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克度 宛平 王佑鎂
中小學生作為新生代的“數字土著”,從出生就浸潤在數字大爆炸的網絡世界中,網絡社會的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侵權、計算機病毒等問題日益突出,時刻影響著青少年健康成長;同時,中小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有責任維護網絡安全,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擔負社會責任。因此青少年的網絡保護和信息社會責任教育日益緊迫。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信息社會責任界定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從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來看,信息知識與能力的教學日趨成熟與完善,但網絡道德教育與信息社會責任卻鮮少受到關注,也成為日常信息技術教育的盲點、難點和疑點。本文結合案例對信息社會責任的三層目標進行分析,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提供參照。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生活、學習帶來諸多機遇,但社會成員在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社會責任是指個體在文化修養(yǎng)、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盡的責任。[1]對于個體而言,信息社會責任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具備敏銳的信息安全意識,能掌握一定的信息保護的方法;②遵守信息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倫理道德;③尊重多元信息文化,辯證看待網絡信息,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2]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既是社會良性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
國內有研究者通過概念映射法界定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點分析的基礎上對應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信息社會責任對應的是身心健康、公民道德、國家認同、國際理解。[3]信息社會責任是學生的價值引導,從文化修養(yǎng)、道德規(guī)范、行為自律三方面規(guī)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4]文化修養(yǎng)方面旨在培養(yǎng)學識淵博、有素質的學生;道德規(guī)范方面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具有社會責任感、國家認同感;行為自律方面要求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信息社會網絡行為,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
與其他傳統學科教學相比,信息技術學科實踐性強,貼近生活實際,數字化程度高。鑒于此,將中小學生信息社會責任培養(yǎng)植根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是當下學校教育的不二選擇。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將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落實到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教學中,將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和信息社會責任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素。[5]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相互交叉,各有側重,但是都滲透著信息社會責任的訴求[6],如下頁圖1所示。其中,信息社會責任的范圍更寬泛,每個素養(yǎng)的發(fā)展都需要有信息社會責任。責任擔當是學習者進行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前提,是信息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數字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任何公民都需要承擔相應的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更多的是一種人本教育。
信息社會責任在國內外信息技術類課程中均有涉及。例如,2013年英國教育部發(fā)布了計算機課程的四個關鍵階段的主題內容,其中每個階段都強調教育學生安全、負責任地使用技術,保護在線隱私和身份。[7]在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實踐中,受學生年齡層次、身心發(fā)展等因素的影響,一般無法在不同年級進行相同層級的信息社會責任培養(yǎng)。因此,根據中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結合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信息社會責任的劃分水平,將信息社會責任的目標進行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培養(yǎng)目標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逐級上升,分別是初步感知、初步認識、理解掌握,如圖2所示。其中,信息技術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要素從內涵到目標有許多共通之處,在信息社會責任培養(yǎng)的每一層級當中,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程不只是涉及一種核心素養(yǎng)要素的培養(yǎng),往往涉及多個甚至全部的核心素養(yǎng)。下面主要以信息社會責任的三層目標培養(yǎng)為例,分別進行闡述。以小學生和初中生為例,初步感知層是針對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塑造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初步認識層是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辯證看待網絡信息;理解掌握層是針對初一、初二年級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從發(fā)展的角度讓學生思考網絡倫理道德、信息安全。信息社會責任是一項伴隨學生一生發(fā)展的綜合能力,滲透于未來的學習、生活,是信息技術學科的情感價值追求。
1.初步感知層:認識信息重要性
學習者信息意識的訓練是進行信息社會責任培養(yǎng)的前提。根據中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三、四年級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初步感知層主要是對三、四年級學生的思維進行塑造,培養(yǎng)學生注重信息安全,能用簡單的方式保護個人及他人的信息,遵守網絡法律法規(guī)及倫理道德。以四年級教材的“初識計算機病毒”為例,通過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和危害,讓學生在日后使用計算機時有病毒意識,規(guī)范上網,不隨意傳播資源,認識到個人信息的重要性,促使學生了解信息社會的法律和法規(guī)。更為重要的是,當學生在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時,有主動嘗試與探究意識。從日常生活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個體的行為對信息社會帶來的影響,促使學生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樹立正確使用計算機的意識。例如,湖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教材,除了開設信息安全相關的常識章節(jié),還增加了網絡技術的應用板塊,通過具體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規(guī)范網絡行為。
