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 荊璐 楊璐
關鍵詞:建筑構造;建筑設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改革
建筑構造是研究建筑物構造組成及組合原理與構造方法的學科。它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實踐性、綜合性,涉及眾多設計規(guī)范、技術規(guī)范、標準圖集,因此,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建筑設計課程一直以來作為建筑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配套主干課程有建筑構造、建筑史、城市設計等,完善建筑學專業(yè)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課程的教學體系。本文針對建筑設計課程體系下的建筑構造課程現(xiàn)有的教學問題進行反思總結以及教學研究,提出符合評估標準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研究。
1國內建筑專業(y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現(xiàn)狀
1.1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
國內大多數(shù)高校構造教學重點放在傳授知識上,教學方法都是“填鴨式”滿堂灌,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方面相對薄弱,課程設計時學生仍不會做構造設計。教師過多注重講授教材內容,而忽視對新知識的傳授以及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1.2教材內容滯后
經(jīng)濟、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雖然教材不斷新編、補充,但由于編著、出版教材需要時間,加上使用的教材多年后,有些內容早已過時,而新內容又難以有效、及時的補充,往往造成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建筑中的構造知識對不上,影響學生構造知識與方案設計的結合。
1.3理論未聯(lián)系實際
首先,傳統(tǒng)的教學計劃為理論課后進行構造課程設計,往往出現(xiàn)學生學完理論知識后不會實際應用,理論教學與構造設計的應用脫節(jié)。建筑構造知識因缺乏實踐經(jīng)驗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建筑設計因缺乏構造知識、缺乏建造性只能停留在方案階段,較難實現(xiàn)。
其次,建筑構造課程作為建筑設計課程的輔助課程,可許多高校并沒有把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有效結合起來。
最后,建筑構造課程較為抽象、不易入門,加之學生易注重建筑設計,往往忽略建筑的建造及構造方式等,學習建筑構造課程的積極性不高。
2建筑學專業(y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
基于建筑學專業(yè)建筑設計課程體系下,如何將構造知識與課程設計融為一體、彼此滲透、相互聯(lián)系是建筑構造課程改革的重點及最終教學目標。針對這一總體教學目標,將細化為三個層次,分別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職業(yè)素養(yǎng)目標。
2.1知識目標
掌握構造原理、方法及組合形式,熟練應用其構造層次連接與正確選用材料屬性是我們課堂學習中最基本的知識目標。
以屋頂?shù)谋馗魺針嬙鞛槔?,學生首先要根據(jù)氣候特征選擇屋頂形式;其次根據(jù)平屋面或坡屋面判斷結構找坡或材料找坡、正置式屋面或倒置式屋面、分別設置什么材料的保溫層、保溫層和防水層的順序等;最后根據(jù)室內外水蒸氣含量判斷是否設置隔汽層以及設置在哪一側(高溫一側)。
在對應階段的課程設計中,熟練應用構造原理及方法,判斷出最適宜的屋面形式、對應的材料及構造層次,了解優(yōu)缺點等。
2.2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顧名思義,將知識目標全面應用于課程設計中,解決方案設計與構造之間的矛盾,做到學以致用。
學生在設計初步階段,同時構建結構框架,選用合適的結構形式,并和課程設計有效結合,在方案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根據(jù)環(huán)境及其他因素,選用合適的建筑材料、構造層次與設計方案的立面效果、防潮防水、保溫隔熱等息息相關。
實際生活中,思考所處建筑物的結構形式、梁柱關系、幕墻與主體建筑的連接方式,水平層的封堵方式、墻體樓板屋頂?shù)臉嬙煨问降炔⒂^察研究。
以高層建筑構造和幕墻構造為例,高層建筑的結構形式包括框架結構、框支結構、框一筒結構、筒中筒結構、束筒結構等,適用于不同高度和長寬比的建筑。設計階段應首要思考采用何種結構形式。幕墻構造主要包括框架式玻璃幕墻、點支承式玻璃幕墻和全玻璃幕墻的分類、組成材料和構造方式等,不同類型的幕墻對應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高度和高寬比,其立面效果大相徑庭。學生只有在方案創(chuàng)作階段熟悉材料及構造方式,才能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建筑。
2.3職業(yè)素養(yǎng)目標
