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紅
夜闌人靜,銀河瀉影,朗月風輕,花香滿徑。
今夜無眠,我獨自披件外衣來到洛河邊,這是我散步的最佳去處。洛陽橋畔,月亮悄無聲息獨步夜空,月光浮動若流水,柔和地潑灑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也潑灑在河邊婆娑的柳樹上,柳絲在月亮中輕輕搖曳,灑落一地斑駁的閃著銀光的碎片。月亮悄無聲息地走到了天穹的頂端,月亮在水里晃動著:天上一輪月亮,水里一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今夜的洛河,注定因這樣一輪月亮而意味深長。
河邊的柳樹,白天郁郁蔥蔥,枝繁葉茂,那長長的柳絲,像少女肩上飄逸的秀發(fā)。然而,到了夜晚,在月光籠罩下,影影綽綽,極像一幅水墨畫。兩岸的樹木和鱗次櫛比的高樓,沐浴在月光里,朦朦朧朧,若隱若現(xiàn),空靈飄逸,好像一幅清幽恬靜的畫卷。洛河,流經(jīng)我生活的這座城市,從遠古走來,走過夏商周、走過漢魏、走過隋唐……你千年的波光,悠悠的古韻,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河圖洛書、禮樂文化……行走在洛河岸邊,不覺想象馳騁,思接千載。
洛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城市,一縷文脈氣貫長虹。十三朝安邦興國的歷史縮影,綿延不盡的河洛文化,讓人情不自禁地從心底涌動一種溫暖的文化記憶!千年帝都,江山如畫,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核心文化,更是長期獨步天下,影響深遠。
洛河,是一條承載著數(shù)不清的神奇故事和傳說,蕩漾著五千年文明的波濤,被賦予歷史、文化的神圣之河。它發(fā)源于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鄉(xiāng)的龍?zhí)度?,蜿?00多公里在偃師與伊河交匯后流經(jīng)鞏義注入黃河。它穿山越嶺,一路歡歌,歷盡艱辛與坎坷,每股細流、每朵浪花里都留下了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它鐘情于洛陽,從幾百里外翻山越嶺趕赴洛陽,就是為了見證幾千年華夏歷史朝代的變遷;它穿城而過,把厚重的古都洛陽裝扮得詩情畫意,讓整個城市浸潤在靈秀與詩意中。
每一種文化的產(chǎn)生,都離不開河流,一條河流的歷史,往往會悠久于其沿岸人群居住的歷史。河流是人類生存和文化繁衍之源,它給了人類生存與繁衍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精神滋養(yǎng),更是人類生存與繁衍的永遠的家園。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黃河被稱之為母親河,洛河作為黃河上一條最重要的支流,在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河洛文化,是華夏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流域無疑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倉頡造字、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大禹治水,這些傳說都與洛河密切相關(guān)??梢哉f,洛河與黃河哺育了最早的中華大地。
從空中俯瞰洛河,那一碧如洗的洛河宛若一條綠色的絲帶,彎彎曲曲地飄舞在鐘靈毓秀的河洛大地上。它自西向東,翻越秦嶺從洛南縣一路九曲回腸歷經(jīng)坎坷向著東南方向奔流,水隨山勢,百轉(zhuǎn)千回,青山繞碧水,綠樹掩古寺。然而,當河水奔流到了洛寧縣長水村時,又向北繞了個大彎,流經(jīng)洛寧、宜陽后,才真正進入洛陽市區(qū)。由此可見,上天對洛陽的眷顧與厚愛。
洛河猶如一部厚重的史書,在向人們展示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向人們展現(xiàn)著她的豐盈與靈秀、婉約與柔美,她就像一幅天然畫卷,逶迤東去,碧波蕩漾,詩意盎然。洛河,富甲一方,滋潤著兩岸的良田、染綠了兩岸的芳草,它日夜不停地流淌著,福佑著兩岸人們。
洛河全長447公里,其中流經(jīng)河南境內(nèi)366公里,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支流。盧氏,是洛河流域流經(jīng)路程最長的地區(qū),達113公里。在盧氏縣范里鎮(zhèn)澗底村的洛河岸邊,河洛古道、山河形勝。青山疊翠,洛水中流。兩岸青峰翠嶺,水面波平如鏡。寬闊的河面上,一艘貨船由遠及近,停泊在久負盛名的山河口古渡碼頭。這里與洛寧縣毗鄰,道路卻被群山阻隔。千百年來,深山里的百姓就是這樣沿洛河逆流而上運送物資,船停在山河口碼頭,然后到范里鎮(zhèn)進行著貿(mào)易往來。盧氏,依洛河而繁盛,建城2500多年來,已成為洛河流域的重鎮(zhèn),它以洛寧的長水為界,在它的上游,洛河大多穿行在高山與峽谷之間,懸崖峭壁,激流險灘,然而,到了洛寧長水后,水面開闊,承載著靈山秀水的自然風光和底蘊深厚的河洛文化。
