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燕
教育直面人的生命,它關注生命質量,關注個體差異,關注當下體驗,教人學會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生命內涵,理解活著的意義,逐步提升生命價值,并最終形成正確的生命觀。生命教育,顯示了教育的終極關懷。
語文學科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這無形中賦予了語文教師神圣的使命——在教學中自覺擔負起生命教育的職責?!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呈現“豐富的人文內涵”,即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不可替代性,并教會他們如何尊重與珍愛包括自身在內的一切人與物的生命。部編版初中語文選編的諸多課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和思考,有著豐富的顯性、隱性的“生命情感”的信息,六冊書為我們建構了完整的生命教育體系。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生命信息,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體系。只有教師學會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價值和地位,使學生努力把握生命,實現自身生命的價值,從而懂得奉獻于社會,這就是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
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的社會需求,是語文教學中建設開放而有張力的課堂的重要舉措。
據有關部門對全國10個重點省市的調查顯示,全國每年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相當于每天消失一個班,這數字令人觸目驚心。此外,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我們得知,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視、生命意義的迷失嚴重影響著中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作為教授具有“人文精神”學科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語文教師,進行生命教育實是責無旁貸的一件大事,我們應當關注和思考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語文教學是傳播生命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適時適當地滲透生命教育,讓語文教學內涵更加豐厚,學生的生命意識也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得到增強。真正做到這一點,語文教育就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逐步走向成功的巔峰。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滲透:
部編版語文教材內容廣泛,體系完善,是對中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不二之選。學生可毫無障礙地閱讀好課文,但有些內容,若教師不加引導、分析,學生可能始終無法意識到其對自己一生的重要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于涉及生命內容部分,可作為一大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面對生命中的挫折、磨難時,要仍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和堅定的信心,以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逆襲。
我們生命中的一些時刻,在面對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或遇到令人畏懼的情境時,總會容易感到迷?;蝮@慌失措,我們可想起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在大雨中小桃樹千百次地掙扎,橫遭風雨襲擊后竟還保留一個欲放的花苞,它在風雨中依然努力抗爭,時刻準備綻放自己。其實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也是平凡中的你我,在生活的風雨中掙扎、不屈。生活中不只有挫折,可能還有磨難,那又該如何面對?詩人柳宗元、劉禹錫等遭貶謫,在困境中依然留存希望與斗志,依然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相信黑暗過后必迎來黎明!史鐵生年輕時不幸雙腿癱瘓,又長年患病,在經歷長時間的自我煎熬、自我療傷后,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迎接朝陽。他作品中滲透的向上思想可激勵千千萬萬人在泥濘中砥礪前行……如果我們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每一冊書中的生命素材,細致、系統(tǒng)地進行生命教育,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知生命的可貴,生活的不易,學習作者在逆境中如何“轉舵”,長此以往,學生的生命意識還會如此淡漠嗎?
除以語文教材為載體外,我們還可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途徑地了解生命,領悟生命內涵。平時教授完新課后,筆者一般向學生推薦閱讀相關文章,學生能更深地理解作者寫作時的情感。在學生閱讀完相關文章后,次日課堂上筆者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思想與思想碰撞,一定能產生良好的效應——學生不僅更深地理解了課文,還在交流中吸收了作者的正能量,決心積極地完善生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認識生命的意義。在語文課堂上實施生命教育,不僅可以活化語文課堂,盡顯語文學習的張力,還可在學習交流中加深對生命的認知,在討論和感悟中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學生對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總是更感興趣,更喜歡在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基于對學情的了解,每隔一段時間,筆者便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視頻于課堂上播放。如2019年10月,重慶萬州長江二橋,一位女乘客因坐過站而與司機爭吵,搶奪方向盤,最終導致公交車墜入江中……這一案件令人觸目驚心,再次引發(fā)人們對生命的思考。案發(fā)后學生對這事件也多有關注,但個人看法較為片面。當筆者在課堂上播放完視頻,學生踴躍地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學生明白:“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任何人都應珍愛生命,不因一時的沖動而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的災難;在面對危急情況時,作為牽系一車生命的司機,從方向盤被搶奪到墜江前的數秒鐘內,應當力挽狂瀾;我們都要重視群己關系與公共道德,共同創(chuàng)造人際關系和諧的社會……
雖然面對這類事件時,學生的心情是沉痛的,但在沉痛中獲得啟發(fā),加深對珍愛生命這一命題的理解,明確了我們要“活著”,“為何活”,還要明白“怎樣活”。事實上,當教師善于整合資源,用心打造生命化課堂時,學生能多角度地感悟生命。看到“前車之鑒”,學生能更發(fā)自內心地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如此,語文教學便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心思想的重要途徑,而寫作教學,旨在打開學生的心靈世界,盡情釋放其靈氣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學生表達對人、事物、生活的認識以及對生命內涵的感受的機會,引導學生直抒性靈,表達生命意志,釋放生命張力,在寫作中升華對生命的認知。在《不怕,前方有路》寫作教學中,筆者給學生一段導語:“孔子周游列國,屢次碰壁,他告訴自己:‘不怕,前方有路!’而后轉為著書立說、廣為施教;蘇軾為官正直,卻屢遭貶謫,他告訴自己:‘不怕,前方有路!’在逆境中依然砥礪前行,為民謀福……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志士都曾屢遭困厄,但最終都能自行轉舵,找到前行的路?!苯庾x導語時,筆者引導學生領略先賢的勇氣、智慧,打開學生的寫作思維,尊重學生的情緒、意愿和生活體驗,學生就成為自己習作的真正主人,自由地表達思想,暢談對生命的認識、理解。
寫好作文僅是一個開端,如何讓作文評點成為升華對生命的認知卻是關鍵。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評價,多維度、多層面、多樣式地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作,努力讓學生感受寫作的快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此外,充分利用班級、年段的優(yōu)秀習作園地,以身邊人艷羨的目光,促進寫作的良性循環(huán),并以此產生輻射效應,帶動身邊的同學愛寫、樂寫,自發(fā)地表達生命訴求。而且,對于優(yōu)秀作品,還可以推薦到報刊、雜志上發(fā)表,當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字,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莫大的促進,自此寫作變成了生命自發(fā)的需求。
生命教育是一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若單純關注學生的成長,而忽略教師精神生命的成長,那么這樣的生命教育必是蒼白的。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更要自覺創(chuàng)造教師生命的主體。首先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新時代的學生,他們不僅僅是一群生命體,更是一群處于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生命群體,承認每個學生的獨一無二,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等方面的群體與個體特征,在教學中努力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使教學具有靈活化、人性化;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以適應學習方式方法不同的學生。當今語文教學,語文教師除了關注傳授知識、技能的多少外,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生命是否得到成長,這是語文教學給學生的“人文關懷”,在循序漸進中構筑新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注重自身的內在感受、主觀經驗和深刻情感,有了自我感知,學生解讀生命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只有教師的生命意識覺醒了,真正領悟了生命的內涵,教師才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學主體。一個精神飽滿、激情飛揚的語文教師,一定可以帶出一群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熱愛生命的學生群體。唯有此,才能讓生命教育之花長開不敗。
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讓他們懂得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是我們教育的宗旨。語文課堂不僅滿富生命色彩,更是世間生命對生命本質的追求和渴望。真的語文,用生命呼喚生命!所以語文教學,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