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潔
圖1 漢代花錢
圖2 漢代花錢拓片
2018 年 10 月 26 日 至 11 月 14 日 ,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對河南建科百合長葛裝配式建筑智能生產基地 (B-07-02#地塊局部)項目進行考古發(fā)掘,其中一座小型漢墓出土了一枚花錢。 該錢現(xiàn)存于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庫房。 (圖1)
該花錢由三部分組成: 上部為一方形紐,內有方形穿孔,紐長 10 厘米,寬 6 厘米,穿孔長3.7 厘米,寬3 厘米;中部為一圓形方孔錢,有內外廓,直徑2.4 厘米;下部為一圓環(huán),直徑2.6 厘米,通長5.1 厘米,重12克。 錢正面,順時針方向篆書“除兇去央”,背面同向篆書 “辟兵莫當”(圖 2), 均為小篆,字形不甚規(guī)整,說明小篆體發(fā)展得還不太成熟,應為漢早期。 據查考,截至目前,此類錢許昌地區(qū)僅出土這一枚。
花錢,又叫“厭勝錢”。 源于漢代,早期使用的時候主要是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 不作流通使用, 因此材質大都比較粗糙。 其種類繁多,根據用途不同,可分為鎮(zhèn)庫錢、掛燈錢、吉語錢、配飾錢、春錢、撒賬錢、門神錢、賀年錢、警世錢,等等。
許昌地區(qū)出土的這枚花錢, 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吉語錢”之一。 花錢上所書 “除兇去央”“辟兵莫當” 八字錢文中,“除”,即“消除”,“去”,即“驅逐”,“央”,通“殃”;“辟兵”,一說躲避兵器傷害,另一說是防避兵災,“當”,通“擋”。 這八個字的錢文,不僅反映了人們盼太平盛、世辟兵荒馬亂的心愿, 也讓我們了解到漢代早期社會存在的不安定,以至于人們將反賊“兵”與“兇”“央” 同等看待, 希望能把它們 “除”之、“去”之、“辟”之。 此花錢,意為消災避難,避兇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