洛寧上水鎮(zhèn)緊鄰洛河,這里匯山川之靈氣,集天地之精華,至今仍聳立著“洛出書處”大型碑刻,碑上清晰記錄著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易經(jīng)·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說,大禹治水的時候,有一匹龍馬從黃河浮出,背負“河圖”;大禹治水的時候,有一只神龜從洛河浮出,背負玉版,上刻“洛書”,伏羲依“河圖”畫作八卦,就是后來《周易》一書的來源;大禹對“洛書”進行了闡釋,就是《尚書》中的《洪范》了。后來,人們對“河圖”“洛書”作了種種推測、探索、解釋,它印證了河洛地區(qū)在中華文明史上獨特而重大的作用。碑上的字跡被歲月侵蝕后,留下了斑駁的痕跡,但它真實記錄了歷史,閃爍著歷史的光芒。站在古石碑旁向南眺望,在一條小河匯入洛河的地方,形成了一種自然奇特的寫意符號。中華文字的創(chuàng)始人——倉頡,曾經(jīng)借這些符號加上鳥獸留下的腳印,在這里發(fā)明了文字。置身于此,會讓你在這靜謐的環(huán)境中,去細細體味和追溯歷史的腳步。
洛河一路歡歌從洛寧流經(jīng)宜陽境內(nèi),有一座36米高、建于唐代的五花寺塔,巍然屹立在洛河宜陽段的連昌河畔,這座古塔,九級八角,內(nèi)有塔心室,當年可循環(huán)上至塔頂。這里便是唐代大詩人李賀的故鄉(xiāng)。多種版本的李賀詩集,如《李長吉歌詩集》《李長吉詩集》等,幾乎每本都被毛澤東閱讀過。這些足以說明毛澤東對李賀詩的喜歡。盛唐詩人薈萃,詩文浩瀚,至今留名的詩人有2200余人,李賀是洛水孕育的天才詩人,他年少時便發(fā)出“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钡暮姥裕貞选澳袃汉尾粠倾^,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钡膲阎?。這位詩人雖然在世只有短短27年,但他的詩在中國詩壇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深受后人的喜愛。
在宜陽,還有一座被千年古松包圍著的鳳凰山,山中有座建于東漢的靈山寺,他與千年的銀杏樹,一同見證了歲月的滄桑。依著靈山向前,就是聲名顯赫的錦屏山,當年隋煬帝、武則天曾多次來到這里,白居易、韓愈、劉禹錫更是在這里留下傳說。說到隋煬帝,就不能不說一說大運河。1000年前,中國歷史上曾有一條世界上開鑿最早、通航里程最長的古運河,它的中心就在洛陽,這條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也是與長城并稱的偉大工程。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穿東西南北,溝通五大水系,是全國的水上交通大動脈。
遙想當年,波濤洶涌,千帆競發(fā),歷史造就了洛河曾經(jīng)的輝煌,那些檣帆林立的圖景,早已鐫刻在人們的心中,時時浮現(xiàn)在河洛兒女的眼前。它就是今天被人們叫作洛河的市區(qū)段,對隋煬帝褒貶,千年爭論不休,晚唐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詩中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肯定了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對東西水上交通的重大作用。詩中所說的河,就是我眼前的洛河。當年,這條河南達蘇杭,北抵涿郡,所以,詩人拿此比大禹之功也絕不遜色。就是這樣一條河,其主要組成部分通濟渠和永濟渠,兩條渠的龍頭(渠首),都在時為國都的洛陽,而洛陽市區(qū)段,就是中國大運河隋唐時期的樞紐中心。
洛陽,伊、洛、瀍、澗四水相匯,歷史悠久,文人輩出。從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夏商周遺跡星羅棋布;儒家學說奠基于此,道家學說淵源于此,佛家學說首傳于此,宋明理學開創(chuàng)于此,這五大學派,對形成和決定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品格,都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這里不僅誕生了炎黃二帝、伏羲、大禹、洛神、杜康等眾多歷史神話人物,還誕生了玄奘、杜甫、李賀等中國歷史上一大批耀眼的文化巨星。他們的名字歷久彌新,愈加熠熠生輝。河洛大地人杰地靈,離不開洛河的養(yǎng)育。
此刻,我佇立洛河岸邊,仿若置身畫中。在這靜謐的月夜里,我的思緒信馬由韁,任意馳騁,洛河上的一幕幕故事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這如畫的風光,秀美的山水,讓歷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華麗的詩篇。
