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必應
摘 要: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藏有豐富的具有閩南地區(qū)特色的石雕獅子(以下簡稱石獅),主要有門獅(“獅子滾繡球”“太獅少獅”)還有“風師爺”及望柱獅等幾種類型。文章主要通過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館藏石獅來賞析閩南地區(qū)石獅雕刻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閩南地區(qū);石獅;門獅;文化內涵
《后漢書·章帝紀》:“是歲(章和元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后漢書·和帝紀》:“安息國遣使獻師子、扶拔?!庇蛇@些文獻可知,獅子本非我國本地產物,大概在東漢初年由西域以“殊方異物”傳入我國。石獅也始于東漢時期,早期石獅主要被置于帝王陵墓前以辟邪護墓,體態(tài)高大威猛,神態(tài)飄逸。魏晉時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石獅開始廣泛應用于寺廟大門作鎮(zhèn)獸之用。后來石獅逐漸成為運用廣泛的瑞獸,廣泛應用于柱礎、欄桿、橋梁、門枕石、屋頂?shù)冉ㄖb飾中。隨著文化的傳播,石獅雕刻藝術也逐漸傳播到閩南地區(qū),閩南地區(qū)的石獅師承于中原地區(qū),但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受閩南地區(qū)區(qū)域文化影響。
1 館藏石獅概況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收藏具有閩南特色的石獅逾200只,有蹲獅、坐獅、臥獅,千姿百態(tài),形象不一。泉州地區(qū)石獅雕刻藝術具有南派石獅典型的藝術特征,身肢柔潤靈秀,形態(tài)含蓄多情,一般頭部碩大、腿細短,腦凸鼻凹,耳部多呈卷葉型,類似犬耳,口部張開,裸露尖牙利齒。有的前肢雙舉,有的單抬一足,或蹲踞,或騰躍。明以后作品大都手舞彩帶,身軀扭動,富有變化。雄獅或抱或腳踩繡球,雌獅旁立幼獅。身軀渾圓厚實,一般披有分組狀長毛,尾如扇背卷。體態(tài)結構變化多端,鬃毛呈卷披狀,變化多樣,特別是頜下鬃毛更具裝飾性,加上彩帶繡球變化多端,有裝飾華麗典雅的美感,整體給人以親切而含情的感覺。特別是五代王審知女、清源軍節(jié)度使留從效夫人王氏墓(“皇姑墓”)前石獅,其是泉州地區(qū)現(xiàn)存最早的石獅,雖經歲月磨礪,風雨侵蝕,缺依舊凝重雄偉,氣度不凡。
2 館藏石獅類型。
現(xiàn)存于南建筑博物館的200余件石獅,主要有門獅(“獅子滾繡球”“太獅少獅”)還有“風師爺”及望柱獅等幾種類型
2.1 門獅
一般放置于寺廟、宗祠門口兩側,呈對稱擺放,左邊為“獅子滾繡球”,右側為“太獅少獅”?!蔼{子滾繡球”為雄獅,前爪下有一個圓形繡球,頭部看向左側。“太獅少獅”為雌獅,前爪下雕有幼獅,頭部看向右側?!蔼{子滾繡球”“太獅少獅”頭部左右相互呼應,互相對望,看向大門中軸線。而閩南地區(qū)門獅顯得乖巧憨厚,耳部耷拉著,鼻部大,嘴部張開弧度大,頸部的鬃毛卷曲順滑。多采用蹲立式,扭頭捏腰,顧盼多姿,有很強的動態(tài)感。這與北方門獅有很大的區(qū)別,北方門獅多蹲坐而立,頭部或眼神正視前方,顯得端莊穩(wěn)重。
2.2 “風師爺”
閩南地區(qū)處于臺灣海峽西岸,海峽峽管風大且常年盛行西北、東南季風,常年多風沙。獅子作為百獸之王,威嚴肅穆的形象被賦予辟邪招福的作用,寄托了民眾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門或屋頂、村落的高臺等處設立“風師爺”以鎮(zhèn)之,一般單只蹲立于街頭巷尾。就整體而言,“風獅爺”雕刻的精華在頭部,尤其臉部,較顯著的共同特征是圓眼凸出,鼾頭寬闊,大嘴齜咧,甚至與頭等寬,露出尖牙利齒,有的嘴角夸大成二凹洞,顯得威嚴肅立。閩南“風師爺”有蹲踞式和直立兩大類,一般蹲踞式為較早期,后期基本以直立為主。
2.3 望柱獅
