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所這樣的幼兒園,老師們智慧地利用觸屏體驗,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智能化的學習和游戲環(huán)境,成為智慧校園示范學校。在這里,平板電腦發(fā)揮出了它前所未有的潛力,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新工具、表達自我和進行社交的新渠道、記錄和分享成長的新媒介。這些智慧特別值得父母借鑒。
如果說“生活即教育”,面對目前孩子們被觸屏體驗包圍的生活,幼兒園教育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如果幼兒園只是簡單地利用觸屏來進行教學的話,那么孩子對觸屏的認知依然很局限。能不能開拓思路,讓幼兒園的觸屏教學帶給孩子們一種全新的對觸屏的認知?比如讓孩子們通過特別的觸屏體驗,知道平板電腦不僅可以用來看動畫片、玩游戲,它更是打開認識世界新窗口的工具箱:它是能記錄和搜索的工具,是用來練習表達和學習信息整理的工具,是相互交流學習經(jīng)驗的工具,甚至它還能成為提升自控力的工具。
來自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的李瑋老師講述了自己所在的園所是如何將平板電腦智慧地運用于教學的方方面面的,讓我們看到了觸屏時代育兒的一種新可能。
幼兒園這樣引導孩子智慧觸屏
小班活動:蘿卜生長記
每個幼兒園都有植物生長的觀察活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觀察植物生長也很感興趣。但是一般的課程設置都是讓孩子們每天去看看他們種的植物,有時候會用畫圖的方式引導他們觀察和記錄。但實際上,植物的生長很慢,孩子并不能通過每次的觀察體會到它的成長。
因此,在李瑋老師所在的幼兒園里,開始鼓勵孩子自己使用平板電腦來進行蘿卜成長的記錄:每個孩子每天都用平板電腦給蘿卜拍照。老師建立了班級相冊,并為每個小朋友設置了專屬于自己的文件夾,讓每個小朋友自己可以選擇一個圖標,這樣當他拍了新照片,就知道要放在帶有自己選中圖標的那個文件夾里。在一段時間之后,每個孩子都能打開自己的文件夾,看到一系列的“蘿卜生長記”,既能看到蘿卜前后的變化,也能真正看到蘿卜成長的軌跡。不僅如此,由于每個孩子是帶著自己的觀察角度拍攝的蘿卜,因此每個孩子看到的蘿卜的成長變化也有微妙的不同。
中班活動:娃娃電視臺
到了中班,孩子們所掌握的能力變得更多了,更加渴望在自主學習中有及時的互動和反饋。因此,李瑋老師所在的幼兒園為中班的孩子們設置了電視臺小主播形式的場景道具,鼓勵孩子自己坐在主播的位置播報新聞,使用平板電腦進行自錄;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組,其中一個人自愿去當小主播,其他孩子使用平板電腦幫他進行錄制,分擔導演、觀眾等不同角色,在錄制的過程中會提意見,比如告訴臺上的小伙伴:“主播,你的聲音要高一點!”“主播,你需要微笑?!毙≈鞑ト绻幌嘈牛梢宰呦聛碜约喝セ乜雌桨咫娔X里的視頻,然后不斷提升自己的主播品質(zhì)。在孩子自己用平板電腦自錄時,會錄一段之后就跑到屏幕后面回放,反思自己還需要改進什么,比如是語言不太連貫,還是如何組織語言更有趣,等等,自我反思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越來越強。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中班的電視臺節(jié)目質(zhì)量不僅越來越高,孩子們還自主將節(jié)目進行了分類,制作出了分類節(jié)目單,比如有旅游頻道、故事頻道、動物百科頻道、天氣預報頻道、交通廣播,等等,創(chuàng)意如此之多,能力提升如此之快,令老師都十分驚訝。
大班活動:配音秀
孩子們經(jīng)過在小班和中班使用平板電腦的經(jīng)驗積累,到大班后就掌握了更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開始鼓勵大班的孩子更多地利用互動學習的方式使用平板電腦。比如學著自己一邊看黏土教學軟件,一邊進行手工制作。比如練習使用配音秀App,讓孩子們?yōu)樽约合矚g的動畫片片段進行配音。別看最后的成果只有短短幾分鐘的配音表演,恐怕囊括了一個很復雜的學習過程:孩子不僅要對語言、語調(diào)進行傾聽和模仿,還要與動畫片主人公有情感共鳴,再用自己的創(chuàng)意將臺詞輸出,而且還要學會和同伴天衣無縫的合作,互相配合。
無論是孩子們自己制作的主播節(jié)目,還是配音秀,都可以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中進行共享,班級中的孩子和其他家長都能欣賞到,這也讓孩子很好地體驗了觸屏活動中“共享”的樂趣。而且,幼兒園還鼓勵孩子們在家里做手工或者做其他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時,把過程拍攝下來,請父母幫著剪輯成短視頻、制作成二維碼后,和小伙伴以及他們的家長一起分享,相互借鑒。這么一來,似乎每個孩子都有了一個巨大的創(chuàng)意活動寶庫,不愁在家里沒得玩了。
從小班開始,孩子們就已經(jīng)習慣了用平板電腦進行搜索,時間長了,孩子們掌握了很多搜索的技巧,比如如何用關鍵詞提問,如何更快地找到答案。當然,這種搜索是在幼兒園設置了安全網(wǎng)絡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也有教師對此進行監(jiān)管。