流淌千年的洛水岸邊,不乏動人的傳說和故事——1700多年前北魏初年的中秋時節(jié),當下筆成章的風流才子曹植佇立洛河岸邊,一輪明月被淼淼水波襯托,格外明凈優(yōu)雅,透過紗幕,隱隱看到,月光中貌若天仙的洛神,婉若游龍,翩若驚鴻,竟在白帆和漁歌聲中翩然而至,如夢似幻的曹植驚喜不已。古城與洛水相映,才子與美女相逢,一曲人神戀愛的悲情故事——《洛神賦》,就這樣在曹植的筆下誕生了。我恍惚聽見,河面上隱隱飄來清亮的歌聲,我仿佛看見,洛神站在綠波上,水光瀲滟處,倒映出神女的云髻峨峨,清澈的波心中,洛神儀態(tài)萬方。品讀這個驚艷曠古又纏綿苦澀的愛情故事,怎不使人感慨萬千?悲劇在文學作品中最能撼動人心,伏羲的女兒宓妃雖溺死于洛水,但她無怨無悔,獨愛洛水,她徜徉在洛水兩岸,欣賞著美麗景色,最終融于洛水,成為洛神,曹植因迷戀甄妃,并熟悉和喜歡洛神這個傳說,寫出了千古美文《洛神賦》,把宓妃、甄妃兩個絕代佳人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人神相融的美麗形象,同時又寫出了自己對洛神愛而不得、人神殊途、不得相攜的千古遺恨,纏綿悱惻的悲情之美令人惋惜。神話與現(xiàn)實,月光與波痕,更加彰顯了洛河的魅力。
泱泱洛河,哺育了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河洛文化中最絢麗多彩的組成部分?!渡袝分械牟簧倨浚对娊?jīng)》中的不少詩作,代表著河洛文學的最初成就。西漢時洛陽人虞初著《周說》,被譽為小說的開山之作。漢代辭賦、建安文學、漢魏文章唐、詩宋詞,成就了河洛文化的輝煌。
在偃師夾河灘,伊洛河孕育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東漢時期的洛陽太學,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渾天儀,蔡倫造紙等,都發(fā)生在這里。在鞏義市的河洛鎮(zhèn)神北村,綿延百里的邙山到此而止,洛河也在這里匯入了黃河,在黃河與洛河匯流處清濁交匯、陰陽交織而演繹出的八卦,充滿著神秘色彩。
正是有了洛河的滋養(yǎng),河洛文化才閃爍著獨有的光芒。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文化。在考察這一歷史文化現(xiàn)象時,我們了解到自古以來河洛地區(qū)、洛陽平原為“天下之中”,也領(lǐng)悟了河洛文化獨具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這種“以河洛地區(qū)、洛陽平原為中心”的觀念,這種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對中華民族、對我們國家確實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我曾去過許多城市和國家,但我深深愛著的還是洛陽這座城市。洛陽有伊、洛、瀍、澗四條河流,以及小浪底水庫、故縣水庫、陸渾水庫,它們?yōu)槁尻栕⑷肓松鷻C與活力,更為洛陽增添了神韻。假如洛陽沒有了洛河,城市的地位和品位將會另當別論。奔流的洛河穿城而過,這讓多少北方城市艷羨。
洛陽,這座中華民族古代歷史文化最為璀璨奪目的城市之一,正是有了這條美麗之河,才使這里的歷史文化更加厚重和燦爛。
今夜,站在洛河邊,河水泱泱,逝水如斯,每一朵浪花都閃爍著人文的光芒,每一朵漣漪都蕩漾著歷史的滄桑。站在洛河邊,我真切觸摸到洛陽這座城市靈魂的脈搏,站在洛河邊,我在品讀洛河,更是在品讀歷史,品讀洛陽乃至中國的一部厚重歷史。
千百年來,洛河哺育著帝都洛陽和源遠流長的河洛文化,它從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鄉(xiāng)東流入河南境內(nèi),經(jīng)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市楊村附近納伊河后稱伊洛河,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全長453千米,大致以洛寧的長水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峽谷和盆地之間,多險灘激流;范里至長水一段,兩岸懸崖峭壁;出長水后,洛河脫離山區(qū),水面漸寬,一路奔流不息,奔向黃河的懷抱,盡管歷盡艱辛,或“山重水復(fù),或“柳暗花明”但一直沒有停下奔向黃河的腳步,因為它的歸宿是黃河、是大海。
如今的洛陽,以洛河為中軸線,兩岸的洛浦公園綿延30里,綠樹成陰,鳥語花香,碧水藍天,四季有景,穿城而過的河水,把秀美與典雅,開闊與王氣給洛陽人以不盡的自豪和恩惠。繁華舊夢雖離洛陽遠去,但洛河連接著洛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連著洛陽人的血脈,是洛陽人的幸福之河、生命之河!