中國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橋梁周圍往往有石欄桿圍繞,而連接石欄桿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的頭部常雕飾有獅、龍、鳳、猴等動物形象,其中人們最喜歡采用獅子形象,稱為“望柱獅”。最著名的如盧溝橋上的望柱獅,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也藏有數(shù)量不少的望柱獅,這些石獅神情活躍,有的幼獅攀附在雌獅上,有的蜷伏在母獅的腳下,神態(tài)活潑可掬,雄獅則胸肌飽滿,肱股筋肉突起,后肢盤曲,張口怒目,神態(tài)各異。
3 石獅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
閩南民間石獅雕刻藝術深受閩南地區(qū)區(qū)域文化影響,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石獅雕刻藝術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涵歸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3.1 體現(xiàn)對民間信仰的崇信
閩南地區(qū)石獅的盛行與閩南地區(qū)人民對民間信仰的崇拜密不可分。自古以來,閩南地區(qū)民間信仰就特別發(fā)達,有林立的宮廟和成百上千的地方神靈,被傳統(tǒng)儒家學者視為“淫祠”,南宋漳州人陳淳:“南人好尚淫祀,而此邦之俗為尤甚。自城邑至村墟,淫鬼之名號者至不一,而所以為廟字者,亦何啻數(shù)百?”人們通過趨吉避兇的祈禱儀式與神靈溝通,以期消災除厄、扭轉福禍。早期的石獅被賦予鎮(zhèn)墓神獸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功能被逐漸放大,石獅成為祈福鎮(zhèn)宅、辟邪御兇的吉祥之物。同時,民間信仰的開放性與雜糅多元性也讓閩南地區(qū)的石獅形式更加多元,突破傳統(tǒng)雕刻技藝,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萬千。
3.2 體現(xiàn)傳統(tǒng)家庭觀念
閩南地區(qū)的住宅前門獅,左側為雄獅“獅子滾繡球”,右側為雌獅“太獅少獅”,兩只獅子互相對望,和諧統(tǒng)一。雄獅腳踏繡球威武霸氣,象征男性主外,掌握權力,體現(xiàn)男性的主權和地位。雌獅踏幼獅,母子相親,充滿了母性的關懷,體現(xiàn)女性在家庭內部對繁衍子孫,促進家庭和諧的作用。成對公母石獅顯示陰陽調和、生理循環(huán),是家庭結構的真實寫照,體現(xiàn)閩南地區(qū)的家庭觀念。
3.3 體現(xiàn)封建等級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中,人民被賦予不同的等級,等級觀念深刻影響著古代封建文化。石獅作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也被賦予了等級性,石獅頭上的螺髻數(shù)量是等級高低的重要標志。在官方中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員才能擺放門獅,而門獅頭上螺髻數(shù)量則代表官位高低。一品官員的府邸門前的守門獅,可以刻十三個螺髻,亦稱“十三太?!薄9賳T品級每下降一等,門獅頭上的螺髻就要減少一個,這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征。在閩南民間,石獅的大小、造型不同,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財富與權貴的顯現(xiàn),是財富權勢自我標榜的方式。
參考文獻
[1]陳斌.閩南民間石獅造型意蘊探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2]吳寶.旭閩南傳統(tǒng)石雕藝術特色探究[J].藝術·民族·文化,2010(1).
[3]呂婧,朱翔.前世今生——解讀“守門“石雕獅子的民俗文化精髓[J].藝術研究,2010(1).
[4]梁思成.中國雕塑史[M]//梁思成.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