該課程教學的職業(yè)素養(yǎng)目標,旨在通過講述建筑細部構造與施工做法,訓練在設計思維過程中綜合解決構造設計問題的能力,即在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工程的能力。
在課程設計期間,部分學生會接觸老師的實際項目,可以將所學的構造知識應用于實際項目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終極目標。
3建筑學專業(y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
《建筑構造》課程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主要講述建筑材料。材料是建筑和建筑構造中最直觀的構成要素,對建筑構造的學習無法脫離對材料屬性的客觀認識,因此《建筑材料》課被設置在一年級階段。該課程包括原理講述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兩部分:(1)學生在設計基礎課程中思考平面構成、空間構成的同時,認識材料屬性、實際應用、體驗材料與建造的關系;(2)大一階段的“模型制作”屬于必修實踐類課程,在此基礎上,增加《材料認知與應用》課程,學生在動手的同時體會建筑材料的實際操作,思考材料及建造手法帶來的空間變化,完善學生在起步階段建筑設計與建筑材料、建造知識的框架體系。
2)第二階段講述建筑構造(一)。屬于基礎知識,設置在二年級階段。主要闡述構造設計的基本原理、構造組成和使用材料,包括地基與基礎、墻體、樓地面、樓梯、門窗、屋面構造等內容;
3)第三部分講述建筑構造(二)。屬于深化和知識點鞏固,設置在三年級階段。以專題形式講述防潮防水、聲學構造、保溫隔熱構造、幕墻構造、裝修構造及高層建筑構造等六個專題內容,三年級階段增設工地認識實習,接觸實際工程的結構形式與基礎的關系、樓梯構造、防潮防水的處理、門窗的砌筑等,加強學生的構造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相結合的能力。第二、三階段為加強構造課程與設計課程的緊密聯(lián)系,與設計課程同步講授;學生按總人數(shù)分組,每組負責一個專題或章節(jié),研究當下建筑設計方案對應的構造形式,包括結構形式、樓梯大樣、保溫隔熱墻體的構造層次、防潮防水做法等。每節(jié)課尾預留十分鐘,采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及討論自己的設計方案與之對應的構造知識點,加強知識點的印象。最后兩次課程留給學生匯報,綜合自己的設計方案及對應的構造專題,做出相應的構造節(jié)點大樣及材料分析圖等。
4)第四階段設置《綜合構造設計》課程作業(yè),設置在四年級。作為設計課的輔助作業(yè),對應當下的高層建筑設計,選擇對應的新型結構形式。繪制內容包括兩層平面圖、建筑剖面圖和不少于三個節(jié)點的大樣詳圖。理論部分講解民用建筑的基本構造知識、圖紙繪制規(guī)則及表達技法等。增設構造認識實習,帶領學生認識新型建筑的構造形式、幕墻構造、吸聲構造、保溫隔熱構造、裝修、大跨度結構形式、節(jié)能建筑、低能耗建筑等。
綜上所述,以往課程的教學模式為理論與設計課程分開講授、缺乏緊密聯(lián)系、學生在設計過程極易脫離構造設計,結合各年級實際情況增設相應理論知識及實踐課程并與設計課程緊密結合,學生能夠做到設計與建造相互融合,并應用于實際工程中。
4建筑學專業(yè)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策略
1)理論課教學必須與現(xiàn)場教學緊密聯(lián)系,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結合建筑設計課程,在教學基地或施工現(xiàn)場進行現(xiàn)場教學,實現(xiàn)“做中學、看中學”。通過現(xiàn)場教學,學生就能詳細地看到建筑物各個構配件的形狀做法、構造特點及節(jié)點細部構造,使教材上理性的、抽象的、單調枯燥的知識變得感性、具體,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課程設計分解細化,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打破先理論后設計的教學模式,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具體操作方式為:每講完一至二章理論課,就做一個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小作業(yè),對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訓練,使學生及時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消化。既可以使學生對自己設計的建筑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3)加強課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在建筑構造課程學習中,加強與建筑設計、建筑材料、建筑力學、建筑設備等課程的橫向溝通,特別是要與建筑設計聯(lián)系整合,從而促進各種知識與技能之間的融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改革的整體效果。
5結語
在建筑學新的發(fā)展形勢下,建筑構造課程將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督ㄖ嬙臁氛n程的教學需通過加強與工程實踐內容的整合,積極和其他學校加強交流和學習,開展教學研討,培養(yǎng)出全能型專業(yè)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