四川眉山,的確是一個令無數(shù)文人們心馳神往的地方。這個古城因杰出的文學世家而彪炳史冊,光耀千秋。這便是蘇家,即眾所周知的“三蘇”——蘇洵及其長子蘇軾、次子蘇轍,父子三人占據(jù)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而三蘇中,蘇軾更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化名人。因此,他的故鄉(xiāng)眉山,一直對我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機會終于來了,中國散文學會向我發(fā)出了邀請,讓我到眉山參加中國散文高端論壇,并獲悉,我的散文《回望故鄉(xiāng)》獲得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真是天降喜訊,這消息對我來說,多少有點讓人猝不及防,我是在毫無思想準備的狀態(tài)下走進眉山的。
一
從古都洛陽乘坐2201次高鐵5個半小時就到達成都站。在成都站我直接換乘6309次成都到眉山的高鐵,看著窗外的風景,我的心情是愉悅的,列車在成都平原穿行,河流縱橫交錯,滿眼錦繡景色,仿佛行駛在畫中,半個小時便到達了眉山。
眉山,是一座很有韻味的小城。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岷江環(huán)城而過,對于眉山來說,擁有岷江是幸福的,如果沒有岷江,自然就沒有物產(chǎn)豐饒、人杰地靈的眉山,因此,岷江的惠澤之功無論怎樣夸贊都不為過。這里人杰地靈,名家輩出,是滋養(yǎng)文化名人的風水寶地。眉山有蘇軾,往北行幾十公里便是成都杜甫草堂,再往北是李白的故里江油市。這三位風華絕代的才子都曾長期在這塊地域上生活過,這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看似偶然中,又蘊藏著一種必然。
會議報到地點在眉山國際酒店,趕巧的是,我和著名作家蔣子龍、陸梅、楊雪等老師幾乎同時走進酒店大廳,然后又一起來到簽到處,我站在蔣子龍老師身邊,他很瀟灑地寫下“蔣子龍”三個字,接著簽到的就剩下我了,我有些遲疑,工作人員讓我挨著蔣子龍老師名字簽名,我只好在蔣子龍老師名字的旁邊簽下了我的名字。一種榮譽和自豪感悄然在心中萌發(fā)。
二
眉山人文環(huán)境濃厚,是全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兩宋近300年間,一個人口不過2萬戶的眉山,竟奇跡般涌現(xiàn)出了800多名進士。這不能不讓人驚羨和感佩。曾鞏在《蘇君墓志》中說:“眉之學者至千余人,蓋自蘇氏始?!痹谖?0多年的宋仁宗也稱贊:“天下好學之士多在眉山!”南宋大詩人陸游在眉山,曾經(jīng)發(fā)出這樣的驚嘆:“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蔽阌怪靡?,蘇軾最初的生命是在這里得到成長和滋養(yǎng)的,偉大的人格也是在這樣的文化和士風中砥礪而成的。中國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眉山獨占三家,且出自一門三父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到眉山,三蘇祠是必看的景點,它是三蘇父子故居,是蘇軾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的家,更是眉山的文化地理坐標。汽車在三蘇祠門前廣場停下,走下汽車,頓覺熱風拂面,陽光刺眼,卻依然擋不住我拜謁“三蘇”的腳步。
多年夙愿,今朝夢圓。站在三蘇祠的大門前,看到翹腳飛檐的門樓下懸掛著一方橫匾,黑底金字寫著三個字:“三蘇祠”,遒勁有力。三蘇祠始建于宋代,明洪武元年,為紀念蘇軾父子,改宅為祠,并立紀念石坊,供奉三蘇塑像。明末毀于戰(zhàn)亂,除了幾塊石碑,再無片瓦。眼前的這些建筑是在清代同治和光緒兩朝增修的,民國時期,以祠內(nèi)建筑為基礎(chǔ)擴展的三蘇公園,現(xiàn)成為占地104畝的古典園林。
這是個紅墻環(huán)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清溪縈繞的庭院,八角黑格窗雅致地凹進墻內(nèi),石板路蜿蜒伸展,仿佛平平仄仄的韻律,將園區(qū)各景點連接在一起。千年的時光斑點灑落一地,颯颯的風聲,好似蘇軾翻動書簡的聲音。光潔的石板路在兩棵雄性銀杏樹的掩隱中彎彎曲曲地向前延伸。這兩棵銀杏樹樹形高大,冠如華蓋,頗有古風。解說員停下腳步說,銀杏的條件是雌雄并存,但這兩棵銀杏樹卻均為雄樹,似乎隱喻著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然后,她指著東邊不遠處的另一棵大葉榕說,這棵大葉榕樹是蘇洵親自栽種的,距今已經(jīng)1000年了,一父二子,雖有牽強附會之嫌,卻難得有如此的巧合。這三棵古樹歷經(jīng)滄桑,依然生機勃勃,枝繁葉茂。