建立規(guī)則,逐步實現(xiàn)自主管理
在幼兒園開展平板電腦教學,父母最擔心的也是孩子的使用時間問題。雖然在幼兒園的管理下孩子一般會執(zhí)行得更好,但是讓孩子逐漸學會使用自律,才是真正的智慧使用。為此,李瑋老師所在的幼兒園在尊重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教師與孩子一起討論、一起制定規(guī)則的方式,讓每一個孩子在平板電腦的使用上,逐步實現(xiàn)明確使用規(guī)則,自我記錄使用時間,自我監(jiān)控次數(shù)。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家長會問:“孩子這么小,他能夠做到嗎?”答案是孩子們?nèi)孔龅搅恕挠懻撻_始,規(guī)則就是細化的,比如一天看幾次平板電腦,一次看多少內(nèi)容,眼睛與屏幕之間的距離要保持多遠,等等。最后確定的規(guī)則,都是通過孩子們的投票產(chǎn)生的,孩子們充分理解,也就能真的做到。
● 小班的規(guī)則
小班的規(guī)則更多的是用孩子們看得懂的圖示表示,比如:一天看一次,一次看一個故事,保持眼睛與屏幕的健康距離,別人玩時,我不看。這便于孩子們理解和記憶。這樣的規(guī)則會張貼在班級里,不用教師每天反復說。
● 中班的規(guī)則
中班的孩子的規(guī)則增加了,在自律方面他們經(jīng)過自我討論,提出了新的調(diào)整。
比如規(guī)則中有:不碰插頭、小心電,一天看一次,一次玩8分鐘,保護iPad,別人玩時我不看,等等。
● 大班的規(guī)則
大班的孩子要遵守的使用規(guī)則就更多:比如一天玩一次,每次定時15分鐘,玩時要記得記錄,輕拿輕放,玩完之后要記得關機,等等。
這個時候,除了對他們有使用平板電腦時間、次數(shù)的要求,還有一些使用技能上的要求。一步步幫助孩子學習自律,也希望他們能將平板電腦看作是可以幫助自己實現(xiàn)自律的工具。
智慧使用的背后,是大量的付出
運用平板電腦進行這些智慧化的教學設計,離不開教師團隊背后的辛苦付出和不斷學習。簡單的形式背后有大量的調(diào)研和數(shù)據(jù)支持,今天的獲得背后有最初摸索時的迷茫和忐忑。在我們看來,這些心思很值得父母借鑒,因此一并在此介紹給大家。
● 遴選資源
幼兒園里每一位教師的寒暑假都是帶著任務度過的,他們要在海量的App產(chǎn)品中根據(jù)自己班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需要以及不同的App類別進行初選。開學時,無數(shù)次會議都是在全體教師一起試用和討論被遴選出的App中度過的。
通過教師們挑選、討論通過的App,還會在班級里進行試用,觀察孩子們的反饋,并及時調(diào)整。
● 堅持原則
堅持幼兒健康是李瑋老師所在幼兒園的工作宗旨和目標,凡是不利于幼兒健康的,一律不做。那么如何為“平板電腦運用于教學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尋找專業(yè)支持呢?幼兒園采用了“四聽”的方式。
在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兒童眼及視力保健技術規(guī)范中,明確指出兒童操作各種電子視頻產(chǎn)品時間每次不宜超過20分鐘,每天累計時間建議不超過1小時。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按照幼兒的年齡階段提出了看電視的建議時長(3~4歲:連續(xù)看電視等不超過15分鐘;4~5歲:連續(xù)看電視等不超過20分鐘;5~6歲:連續(xù)看電視等不超過30分鐘)。
美國兒科學會也根據(jù)最新研究證據(jù)更新了規(guī)定,將兒童接觸電子屏幕的年齡限制從2歲降低到了1歲半,將原來的2歲以上每天不超過2小時,改成了1小時,并指出即使是嬰兒正確地使用電子設備都是有益的。15個月的兒童已經(jīng)可以從媒體中學習知識,在父母的幫助下,18個月的兒童多數(shù)具備從屏幕學習的認知能力,2~5歲的兒童可從媒體中學習知識。
因此,在觸屏時代,父母和教師不能只把設備丟給孩子,必須做好管理和正確引導。在此基礎上,兒童是可以更好地借助觸屏體驗進行學習的。
2014年和2017年,李瑋老師所在的幼兒園分別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問卷的內(nèi)容主要是對數(shù)字化產(chǎn)品的認知和態(tài)度。從兩次的結果中不難看出,家長慢慢有了從抗拒到認可再到支持的心理態(tài)度的積極轉(zhuǎn)變。這也堅定了幼兒園進行平板電腦教學創(chuàng)新嘗試的決心。
和家長簽訂了《關于iPad等電子設備使用同意書》之后,幼兒園依然不斷和家長溝通,征求家長的意見,鼓勵家長到班級里去具體看孩子是如何觸屏的,讓家長放心地鼓勵孩子參與進來。
如前所述,教師團隊不僅做了大量的前期調(diào)研工作,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頭腦風暴會和優(yōu)化討論會。各班老師不斷結合自班孩子的特點,提出在日常教學中觀察或者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
觸屏時代的孩子們是怎么想的?似乎從來沒有人想去聽他們的聲音。因此,李瑋老師所在的幼兒園在大班中展開了“小朋友使用iPad到底好不好?”的辯論。理越辯越明,在孩子們激烈的討論中,孩子們明辨了觸屏的利弊,有限度地合理使用、當工具式地使用等理念將成為種子,陪伴他們在無法逃避的觸屏時代健康地成長和生活。