2.初步認識層:塑造批判性思維
經歷了初步感知階段,再面對信息社會中的不良信息、軟件病毒時,學生在頭腦中會對這些信息持有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8]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能夠擺脫經驗道德束縛,辯證地看待問題,這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形成時期。對于五、六年級學生而言,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知道病毒的危害和防護方法,能在網絡社會中辨別虛假信息,增強防范意識,自覺抵制違反網絡倫理道德的行為;同時,在現實生活中能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不盜用他人作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時期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已從理論知識教育層面轉化為實踐。例如,策劃一次個人信息收集活動,將信息社會責任目標融入其中。通過設計一個榜樣人物個人信息收集、匯報活動,塑造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兩種途徑搜集與榜樣人物相關的資料,在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中,運用自身的理性思維辨別有效信息,完成信息收集。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感受信息收集、加工中遇到的問題,再輔以教師的講解,對于學生來說,這種經驗將是印象深刻的,進而營造健康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
3.理解掌握層: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社會責任目標從感知、認知到掌握層層遞進。有了先前的知識與經驗儲備,初一、初二年級學生需要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來思考網絡法律法規(guī)、倫理道德的合理性,培養(yǎng)學習者的理性思維,使其能掌握保護個人及他人信息的方法。信息社會責任的養(yǎng)成,離不開實際的情境。例如,通過“練就識別信息慧眼”話題,在一組冒充是快遞員的電話詐騙的情境中增強學生信息的識別能力,緊接著參與“構筑信息安全長城”的實踐,讓學生對機房電腦開啟防火墻來提高信息防護能力。健康的數字化生活是暢游網絡世界的保障。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給學習者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虛擬現實,增添了各種奇思妙想,促進學習者的思維發(fā)展。然而,在浩瀚的數據海洋里信息資源參差不齊,學習者需要善于辨別有效信息,屏蔽無關網絡的干擾。因此,亟須在初中這個關鍵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一方面依托于信息技術中常見的風險規(guī)避、計算機基礎等理論知識的講解;另一方面,需要參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習者信息社會責任的重要部分。為了進一步說明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融入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本研究以浙教版初中信息技術“信息獲取與整理”模塊的“獲取網上信息”為教學案例,闡述在教學中滲透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在實踐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帶領學生觀看“互聯網時代”視頻,激發(fā)學生對科技的熱情。隨后,設計一個“我是網絡搜索小達人”主題活動,課程力求引發(fā)學生強烈的信息社會責任感,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活動通過任務驅動,促進學生在網絡上自主搜索資料,完成搜集三大新興技術圖片和文字的學習任務。學生參照活動流程,根據教師的引導和已有的學習資源和工具,逐步把任務細化。隨后,合作搜集、整理新興技術的圖片和文字。圖文并茂的展現方式,讓學生對三大新興技術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案例見上頁表。
信息技術教學強調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進行緊密聯系,這一理念為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實踐指導。上述“獲取網上信息”的教學案例主要是針對初中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教育,涉及的信息社會責任主要包括文化修養(yǎng)、道德規(guī)范、行為自律三方面?!拔沂蔷W絡搜索小達人”的主題活動展示了任務分配、活動流程、活動意圖、涉及的信息社會責任素養(yǎng)??梢钥闯觯畔⒓夹g課程教學可操作性強、任務明確,核心素養(yǎng)要素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植根于信息技術課程。當前,我國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并積極發(fā)展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但信息社會責任是一種人的發(fā)展教育,總體上看,我國信息社會責任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和實踐經驗不足。因此,可以將社會層面的網絡道德教育與學校層面的信息社會責任教育相結合。
參考文獻:
[1][2][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任友群,李鋒,王吉慶.面向核心素養(yǎng)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開發(fā)[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7):56-61+9.
[4]肖廣德,黃榮懷.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新課標的考量[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10-15.
[6]楊志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項目式教學實踐與思考——以“全室愛、詮釋愛、全是愛”多媒體作品項目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16):21-24.
[7]Department for Education.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computing programmes of study [DB/OL].(2013-09-11)[2019-07-28].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computing-programmes-of-study/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computing-programmes-of-study.
[8]左任俠, 李其維.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