復(fù)前行,耳畔古箏悠揚,如泉似水,如夢似幻。千年文風在這里激蕩,不知不覺中便陶醉在滿園的詩意和古韻里。古香古色的建筑,散發(fā)著濃郁的儒雅之氣。這里茂盛的植物、奇石和綠水、以及楹聯(lián)匾額,營造出自然、古樸、典雅的園林意境。樓臺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lián),詞意雋永。隨處可見湖水閃動的波光和斑駁的樹影。祠內(nèi)有眾多殿宇,除大殿外,有瑞蓮?fù)ぁ①t堂、云嶼樓、抱月亭等,這些樓閣亭塔,布局縝密,看上去古樸典雅、錯落有致,美不勝收。目光所及之處,一步一景,皆有內(nèi)涵。
在三蘇祠一座建筑物廊檐下,一塊“是父是子”的題匾,吸引了眾多游人,人們對匾上的這四個字議論紛紛,各抒己見,這幾個看似平淡的字,卻蘊含著深深的哲理。蘇氏一門,兩代三杰,父,是父中楷模;子,是子中英豪。他們屹立于中國文壇千年而不衰。如此父子,堪稱千古一絕。那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聯(lián),更是為世人稱道。
三蘇祠雖樓閣亭塔眾多,然而給我留下深刻的,當是正殿后院的右側(cè)廂房。在這里,蘇軾母親程夫人的塑像首先吸引了我,這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不僅激勵丈夫蘇洵成才,還把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培養(yǎng)成了曠世奇才。蘇軾出生時,父親蘇洵27歲?!疤K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這是《三字經(jīng)》里告訴我的。或許可以說,是蘇軾的出生,激勵著他的父親開始發(fā)奮讀書的。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他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對他的影響,可以說伴隨著他的一生。
這里除了程夫人,還有王弗、王閏之、王朝云的塑像。這三位王姓女子同樣給蘇東坡以巨大支持。第一位是他的妻子王弗,王弗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好習古文,可以說是一位飽讀圣賢書的才女。當“敏而靜”、博聞強記、知書達理的王弗成了東坡得意的賢內(nèi)助,蘇軾一改往日的放浪不羈,飲酒的次數(shù)少了,讀書更加用功了。有時蘇軾記不起書中某一章節(jié)的內(nèi)容,王弗卻能立時指出;蘇軾當局者迷時,王弗為其指點迷津(識別章惇等惡人);蘇軾固執(zhí)己見時,王弗對其婉言相勸……這樣聰慧、謹慎的女子,與生性豁達、“滿眼里沒有一個壞人”的東坡性格互補,琴瑟和諧。蘇軾多次在詩文中稱贊她“其言多可聽,類有識者”,“妻賢夫禍少”。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善于相夫教子的妻子,才使蘇軾早年青云直上。只可惜天妒紅顏,王弗年僅26歲便溘然早逝。這讓蘇軾傷心不已,把對妻子刻骨的思念,化為一首肝腸寸斷的悼亡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每次讀《江城子》,都會被蘇軾魂牽夢縈的愛情感動,他們夫妻恩愛,伉儷情深,卻抵擋不住命運的捉弄,以至于天人永隔:“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欲語還休,痛入骨髓,可見蘇軾對王弗的感情之深。
另兩位是蘇東坡續(xù)弦的妻子王閏之和妾王朝云,王閏之溫柔善良,善解人意,陪伴蘇軾走過了人生最坎坷的25年,她粗通文墨,善于持家,是蘇東坡日常生活中的賢內(nèi)助。這期間,蘇軾遭遇“烏臺詩案”,命懸一線,被貶黃州、惠州等地,官職越做越小,貶謫地離京城越來越遠。王閏之無怨無悔,與蘇軾相濡以沫,恩愛有加,為蘇軾生下蘇迨、蘇過兩個兒子,對蘇軾前妻王弗的遺子也視如己出,還把自幼生在歌臺舞榭的女子朝云收在身邊,并與之和睦相處。然天有不測風云,王閏之在46歲那年因病去世,蘇軾傷心得“淚盡目干”,為愛妻在墓碑上刻下“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墓志銘。在她死后十幾年里,蘇軾未再娶,并最終實現(xiàn)對她的承諾。
王朝云是蘇軾前妻王弗的堂妹,自幼父母雙亡,被杭州教坊行首素娘收養(yǎng),成為一名沒有入籍的歌妓。蘇東坡通判杭州時,素娘見蘇東坡人品端莊,心地善良,讓年僅12歲的王朝云做了蘇軾的侍妾。她小蘇東坡25歲。王朝云長大成人后,才由王閏之主持與蘇東坡圓房。這個“美如春園,目似晨曦”的女子深得蘇軾喜歡,只可惜他最終未能成為蘇軾的妻子,這也許是因為以妾為妻為當時法律所不容吧。
