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琪 吳建鋒
隨著《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正式頒布,目前全國各地正在進行新課標的實施,一線教師普遍感覺到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落實核心素養(yǎng)(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沒有先例可循。那么,如何深刻理解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何開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期嘉賓謝琪老師和吳建鋒老師就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展開對話。
謝琪,杭州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教學名師,從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教學設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二十余年,英國伯明翰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負責人,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浙江省重點教材《信息技術教學法》主編,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副主編,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參與)、浙江省教學成果一、二等獎4項(2項主持)、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主持),在《學科教育》《中國電化教育》等雜志發(fā)表教學研究論文20余篇,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二區(qū)論文及ESI全球前1%論文11篇),主持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11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一等資助)、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浙江省教改項目和教育部項目。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yè)指導委員會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組成員。
吳建鋒,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浙江省柯橋中學教務主任,浙江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杭州師范大學講席教授。全國計算機教師發(fā)展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教練,長三角信息技術教育學科專家,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yè)指導委員會成員,浙江省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專家。獲得“浙江省春蠶獎”“浙江省教壇新秀”“全國優(yōu)質課特等獎”等榮譽,出版專著、教材等10余本,在全國期刊雜志發(fā)表文章40余篇,參與新課標修訂及核心素養(yǎng)測試設計。在全國、浙江省內做專題講座60余場。
吳建鋒:謝老師,您好!我知道您從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已經有二十余年,更是在2002年初的《中國電化教育》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中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內容體系及其培養(yǎng)方法研究》的論文。2003版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根本目的,而2017版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的目標為全面提升全體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同時明確了信息素養(yǎng)包含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要素。從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演變來看,您是怎么理解其內在的關聯性和必然性的?
謝琪:的確,研究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法(教學設計),我首先關注的是課程的目標,因為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落實并達成課程的目標,因此,教師需要深刻理解課程目標的內涵。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經歷了從計算機文化論、計算機工具論到信息素養(yǎng)論及其培養(yǎng)定位,再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演變過程,它是教育研究者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研究的結晶,也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對課程的影響的產物,課程目標的演變有其必然性,但內在的聯系緊密。計算機文化論強調學生需要具有讀寫程序的能力,但是如果缺少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會導致本來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卻沒有解決;缺少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會導致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信息技術應有的作用;缺少作為公民應有的信息社會責任,會導致研發(fā)的軟件因為沒有考慮到諸如保護用戶的隱私、數據的安全等就投入市場應用而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計算機工具論則強調計算機是一個工具,人們要學會使用計算機為學習、工作、生活服務,但它沒有考慮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新的技術,利用技術改變世界和未來,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服務。2003版的課標將信息素養(yǎng)定義為學生具有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fā)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能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guī),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這樣的定義通俗而易于理解。而2017版的課標則對其進行了提煉和提升,將其歸納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要素。從課程目標內在的聯系來看,計算思維是計算機文化論的深化和拓展,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是計算機工具論在學習中的體現,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是計算機工具論的深化和提升,具有信息意識是使用信息技術的基礎和前提,而信息社會責任則是一種品格。因此,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信息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是對之前的課程目標進行總結、提煉、深化、提升的結果。
吳建鋒:按照您的說法,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信息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是對之前的課程目標進行總結、提煉、深化、提升的結果,那么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對一線教師來說變得更加抽象,難以理解,如果要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必須深刻理解其內涵,您可以解釋一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嗎?
