和“愛國”結合起來分析,并且圍繞主題深入挖掘素材的內(nèi)涵,該是一篇不錯的文章。另外,文章語言表達方式比較單一,缺少感染力。因此本文得分45分,是一篇典型的二類文。
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緊扣“海歸潮”論述,敘議脫離,論述蜻蜓點水,流于膚淺,建議從以下幾方面修改:
一、開頭要結合材料展開論述,緊扣“留學生歸國”等相關主題,讓論述更有針對性,中心更為明確。
二、可以運用“因果分析法”“意義闡釋法”“辯證分析法”等展開論述,讓素材充分燃燒,讓論證更加集中、深入。
三、結尾可以適當引用名人名言,豐富文章內(nèi)容,增強語言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