當年逾花甲的蘇軾被貶南蠻之地惠州時,家奴侍妾紛紛遠去,而重情、仗義的小女子王朝云卻義無反顧,緊緊追隨著蘇軾,與蘇軾不離不棄,直至病逝。蘇軾含淚將她安葬在惠州西湖邊的小丘上,墓上建有六如亭,柱子上鐫刻著他撰寫的一副楹聯(lián):“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談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庇烙肋h遠,她都是東坡最疼愛的人,最難覓的知音。
離開后院廂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緩步走出庭院,走過小橋,曲徑通幽,驀然想起賈平凹來眉山時說過的話:蘇東坡是文學的太陽。在太陽光輝中沐浴,我行走在這個偉大生命曾經(jīng)行走的林蔭道上。突然,我感到我的腳步似乎灌注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這顆偉大的心靈,已停止了跳動千年,但依然光芒萬丈!
三
反觀蘇軾的一生,可謂歷經(jīng)坎坷。他雖年少得志,仕途卻并不順暢。他20歲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正銳意倡導(dǎo)詩文革新,看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眼前一亮,誤以為是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他將蘇東坡那篇文章列為第二,事后歐陽修知道文章是蘇東坡寫的,對蘇軾青睞有加,并欣喜地預(yù)言:“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p>
在歐陽修的盛贊下,年輕的蘇軾一時名動京城。當他正要在京城大顯身手時,母親和父親卻先后病故。他和弟弟蘇轍兩次還鄉(xiāng)守孝。當蘇軾返朝回京后,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從此,蘇軾嘗盡人生難以想象的磨難、曲折和艱辛,嘗盡了難以承受的傾軋、排擠和貶謫之苦。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力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大為不滿,耿直的蘇軾便請求出京任職。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給皇帝上奏一封《湖州謝表》,因筆帶感情,與一般官樣文章有所不同,就被新黨挑唆,釀成烏臺詩案。蘇軾身陷囹圄百日,幾度瀕臨絕境,因宋太祖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制度,他才免遭殺身之禍,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然而,這種災(zāi)難性的打擊還只是開始。之后,一連串的打擊在等著蘇軾:他反對新法,又對保守派盡廢新法不滿,結(jié)果可想而知,不僅新黨難容,舊黨也視其為另類,更那堪小人還從中作梗。他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不好,受到的迫害卻愈發(fā)變本加厲,貶所一次比一次偏遠:從長江邊上的蕭條小鎮(zhèn),到瘴癘之地的嶺南,再到極其荒蠻的海南島。命運賜予他一杯杯苦酒,他卻努力要從中品咂出一縷甘甜。
被貶黃州時,蘇軾與友人出行突遇暴雨,這當然是敗興之事,同行者紛紛躲避,他卻安然處之,沐雨而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比松膶櫲柽M退都不足掛慮,何況天氣的陰晴晦明呢?在黃州,在生命中最艱難的日子里,他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在蒼茫山水之間,感悟人生和宇宙的意義:“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之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自然的浩瀚、雄渾,讓他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人世間的困苦,獲得了超脫和豁達,成就了他生命的崛起。后來,蘇軾又被貶到惠州,一個又一個貶官詔令如影隨形,等他趕到惠州,最后的官職變成了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他依然安之若素,處變不驚,坦然接受。在惠州,他謫居了兩年七個月,政治失意,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上。他愛寫詩,愛書法,愛酒,更愛美食。據(jù)說他錢少買不起羊肉,便買下羊脊骨放鍋里煮,趁熱漉出,浸一點米酒,撒一點細鹽,微微烤焦,便成難得的美食。