謝琪:通過梳理新課標中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描述,我們總結歸納出信息意識要素主要有以下五條:①具有根據實際問題的需求確定所需要的信息,并通過合適的方法獲取信息的意識。②具有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和進行價值判斷的意識。③具有對信息的敏感度,能對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以及產生的預期影響進行合理判斷。④基于信息的價值、可靠性和產生預期影響的合理判斷,為解決問題提供參考方案。⑤具有在生活和合作學習中能夠分享信息實現信息價值最大化的意識。
梳理總結出計算思維要素有以下四條:①確定哪些問題可以用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進行解決。②運用信息技術領域的方法和技巧解決問題。③通過合理判斷、分析信息資源,運用信息技術領域相關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④在運用信息技術領域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過程和方法并遷移到其他相關問題解決中。
梳理總結出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要素有以下三條:①知道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能創(chuàng)設、適應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養(yǎng)成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習慣。②能對數字化學習資源進行采集和管理。③掌握數字化學習系統、學習資源與學習工具的操作技能,應用數字化學習工具進行創(chuàng)新。
梳理總結出信息社會責任要素有以下四條:①具有信息安全責任意識,在使用數字化工具時具有保護個人和他人的信息安全和公共數據安全的責任意識。②了解并且遵守相關信息法律法規(guī),必要時能使用相關法律法規(guī)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與倫理。③在信息社會中如在網上交流和發(fā)布信息以及開發(fā)或使用數字化工具時具有承擔責任的意識。④積極關注新技術帶來的環(huán)境和人文問題,理性判斷信息社會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并能將信息社會責任意識遷移到其他社會領域中。
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各要素的內涵進行歸納總結,有利于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把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
吳建鋒:理解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要素的內涵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育。2017版的課標建議采用項目教學法,但是一線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難以落實項目教學法。謝老師,就您的經驗而言,是否可以在日常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這樣的教學設計怎么來做?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要點是什么?有怎樣的內在關聯呢?
謝琪:的確,按照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要素的要求來設計的項目比較容易貫徹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是,教材的許多內容在日常的教學中都不是項目式教學,這需要我們思考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如何來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方法。眾所周知,教學設計的各環(huán)節(jié)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包括重難點)、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huán)境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包括導入、新知學習、練習鞏固、評價設計)、小結與作業(yè)布置等。教材分析由結構內容和地位作用組成,要重點分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各要素體現在哪里。學情分析由學習心理特征和已有基礎組成,要重點分析學生已有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基礎,存在哪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習心理特征是否支持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各要素的培養(yǎng)。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為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方法設計奠定基礎。教學目標要按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來設計(要做到可評價),教學方法的設計要根據學情支持(或培養(yǎng)支持)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方法。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方法設計的結果要符合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要相互呼應。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為開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設計做支撐。教學過程設計與采用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傳統的任務驅動法如果設計合理,依然可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根據任務驅動法,新課的導入一般與設計的任務相關,涉及任務背景的設計、任務的設計、任務的呈現方式設計,任務的設計需要反映教學目標設計中核心素養(yǎng)的各要素的落實,而學習(或完成)任務的過程要符合學情分析,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學情(或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便于學習效果的達成。教學評價的設計要能真實地評價學生達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評價量規(guī)的設計和評價方法的設計要可行而切合實際。
吳建鋒:謝老師,您這樣說比較抽象,是否可以具體地談談如何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沒有具體的教學設計技巧,給一線教師啟發(fā)或者具有可模仿性。
謝琪:吳老師,您提得很好。的確,一線教師需要具體的實施方案或者教學設計技巧,以便于能夠在實際教學中使用。我以在普通的課堂教學中如何來落實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為例,談談教學設計的技巧。事實上,信息技術的許多課堂教學都可以落實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兩個素養(yǎng)。因為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本身就是數字化學習的環(huán)境,任務驅動法完成的任務本身就具有創(chuàng)新的因子,再在課堂上設計一個網絡查詢與探討或者網絡、微視頻、微課等學習的情景,就落實了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這個核心素養(yǎng);而信息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落實,只需要在教學設計中設計一個與本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信息社會責任的案例或者知識點加以討論即可。所以,中學信息技術日常課堂中通過教學設計是很容易來落實這兩個核心素養(yǎng)的。其他素養(yǎng)如信息意識、計算思維在大部分的日常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設計也是易于落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