他給弟弟蘇轍寫信,說自己“意甚喜之,如食蟹鰲。率數(shù)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彼X得,只有把握當下,過好每一天,只有更樂觀地生活,才最實在。他遍游惠州,所到之處,常留下驚世駭俗的詩文。這些詩文傳到汴京,讓政敵章淳皺緊了眉頭。于是,他又被放逐到更僻遠、更荒蠻的海南儋州。海南孤懸海外,當時是不曾開發(fā)的蠻荒之地。居處狹隘,地勢又低洼潮濕,煙雨迷茫時分,恍如野人洞穴。但東坡卻安之若素,“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蔽催^多久,他就愛上了這里的自然之美和樸實人情,寫詩說:“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真的是“反客為主”,把蠻貊之邦當作故鄉(xiāng),反而把富庶繁華、山溫水軟的四川家鄉(xiāng)當成了寄居之所。這需要多大的襟懷和氣度,在這種豪邁樂觀精神的燭照下,煉獄又一次轉(zhuǎn)換成為了天堂。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年少得志,仕途卻異常坎坷,但無論順境還是逆境,蘇軾都活出了生命的意蘊;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活出了真正的自我?;ㄩ_是詩,花落是詞。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剛健,文思奇崛,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詞豪邁雄奇,與辛棄疾同屬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蘇軾的散文氣勢宏大,語言卻平易自然,水乳交融,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國古典文學的這頁華章,蘇軾占據(jù)了不可或缺的一頁。蘇軾在繪畫方面也造詣頗深,猶擅長畫竹。繪畫,他注重神似,反對形似,主張畫外有情志,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拓展了之后“文人畫”的審美內(nèi)涵。他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蘇軾自嘲道:“我書造意本無法”“出自新意,不賤古人”。除了詩詞書畫,蘇東坡政績也頗佳,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就是他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以湖泥葑草筑成的大堤。他原創(chuàng)的味醇汁濃、酥爛香糯的東坡肉,歷來很受吃貨的追捧。蘇軾是一個可以在地獄里活出天堂滋味的人,是一個可以在貶謫的壓抑和打擊的黑暗中活出光芒萬丈的人。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千載以來,蘇東坡能博得人們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深刻感悟并身體力行的生存智慧,一種樂天知命的襟懷:不分時代,無論地域,對人生而言,缺憾都是普遍的存在,關(guān)鍵看你怎么去面對。在這方面,東坡無疑樹立了一道令人仰望的標桿。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坎坷,卻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如今,隔著千年時光,依然能感知蘇軾眼中攝人心魄的光芒,這光芒使他在歲月里艱難跋涉,使他在貶謫地樂天知命,使他在人生的泥淖里依然綻放出人性和文學璀璨的光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惫沤裰型猓瑢σ磺腥松?,缺憾,是普遍的存在,是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人生命題,千百年來,蘇軾之所以博得人們的極大贊譽,與他“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成了“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林語堂語)。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怎樣的一種境界。蘇軾所帶給人們的已不僅僅是文學藝術(shù)上的震撼,還有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厚重灑脫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